北京時間9月17日,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了人民幣8月份有效匯率指數。數據顯示,8月份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環比下跌1.01%,報126.17;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REER)環比下跌0.62%,報131.3。
此次數據公布備受市場關註。8月11日中國央行意外宣布進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連續三天人民幣明顯貶值。對於此次匯改中人民幣貶值,央行在答記者問時表示,近年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攀升,相對於全球多種貨幣表現較強,此次匯改是對之前人民幣累積升值壓力的一次性糾偏。
就在8月11日新匯改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名義有效匯率在7月份雙雙刷新自1994年1月BIS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分析人士認為,8月份人民幣實際與有效匯率明顯回落,說明8月11日中間價改革效果顯著,時機選擇恰當。
BIS發布具體數據顯示,7月份時,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為127.46,環比上漲1.20%,連續第2個月走高;同時,7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32.13,環比上漲幅度更是達到1.61%,同樣成為繼6月後第2個月上漲。這意味著,人民幣實際與有效匯率均創造了21年來的最高水平。
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是人民幣與中國所有貿易夥伴國貨幣雙邊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數,在此基礎上剔除通貨膨脹對各國貨幣購買力的影響,就可以得到實際有效匯率。
相對於雙邊匯率而言,實際有效匯率更能夠綜合反映本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和相對購買力。BIS發布的有效匯率指數是基於2008-2010年貿易數據權重,並以2010年為基期,於每月月中發布最新數據。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籃子貨幣包含61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綜合反映一國貨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在人民幣指數的權重中,前三位分別是歐元、美元和日元三大貨幣。
事實上,自2005年匯改後,人民幣保持的單邊升值趨勢,已經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不斷推高,根據BIS此前發布數據,2005年初時,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為82.84,而目前這一數值已經上升至130.08。10年間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漲近60%。截至今年3月份時,人民幣實際與名義有效匯率指數曾連續10個月雙雙走高。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此前表示,僅從去年6月到今年7月,由於跟隨美元升值,人民幣按實際有效匯率計算已經升值12%,這給中國的出口帶來巨大壓力。在今年前7個月中,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6%,7月份單月出口同比下降8.3%。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日元、歐元和其他許多貨幣大幅貶值已經讓人民幣實際匯率被迫升值,而美聯儲加息預期可能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這也要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應盡快調整,8月11日以後人民幣的貶值應該理解為一種糾正和回歸。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人民幣匯率已恢複平穩走勢,每日中間價與市場價差距明顯縮小,對於外界擔憂人民幣將出現持續貶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人民幣匯率不具有持續貶值的基礎。在9月9日召開的達沃斯論壇期間李克強重申,中國不希望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這不符合我國結構調整的方向,同時中國更不願意看到世界上發生“貨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