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小平: 矽谷創業精神與精英定義的演變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15.html

\口述 | 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
整理 | 雷曉宇


十年前,我就看過這麽一個說法:斯坦福MBA畢業的時候,只有10%的人寫簡歷找工作,剩下90%的人都在寫BP(Business Plan)找資金創業。哈佛MBA則顛倒過來,90%的人寫簡歷找工作,10%的人寫BP找創業資金。事實也是這樣,今天放眼所及,有幾個哈佛MBA在創業的?不多,遠遠低於斯坦福的人。

斯坦福的創業基因到底從哪兒來?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第一,矽谷在美國西部。西部,它原本就是靠創業者們一桿槍、一匹馬去淘金闖蕩出來的。 第二,斯坦福這個地方,它或多或少形成了這個傳統。最早,鐵路大王斯坦福夫婦 捐了這片土地,規定永遠不能賣。後來,有個教務長叫弗雷德里克·特爾曼(Frederick Terman),他說,不能賣,但我們可以租呀。他開始把地租給那些創業公司,才有了斯坦福創業園區。這個人後來被稱為“矽谷之父”,一傳十,十傳百,對於理解斯坦福的誕生有偉大的好處。 但是不要忘記,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公司,

微軟和臉書,他們都是從波士頓起來的。但為 什麽他們都沒有在波士頓做,而是去了西部。 馬克紮克·伯格為什麽非要去矽谷?可能就是紮堆、湊熱鬧,但可能更重要的是那里已經形成的創業文化吧。

人們常說美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美國沒有西歐那種壓抑人性的等級意識、貴族傳 承。比起相對傳統、正統和保守的東部,加州完全是拓荒者、淘金者開拓的一片更新的“新 大陸”,來到這里的人一切都要靠自己闖蕩創 造,這樣的地方崇尚並誕生強大的創新創業精 神,似乎更加順理成章。 

嬉皮士運動起源於伯克利,而不是哈佛。不穿西服的潮流起源於矽谷,而不是紐約。比起美國東部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矽谷更加自由,更加寬容,更加隨便,更加輕松,更加有利於年輕人,在人生的無拘無束之際,在思想的信馬由韁之中,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 


斯坦福、蔡文勝與雷軍有什麽共同點?


我曾經半開玩笑地說過,假如一個人不懂投資,只要是斯坦福的MBA,不加選擇,一人放20萬-50萬美元,那麽你的命中率一定是同樣的投資方式里最高的。事實上已經有基金在做類似的事情。 

創業者有時候就是有圈子,是有傳承的。蔡文勝沒有上過斯坦福,他投資的成功的創業者很多沒有上過大學或上的是非名牌大學的“草根”創業者,但他的成功率也非常高,投資非常成功。再看雷軍,武大不是中國最頂尖的學校,金山也不是中國最頂尖的公司,但是“雷軍系”,眾所周知他們的創投命中率確是中國最高的。


斯坦福、蔡文勝、雷軍三者之間有什麽共同點?他們都創建了選擇與培育創業者的獨特標準。名校、名人、名投,他們的一個共同規律,就是替一般人完成了過濾、篩選和萃取集成的過程。

但是,斯坦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雖然我反對唯學歷論,但是好學歷顯然不必道歉。 

第二,好學歷可以自帶生態圈。有了好學歷,就有好師兄、好師妹、好的 校友網絡,就有人才生態圈。你是斯坦福的,要創業,你找斯坦福的人就相對容易。搞視頻,你可以去找古永鏘;做社交,你去找陳一舟;做電商,你可以去請教郭去疾、陳歐。他們再忙,也很難拒絕來自校友名義的請教。 

第三,盡管名校也有爛人,但不會出現系統的人才缺陷。今天,以斯坦福、哈佛商學院 為代表的MBA項目還是全球認可的、最優質的商業教育。這些學生,他們受過系統的商業訓練,掌握各種各樣的強大工具,起碼有充分的理論訓練。我們要肯定MBA的價值,肯定現在商業教育的價值,肯定現在商業教育的皇冠——斯坦福的價值。 

但是,也不要以為MBA是尚方寶劍,無往不勝。MBA應該說是一個推土機,你擁有了它,就擁有了相對強大的推動力,但你得知道用它去推什麽。你可以去推自己的道路,你 也可以在別人的道路上幫人家一起推。方法論是MBA的優勢。

但即使是斯坦福的MBA畢業生,我還是有選擇的。有一個斯坦福的MBA,在頂級的企業工作,他當時來找我們,我們就沒有投,因為他的股權結構很複雜。後來,我們幫他把這個複雜結構梳理清楚了,才放心投入。 

