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泡沫里創業,更要分清夢想和貪婪
每一波科技浪潮下都一定都會產生泡沫。2000年的時候,我在美國,曾經一夜之間,公司幾百塊錢的股票變成了幾塊錢。資本的泡沫、人們心理的泡沫都會存在,但是技術本身被市場接納的程度,是一直在穩步增長。資本數據可能下滑,但互聯網的用戶量是一直向上漲的。
中國市場,幾年前有千團大戰,做團購的很多。當時稍微有一點理性的人都知道,這個泡沫早晚要破滅,今天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大多數的團購網已經完蛋了。但是真正做得好的,像美團和大眾會留下來,因為這個業態已經變成消費者接受的行為方式。今天的互聯網金融業也是一樣,有那麽多互聯網金融公司,再過三年一定會有很多公司消失,泡沫會破滅。但是作為一種業態,互聯網金融一定會被市場接受,被消費者和中小企業接受。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很多人現在受創業浪潮的影響,受瘋狂心態的影響,投入創業的大潮當中去。創業是需要某種瘋狂的心態,但是同時這也是一個平衡的藝術,作為創業者你要明白貪婪跟夢想之間的區別。我覺得在泡沫里最大的誤區就是,很多人把貪婪當成夢想,想掙錢,但如果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可以用來改變市場、改變社會,給大家帶來好處,這樣的人趁早不要創業。
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化:還只是工具層面
很多人認為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就是把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這是不是互聯網化呢?也是。這是第一層面的互聯網化,這是把互聯網當成一個媒介或者渠道,是工具層面的互聯網化。
第二層面的互聯網化,是結構和平臺結構的互聯網化。比如大家現在都很熟悉的共享經濟,是利用互聯網聚合的效應,去媒介化,完成了對傳統行業價值鏈的穿透,比如Uber,創造別的業態做不到的新模式。
第三層面的互聯網化就是理念和內核層面的。但具有諷刺意味的,即使是離互聯網最遠的公司也可以實現這一層面的互聯網化。易寶最近在做一個互聯網的平臺項目,利用的就是Uber的理念,比如本來電器銷售要經過層層競銷商,現在是用戶變成粉絲,變成潛在的銷售人員,這些人可以把潛在用戶帶到家里面,把電器賣出去可以分成。
小米也是一樣,小米的互聯網化體現在後臺,例如它的績效管理就不用傳統的KPI,而是利用粉絲經濟作為營銷的延展。這些理念都是第三層次的互聯網化。
互聯網金融業是一樣,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工具層面,比如網銀,傳統銀行把他們的營業從線下搬到線上。第二層面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價值鏈重構的,比如P2P、眾籌。還有更極端的就是第三層面的內核、理念層面,比如P2B,這會影響傳統金融機構,影響央行的行為。現在的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化,其實所有的銀行已經在做了,但是大多數還只是停留在工具層面。
今天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能夠興起,很大程度上跟我們的傳統金融沒有辦法服務一些需要創業的中小企業有很大的關聯。實際上美國也是一樣,八十年代美國經歷過寬松管制,或者解除管制的過程,市場自由化,很多服務於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都是在七八十年代興起來的。中國沒有經過這個,現存的這些銀行也好,金融機構也好,沒有辦法投入到中國五六千萬的中小企業中去。市場有這麽大的空間,第三方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其中創造價值的空間是非常大的。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余晨,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