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厲風行的鏈家進入深圳5個月後,開出了100家新門店,打響了深圳中介爭奪戰的第一槍。它的目標是要將深圳的門店數量擴張到1000家,成為深圳中介老大。
8月25日,中聯鏈家正式更名為深圳鏈家,原中聯地產在深圳的160家門店招牌正陸續更換成鏈家標識,預計將在8月底更換完畢。
深圳鏈家總經理張海明對《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表示:“深圳中介的競爭還不夠激烈。目前深圳第一大中介的市占率只有約20%,即便前幾大中介加起來的市場份額也只有40%多。而在北京,鏈家就占據了50%多的市場,所以深圳的市場空間還很大。”
這讓做了“老大”好多年的深圳中原倍感壓力,前不久,中原集團主席黎明楷在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對外說,因為看到對手利用資本搶占市場,不得不考慮多年擱置的上市計劃。
速度與規模
5月1日,張海明正式履職深圳鏈家總經理,這位以鐵腕著稱的鏈家經理人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是給迅速為中聯體系註入鏈家基因。這要從3月18日的聯姻說起,那一天,鏈家宣布與中聯地產完成股權置換,具體股權置換數量並未向外界披露,但從最新發展的情況來看,鏈家擁有絕對話語權。
張海明一方面在中聯內部開展了為期2個多月的系統培訓,另一方面則從鏈家全國各地招募了一大批子弟兵空降深圳。
市場消息是指鏈家空降了1500名子弟兵來深圳,不過這個數字並未得到張海明的核實,他說具體到了多少人還不清楚,但還有很多人想調過來。
這種大規模空降的做法的一個目的是推動兩家企業的迅速融合。張海明說,兩個企業文化肯定有差異,他把調過來的鏈家經紀人與中聯經紀人混合在不同的區域和門店中,一通過鏈家團隊為中聯帶來更多鏈家的基因,二則可通過中聯更加了解深圳市場。
在管理架構上,張海明對中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撤銷總監的辦公室,撤銷原有的業務總經理崗位等等,但他表示融合很順利,中聯平均每月的流失率為4.57%,而行業的平均數據是8%左右。
空降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迅速擴張,這也是張海明當前最重要的目標。
“我希望鏈家能已比較快的速度發展,純粹內部培養的話太慢,我需要大量的人才,空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張海明透露,在他的帶領下,深圳鏈家幾乎實現了“1天1家門店”的速度,在不到4個月內共開出了100家新門店。
按照張海明的計劃,今年年底的“打底”目標是將門店擴張到300家,明年會上500家,並希望盡快開到1000家。
在深圳1000家門店是什麽概念?目前深圳中介老大中原的門店數量才350家。
如何做到如此快的擴張速度?張海明透露了“秘訣”——重新分區,將中聯原有的分區打亂,範圍縮小,精耕細作,在新劃分的新區中再見縫插針開新店。
據了解,除了中聯之外,深圳還有2家老牌中介公司加入了深圳鏈家。
硝煙再起?
中介擴張必須要有大規模人才支撐,除了空降之外,深圳鏈家向經紀人拋出了高薪計劃。
7月初,深圳鏈家推出了“高保障、高激勵”的績效制度,毫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可享受每月5000元的底薪;優秀的經紀人則享受4000元至6000元的保障薪資、提傭比例高達50%-85%。
相比之下,中原、美聯等深圳中介的薪酬績效要低得多。深圳中原董事總經理鄭叔倫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經紀人的底薪是按照業績考核評定,在2000元到10000元之間,今年上半年的提成平均約30%。”
在鏈家之前,深圳中介Q房網也曾為了爭搶經紀人拋出高薪計劃,遭到了本土中介集體抵制,最後在深圳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的協調下才得以平息。
在很多中介公司看來,鏈家、Q房網等提出如此的薪酬計劃不可持續。
而張海明回應稱,鏈家的二手房業務可以不賺錢,可以通過理財、資產管理等業務“反哺”。
“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的零售業務是不怎麽賺錢的,但它們可以通過金融手段盈利。鏈家也一樣,今年鏈家的交易額會超過4000億元,越大的交易額意味著越多的賺錢機會。如何做大交易額,就是要把二手房的利潤更多分享給一線的經紀人。”張海明解釋,50%-85%的提傭比例的薪酬體系將一直持續下去。
據了解,目前鏈家的理財業務在今年已經流入了56億元的資金,理房通支付流入資金則為325億元。
張海明的理想很豐富,不過他也將面對強勁的對手。中原集團已經宣布將考慮重啟上市計劃,一旦啟動,將會加大對各項業務的投入與宣傳力度。
黎明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中原有自己的優勢,但絕不會只吃老本,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其他業務我們都在不斷推動員工去創新。”
深圳中介硝煙漸起,誰能不能保證自己能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