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外资化妆品提价:败给CPI还是增加掌控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9/5NMDAwMDIxMzI5Nw.html

在经济危机期间凭借“口红效益”顺利过渡的化妆品巨头如今败给CPI?

12月27日,部分高端化妆品明年1月起大幅上调零售价的说法开始于业内盛传,包括兰蔻、香奈儿、碧欧泉等知名高端化妆品品牌将从明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上调零售价,涨幅在10%-20%之间。

“化妆品的价格受原材料成本、研发投入、人力及营销成本、汇率波动、税收、通货膨胀及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部分新配方的新产品,发生价格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8日,欧莱雅方面给本报发来声明证实了涨价一说。

“但原材料在化妆品里面的占比很小。”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今年动、植物油脂等化妆品的原料涨幅并不明显,无论是从原料或者CPI的调整来看,外资涨价的理由有点“牵强”。

涨价理由

外资品牌是此轮涨价风潮的主角。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几乎全线产品都涨价,上调幅度在30-100元之间,而另一品牌碧欧泉也对其男士护肤系列进行调整,幅度在30-40元,而巴黎欧莱雅复颜系列部分产品也上调20元。

此外,香奈儿等化妆品品牌也将在近期调价10%左右,而日系的FANCL也将部分产品上调10元。但拥有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品牌的雅诗兰黛和拥有资生堂、欧泊莱等品牌的资生堂方面均称,目前暂未收到涨价通知。而宝洁与联合利华均表示暂时没有对旗下化妆品提价的计划。

欧莱雅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5.8%,达48.5亿欧元,其中奢侈化妆品同比增长5.7%,专业美发产品增长2.9%,大众化妆品则增长6.5%,而亚太地区则激增11.5%,成为除拉丁美洲以外的第二大增长地区。

对于涨价,欧莱雅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较高的税负水平、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强调集团正通过内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和降低不利因素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压力,“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面对成本压力,本土企业感受外资企业更为深刻。澳雪副总经理徐艺钊表示,今年表面活性剂提价50%,薄荷脑涨价2倍多,原材料平均涨幅超10%,但是本土品牌却不敢在终端上轻言提价。

而旅游用品生产商明辉国际(3828.HK)执行董事刘子刚对本报表示,每季度原材料的价格都不一样,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对价格进行调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更加关注塑胶粒、棉纱、纸、精华素等的价格变化,原料价格反而不是很明显,但今年确实在上涨。”

但奥天集团董事总经理涂俊光认为,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只占化妆品最终售价的一成左右,大部分是用于租金、人力、物流、广告等营销成本上。

以一支唇膏为例,制作唇膏的主要原料有油、脂、蜡和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剂、香精等,这些在今年都没有太大变化,“但在营销渠道推广、人工和包装等方面,这部分整体比年初涨了30%。”广东精实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表示,今年化妆品的零售涨幅约在15%,与历年相当。

一般来说,每隔一两年大牌化妆品都会进行调价,只要一个或者几个品牌涨了,其他的品牌都会跟进。“宝洁涨,我们就涨。”一位联合利华市场部人士对涨价的理解更直截了当。

“进字号”阴谋?

但在上述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兰蔻、碧欧泉等外资高端化妆品牌此轮的涨价,更多是行业内行为,将理由归咎于CPI的变化,“理由实在有点牵强”。

按照他的算法,“以活性剂为例,化妆品很少会用到活性剂,只在洗面奶里面用到一些,大约只有3%-4%用量,所以50%的涨价对于整个成本来说只会带来1 %-2%的影响。而化妆品的生产成本占最终售价的不到10%,在这十个点里面影响1%-2%,那么在整个化妆品售价里面只有千分之一到二的影响。”他认为,根据这千分之一的影响,而对价格调整10%-20%,很难让人信服。

面对质疑,欧莱雅给本报发来的声明表示,对于绝大部分产品,价格不但没有任何上调,甚至有些产品还调低了价格。“例如一个半月前,巴黎欧莱雅的洗发水产品就下调了价格。”

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此轮涨价均是“进字号”产品(获得商务部进口产品批号的化妆品),体现出了外资品牌欲快速拓展市场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企图。

“WTO 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承诺要降低关税,国内的化妆品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认为,外资化妆品公司正是利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新批准进口化妆品极难,国内品牌又没成长起来),加速垄断市场、增加获利,“进字号品牌大张旗鼓,快速拓展市场,加大市场投放、广告等等,然后又在消费者身上获取利润回来。”

他认为,此轮涨价最大的获益者将是水货店,“像SASA、千色店机会比较大,因为他们价格还是一样,这样可能会让一些原先去百货买的人转到这样子的一些店,本身入货价就比较低,或增加销量、或调高价格,也就给零售商年底送个红包。”

而宝洁对于“为何官方指导价未变,渠道却出现5元左右的涨幅”的回复也把责任推给了零售商,“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且不同消费者对于价值也有不同定义……消费者所支付的最终价格由零售商决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3

環保部敗給石油巨頭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58.html

油品質量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基本上掌握在中石化、中石油等油企手中,環保部有責無權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蔣昕捷 崔箏 王小聰 實習記者 肖爾亞
在推進機動車排放標準的過程中,汽車行業的技術革新問題不大,倒是油品質量拖了後腿。任東 /中新社

 

  岳欣開車有個習慣,不願跟在高污染排放的「黃標車」後面,因為「味兒大,還冒著黑煙」。

  這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移動源污染控制研究室的研究人員,自1999年起就從事與機動車減排相關的工作。他漸漸意識到,在推進機動車排放標準的過程中,汽車行業的技術革新問題不大,倒是油品質量拖了後腿。

  後來,岳欣加入了負責制定車用燃油標準的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下面的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他驚訝地發現,在這個掌握 標準話語權的37人委員會中,石油企業的人士佔到七成以上,而來自汽車行業的只有三人,像他這樣來自環保系統的只有兩人,而委員會的秘書處也設在中石化。

  「這種壟斷局面若不打破,滿足排放要求的車用燃油標準制定和實施仍將步履維艱。」9月5日,在「國四標準順利推進對策」論壇上,岳欣的建議包括拆分石油企業,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競爭。

  但他的觀點很難被油企接受。一位來自中石化的代表在隨後的發言中稱:「岳欣說要多成立石油公司,我覺得可以成立中國地溝油公司。」

  在岳欣的印象中,自1998年國務院叫停車用含鉛汽油以來,這樣的交鋒和分歧已經持續了十多年。其間,環保部門由「總局」升格到「部」,卻仍然 沒有明確獲得決定油品質量標準中環保參數的權力,更無法左右標準實施時間和細則。時至今日,環保和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這個以環境保護為主要職責的政府 部門,面對巨型國企時依舊力不從心。

