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心理散戶死穴,機會成本供求定律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2663

有機會再見恆指先生,近期股市氣氛良好,上升不少,他說呢個多月最大特色是牛熊證輸死好多 人,情況的確如此,在沒有牛熊證之前,散戶炒恆指認股證,如果一個月前無論買入認購或認沽證,如果還未到期,至今只輸差價,但現今炒牛熊證的話,隨時玩完 輸光。炒股猶如買大細,手風唔順一定要止蝕離場,不過,散戶心理質素能否勝任?用心理學的角度,得到大概答案。

一條有六百人的村落發生疫症,現時有兩個治療方法:

方法一:四百人死

方法二:有三份一人獲救

你會怎樣選擇?(節錄自「金融心理學」)

表面上兩個答案是相同,都是救二百人,死四百人,好似擲幣遊戲,理應在兩種方法機會均等的情況下,選擇兩種方法的人數相若。但結果是若四份三人選擇 方法二,只有四份一人方法一。文中指出,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會迴避,選擇方法一,猶如親手殺死四百人,相比方法二可以救二百人,大家傾向選擇救人。應用在投 資選擇上,大家在面對虧損時,同樣選擇逃避,傾向選擇先賣有賬面盈利的好股票,留下滿手已下跌不少的衰股。在決定止蝕時,也會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繼續 持有,在價格反彈時,又會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期望股價返回家鄉才出售,因而錯過一個又一個脫手機會。

要解決這個心理問題,坊間有不少良方,有人買優質藍壽或盈富基金當儲蓄,買入後放入保險箱,這個方法最簡單,縱使偶爾發生電盈大跌九成多的例子,但 整體而言都能安心增值。也有人以價值投資應付,理論同樣簡單,但計算價值時減少誤差需要專業知識,操作時同樣要克服心理變化,花時不少。有人用平均成本 法,隨著時間的過去,連買入成本都忘記,心理問題迎刃而解。三種方法也有可之處,喜歡月供投資也帶著她們的影子,選易捨難也。

星期一股市大升,匯控升$4.9,升幅4.08%,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導,中投公司與匯控主席葛霖展開商談,主要談及中投在公開市場上直接購買 匯控股份的可能性。為什麼在市場買股票要與主席會談?星期一匯控亞太區主席鄭海泉表示,匯控與中投會面只屬一般交往,匯控現時資本充足,並無集資需要。換 句話說,中投公司與葛霖會面是事實,匯控不會發新股給中投,這是合理做法,我認為現價被低估,現時發新股損害現股東利益,除非中投承諾匯控未來在中國的發 展獲外資的特權。因此,會中所談則不是直接購買的可能性。

半年前,林森池曾說過收到「風」,中投公司與匯控聯絡發行新股事宜,但遭匯控以沒有集資需要婉拒。中投要買匯控的話,半年前已可以在市場慢慢地,靜 靜地買,那會事先張揚,被炒高後買貴貨?以近半年股價計,一百億港都買唔到1%的匯控,在市場買股票,沒有需要披露,除非中投已買夠貨。就現在的資料推 算,報導只是一般炒作。

繼九巴及維他奶後,屈臣氏蒸餾水工人罷工又一次成功爭取加薪。屈臣氏資方聲稱司機及跟車工人待遇分別為萬五及萬三,但勞方拿出工資單,實際只有萬三 及萬一,相信資方把公積金、保險、年終獎金等福利加入計算,導致雙方都提出有利已方的數據。屈臣氏部份員工聲稱12年沒有加薪,很奇怪,點解唔轉工而忍辱 多年?最直接的想法是,員工找不到待遇更好的工作,即這個行業長時間(超碼12年,而且情況愈趨嚴重)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十年前國泰高級機師罷工,原因是國泰削減薪金福利,由於當時國泰給予削減後的待遇,仍然是高於同行,最終資方可算是獲得勝利。高級機師月薪達五十多 萬,削減待遇可令資方每年節省以億元計的開支,加上客觀事實(工資同行最高),資方雖然在罷工期間損失不少,但堅持最終獲得接納及得到合理回報,勞作雖然 被迫接受減薪,但仍是同行之最。在供不應求的行業,員工在市場的推動下,能與雇主分甘共苦。

就運輸工人而言,長期供過於求,資方大可成全不滿意的員工,將其遣散,在市場中以更低的工資雇用新員工,但現實是資方接連屈服,這與供求定律背道而 馳。運輸工人薪金相對較低,資方不加薪所節省的金額較少,堅持不加薪對資方的機會成本大(罷工所損失的營業額或遣散員工令公司聲譽受損),精於計算的商人 不做蝕本生意,這是勞方能接連獲勝的主因。

無論如何,這意味香港「打工仔」在通脹的壓力下,開始對薪金上升有期望(縱使該行業供過於求),相信這是各國也在面對的問題,呢兩個月已接連在世界 各地傳來遊行擾亂等消息,尤其在已發展國家,薪金佔整體成本高,影響更大。通脹因薪金上調而再上升,加薪的期望持續,當薪金全面上升,又會觸發新一輪的通 脹,做成惡性通脹,世界各大國久經通縮或似有若無的通脹率,在大家未接受現實之前,成品加價幅度未能反映成本的上升,尤其在低增值的行業,企業盈利受損, 股市難有起色。結果會走向兩個極端,其一是大家接受通脹,情況返回八十年代的香港;其一是全球經濟受損,復元需時。

本周恆指升866.52點,平均成交671.99億,比上周升57.9億,情況是反彈回落後最好的一周,但平均成交仍然維持六百幾億,六百幾億平均 成交已維持六周,這是否熊三已進入熊三中成交橫行的階段?港股成交隨時間不斷上升,在1994年10月中首次突破100億,13年後,2007年10月突 破2000億,究竟現時600幾億成交是否屬於交投淡靜,單用數字好難比較,要將來才知道。

收筆之前,新確科技在有可能被清盤的情況下,發行五千萬元可認股債券,年息半厘。David Webb去年的聖誕禮物,成謙聲匯發盈警。再一次引證大股東爭持及名人推介的謬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