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並不都是強盜生意 音樂人和網站合作這件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516

蝦米音樂制作了吳莫愁的新專輯《90》,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包辦了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 (CFP/圖)

誰做音樂不是為了賣錢?

一切要從一個美國村姑說起,她的名字叫泰勒·斯威夫特。“村姑”沒有褒貶,斯威夫特起家是在美國鄉村音樂重鎮納什維爾,說她是村姑,應該也沒什麽錯。縱然她後來做的音樂和鄉村音樂沒什麽關系。

在2014年,她出版最近一張專輯《1989》的時候,公開表示了對音樂流媒體的憤恨,而且堅決不把這張專輯的試聽版權授權給任何數字音樂網站。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任何網站聽到了這張專輯的完整試聽,那都是盜版的;若網站被告上法庭準保敗訴,甚至上庭之前,律師就會建議它庭外和解。

斯威夫特在這件事上的意識非常簡單:我做的音樂是為了賣錢的,憑什麽無緣無故拿給你?這是所有音樂人最初面對數字音樂網站時的統一觀念。但是這麽多年過去,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事情已經從試聽變成平臺的搭建,越來越多的音樂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正在學習如何和這些網站進行深度的合作,和“敵人”交朋友。

吳莫愁最近出版了專輯《90》。專輯名字的意思是,這是一張完全由“90後”制作的唱片,無論唱歌的人還是寫歌的人,均是如此。唱片由蝦米音樂制作。在此之前,大多數人對蝦米的理解就是一個試聽網站,從來沒想到他們還會做類似唱片公司或者音樂工作室的角色,幫藝人制作和出版專輯。吳莫愁專輯出版,再加上高曉松和宋柯這兩個從傳統時代一路走來的行業前輩的入駐,很多人都覺得蝦米未來可能要轉型,變成一邊提供試聽,一邊還出版唱片的全方位文化公司。

我問了王皓,那個網名“三俗南瓜”的蝦米CEO,他說蝦米從來不想做一個唱片公司,那是傳統世界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一個互聯網公司再去做那件事,感覺是回到了過去,雖然說不上來哪兒有些別扭,但是終歸覺得不太對勁兒。

不過在吳莫愁這張專輯上,蝦米的確做了許多以往傳統唱片公司才能去做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幫助歌手選歌,或者說,幫助歌手選擇制作人。

蝦米從2014年開始做了“尋光計劃”,為期一年,精選平臺上的音樂人,幫助他們完成專輯,從資金投入到制作人聯絡,從錄音室租用到母帶制作,從唱片發行到MV拍攝。相當於一個唱片公司所有的事情,他們全都包辦了。

但這張《90》和尋光計劃截然不同。蝦米沒有幫吳莫愁發表實體唱片,他們幫她尋找了10位“90後”的制作人。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混的小圈子里有名氣,行業當中認識他們的人不多,公眾層面幾乎沒人認識。比如制作《那個》的嘻哈藝人Fcyco,在成都和重慶的嘻哈圈子里,每個人都知道他的存在,但要問一個北京的樂評人,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只是這個名字很奇怪。還有合作《No Confusion》的Chace和Tsunano,前者有一個叫做“陷阱音樂”的小廠牌,平時的主要工作是DJ;後者來自臺灣,現居上海,青年文化媒體VICE曾經給他拍過一部15分鐘左右的紀錄片,獨立音樂圈子里,許多人看好他的未來。

這成了一個雙贏項目:通過吳莫愁這塊招牌,讓大眾認識了這些新崛起的制作人;這些制作人的工作,也讓吳莫愁的音樂作品提升了一個檔次。

從《中國好聲音》走出來的歌手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們必須演唱別人已經唱紅的作品,但離開比賽,他們不能一輩子唱別人的作品。一個歌手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要有“自己的歌”。事實告訴我們,他們離開“好聲音”之後的表現都沒有那個舞臺上那麽出色,原因很殘酷,就是作品不行。很多人站出來說,這些人其實不會唱歌,只是電視明星。

最有意思的是,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曾經紅過,然而現在並不太紅的歌手。他們雖然沒有趕上選秀的年代,但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幾十年前,也是通過一種叫做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比賽,走入這個行業的。他們現在好像忘了自己的曾經。

《90》不同於蝦米之前推出的專輯,而更像是單曲的集結。過去一張專輯應該有10首歌,但是快到交片的時候,只有7首歌怎麽辦,只能隨便找來3首湊數。《90》的方法,讓每個制作人在做這些作品時,都把它看做自己的一個機會。它算得上比較精良,可能歌詞寫得沒有中年歌詞工作者閱歷豐富,但音樂質量上,的確是最近這些年難得的佳作。