誰主導的汽油無鉛化

  在9月5日舉行的前述論壇上,岳欣指出,由於2011年7月1日國內石油公司並未如期供應國三柴油,也未說明何時可以供應,這可能導致中國進一步推遲實施國四柴油標準。

  中國石化科技開發部技術監督處副處長付偉則列舉了石油企業的諸多困難,包括原油質量差、技術升級改造沒有完成、煉化成本上升價格受限等。

  「這類說法十多年前就開始講了。」岳欣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1998年,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力推汽油無鉛化。因為有證據表明,鉛污染會傷害人的神經系統,尤其對兒童智力有影響。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已開始推行汽油無鉛化。

  石油企業當時態度並不十分積極,推搪的理由也包括準備時間不足、工藝體系還不成熟等。在汽油中添加鉛,主要是為了改變汽油的辛烷值(反映燃料抗爆性能和影響發動機功率的重要指標),工藝相對簡單,成本也較低。

  最終主導汽油無鉛化的並非環保部門,而是更高級別的行政力量。1998年,國務院發出129號令,限期停止生產銷售使用車用含鉛汽油。截至2000年7月1日,中國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完成汽油無鉛化。

  由於當時全國94%的汽油由中石化、中石油生產,兩家石油巨頭在禁鉛工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國家環保總局2001年在一份報告中稱,中石化於1999年7月1日起全部生產無鉛汽油,2000年1月1日起所屬加油站停止出售含鉛汽油,提前六個月達到國務院的要求。

  「這說明在國務院的行政主導之下,石油企業還是很有效率的。」岳欣笑言。

  經國家環保總局測算,淘汰含鉛汽油後,全國每年減少向環境排放鉛1500噸,同時也為採取電子噴射加裝催化淨化裝置創造出條件。根據當時廣州市環保局對道路兩旁的空氣質量監測,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鉛分別下降約8%、12%和61%。

  汽油無鉛化,帶來了巨大的公共健康效應。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沈曉明、顏崇淮教授研究組公佈了一項持續追蹤十年的研究。 上海在1997年率先推行無鉛汽油,該市1歲-6歲兒童平均血鉛值從當年的83微克/升下降至1998年的80微克/升和1999年的76微克/升。十年 以後,該市1歲-6歲兒童中血鉛含量超過100微克/升的比例,更是從當年的37.8%下降至3.9%。

  汽油無鉛化,使得1999年成為中國完善油品質量標準的重要年份。當時國家環保總局出台《車用汽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這是中國第一部以環保要 素為主的油品質量標準。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的油品國標也於1999年出台,其中設定不同的實施階段,國一、國二等油品標準即由此而來。除了禁鉛,國標 還對硫、苯等有害物質的標準做了規定。

  聯合國環境署技工與經濟部交通處Vered Ehsani女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硫是在鉛之後最值得關注的油品質量指標,因為它可能引起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尤其是它衍生的顆粒污染物會對呼吸 道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聯合國環境署一項在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研究顯示,對煉油設備每投資30億美元改善油品質量,可以帶來250億美元的健康效益。「對於 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她說。

  在健康之外,岳欣指出,如果國四標準的車使用國三標準的油,其中超標的硫會影響機動車後處理裝置,削弱減排效果。如果清淨性達不到要求,也會影響車的使用和排放。

  他說,在硫、芳烴、苯等有害物質的含量設定上,油品國標基本參照歐盟的標準。但在實施的過程中,石油企業卻並不像當初推動汽油無鉛化那樣雷厲風行。

環保部有責無權

  根據歐美等國的經驗,只有同步實施油品和車輛標準,並且輔以有效的實施和執法措施,才能令汽車實現最佳的排放性能。

  但近幾年來,中國的油品質量供給屢屢滯後。岳欣指出,國三輕型汽油車排放標準實施是在2008年7月1日,而國三汽油標準2010年1月1日才 真正供給,延遲了一年半(其中九個省又延遲了半年)。國三重型柴油車排放標準於2008年1月1日實施,但直到2011年7月1日的規定日期之後,國三柴 油還沒供上。

  「問題出在過渡期上。」岳欣認為。油品標準發佈和實施之間所謂「過渡期」的提法,既沒有依據,也沒有具體實施方案,本質上就是為石油企業製造了空白期或者拖延期。

  作為石油燃料和潤滑劑分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岳欣發現,環保和車企代表明顯人微言輕。有時候他發言,與會的石化企業代表並不反對,卻很少在文本中真正得到體現。

  原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紀正昆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具體到標準委員會委員席位的差別,在決策過程都有相關規定法規和辦法,應該說在委員會中,「各個方面的代表都有了」。

  一些汽車行業的人士,也對油品標準滯後頗為不滿。他們找到環保部門抱怨,汽車企業已經升級完成國四甚至國五標準,油品卻達不到要求。

  2010年12月,環保部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回函稱,由於國四車用燃油標準尚未出台,無法確保在全國範圍內供應相應車用燃油,機動車國四標準實施日期暫定推遲一至兩年。

  來自石油企業的代表同樣不認可當下的協作方式。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一位研究員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認為,中國缺乏一個將石化和汽車行業代表放在一起協商的機制。在發達國家,石化和汽車行業會坐下來商量著改進各自的排放技術,最終達到環保部門的減排要求。

  上述研究員在考察法國標緻汽車廠時,曾經向法方詢問:「我們國內油品中烯烴含量比較高,硫含量比較高,要達到你們歐三排放標準,行不行?」對方回答說:「那我的發動機需要重新設計。」

  這位研究員抱怨說,國外煉油、汽車廠、環保、尾氣轉化器四個環節同時做工作,彼此都做一些改進。他認為,中國的環保部門相對更重視汽車行業的聲音。

  一位環保人士則認為,國家標準被石油企業壟斷,實際上也是標準化管理部門的責任。

  此外,對於石油企業的多頭管理也是執行環保標準不利的原因之一。比如質檢總局管油品質量檢測,質檢總局旗下的標準委管標準,工商局管商品油,發改委控制價格。環保部主管環保和減排,但在這個關乎全民利益或是國際承諾的問題上,卻是有責無權。

寄望制度建設

  相比較而言,國外的環保部門具備制訂油品環境標準等諸多權力,頗為強勢。據介紹,日本的大氣法就規定,環保標準優先於產品標準,環境大臣確定有 害物質指標,經濟產業大臣只能在此基礎上提升工業質量標準。而在美國,環保署有權規定油品質量,達不到標準的油企不予登記,即不能在市場上銷售。

  「按說,環保部作為政府部門,有權要求企業如期實現環保標準和油料供給。」岳欣說。但是眾所周知,國內的石油企業比較特殊,其級別和地位不亞於環保部。石油企業的一把手經常獲任省部大員。

  岳欣建議,目前環保部門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相關的法律和管理體系。比如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的草案中,把油品有害物質和環保指標納入環境管理。

