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書摘 | 音樂產業入侵者:丹尼爾·埃克與Spotify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0/151092.shtml

32歲、有點害羞的埃克來自瑞典。他是流媒體音樂軟件Spotify公司的創始人,公司總部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不過他的活動中心逐漸轉向美國紐約,而資金則主要來自矽谷。時下數字領域的不少同儕們都深深地感到一種迫切需求:只有打破傳統束縛,才能拯救新興產業,而對於唱片產業而言,埃克擁有明顯的優勢:網絡黑客們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而史蒂夫·喬布斯和iTunes則在很大程度上終結了它。很多人認為埃克是音樂產業最重要的人,甚至算得上一名“白帽黑客”。2014年,當蘋果公司以32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Spotify最大的競爭對手Beats(包括Beats生產的高級耳機系列)時,25%的錄制唱片收入都是通過流媒體這個渠道實現的。

整個音樂產業等待丹尼爾·埃克的出現已經十多年了。或者更具體地說,是等待一個人——無論他是誰,只要他能夠做到以下兩點就行:創造出比盜版產品更能吸引用戶的東西,同時提供一套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在目前的互聯網技術領域,谷歌提供搜索引擎, Facebook確認個人身份,亞馬遜引領零售界,而埃克希望Spotify獨霸原聲音樂界。就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樣:“我們要把音樂帶到派對上。”這也解釋了他那些睡眠時間不規律的工程師們 24小時倒班的原因:比起單純的音樂播放器——盡管它擁有創新模式,能夠及時、免費、通過合法途徑幫你獲取幾乎所有聽過的歌曲, Spotify的終極目標卻是建立一個完整的音樂生態系統。

對於用戶來說,Spotify頗具吸引力:該服務平臺的2400萬名活躍用戶(數據截至 2014年年中,在過去一個月內使用Spotify聽過音樂的用戶)能夠在電腦上欣賞超過2000萬首歌曲,所付出的代價不過是偶爾收聽一段廣告。Spotify具有 iTunes的快速和便捷、Napster的靈活和廣度,以及在線電臺服務潘多拉(Pandora)極具誘惑力的定價模式。並且,與上述行業先行者不同的是,Spotify從誕生之初就具備了社交網絡的功能,用戶可以通過網站工具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播放列表——在 Spotify推出Facebook版本後的第一個月,就有超過 10億首歌曲得到分享和傳播。

索尼音樂( Sony Music)瑞典公司負責人馬克 ·丹尼斯( Mark Dennis)表示,自2008年 Spotify創立以來,憑借自身努力就遏制了瑞典音樂產業十多年來持續走低的營收趨勢。到了 2011年,瑞典音樂產業出現了自20世紀90年代美國克林頓政府執政以來的首次營收增長,其中,Spotify占到 50%的銷售份額,相比2010年的 25%有明顯增長,而瑞典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盜版音樂的溫床。

由此推斷,在全球範圍內,音樂產業或許找到了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目前,大約 25%的 Spotify用戶訂閱了付費服務,那意味著 1 000萬人對埃克的產品抱有信心,從而支持他展開與蘋果、亞馬遜和谷歌三方面的競爭,通過免費提供音樂產品,最終拯救唱片行業。

20世紀90年代末期,14歲的埃克就投身到互聯網開發狂潮中,開始在學校的計算機實驗室創建商業網站。高中畢業後,埃克進入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Sweden’s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習工程學。 8個星期後,他意識到第一學年的教學內容完全以理論數學為主,於是他就輟學了。很快,一家位於斯德哥爾摩、名為 Tradedoubler的網絡廣告公司找到埃克,請他開發一個程序,以幫助他們匯報已簽訂合同的網站的情況。埃克開發出的程序十分高效,以至於該公司在 2006年出價 100萬美元購買了這個程序的使用權,而埃克通過出售相關專利又賺得 100萬美元。

然而,情況很快急轉直下。這位 23歲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獨自居住在斯德哥爾摩南部 32千米外的森林里,忍受著瑞典難熬的嚴冬,還有折磨人的抑郁癥。他當時已經創建了三家科技公司,但他開始考慮想要成為一名職業音樂人,並打算以此謀生。埃克會彈吉他、貝斯、鋼琴,會打鼓,會彈鋼琴,還會吹口琴,只是不擅長唱歌。“靠音樂我可能發不了財,不過養活自己還是沒問題的。”隱居在森林的日子里,埃克最終決定要用某種方式把驅動自己的兩種激情——音樂和技術結合起來。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埃克開始與 Tradedoubler公司董事長馬丁 ·羅倫松( Martin Lorentzon)往來。羅倫松比埃克大 15歲,但仍然活力十足,每天健身兩次。作為縱橫矽谷的資深人士,羅倫松曾在知名搜索引擎公司遠景公司任職,並於 2005年將 Tradedoubler公司上市,凈賺 7 000萬美元。由於不再親自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羅倫松同樣感到空虛無聊、漫無目的。