雖然不做實體發行,甚至表面上也不考慮盈利,但唱片《90》的企劃卻能讓吳莫愁在眾多選秀歌手當中嶄露頭角——同樣是選秀歌手,我卻在做著更好玩的事。這張唱片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的各種唱片評審中拿獎,它本身也是一個“事件營銷”,讓那些正在尋求商業合作的廣告主在這時註意到吳莫愁的名字。最起碼和她比起來,首屆《中國好聲音》的另外幾位優秀學員有些默默無聞。

既然侵權攔也攔不住……

從蝦米的案例上看得出,村姑斯威夫特的擔心並沒有必要。這個年代,音樂作品更重要的是讓人聽到,而不是讓人購買,即使你自己做了半天的版權保護,想侵權的人還是會侵權,攔也攔不住。當你試圖阻攔的時候,還顯得“小氣”。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看到未來。如今,數字音樂網站的門檻越來越高,過去買斷一家大唱片公司的版權只需要幾萬塊,這兩年已經漲到了數百萬,而且還是分割給不同的買家——騰訊拿下了華納的獨家,蝦米拿下了華研的獨家。當你想聽一個歌手的專輯時,必須先做一件事,就是去一個叫discogs的網站查一下,這個歌手都在哪里發表過唱片,然後再告訴自己應該去誰家聽歌。

這樣的情況看起來的確有點兒囧,所以每家數字音樂網站都在想辦法轉型。在傳統唱片公司普遍沒有新辦法的今天,懂得互聯網模式的數字音樂網站,反倒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去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樂視音樂在幾年前就簽下了全球最大露天音樂節——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轉播權,足不出戶,你就可以和現場的觀眾一樣,看到那些傳奇的樂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會有人抱怨,說這種感覺並不是身臨其境,你聽不到現場觀眾的吶喊,聽不到身邊的人一邊看演出一邊評論樂隊。但是聊勝於無,在樂視簽下這個版權協議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格拉斯頓伯里長什麽樣。

也有一派反對數字音樂的人是從音質的角度入手,說現在網上的音樂是對音樂制作行業的侮辱,很多在制作過程中放入的細節根本聽不到。其實這種說法多少有點兒不講理,好的音質和一張正版CD唱片的關系不大,而是和收聽的設備有關。就算是壓縮成128比特率的MP3,你用上萬元的耳機,還是能聽出200元耳機聽不出的細節。同樣道理,用200元的耳機去聽一張正版唱片,該聽不到的東西還是聽不到。

所以一個叫做echo的應用就做了一個在音質上的嘗試,打造出一種名為3D聲音的概念。其實所謂的3D,並不是真正的3D,只是把母帶文件做了重新的縮混,在相位上做處理,把音樂的空間感擴大,原來只能聽到左右聲道,但是現在就好像置身電影院,仿佛你的身後也有聲音傳出。

事實上,所有的數字音樂網站的業務,都不再是試聽下載那麽簡單。為了避免產品的同質化,大家都在往自己的平臺上註入新內容。日子過得最舒服的是騰訊音樂,因為它是微信平臺上唯一認可的音樂轉發收聽來源,用戶量非常大。但如果長期沒有拿出吸引人的新玩法,只是繼續依靠排他性,恐怕騰訊的音樂結局會和當年的新浪樂庫一樣,只是給旗下其他產品做輔助支撐。

豆瓣音樂則是徹底轉向傳統,索性成立了一家叫做大福的唱片公司。從目前的動向來看,這家唱片公司和其他與互聯網無關的唱片公司只有一個地方不一樣,就是手里握著互聯網的錢,至少還能燒一陣子。不過這家唱片公司倒是可以讓自家藝人成為豆瓣平臺上最紅的藝人,此外有大量音樂人習慣將豆瓣作為發布平臺,所以他們勢必會簽到一些不錯的藝人,而簽約之後的經營,則是他們之後要考慮的問題。

蝦米的情況稍有不同,他們捆綁了淘寶,每張專輯的封面下方都有一個鏈接,直接指向淘寶的唱片賣家。雖然現在買唱片的人不多,但萬一有想買的,這是個很便捷的渠道。吳莫愁的《90》似乎是在說,外行人也可以企劃一張唱片,而且比內行更加內行。他們就是為了做一出好音樂,至於市場,是另外一個部門要解決的問題。

所有數字音樂網站都應該做出新的嘗試。隨著版權價格的不斷上漲,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版權獨家壟斷,這個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第一家做收費下載模式的網站叫九天音樂,和蝦米一樣,也來自杭州,現在基本沒人記得這家網站的存在。所以數字音樂網站做的並不是強盜生意。

互聯網表面上讓音樂人的唱片沒了銷量,但是與之伴隨的,確實有其他方式的收益,我們目前可見的是音樂節的邀請,以及歌手作為“意見領袖”幫品牌站臺,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還會有更多。多留一些耐心給數字音樂,未來只會更好玩,不會越玩越無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