  據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主任湯大鋼透露,該法案第四章有可能被改成防治交通污染,內容將比過去更加全面。

  2011年2月,環保部時隔12年後,發佈了兩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車用汽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第四、五階段)和《車用柴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 (第四、五階段)》,在編號上延續了1999年出台的《車用汽油有害物質控制標準》所使用的GWKB1,充分體現了油品質量中的環保需求。

  岳欣認為,未來這兩個車用燃油的環保國家標準,可以完全納入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制定的油品國家標準,或者成為與之並行的 標準。此外,還應針對油品標準中的過渡期開展調研並制定具體可行的過渡實施方案,在這方面,國務院的支持必不可少。同時,在標準委中也應增加汽車、環保等 領域的席次,或是給予環保一票否決權等。

  另一個讓岳欣等環保方面人士寄望的,是減排指標的壓力。在「十二五」減排的約束性指標中明確,重點地區的氮氧化物要比2010年要減少10%。 以國四油取代國三油為例,實施國四排放標準則機動車氮氧化物將減排30%左右。而在氮氧化物污染中,機動車造成污染量約佔三分之一。

  「通過試驗研究可以算出,因為油沒及時供上,將導致少減排多少萬噸氮氧化物。」岳欣盤算著,這或許是現階段惟一能讓各方感受到些許壓力的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2

對沖基金年度業績最新排行:多數基金連續五年敗給標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995

嘆息增長不及標普500的何止巴菲特,匯豐更新的本年度至今對沖基金業績榜單顯示,大多數基金今年已經連續第五個年頭輸給標普。

最讓人意外的是,雖然應該已經對衝了下行風險,但直到3月月中,所有的知名大牌對沖基金業績都不及標普。
 
 
最新情況是,大部分基金的淨多頭風險處於史上最高水平,鮑爾森旗下的基金頻頻出現在榜尾。
 
zerohedge挖苦說,這代美國人肯定得經歷三件事:見上帝、繳稅和看著鮑爾森的基金全球表現最差。鮑爾森連續三年表現不咋地,可能要準備移民波多黎各了,這倒不是為了避稅,是要躲開憤怒的合夥人。
 
以下可見匯豐報告全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56

股神巴菲特四十四年來首度敗給大盤 「被動操盤」憑什麼成為大贏家?

2014-01-13  TWM
 
 

 

撰文‧乾隆來

二○一三年的美國股市,創下一九九七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史坦普五百指數年度漲幅二九.六%,加上股息之後更高達三二.四%,不僅遠遠超出所有投資專家的預估,也讓股神巴菲特顏面無光。

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股價漲幅在一三年超越史坦普,但是以五年的長期績效來評估,波克夏公司A股淨值在過去五年成長八六%,低於史坦普指數的一二八%,是巴菲特從一九六五年接掌公司以來,操作績效(從一九六九年開始計算)首度輸給大盤,一三年的大漲,正式終結了股神四十四年的不敗神話。

相較於黯然神傷的巴菲特,以追蹤大盤為策略的股票指數型開放式基金︵ETF︶則大獲全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就是ETF之王——先鋒全股市指數基金︵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代碼 VTI︶,這支規模超過新台幣一兆元、帳上同時持有超過三六○○檔股票的龐然大物,去年吸引了超過六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的新資金之後,竟然還能繳出超過三○%的年度投資報酬率,比史坦普指數漲幅還略高一籌,績效不僅名列前茅,還因為淨值大漲,讓原本已經非常低的管理費用降到史無前例的○.○五%。

ETF為基金管理寫下新頁先鋒VTI的投資人躺著、睡著、玩著,幾乎不繳任何管理費用,就落袋三○%的獲利,讓全世界投資人為之瘋狂。

在先鋒VTI領軍衝刺之下,ETF在一三年徹底為基金管理寫下了新的歷史。過去十年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引領風騷的對沖基金,市場龍頭地位即將被ETF取代。史坦普指數公司的投資策略部門主管愛德華斯估計,ETF的整體基金規模,將在一四年超越對沖基金;愛德華斯說:「透明、低手續費、高流動性當道,ETF即將取代對沖基金,成為投資人最主要的資產。」根據黑石基金以及多家不同的投資機構估算,全世界ETF基金規模,在一三年的十一月底已經超過二兆四千億美元,光是一三年,ETF基金的規模就暴增了二一%,其中美國股票市場ETF淨流入高達一七○○億美元,全世界以追蹤股票指數為標的的ETF逼近五千支。一言以蔽之,不論是投資機構或散戶,如果其基金組合中還沒有ETF,要不是太鐵齒,就是落伍了。

ETF大獲全勝,與基金公司不斷創新操作策略有關。其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慧型投資策略」︵Smart Beta︶的產生。

過去基金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略分起來只有追蹤加權指數、跟著指數調整的「被動式」基金,或者像對沖基金、巴菲特那樣積極尋找潛力標的的「主動式」基金;但是金融海嘯之後,對沖基金與巴菲特式的主動式基金受到重創,而被動式的基金更遭到指數「先軋空、後殺底」,集體在金融海嘯凌虐的最低點被迫停損出場。

「智慧型投資策略」成熱門話題金融海嘯之後,基金公司痛定思痛,檢討後發現具有「高股息、低波動、高流動性」的股票,雖然較不容易大漲,卻同時具有抗跌的特性。幾乎所有大型基金公司都投入資源,重新思考如何修改被動式的投資策略,將「高股息、低波動、高流動性」等因素,加進被動投資的投資組合模型當中,也就是說,指數型基金不再只是單純根據總市值的權重調整,而會對高股息、或者低波動性、或者高流動性等特性,給予更高的權重,讓整個基金的表現更為穩健,更能夠避開金融海嘯時的整體系統風險。

早期採取「智慧型」操作最有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採取「再平衡」︵rebalance︶策略的挪威主權基金。這個國家主權基金屬於被動式的基金,但是它堅持對已經出現一定漲幅的股票,機動性地獲利了結,藉著強迫將大漲的股票獲利了結,並且轉入低估下挫的股票,使投資組合回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區,周而復始地「再平衡」,讓挪威主權基金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表現。

一三年,幾乎所有基金公司都競相投入「智慧型」操作模型,將再平衡、股息、流動性等因素加重或者減低權值,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祕方」,但是大家都宣稱已經發現創新的投資組合操作模型,紛紛為自己的新模型冠上「進階」︵Advanced Beta︶、另類︵Alternative Beta︶、或者智慧︵Smart Beta︶的名稱。而且凡是冠上這些新穎名稱的ETF基金,都能夠獲得投資人額外的關注,智慧型基金規模的成長,超越其他領域。

