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50810 法國史(二)查理曼 與 加洛林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10/%e8%aa%aa%e5%8f%b2150810-%e6%b3%95%e5%9c%8b%e5%8f%b2%ef%bc%88%e4%ba%8c%ef%bc%89%e6%9f%a5%e7%90%86%e6%9b%bc-%e8%88%87-%e5%8a%a0%e6%b4%9b%e6%9e%97%e7%8e%8b%e6%9c%9d/

說史150810
法國史(二)查理曼 加洛林王朝
執筆人:蟬

墨洛溫王朝的版圖雖然在統治高盧的兩個半世紀之間大幅擴張, 但日耳曼人習俗的缺點卻在親族之間的行徑中表露無遺:背信棄義、殘暴野蠻、爭權奪利,為日後王朝衰敗埋下伏線。

墨洛溫家族按照日耳曼人習俗,國王去世時由兒子將領地瓜分。 克洛維四名兒子輾轉爭鬥,最後只剩下 Chlothar,而王朝版圖亦在他手上達至頂峰。他死後王朝開始走下坡,即使後來頗有成就的Dagobert II也無法阻止國運衰頹。 王室領地本已極為分散,加上無所事事的「懶王」,還有權勢日漸提升的 宮相Mayor of the Palace」,權相虛君令墨洛溫朝早已名存實亡。

AD719西班牙穆斯林越過 庇里牛斯山入侵高盧, 攻占了 納爾榜Narbonne城;兩年後進攻 阿基坦Aquitaine並圍困 土魯茲Toulouse,卻被巴斯克人和阿基坦人擊退。
AD725穆斯林再度入侵,攻入 勃艮地Burgundy,進擊 普羅旺斯Provence不果,遂轉攻阿基坦。 當時的巴斯克領袖 向墨洛溫朝廷求救,並向宮相 查理馬特Charles Martel表示願意成為其封臣。 穆斯林入侵已使整個歐洲深感威脅,查理馬特決定向已進入 圖爾城Tours的穆斯林發動總攻擊, 雙方在Poitiers展開決戰,穆斯林大敗而逃,其首領Abdul Rahman Al Ghafiqi亦被殺。 「圖爾戰役」在歐洲史上被視為關鍵事件,決定了日後歸屬基督教而非伊斯蘭教的版圖。***

〈矮子丕平與加洛林王朝〉
穆斯林雖然連連敗仗,但始終守住 納爾榜城。 查理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成為宮相後改變戰略,圍城七年而不攻,終於迫使穆斯林出城投降,永遠被逐出法國。

那邊廂,東羅馬在意大利半島僅餘的領地在穆斯林和 倫巴底人爭相搶奪下捉襟見肘,倫巴底人在AD751攻陷 拉韋納Ravenna 標誌著東羅馬在半島中部的領地已全被奪走。 當時的教皇Stephen II由於與東羅馬皇帝積怨甚深,轉而求助於 矮子丕平。 教皇首次越過阿爾卑斯山訪問法國,並承認矮子丕平是法蘭克的王。
丕平向倫巴底人開戰並在756年奪回拉韋納, 但他並沒有將該地歸還給東羅馬,而是將之“捐贈”於教皇,史稱「丕平的捐獻Donation of Pepin
La_donacion_de_Pipino_el_Breve_al_Papa_Esteban_II
「丕平的捐獻」除了確立了法蘭克人與教庭的親密關係,更令教庭在其原先擁有的具爭議性土地上面加添了重要的部分,成為像世俗國家一樣擁有土地、子民的「教皇國」。**
丕平為了建立具基督教特性的朝代,模仿古代希伯來王實行的宗教加冕儀禮。 AD754教皇Stephen II為其抹聖油,這樣丕平就不僅是法蘭克人的國王,還是上帝承認的國王,君權神授從此在法國領土開展***,並持續了一千年。

〈查理大帝〉
矮子丕平的加冕亦象徵著 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的創建,丕平與教庭加深關係的政策令雙方的地位更加鞏固,而丕平的繼任人 查理曼更是加洛林朝最出色的國王。
查理曼身體壯健,生活樸實,喜愛遊泳和打獵。 他擅長管理莊園,而且事必躬親,經常在莊園間遊走短駐。 作為虔誠的教徒,他要求部下也要虔信基督,並以教化異教徒為己任,稱對異教徒的戰爭為「聖戰」。
Aachen_Domschatz_Bueste1

查理統治的一個特點是重視教育,他塑造出一批有教養,能讀懂聖經的神職人員。 他也要求官員接受良好教育,當時官方文告皆以拉丁文書寫, 查理為了豎立榜樣,晚年學習拉丁文,並在皇宮建立一所模範學校。 文化和宗教的推展令法國在公元九到十世紀期間催生了一次小型的文藝復興

查理曼驍勇善戰,在統治帝國45年間進行過60多次遠征。 他要求大領主都必須加入軍隊,而且帶領一定人數的農民士兵, 愈富有的領主帶來的士兵就要愈多。查理曼在AC774打敗倫巴底人,廢黜其國王Desiderius,並奪走著名的鐵皇冠,成為倫巴底的國王。

著名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便是描述查理在778年遠征西班牙的歸途中,後衛將領 羅蘭Roland在Roncesvalles戰死的事跡。相傳羅蘭在死前用配劍劈開一塊大巖石,想藉此毀掉寶劍使之不致落入敵人手中,豈知配劍卻絲毫無損。 現在穿過庇里牛斯山,途中還可以看到被稱為「羅蘭的裂口」的巨大豁口。

參考:
《法國史》 (2010) 劉增泉
《A History of Franc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2012) William Stearns Davi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