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下的香港機遇 作者:巴曙松、王誌峰 201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一帶一路”確定為優化經濟發展格局的三大戰略之一。將重點打造全球新的增長板塊,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寬產業投資和經貿合作水平等,在金融、貿易航運、產業轉移、服務業等領域蘊含著大量的機會。 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貿易、航運和信息中心,一直肩負著中國改革開放跳板、橋梁和窗口的使命,具備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多項能力。香港需要全面識別“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明確定位,使香港的人力資源、資金、金融服務等優勢,在更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的落地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在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中的優勢地位。 一.“一帶一路”整體發展水平明顯快於全球,未來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板塊之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總量(GDP,現價美元,下同),從2000年的4.4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22.3萬億美元,13年間增長了405%,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8%,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從13.2%躍升至29.5%。在此期間,全球經濟總量從2000年的33.3萬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75.6萬億美元,累計增長127%,年複合增速僅9.5%。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地區)中,80%左右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2013年底,41個經濟體屬於中高等收入及以上國家,占比63%,高於全球61%的占比。 近年來,受基礎設施發展緩慢等因素制約,“一帶一路”周邊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有所放緩。通過“一帶一路”戰略性投入建設,沿線國家經濟增長有望進一步加速,也有助於加快沿途國家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這一區域占全球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成為與北美、西歐板塊並列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之一,人均GDP也有望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也有望將向“一帶一路”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該地區需要發展一套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貿易服務等配套支撐體系。 二.港口、交通等基建連接世界跨度最大的經濟走廊 從輻射範圍看,“一帶一路”沿途大多為新興市場或發展中經濟體,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後發優勢強勁,但迫切需要解決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難題。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一帶一路”區域未來1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目前,已規劃的一大批跨境鐵路、公路、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油氣管道、輸電線路、通訊光纜和互聯網等方面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啟動。龐大的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急需大批熟悉多國文化,精通工程、規劃、設計、制造、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國際化高端人才。 三.經貿合作區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 1990至2013年,“一帶一路”65個國家(地區)的貿易和投資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3.1%和16.5%,比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3個百分點和6.8個百分點。自1995年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保持較快速度增長,近20年複合增長率為16%,對“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貿易水平明顯高於整體水平,其中,對中亞、海灣、南亞國家貿易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6%、25%、21%。 2014年,中國在全年進出口增速僅2.3%的情況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超10%,與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雙邊貿易額接近7萬億元人民幣,占同期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四分一左右。貿易的持續增長有望為香港自由港帶來大量業務機會,如果可以抓住這些機會,有助於進一步鞏固香港貿易領域的優勢。 與此同時,中國正在“一帶一路”沿線打造中新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伊土經濟走廊、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等。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了77個經貿合作區。隨著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實施,通過經貿合作區打造新的經濟合作平臺,將中國的產業鏈向外延伸,改變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合作模式,建立跨國產業鏈,打造中國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升級版,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與投資往來,未來區域內貿易和投資可望保持較高速增長。隨著經貿合作區的落地實施,將催生大量產業轉移、園區建設、跨境投資、貿易結算、貨幣流通、法律服務等需求。 四.“一帶一路”區域需要大量的外部資金註入 “一帶一路”區域經濟體財政狀況相對較好,大多數經濟體的財政收支余額占GDP的比重都在3%的安全線以內,政府債務余額占GDP比重遠低於60%的安全線。同時,這一區域資源豐富,除了中東歐外,大多數國家的經常帳戶長期處於盈余狀態。但是,除了亞洲的一些發展和新興經濟體外,這個區域的儲蓄率一直不高,不同國家儲蓄水平兩極分化有所擴大。2000年以來,儲蓄率(儲蓄占GDP比重)高於40%的國家數,從2000年的3個增至2006年的12個,但2012年又回落至9個。與此同時,儲蓄率低於20%的國家數量持續攀升,從2000年的15個增至2006年的17個,2012年這一數字繼續增長18個。 儲蓄率水平常常決定了投資率。1992年以來,整個“一帶一路”區域投資率從29.5%降至2013年的28.1%,從整體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如果該區域投資率需要提升到40%,至2040年新增資金將達100萬億美元;如果投資率提升至36%,至2040年時新增資金將達46.2萬億美元。以後者為標準計,假定新增資金中,有30%屬於直接投資的資本金,30%將可能出現由自身資本市場發展和儲蓄率提供的內生替代,則余下的40%(約18.5萬億美元)屬於信貸資金和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資金。“一帶一路”區內資金難以滿足其投資增長的需求,不足以支持龐大的戰略計劃,需要大量從區域外,尤其是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籌資。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已經籌劃或建立了一系列的支持性金融機構為項目保駕護航,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以絲路基金為例,投融資項目的實施需要銀行的配合與服務,這其中既包括項目的資金結算、配套貸款等商業銀行產品,也可能需要發行債券籌資等投資銀行服務,特別有利於香港等地的大型金融機構利用多元化業務平臺促進交叉銷售。 五.探索構建“人民幣區”,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大量中國企業和投資走出去,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區域的認可度大大提升,將有助於在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走廊中形成“人民幣區”,“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一是提高人民幣在全球金融交易中的份額。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雙重原因,中亞各國經濟發展落後,突出表現為資本短期、基礎設施不足,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資金供給方面具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有可能依托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自貿區,建立以人民幣貸款、直接投資為主的絲路經濟帶建設融資體系,擴大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範圍。 二是擴大貨幣互換範圍與規模。中國已經與哈薩克、烏茲別克等“一帶一路”國家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定,中國大力 拓展跨境金融交易管道,在全球14個清算行安排中,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支持人民幣成為區域計價、結算及投融資貨幣。 三是改善人民幣離岸市場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龐大的貿易和基建投資規模將推動人民幣計價及支付走進沿途各國,推動歐洲、中亞、南亞、中東地區出現人民幣離岸市場,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沿線地區日益成為人民幣業務的主戰場。香港作為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清算市場的核心,也最有機會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