根據科真顧問公司︵Cogent Research︶在去年底的調查,有高達五三%的基金公司表示,將在未來三年加強發展「智慧型ETF的操作模型」,而強力推動智慧型ETF模型的景順︵Invesco PowerShare︶ETF主管霍夫曼也說,智慧型指數基金的成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基金,投資人期望能提高風險權重調整後的報酬率,希望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也希望看到基金經理人以更精緻的模型,來調整指數基金的部位。

許多基金公司甚至以「重新定義基金」來描述一三年智慧型ETF大爆發的現象,他們以八○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重新定義」奧斯摩比汽車︵Oldsmobile︶做例子,當時奧斯摩比汽車打出廣告,宣稱「新一代的奧斯摩比,再也不是你父親那種奧斯摩比︵It's not your father's Oldsmobile!︶」,基金公司也宣傳新一代的智慧型ETF,已經不是傳統被動式的指數基金,而是更靈活、更能躲過風暴,更能提供穩健獲利的新產品。

投資應回歸「簡單四原則」智慧型ETF的爆發,吸引大量新資金投入,也是去年美股大漲的重要動力之一。根據黑石基金的統計,以提升高配息股權重的ETF,去年吸引了二七六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千二百億元︶新資金流入,流入金額是一二年的一倍。另外以低波動︵minimum volatility,MV︶為訴求,增加「不動如山股」持股權重的ETF,去年整體規模更出現倍數增長,MV ETF領域的資產規模已經突破新台幣四千億元。這些都是促成去年高股息、低波動股票大漲的關鍵因素。

妙的是,作為新時代ETF代表的先鋒基金,卻刻意不特別強調它們基金的「智慧性能」,先鋒基金的投資長巴克禮︵Tim Buckley︶在他定期公布的投資報告中就表示,業界不斷宣傳Smart Beta「並沒有太多新意」,這些智慧型的模型,與在金融海嘯期間出事的計量模型基金,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巴克禮建議投資人回到「簡單的四原則」,第一就是確認自己的投資目標,第二根據目標選定投資組合,第三是降低投資成本,第四必須堅持執行「再平衡」策略。巴克禮認為,經歷了煙火璀璨的一三年,投資人只要落實他不斷強調的簡單四原則,就能享受長期的投資獲利。

ETF亮麗的表現,讓大家思考巴菲特式的主動式價值投資基金,「是否像我爸爸的奧斯摩比汽車,已經成為過去了?」巴菲特在去年三月發給全體投資人的致股東書中就曾經預言,「史坦普指數已經連漲四年了,如果一三年還繼續上漲,我連續四十四年打敗大盤︵以五年績效為標準︶的紀錄,將要告終。」不幸的是,史坦普在一三年創下史無前例的漲幅,毫不留情地終結了股神「連續四十四年勝過大盤」的紀錄。

對於高齡八十三歲,又背負新台幣九兆元︵近三千億美元︶龐大資產的巴菲特來說,連續四十四年打敗大盤,已經是空前、而且非常可能是絕後的成績了,過去的對沖基金、現在的智慧型ETF,或許可以熱鬧一時,卻不可能打破他的操盤紀錄。

巴菲特在網路泡沫時,曾經逆勢多年堅持不參與泡沫,如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吹漲傳統績優股,也讓生技股、中小型股活蹦亂跳,更讓史坦普創下罕見的榮景,股神巴菲特會不會認輸?會不會交棒?還是再爬起來戰勝大盤?應該是一四年大家最關注的焦點。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美國大型股指數基金五年期績效前十名表現較佳的美國大型股ETF,五年期績效均已超越波克夏同期間的128%報酬率基金近五年報酬率(%)近三年報酬率(%)近一年報酬率(%)基金規模

(億美元)

先鋒全股市指數基金141.256.835.8389 SPDR羅素3000指數基金137.95635.55 iShares羅素3000指數基金137.75635.553 iShares道瓊美國指數基金136.955.634.98 iShares羅素1000指數基金136.656.535.186 先鋒大型股指數基金134.956.334.947 iShares核心標普美股總市場指數基金134.15634.910 SPDR羅素1000指數基金133.456.3350.4 iShares核心標普500指數基金130.656.434.5530 iShares MSCI社會責任指數基金128.154.137.53

資料來源:晨星

說明:基金規模截算至2014年1月3日;報酬率截算至2013年12月3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4

賓拉登接班人 敗給市場法則

2014-09-29  TCW
 
 

 

「市場沒有永遠的贏家」,這個道理對恐怖組織同樣適用。曾策畫「九一一事件」的蓋達組織,其領袖札瓦希里(Ayman al Zawahiri)日前宣布,將在印度另起爐灶,數日前並試圖劫持一艘巴基斯坦軍艦。雖功敗垂成,但也喚起世人對這個昔日恐怖組織龍頭的記憶。

札瓦希里原是九一一主謀賓拉登左右手,他是埃及開羅大學畢業的外科醫生。當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他遇上賓拉登,成為其「御醫」。賓拉登被美狙殺後,札瓦希里繼任成為蓋達領導人,也是美國政府懸賞二千五百萬美元的通緝要犯。

蓋達組織原本盤據中東,為何還要遠赴印度開拓「市場」?原來,新竄起的「伊斯蘭國」(ISIS)已經一家獨大,藉著控制石油與古物走私,不靠外界捐款也能過活,甚至還能付薪水給旗下的「聖戰士」。而它三不五時靠著「斬首美國人」吸引輿論目光,激進分子紛紛慕名投靠。日前,一位英國的女性穆斯林阿奎莎(Aqsa Mahmood),本身是藥劑師,卻放棄優渥的中產生活,替伊斯蘭國打聖戰,可見其號召力。

相形之下,無自主財源的蓋達組織仍要靠外界捐款,然而過去金主如今也多投靠伊斯蘭國,肯對蓋達組織「雪中送炭」者越來越少。此外,伊斯蘭國利用社群媒體招募年輕人,蓋達組織仍以傳統秘密結社方式招人,自然相形見絀。

諷刺的是,伊斯蘭國領導人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曾是蓋達組織的棄徒。今年二月蓋達才將巴格達迪「開除」,理由是他的主張太過殘暴,不料,這位棄徒如今卻成為蓋達組織最大競爭對手。在伊斯蘭國崛起後,蓋達組織呼籲志願者,「請不要再去投靠『伊斯蘭國』,因為我們也需要人!」充分道盡其無奈。

蓋達組織的沒落,再次證明「競爭無所不在」:競爭從來不限於市場內看得見的對手。只要有利可圖,市場外的潛在對手,隨時會跳進來和那些龍頭競爭。曾令歐美聞風喪膽的蓋達組織,面對新崛起的伊斯蘭國競爭,如今被迫到它曾看不上眼的南亞印度去開拓「市場」,就再次驗證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57

Secret與無秘的生死之戰:美國老師為何敗給了中國學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8/149782.html

