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間,中紀委監察部官網又公布了9家央企被中央巡視組巡視情況的反饋。其中巡視組認為,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機集團”)存在海外工程項目監管缺失,采購、分包環節不規範,項目許可和融資環節權力尋租問題突出等。
今年2月28日至4月30日,中央第十巡視組對國機集團進行了專項巡視。
目前,國機集團旗下有40家全資及控股子公司,10家上市公司,180多家海外服務機構,主營業務包括機械裝備研發與制造、工程承包、貿易與服務三大主業,在機械、電力、冶金、航空航天等國民經濟重要產業領域均有涉足。
中央第十巡視組向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反饋巡視情況(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成立於1997年的國機集團,用近20年時間編織出龐大的產業體系,成為一家中國機械工業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業務鏈最完善、綜合研發能力最強的大型中央企業集團。但是,這家業內享有盛譽的大型央企,由於缺乏有效的內部管控,腐敗問題滋生。
在海外工程方面,國機集團主要提供設備成套、EPC、BOT、BOO等為主要方式的工程建設服務,內容涵蓋工程項目開發及投融資,工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設備成套、運維管理等。腐敗就發生在其中的環節上。
業內公開的秘密是,企業設立在海外的一些投資服務公司、辦事處等,不少都存在一些違規違紀做法,比如將利潤截留在海外,成為某些人的“小金庫”。尤其是與海外工程項目關系緊密的招標、采購等核心環節,更是腐敗嚴重,成為部分人用來大撈油水、中飽私囊的地方。
此前有媒體就曝出,中石油的海外業務存在大量腐敗問題,尤其是低品位油田承包、配額劃撥、物資采購、工程招標等環節,“前些年還有很多不是以公司名義而是個人代持的,公司名下的海外項目本身就存在著問題,代持的項目更是問題嚴重,有的時間長了甚至整個項目投資都進了個人的腰包”。
6月17日,一位熟知國企海外投資的行業資深人士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類似的國有資產流失很多都發生在海外,但“因為國資委對央企海外資產管理是失控的,基本上沒辦法實施審計”,導致相似的問題頻發。
這似乎不是國機集團或者中石油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中國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在海外投資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
據國資委主管的《國資報告》調查統計,目前,境外國資總量已不少於12萬億元。但國企海外內部監督缺位現象依然很嚴重,原因有三:第一,這些在海外的國企雖然形式上采用了現代企業制度,但距離規範化還一定的距離;第二、由於“天高皇帝遠”,加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人治”現象仍比較突出;第三、一些國企在海外設置的監督部門掌控在被監督對象手中,缺乏獨立性,難以實施有效監督。
根據巡視組披露,巡視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突出問題,主要有:集團黨委、紀委落實兩個責任不到位,重經營輕黨建,對領導人員監管不力,對違紀問題執紀不嚴;有些企業財務管理混亂,賬務弄虛作假;有些企業考核指標不合理,業務人員獎金畸高;有的領導人員紀律觀念和規矩意識淡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時有發生;選人用人不夠規範,有些企業存在“親親疏疏”問題。
對於國機集團的突出問題,中央第十巡視組組長胡新元代表巡視組已經提出5條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國機集團應加強管控水平,完善傭金支付、招標采購、工程分包等監管制度,對重點項目加強內部審計,全面加強廉潔風險防控;再就是要加強財務監管,嚴格財經紀律,完善對重大投資的事前審查和事後監督,規範薪酬分配,杜絕違紀違法問題發生。
此外,巡視組還收到反映一些國際集團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已按規定轉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及國務院國資委等有關部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