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於辭職大家的討論都很火,瞬間辭職的各種情懷溢滿朋友圈。
赤果果的現實卻是——
“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但“錢包那麽小,誰都走不了。”現實能夠困住身軀,卻困不住人的思想和靈魂。既然腳步暫時無法踏上旅程,那就讓靈魂徜徉書海,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吧!飲食和行走,共20本,南周知道和廣西師大社理想國,聯合推出,值得收藏。相信你看過一些書後必有所獲,參與我們的活動,就有機會獲得以下書單中的精美書籍。
活動細則:
1、撰寫你看過的任意書籍的書評,或拍攝書籍陪伴你旅遊、生活的照片(附圖說),編輯好後發送至“南周知道”微信後臺。
2、小編從中選取20位優秀的讀者贈送書籍。(註:獲獎者可從以下20本書中任意選一本)
活動時間為2015年5月30日—2015年6月6日,屆時獲獎名單會在“南周知道”微信公布。
1.《轉山》
著者:謝旺霖
一個24歲的年輕人,在寒意漸生的10月,獨自踏上從麗江到拉薩的征程,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或偉大,而是“在相信與懷疑之間擺蕩”,但最終決定走下去,因為哪怕失敗,他也“應該在失敗面前看見自己究竟是如何就範的”。同名電影斬獲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入圍第4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轉山》
2.《無知的遊歷》
著者:陳丹青
從2009年開始,陳丹青嘗試寫作遊記,本書完整收錄作者在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匈牙利所寫長篇文字,這不但是他首部遊記,也是他在雜文之外,第一次嘗試中長篇寫作。他以畫家的眼光,記錄了四地鮮為人知的風景,並憑借自己對於繪畫、音樂及人文歷史方面的興趣和知識,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除此之外,本書更收錄了300余幅在各地的現場和歷史圖片及陳丹青速寫手稿。
《無知的遊歷》
3.《一個遊蕩者的世界》
著者:許知遠
70年代知名媒體人、作家許知遠出走遠方,悠遊他國,從亞洲喜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國印度到非洲尼羅河河畔的文明古國埃及,從沖突不斷戰火連綿的巴以地區到雄踞北漠大國依舊的俄羅斯……這部作品首先尋求的不是恐懼,而是愉悅與知識。作者像是啟蒙時代的小冊子作家們一樣,通過展現不同民族的風俗來勸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與豐富,跳出狹隘的自身吧。
《一個遊蕩者的世界》
4.《大中東行紀》
著者:張信剛
張信剛是最受尊重的知識人之一。他突破了專業化日趨嚴重的學術界:科學—人文,行政—教研,專家—通才,乃至古今中西之爭的藩籬。本書由他逐一遊歷大中東各國的經歷,追述大中東各國的歷史與文化,並以人類歷史的縱深和國際政治的視野,探究中東、北非、高加索等地區硝煙不息的歷史緣由和現實原因,匯聚作者對人類不同文明之間橫向交流與縱向演變的觀察和體會。
《大中東行紀》
5.《另一片海》
著者:張翠容
自1998年起,張翠容以自由撰稿人身份,在緊絀資源下,只身跑遍中東地區、歐洲及巴爾幹半島、中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動蕩之地,在華文世界立下專業獨立記者的範例。這次,張翠容跨越地中海兩岸,親訪希臘、西班牙、埃及與突尼斯,以一種在地而全面的觀點,探索這一場接一場如推倒骨牌般為民主與經濟、自由與尊嚴抗爭的覺醒運動浪潮,試圖為讀者呈現事件的真相,並提出更寬廣的思維角度。
《另一片海》
6.《門外漢的京都》
著者:舒國治
舒國治,臺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會玩、最會講故事的兩個人之一,他似乎永遠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連。他說的竹籬茅舍,他說的流水長墻,諸多遊賞,被公認是寫京都書里最有見地的一本。
《門外漢的京都》
7.《恒河:從今世流向來生》
著者:杜欣欣
恒河,神性的河。它貫穿著南亞次大陸。古老的印度文明由之孕育,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眾多宗教在此共生。作者行走兩千多公里,傾聽聖河靈魂的低語。朝聖路上,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懷抱里,在觸摸印度的現世人生中,思索喜馬拉雅山兩面人群不同的生存價值,尋求生命的本真和人類天然的美好情懷。
《恒河》
8.《北京秘境:52段重新發現北京的旅程》
著者:牛文怡編
一本專屬北京的書。久居於此,如果還有探究周邊環境的好奇心,它會帶給你驚喜;初來乍到,如果渴望成為“北京通”,它會是一本速成指南,而且絕對純正;偶來遊玩,如果想深度體驗這座都市,它將為你開啟一段創意旅程。
《北京秘境》
9.《這不是旅行:一對80後戀人的美國長征路》
著者:祁天、李淵君
作者依靠微薄的車禍賠償金開始了艱苦的自駕車旅行,期間踏遍美國48個州、100個城市,行程6萬公里,文字穿梭於美國的歷史和現實社會,可以說本書不僅是一本旅行記錄、圖集,還是一本生動的田野調查,又是一本引人思考的美國文化講義。
《這不是旅行》
10.《理想的下午》
著者: 舒國治
關乎旅行,也關乎晃蕩,更關乎生活。舒國治以一種超俗的眼光,與閑散的人生情懷,講旅行、講山水,看待周遭、尋覓佳境。自十多年前在臺灣出版後,風靡了無數文藝遊子,幾乎人手一冊。