黑馬說:Secret關閉之後,國內匿名社交的前景成為業界關註的話題。i黑馬獨家采訪了無秘創始人林承仁,他對i黑馬回顧了這一年來與Secret競爭的經歷,同時講述了自己對於匿名社交未來發展的判斷。

透過Secret與無秘之間的競爭,我們看到兩種商業邏輯下的不同命運,一個崇尚弱肉強食打擊對手的叢林法則,另一個則低頭打磨產品自我蛻化。這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事實已見分曉。


\林 承 仁
 

文 | i黑馬 王奕
編輯 | 王冀

 
4月30日,美國匿名社交應用Secret關閉的消息在網上瘋傳。無秘CEO林承仁幾乎同時得知了這一消息,然而他好像不為所動,繼續飛往香港陪伴父母度過五一假期。
Secret的關閉,林承仁毫不意外。他的投資人、員工們早在去年年底就預測,Secret恐難長久。此後,林承仁再也沒有關註過Secret的消息,“沒想到再次聽到,已是它的失陷”。
無秘創辦一年以來,擠掉了Secret中文版,擊敗了國內各類匿名社交應用,不論國外資本還是國內巨頭,都敗在僅40人的無秘團隊之下。如今,無秘在微信、陌陌之後,成為中國第三大社交App。


\秘密當年的歷史排名數據

初戰失利

至今,林承仁仍記得他與Secret的CEO大衛·比特洛唯一一次正面交鋒。他們通了一次越洋電話,電話兩頭各懷心事。林承仁冷靜地等待對方拋出所有要求,只為最後說出一句“No”。

經過一年你死我活的競爭,林承仁宣稱產品已超越對手。

在創業初期,林承仁確實從Secret那里獲取了靈感。“當時我看到Secret在矽谷小範圍熱了起來,覺得這種模式可能在中國大有發展”。林承仁上一次創業失敗,急需找到下一個突破口,他組建團隊全力開發產品,並命名為“秘密”。

通過App Annie的數據,Secret上線以來排行榜數據並不理想,在美國社交應用排行榜中徘徊在一百名左右,最好的成績曾到十幾名。這印證了林承仁的說法:“Secret在美國沒有真正火過”。

App Annie數據顯示,去年4月4日,林承仁團隊開發的“秘密”剛一上線就沖進中國社交類排行榜第八名,次日沖到第一,並持續維持在前兩名。讓人驚訝的是,秘密同時在美國社交類應用排行榜中沖進前100名,甚至直逼Secret。

這與林承仁給秘密的定位有很大關系,其slogan是朋友圈的八卦爆料,就連logo設計得也和微信極為相似。“我們設計的場景是,在微信朋友圈中,我們看實名表達,在秘密中,我們刷匿名信息,就像看人的兩面。”

當秘密的數據逼近Secret時,後者開始註意到這匹從中國殺進來的黑馬。

“Secret的CEO大衛托人找到我,希望我們放棄自己的產品,去幫他們運營”,林承仁沒有給予回應,不久就接到Secret的律師函。兩方的律師進行了多次交涉,最終達成的協議是“秘密修改產品,在界面、名字上要完全有別於Secret”。

林承仁以為一切到此為止了,沒想到Secret舉報了秘密。當年5月8日,秘密接到了App store的下架通知,理由是“兩款產品的名字容易讓人產生混淆”。

“當時我們每天下載量幾十萬,而且還呈幾倍速度增長,突然下架真的是致命一擊”,林承仁帶領團隊,每天加班加點,換名字、換界面,“但無論如何都上不去”。第4個版本好不容易上架,沒料到第二天再次被下架。

那大概是林承仁最慘烈的一段時間。Secret是美國本土企業,App store無疑會對其有所傾斜,林承仁的溝通、交涉均無果。

 “秘密”更名為“無秘”再次上架時,已是半年之後。
 
\無秘排名數據


絕地反擊

在秘密團隊低迷的半年,Secret開發了中文版,組建了10余人的中國團隊。

Secret為了進攻中國市場,不僅打擊秘密一家。據其他匿名社交應用反饋,他們在此前都曾收到過Secret的律師函。林承仁透露,一家App被下架後,被迫將部分股份免費提供給Secret才得以重新上架。

就在此時,林承仁和大衛有了一次通話。“他希望達成一些共同利益,比如交換股份等”,林承仁徹底拒絕,即便陷入困境中,他仍認為自己的團隊和產品已超越Secret。

Secret中文版進入中國後,林承仁發現其有個致命的技術缺陷——產品的匿名算法有漏洞,發布信息者存在被猜出來的風險。

忙於打擊競爭對手的Secret疏忽了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產品叠代速度太慢了,算法的優化、新功能的推出、審核制度的建立,這些關鍵命門都沒有把握好。加上Secret中文版的服務器在美國,運行緩慢,用戶體驗極為不好。

通過App Annie的數據,Secret中文版曾進入中國社交排行榜第2名,此後就一路下滑,半年後已跌至300名之後。Secret始終無法撬開中國的大門。

而此時,Secret在美國也增長乏力,排名已掉到一兩百名之後。雖然公司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調整,但已無法挽回敗局。

Secret內部也出現裂痕,2月1日, Secret聯合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拜德爾宣布離開公司。20多人團隊也只剩下10人,核心員工大量流失。

“Secret關閉的核心原因是不專註於產品”,漸漸明白商業殘酷的林承仁已有了自己的戰術思路:打磨產品,增加自身價值,遠比打擊對手來得重要。

App Annie數據顯示,無秘上線以來,一直維持在中國社交排行榜百名以上的成績。目前無秘用戶數量已過千萬級別,雖然無法與秘密一年前的火爆相比,但林承仁認為,一個產品太熱之後必會降溫。

林承仁是一個“產品至上”的人,他通過不斷叠代產品,去試探市場,解讀人性,尋找用戶“興奮點”。無秘上架5個月的時間里,產品叠代20余次。

無秘的用戶增長曲線圖是一個“凹形圖”。有些叠代很成功,就會出現用戶增長的小高峰。通過一次次過濾篩選,林承仁驚喜地發現了用戶對“圈子”的需求特別強。

林承仁看到一個社會現實,大部分白領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因為公司信息不透明,員工對真實信息的渴求度很大。“在無秘的圈子中,沒有任何秘密,信息對稱而透明,這樣就倒逼公司對員工更透明、更公平”。同時,學校也是無秘的重要陣地,與“公司爆料”不同的是,這里是“情感傾訴”的專場。

無秘已從“朋友圈的八卦爆料”變成了“給你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除了Secret中文版之外,林承仁突然發現多了很多競爭對手,人人網的“嗶嗶”,多玩的“私密圈”,啪啪創始人許朝軍的“烏鴉”,個個玩家都是膀大腰圓,匿名社交市場一下陷入白熱化競爭。