我想特別講講楊冉的故事。她北大畢業後,在斯坦福讀了碩士,工作兩年後想創業。 我去年4月在矽谷聽了她的項目,覺得暫時不夠成熟。但我從跟她對話中看到了一個創業者 關鍵的素質:決心。她在Uber工作,有價值百萬美元的期權,但已經決定辭職回國創業。 我鼓勵她回國,表示一定會支持她,同時,因為她的自信和決心,我內心深處真的相信她一定能夠成功。

兩個月之後她真回來了。很快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加盟一家發展迅猛的初創公司擔任 重要職務,現在做得非常開心。我喜歡這個故事——最優秀的人,以最優秀的創業家精神,敢作敢為,敢於冒險,敢於擁抱機會。 

優秀的人才+創業的決心,這就是我投資的方法論。假如今天一個斯坦福的人來敲門,我會去探測他創業的決心。企業家的那種血液,是不是在他血管里流淌?我能透視到,他血管里流淌的到底是企業家的血液,還是管理家的血液。我要看,他眼睛里有沒有那種兇光——企業家的兇光和高級雇員的兇光是不一樣的。 


名校是標準,而標準總有例外


大家都說,徐小平喜歡投精英。其實,這 些年下來,“精英”一詞的傳統定義正在被顛覆,在“創業家”群體面前土崩瓦解。 

十年前,哈佛的MBA被認為是最牛的,傳說世界500強企業80%的CEO都是哈佛 MBA。但是今天你聽到這個會熱血沸騰嗎?不會。今天,最令人熱血沸騰的時代英雄、青年偶像是以斯坦福、矽谷為首的創業者。 

這個時代衡量英雄、界定偶像的標準變了,已經從那種走出名校進名企,用他人的成就來證明自己,變成了從名校進無名企業,用自己的才華、努力和膽識來證明自己。 

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變化。以馬雲、馬化騰、雷軍這些人為代表,他們沒有留過學,但是 他們在長期和eBay、微軟、亞馬遜搏鬥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國際化的過程,他們創業成名之前已經是具有了國際競爭力的“精英”了。一個人,不再非要出國,非要去名校不可,他只要參與了國際競爭,學會了制勝之道,就是國際級人才,就是這個時代的精英。

所以,與其說我愛投資精英,不如說我愛投那些經歷了激烈競爭、大浪淘沙的人。 他們是那些激流勇進,被拍到岸上,還會再沖到海里的永遠的沖浪者。過去叫下海,現在叫沖浪。浪頭是永遠不斷的,對人才的挑戰也是此起彼伏。你可以上市成功,你也可以銷聲匿跡,你也可以暫時成功永遠消沈,但也可以大起大落奇跡般崛起......永遠保持高昂的創業精神,這是衡量精英還是朽木的試金石、分水嶺。 

在真格基金投過的創業者中,最讓我引以自豪的人之一,是高中期間就有了世界級技術 能力的季逸超。他讀的大學叫海澱大學,絕非名校。名校提供了一種最高效率的篩選人才的標準,而標準總有例外。用“名校”去篩季逸超,你永遠篩不到他。 

創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上市。而陳歐是最快上市的,並且是紐交所成立以來最年 輕的CEO。這是奇跡般的崛起。哪個創業者不 想幾年做到幾十億美元,成為紐交所最年輕的CEO?陳歐當然是中國創業者的驕傲。當然,成功了的陳歐,此刻也進入了“如何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成功”這麽另外一個無奈的循環。 

陳歐走在創業的不歸路上。但是本質上,所有創業者都走在這條不歸路上。BAT老大們就能夠躺在巨額市值上睡大覺嗎?他們面對 的競爭,恐怕更加激烈、壓力更大。 

作為真格基金創始人,我每天只想一件事:怎麽抓到下一個陳歐?怎麽找到下一個熱門的公司?今天早上,我跟我們的兩個LP,美國來的老美,坐在這里談了兩個小時。一邊 談,我腦子里一邊焦灼,焦灼可能就在談話的時候,某個投資人投到了下一個BAT公司。 我突然就想到,當年在新東方,我腦子里焦灼的全都是學生的命運,成天想的就是為他們寫書、寫人生故事。今天我坐在這里,我好像看到好多滴滴打車的項目、聚美優品的項目,它們竟然跟著別人走了......這種饑渴和焦慮,它在折磨著我。

我是學音樂出身的。我知道,那些作曲家、作家、詩人、畫家、導演,他們永遠在想著下一部作品。現在我做投資,似乎也有這種藝術家的瘋狂——我總是覺得我什麽都沒有投到。我覺得安迪格魯夫那句話用在我身上也挺適合: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所以,創業是不歸路。創業是時間的開始。你一旦創業,就啟動了你的創業時間,而時間是不會停止的。終點在哪里?就在你退出江湖的一瞬間。你的鐘停擺了,而別人的時間依然在滴滴答答地行走,走向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口述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人,整理雷曉宇;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