“當我遇到丹尼爾時,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羅倫松說,“要想跟一個人做搭檔,我們之間必須有兄弟般的情誼,因為我們將共同面臨很多問題。一家公司的價值,就是你和搭檔一同解決的問題的總和。 ” 

羅倫松和埃克都處在一種獨特的狀況下:前者不再需要錢,而後者不再在乎錢。因此,他們決定忽略盈利問題,一心進行顛覆性變革。他們的目標是音樂產業。“令我困惑的是,盡管人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聽的音樂都多,並且制作音樂的藝人風格也更加多元化,但整個音樂產業卻每況愈下。”埃克說道。計劃初步成型後,他們招募了一批工程師,然後把新團隊帶到西班牙巴塞羅那開派對慶祝,一起聆聽了埃克稱為“怪異的德國電子流行樂”的音樂。然後,他們正式開工了。

回到斯德哥爾摩後,他們借鑒了蘋果公司 iTunes的界面以及三星公司生產的黑色純平電視的平滑流暢風格,並且創建了第一個產品原型。與那些發布盜版音樂的網站不同,直到與唱片公司簽好協議後,埃克才正式推出 Spotify。“我們希望表明,我們並不像其他網站那樣,利用唱片公司的產品為自己撈錢。”埃克說。

埃克最初的目標是獲得全球音樂版權,雖然得到律師弗雷德 ·戴維斯(Fred Davis)的幫助,但卻很快遭到拒絕。因此,他將主要目標放在歐洲授權許可上,本來以為三個月就能搞定,結果花了兩年才辦成。埃克及其團隊對唱片公司高層窮追不舍,試圖說服他們: Spotify免費,並且基於廣告的盈利模式必將促進唱片的銷售量。可惜沒有一個人願意埋單。“他們會說,‘噢,聽起來有點意思’或者‘給我發點數據來看看’,”埃克笑了起來,“我當時只有 23歲,很單純地認為,‘哇,自己幹得不錯,這事肯定能成’。”

最終,埃克還是在 Spotify上加載了盜版的音樂,並把樣品演示發給唱片業高層。這終於引起了他們的註意。“對於 Spotify,如果人們不親自試試看,就體會不到它的好處,”埃克說,“之後,他們還會把它推薦給自己的朋友們。”就在埃克與這些唱片公司談判的時候, Spotify耗盡了資金。除了員工工資和日常開銷之外,埃克和羅倫松還承諾預付 100萬美元給唱片公司,以獲得音樂庫的使用權。沒有風險投資人對他們感興趣。為了繼續維持 Spotify,除去羅倫松最初投入的 100萬歐元種子資金,他們又投入了將近 500萬美元。“我們賭上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有時我們甚至賭上整個公司,”埃克說,“我們被信念而非理性指引,因為理性告訴我們,這一切幾乎是不可能的。 ”2008年 10月, Spotify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法國、英國和西班牙上線運營。而最終與美國相關方面達成運營協議,則花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

“他是唯一有耐心在唱片產業達成目標的科技創業者,”曾經幫助 Spotify打開美國市場並促成與 Facebook合作,如今也是 Spotify董事會成員的肖恩 ·帕克說,“埃克擁有一種禪修般的耐心以及在壓力和挫折下免於崩潰的能力。他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置於一種普通人會甘心認輸的境地。”當我和埃克在他的辦公室聊天時,他正襟危坐,紋絲不動,就像一尊來自瑞典的佛陀。他講話時,全身唯一在動的只有嘴巴,甚至連那冰藍色的眼珠都沒有眨一下。

2011年,剛過完感恩節,在紐約市格林尼治村的斯蒂芬·韋斯工作室( Stephan Weiss Studio),埃克跳上光滑的白色舞臺,面對舞臺下面一群忙於打字的記者和一排準備就位的直播攝像機。他必須大力宣傳自己的平臺,制造轟動效應,從而促使各大唱片公司、音樂人和開發者們興奮地聯手合作。

埃克不需要拉攏投資者。過去幾年來,他的投資者候選名單急劇增加。Spotify已經從瑞典一家小型融資公司成長為一家由李嘉誠、肖恩·帕克和知名風投公司創始人基金等社交媒體精英共同融資打造的重量級公司,以上投資方共計投資了超過 5 000萬美元,賦予該公司 2.5億美元的估值。據稱,在 Spotify新平臺新聞發布會之前的幾個月,俄羅斯投資巨頭DST、美國風投公司加速合夥公司(AccelPartners)及凱鵬華盈(KleinerPerkins)再次向 Spotify投資近 1億美元,使其估值達到 10億美元。“丹尼爾是我們必須並且非常希望合作的創業者,”加速合夥公司投資人吉姆 ·布雷耶(JimBreyer)表示,“我們最看重的一點是,他把對於音樂的激情和盡可能便捷地發現並分享音樂的創意結合了起來。”埃克仍然持有 Spotify公司 15%的股份。得益於種子資金,羅倫松擁有約 20%的股份。據估計,到 2014年夏天,公司的估值將上升到 40億美元,兩人的身價都將達數十億美元。

版權聲明:本文由iheima編輯,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聯系 zzyyanan 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7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