林承仁認為,熟人匿名社交是一種“先入為主”又極具“排他性”的模式,朋友們註冊越多,刷出來的內容越多、越精彩,用戶已到千萬級別的無秘已有先發優勢。

半年後,中國匿名社交市場歸於平靜,只剩無秘一家獨大。


\Secret中文版歷史排名順序


生存法則

Secret死後,公眾的目光都聚集到無秘身上,或者聚集到林承仁身上。

休假回來的林承仁和往常一樣上班,並按照原計劃在5月4日發布了無秘的安卓新版本。Secret對他的影響,可能就是偶爾收到朋友的關懷短信,他的回複無一不是“毫無影響”。

“匿名社交會死嗎?國外不會死,中國更不可能”,林承仁在美國生活多年,他比較了中西文化後發現,中國對匿名社交的渴求度遠高於西方。

“中國信息特別不透明,很多場景中信息不對稱,另外中國人講面子,說話過於圓滑,很多場合你無法聽到真實的想法”,林承仁認為中國人對真實信息的渴求,已然成為“剛需”。

面具下面有真相,也有赤裸裸的邪惡。誹謗謠言、煽動言論以及人身攻擊一直讓匿名社交備受詬病。匿名社交從出現第一天,就背負道德和倫理的“原罪”。輿論時不時對其進行清算,原罪已成為懸在匿名社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管理你的社區,就像管理一個國家,你制定法律讓大家遵守,一旦懈怠就可能存在失控的風險”,林承仁也看到了這點,從某種角度上說,匿名社交的審核機制決定了其可以走多遠,就像一個國家的法律決定了其能否長治久安一樣。

林承仁給無秘制定了嚴苛的“法律”。政治言論、色情、指名道姓的人身攻擊,是無秘的“底線”,這些信息一旦發現就會“秒刪”。對於發言人則會采取禁言甚至封號的懲罰措施。

對於一些備受詬病的“約炮”信息,無秘將對其傳播進行“限制”,閱讀到這樣信息的人數將減少。

 “我寧願犧牲這些用戶,也不能讓他們汙染社區”,林承仁還計劃設計一套信用體系,“即便匿名,也需要為言行負責”。

林承仁眼中,匿名社交還是一片莽林,需要開拓的土地太為廣闊,與其去打擊對手,不如打磨產品,挖掘用戶需求,爭取更多的用戶。

無秘顯然走了一條與Secret完全相反的路。當然,命運也迥然不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一財網 黃思瑜 2015-06-24 22:15:00

劉姝威或許真的不懂互聯網行業,所論述的觀點“不深刻”。

樂視網終究不是藍田股份,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的彈劾力度也顯得有些“不痛不癢”。市場原本預料將慘跌的樂視網股價,於周三高開,收盤漲3.52%。有市場觀點稱,劉姝威或許真的不懂互聯網行業,所論述的觀點“不深刻”。

“在較短的時間去評判互聯網公司是不公平的,因為前期要擴大用戶規模,實現市場布局,需要舍棄較多的利潤空間。”多位研究互聯網行業的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市場更關註的是互聯網企業所能獲得的用戶規模。

一位不願具名的會計學教授則持中立觀點稱,就樂視網現有的財報來看,這份成績單並不如意,劉姝威的評判合理但不深刻,互聯網企業用戶的規模轉化為盈利需要較長的周期,若合理地“燒錢”,短期難以看到業績,但長久則未必。

對於樂視網分析報告諸多疑問,《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嘗試與劉姝威進行溝通,但其未予以回應。樂視網官方微博方面則以“謝謝”回應劉姝威的報告。

財務分析“不深刻”

“打蛇未打到七寸”成為業內對劉姝威分析樂視網報告的評價。

劉姝威在報告中指出,樂視網2014年度報告披露了主營業務收入結構,但是沒有披露各項業務的盈利情況。《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2014年財報發現,其實根據已有數據可以計算出拖累業績元兇——終端業務的毛利率。

樂視網2014年終端業務實現營收27.4億元,營業成本為40.92億元。以此可見計算出,該公司終端業務的毛利率為-49.35%。“這是只賺吆喝不賺錢。”上述會計學教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雖然網絡電視是一個新興事物,但和傳統電視、互聯網在線視頻互為替代品,如果網絡電視沒有優勢超越前兩者,只是靠噱頭和概念支撐,則難以受大眾消費者接受。

另從樂視網的財務數據來看,2014年,該公司貨幣資金約5億元,應收賬款18.93億元,預收款項3.23億元;2015年,貨幣資金為7.03億元,應收賬款24.19億元,預收款項3.47億元。業內分析人士表示,前兩者增長較多,特別是應收帳款增長較快,但是預收款項微幅增長,這說明樂視網的產品並不熱銷。

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曾在其微博中表示,超級手機首日預約高達263萬臺,十天預約超1000萬臺。樂視手機於今年5月19日開放購買。有分析人士指出,超級手機預約量、超級電視的出貨量,以及樂視網官網曾公布其產品的續費率在50%左右,這些都需要核實其真實性。“這些關系到樂視網整個生態系未來的盈利空間,本以為劉教授會去調查。”其稱。

而以短期的報表業績來看:去年樂視網銷售樂視TV150萬致使凈利潤大幅減少,毛利潤為-49.35%;主要負責經營終端業務的控股子公司樂視致新電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凈利潤虧損3.86億元。而樂視網計劃“2015年超級電視的銷售量目標將要達到300-400萬臺,保有量實現突破500萬臺”。這是否意味著業績將更為嚴重的收到拖累?

此外,市場有質疑觀點稱,類似樂視網的互聯網公司可能存在收入分期確認的情況。對此,上述會計學教授表示,生產周期較短的制造業一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發貨以後便能獲得收入,除非產品讓客戶免費體驗,待真正銷售出去後再確認貨款,只是體驗產品會否被提前計入銷售量則不得而知。

終端業務真的值得“燒錢”嗎?