《理想的下午》
1.《唐魯孫作品》(全11卷)
著者:唐魯孫
“俠有金庸,史有高陽,吃有魯孫”,唐魯孫是中國飲食類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傳奇性的人物。他以其博聞強記和細膩動人的文字功夫,寫下中華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討“舌尖上的中國”,他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韻味的,尤為難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魯孫還記錄下很多鮮為人知的民俗掌故、宮闈秘聞,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飾、手藝、年俗、名人軼事等。
《唐魯孫作品》
2. 《津津有味譚》
著者:陳存仁
作者陳存仁私塾章太炎,文筆了得;拜滬上名醫丁甘仁、丁仲英父子為師,深得中醫精髓。本書開創了“大師寫小文章”的典範,作者連續十七年筆耕不輟,為香港《星島晚報》撰寫“津津有味譚”專欄,本書是這些專欄的結集。與市面上諸多版本的食療養生書不同,這些都是作者從業多年的經驗與閱讀所得,可謂集作者畢生之養生精華。其中夾雜的民國名人逸事,讀之有趣。
《津津有譚》
3.《吃的藝術》
著者:劉枋
《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曾以“五項全能”形容該書作者劉枋的跨文類寫作功力。這是作者積多年廚藝,以散文筆法寫就的食譜。一日三餐,無非煎炒烹炸烤烙燒,經她一說,篇篇充溢著趣味和人文。舉凡山珍海錯、青菜蘿蔔,皆可成文;可觀可賞之鮮花,亦可入菜……這是真正愛食物的人寫的書。
《吃的藝術》
4.《飲膳劄記》
著者:林文月
作者林文月,臺灣最高文化獎獲獎者。她借飲膳記憶,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己之行止,以十九種佳肴食譜編織成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雖謂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了俎上竈前的割烹經驗,實乃情思悠遠之碩學,在全面回味昔時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所加之於今日的無窮感念。
《飲膳劄記》
5.《中國豆腐》
著者: 林海音編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湯,配葷配素,無不適宜;苦辣酸甜,隨心所欲。這是一本綜合介紹豆腐的書,除了簡單的豆腐菜單外,還包括有關豆腐的散文、考據、諺語、詩歌、傳說、專訪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韓、美、德各國人。作家們挖空心思寫出他們心中的豆腐,使本書不但有菜單的實用,更具文學意義,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國豆腐”。
《中國豆腐》
6.《臺北小吃劄記》
著者:舒國治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里人的佳良;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系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有“小吃達人”之稱的舒國治,首部飲食專欄結集作品,被譽為“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臺北小吃劄記》
7.《味道上海》
著者:歐陽應霽
一本記錄了這座城市各種精彩食蹤的美味指南,一本浸染了這座城市“人間煙火”的異鄉食錄。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X上海地陪殳俏煽風,與七十位上海好友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走遍外灘潛入老宅鉆進弄堂出走鄉鎮,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
《味道上海帶》
8.《四季便當》
著者:(日)吉井忍
豆瓣閱讀排行TOP1,亞馬遜kindle書店銷售排行TOP1,升級紙質版矚目面世。本書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篇章,按照季節的輪轉選擇健康食材,讓便當也充滿元氣和色彩。四個篇章共介紹了四十個和風便當,也給了讀者充分的空間選擇自己喜愛的菜式。
《四季便當》
9.《無印良品的四季食譜》
著者:(日) 無印良品
本書秉承Café&Meal MUJI“素之食[自然原味]最美味”的原則,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介紹了64款冷熱葷素搭配,營養健康的日本菜。書中詳細介紹了每款菜品的食材、調料、烹飪方法,細致講解了多種醬汁的做法,使我們無論在何地,只要利用當季的新鮮食材,就能做出地道美味。
《無印良品的四季食譜》
10.《食帖02:只為喝杯好咖啡》
著者:林江編
食帖品牌的第二本紙質出版物,以“咖啡”為主題,從咖啡種植開始講起,收集全球產地信息,揭開烘焙與沖煮方式帶來的差異,邀請世界頂級咖啡師、評審員、咖啡館與咖啡品牌創始人,探索咖啡永不止息的進化,並分享有關一杯好咖啡的秘密。
《食帖02:只為喝杯好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