針對樂視網業績的大幅下滑,劉姝威將矛頭指向高成本的終端業務,質疑這種“燒錢”模式難以長久持續。會計學教授認為,“燒錢”應合理;但互聯網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的舍利是為了長期獲利。

在劉姝威看來,樂視網“通過銷售樂視TV,擴大用戶規模”的策略,難以看到扭虧為盈的跡象。“這種‘燒錢’模式能夠持續多久?樂視網的投資者們願意為樂視網‘燒錢’繼續提供資金嗎?在國內外,被‘燒錢’模式燒死的公司已經不少了。”劉姝威發出連串的質疑。

“雖然前期成本高,但是要看未來衍生服務的空間才能評判。對於互聯網公司的一個產品,不能去判斷其短期盈利,畢竟做一款產品,前期需要研發及投入,需要用較低的利潤去推廣它,所以這存在一個悖論,是需要多數的用戶還是高額的利潤。”易觀國際研究終端業務方面的分析師揚帆表示。

楊帆同時稱,通過大量銷售,能夠擴大用戶規模,如果產品足夠優秀,用戶還會向身邊親朋好友去推薦,這樣口碑就出來了,銷量也就起來了。

“高科技燒錢很正常,特定階段燒錢是可以的,但長久燒則不好說,股東給你錢不是給你燒的,是要長期兌現業績的。”上述會計學教授在贊同劉姝威的觀點同時,也表示,互聯網企業可能短期難以看到業績,長期則未必。

那如何評斷終端業務發展的好與不好?楊帆表示,主要看用戶量。“樂視網現在主要抓超級電視這方面的用戶,有多少用戶,能打開多大的市場。”一位傳媒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未來智能家居的市場中,智能電視/手機作為終端的一個控制器或者展示平臺,在整個生態中處於核心環節,為後期的戰略和產品布局提供補充,如:與其他方的合作,在合作時可憑借用戶量等提高議價能力。楊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硬件是一個載體,真正會有收入的是它的服務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其他一些部分。

近年來,樂視網著力打造“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系統”,包括底層技術平臺生態、視頻生態、體育生態、電視生態、手機生態、汽車生態、互聯網金融生態。目前該模式被業內人士看好,但對於未來的盈利前景則還需再觀量。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64

高鐵大戰 中國敗給新幹線的真相

2015-06-01  TCW


五月二十七日,泰國官方與日本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泰國首條高鐵(由清邁到曼谷)將引進日本新幹線技術,這對近來爭奪東南亞市場的中國高鐵是一次挫敗。原因除實力差距,也和中國高鐵背負太多包袱有關。

嫌中國貸款利率高人前握手,轉身就找日本談

泰國是中、日高鐵在東南亞競爭的第一個市場。去年十二月,中、泰兩國就在雙方總理見證下,宣布共建高鐵。這個造價超過一百億美元的計畫,是由中方提供貸款,泰國後來認為中方報出的基礎建設二%、營運管理四%的貸款利率太高,於是在今年二月開始密集和日本接觸。

日本的新幹線高鐵系統,雖在國內已有五十年營運經驗,但至今唯一輸出地只有台灣。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來積極推動新幹線走出去,以振興日本經濟及政治實力。因此日本政府提供「官方發展援助」(ODA)貸款,對泰國高鐵提供貸款利率不到二%,這就是泰國最後選擇日本的原因。

日本在泰國首條高鐵之爭中勝出,凸顯中、日高鐵實力的差異。中國雖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鐵鋪設里程數--萬五千公里,不過絕大部分都在中國境內。去年中國高鐵曾輸出到土耳其,不過鋪設長度只有一百五十公里。墨西哥去年底原本將引進中國高鐵,不過後來爆發賄賂疑雲,墨西哥總統取消合約。因此至今中國高鐵仍只有一個輸出案例。

過去中國高鐵能走出去,主要是靠低廉造價(見左頁表)。事實上中國高鐵崛起的過程,和「中國製造」類似,那就是向日本川崎、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加拿大龐巴迪等廠商,購買列車及技術,學會技能後,再改良成中國版高鐵。

憂中國技術不成熟造價雖低,核心仍仰賴他國

但目前在一些關鍵領域,中國高鐵仍仰賴外國,例如其主要零組件仍來自三菱電機、日立等日本廠商。磁浮列車的核心專利技術,也掌握在日本之手。今年四月,日本最新的磁浮列車試驗時,創時速逾六百公里的世界紀錄。面對有五十年經驗的日本高鐵,至今不到十歲的中國高鐵,技術優勢並不多,唯一能勝出就是價格。

然而中國高鐵是否真的便宜,亦頗有疑問。世界銀行去年研究顯示,中國在國內建造高鐵的成本,只有歐洲建造同類高鐵計畫的一半,部分是因為規模經濟,部分是因為中國的鐵道公司收購沿線農地的金額,只占其預算的八%,而農夫對農地要賣多少錢沒有決定權。以美國加州高鐵為例,其收購土地金額是中國的兩倍。

此外,在國內建高鐵的中國國營企業,還享有低利貸款等優勢,這些優勢在國外很難再複製。據今年二月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S Monitor),引述法國鐵路經營商SNCF顧問特斯塔(Michel Testard)的話:中國曾對印度高鐵進行可行性研究,提出的預算和歐洲廠商相近,「中國(建高鐵)成本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麼低。」

繼泰國之後,中、日高鐵在東南亞的下一個戰場,將是連結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與新加坡間的星馬高鐵。這個全長三百五十公里、耗資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計畫,日本的東日本旅客鐵道、住友、日立和三菱重工,兩年前已整合成財團準備競標。中國企業原本各自為戰,直到在馬來西亞建議下,由中國鐵道總公司出面,整合中國鐵建、中國中車等六家企業,組成聯合體參與競爭。

安全面仍有疑慮中國打形象廣告爭星馬生意

目前在星、馬輿論界,日本系統較占上風。去年底新加坡《海峽時報》整版報導,日本新幹線運行五十年零事故死亡,中、德、法高鐵則只在旁用一小欄報導。今年二月馬國《馬來郵報》也稱,若星馬高鐵採日本系統,將獲五十年安全。馬來西亞總理納吉五月說,「日本新幹線極具競爭力,日本必可提出極有競爭力的競標。」

在輿論界落居下風的中國高鐵,也開始打起宣傳戰。近來馬來西亞民眾可在電視上看到一則《中國高鐵改變人生》的廣告,這部英語短片,由一位在北京大學念書的馬國學生現身說法,強調搭乘中國高鐵「安全、舒適」。這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在馬國電視打廣告。

不過廣告仍須以產品實力做後盾。對中國來說,高鐵有多重任務:要消化國內剩餘產能;要拉攏和別國的關係;要讓中國從低附加價值的代工經濟,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技術提供者;要代表中國的榮耀……,這些包袱其實都在限制中國高鐵的空間。

被外界視為亞投行首任行長最熱門人選的金立群,曾說中國企業走出去時,不要老是想著什麼戰略,這樣只會嚇跑外國人,而是要在商言商,對外國人說「我們出來不過是想賺點錢。」對中國高鐵來說,也許回歸到單純「在商言商」的生意本質,才是它與其他對手競爭時,更可靠的優勢。

【延伸閱讀】搶進東南亞!中、日2次交手拚高鐵商機

第1回交鋒:泰國高鐵(曼谷—清邁)→日勝、中敗

第2回交鋒:星馬高鐵(吉隆坡—新加坡)→日本居上風

【延伸閱讀】中國造價低,日本優勢是零事故

日本高鐵1.首營運年:1964年2.輸出國:台灣3.最大營運速度(公里):3004.事故傷亡紀錄:05.每公里平均造價(美元):5,000萬

中國高鐵1.首營運年:2008年2.輸出國:土耳其3.最大營運速度(公里):3504.事故傷亡紀錄:40人(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5.每公里平均造價(美元):3,000萬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04

加多寶又一次敗給王老吉 法院稱加多寶商業詆毀駁其上訴

繼商標案、廣告語案、包裝裝潢案後,加多寶與王老吉之間的配方案也終於告一段落。昨日白雲山發布公告稱,收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書,對王老吉、加多寶“配方案”做出終審判決,駁回加多寶上訴,維持原判。

據王老吉方面介紹,自2013年起,加多寶公司以及王老吉品牌創始人王澤邦第五代玄孫王健儀先後以發表聲明、召開發布會、制作電視廣告等多種形式傳 遞“獨有的涼茶祖傳秘方和海外經營權仍歸我家族所有”、“我將獨有祖傳秘方獨家授給了加多寶集團”、“從未傳授王老吉秘方給廣藥集團”等信息。由王健儀代 言的“傳人篇”廣告更是在各大電視媒體播放,影響廣泛,引起了廣大消費者對王老吉涼茶配方的誤解,同時也詆毀了王老吉涼茶的商譽。

對此,廣藥集團、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將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加多寶(中國)飲料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

2015年12月23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加多寶立即停止涉案虛假宣傳及商業詆毀的侵權行為,並賠償王老吉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 500萬元,同時,還需在《廣州日報》及加多寶集團官網首頁刊登聲明並公開道歉。針對一審判決,加多寶提請上訴。不過,最新的終審判決結果為,駁回上訴, 維持原判。

對於該結果,加多寶方面回應稱,廣藥稱其通過公私合營獲得王老吉涼茶秘方,但未提供有效證據,加多寶將依法申請再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傷害。加多寶提出,還會再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請上訴。

雖然“涼茶配方案”告一段落,但王老吉與加多寶這對冤家間的糾葛還遠沒有結束。

6月24日,廣藥集團以王老吉商標侵權為由,向加多寶索賠29.3億元,案件在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廣藥集團稱,加多寶公司能夠合法使用“王老 吉”商標的最終期限截止2010年5月1日,廣藥請求判令加多寶賠償自2010年5月2日至2012年5月19日期間,因侵犯“王老吉”註冊商標造成的經 濟損失29.3億。

其中,廣藥提出的29.3億金額還創下了中國知識產權領域迄今為止最大索賠的金額紀錄,最早廣藥提請的賠償金額為10億元。廣藥集團於2015年3 月修改了索賠金額並稱,集團通過正規渠道調查到加多寶在2010年5月到2012年5月期間,生產銷售王老吉的凈利潤。因此,新的金額計算是基於6家加多 寶公司自2010年5月2日至2012年5月19日的生產凈利潤得來。

除此之外,廣藥集團還於2014年8月對王健儀提起了訴訟,稱其在2013年4-5月間為競爭對手加多寶公司拍攝的宣傳廣告違反了《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損害了王老吉藥業的利益。但目前該案的審理處於停滯狀態。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3年6月至今,法院共對廣藥王老吉與加多寶的8起案件進行宣判,案件涉及商標、裝潢、廣告語等多項行為,廣藥王老吉均勝訴,加多寶均被判構成不正當競爭,目前累計需支付的賠償近2億元。

 

綜合來源:北京商報、澎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52

CIA敗給維基解密,專家稱AI將改變黑客行為

斯諾登事件之後,維基解密再報猛料,3月7日,維基解密公布了據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大範圍使用的黑客工具的相關信息,其中包括針對微軟Windows、安卓、蘋果、OSX和Linux等系統及互聯網路由器等對象的惡意軟件。

這些信息多達8000多頁,含有8700個文件。文件顯示其中一些軟件是CIA自行研發,不過英國國家安全局也提供了幫助,例如助美方打造了對付三星電視的間諜軟件。目前尚沒有消息表明維基解密是如何獲得這些信息的。維基解密稱:“這些文件來自位於弗吉尼亞蘭利市(CIA總部所在地)網絡情報中心的高安全級別的獨立網絡系統。”

如果文件顯示的信息屬實,將令消費者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信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意味著他們所使用的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甚至是智能電視都有可能被監聽。文件從專業技術的角度揭示了如何能把普通的家用智能電視機變成監聽設備,以及CIA特工如何通過破壞美國軟件產品和蘋果、安卓和微軟的智能設備來獲取用戶個人信息。

維基解密稱,消息來源透露了此事的細節,希望這能引起公眾討論,即CIA的黑客能力是否已經超越其權限。CIA的一名發言人Jonathan Liu不願對此做任何評論:“我們不會對所謂的情報資料的真實性或內容作出評價。”英國內政部發言人也拒絕就此發聲。

美聯社報道分析稱,維基解密此次曝光了CIA所采用的高度機密的科技手段,恐將給CIA帶來巨大隱患。因為CIA所監聽的那些目標,一旦獲悉對方的監聽手段,很可能改變自身的一貫做法,這將使CIA的監聽範圍和效果大打折扣。維基解密在一份聲明中表示:“CIA近期已經失去了對很大一部分監聽工具和相關文件的掌控。”

位於弗吉尼亞蘭利市的CIA總部所在地

佐治亞州的一位信息安全專家Jake Williams表示:“毫無疑問現在正在進行一場“消防演習”,接下來可能會有人丟掉工作,有人離開他們現在的崗位,這些都不出奇。”

“通常內部網絡防護是在現有已發現漏洞基礎上進行修補,並結合針對外部攻擊的追蹤和反追蹤技術。因此,要形成行之有效的網絡攻擊,通常是內部人員通過特定環境下的網絡工具所為。就像我們的工控類網絡,熟悉一線控制協議的現場工程人員可以很簡單的去發動攻擊,而且根本看不出是攻擊行為。但是這樣的行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將來網絡安全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由於現在的黑客工具都是基於特定漏洞和特定環境,通過優化攻擊來實現的。如果采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會自主建立攻擊模型並不斷學習和優化。一般是先出問題再去防護的,因此網絡安全防護完全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人工智能也可以用來反黑客攻擊。” 楊明稱。

泄露的文件中所提到的CIA一項被描述為“Simple DLL hijacking attempt”(簡易動態鏈接庫劫持嘗試)的惡意軟件是專門用來反測試微軟Windows XP,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操作系統的。這項被稱為“Windows FAX DLL Injection”的技術是使用一種計算機代碼讓黑客進入計算機程序的內存,並允許他們對信息竊取行為進行偽裝。

維基解密還表示,這些文件中的數據包括一個數字間諜技術的“重要資料庫”,這些技術可能來自於俄羅斯等其它國家。前CIA官員Bob Ayers表示,維基解密已經表示會披露更多和CIA有關的信息。“現在已經造成高級別破壞了。”Ayers說,“但是對一些細節的破壞還會在未來的披露中顯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