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樂視影業VS阿里影業,“互聯網+”戰略哪家強?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20.html

黑馬說: 樂視影業和阿里影業這兩家公司都十分註重IP的互聯化。近期他們跟隨“互聯網+”熱,在戰略布局和產業生態構建上先後有了新動作,我們來看高舉“互聯網+”大旗的這兩家公司在落地策略上究竟哪家強?

\文 | 本刊記者 彭卡茜

“互聯網+”概念澎湃進入電影行業。

上個禮拜,阿里影業複牌時對外發布公告,暗示將娛樂寶和淘寶電影同步並入阿里影業的業務體系,試圖用“電商”、“O2O”、“金融”來強化其全產業鏈的生態布局。雖然該部署還在影業內部做進一步溝通,但阿里將大娛樂戰略押寶在阿里影業的心思已是昭然若揭。
 
值得註意的是,最早在業內提出“互聯網電影公司”概念的其實是樂視影業。樂視影業CEO張昭曾多次對媒體傳遞出其作為行業“拆墻者”的決心。在4月14日樂視“無生態、不超級”的發布會上,樂視影業CEO張昭又著重強調“互聯網+”的概念,並表示隨著樂視影業和樂視生態更深入的融合,樂視影業會成為中國影視行業“互聯網+”的絕對領導者。顯然,對於戰略“卡位”這件事,樂視影業的態度還是相當強勢的。
 
問題來了,樂視影業和阿里影業“互聯網+”究竟哪家強?

“拆墻者”張昭PK“船長”張強
      
同為巨頭旗下影業板塊的CEO,張昭和張強有很強的相似度,都是侵淫行業很多年,都是多面手懂發行會營銷( 兩個人均來自傳統具有強發行能力的電影公司,前者曾在光線影業任職總裁,此前曾帶領的團隊先後投資發行了《傷城》、《導火線》、《證人》等二十余部影片。後者來自中影擔任副總經理。分管中影股份的策劃部門、電視分公司及營銷分公司。擔任總策劃的影視作品有《中國合夥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狼圖騰》等),擅長項目開發,在IP的互聯網化方面均有代表作,且都曾是“電影產品經理”的幕後推手。張昭助力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收獲了超13億的總票房,而張強助力張一白的《匆匆那年》創造了2014年賀歲檔票房紀錄。
 
總體而言,兩人在項目開發上提出的“熱門IP+粉絲電影+名人導演”打法也趨於雷同。另外,張強此前擔任總策劃的影視作品跟樂視影業略有重合(《小時代1》、《小時代2》)。
 
回看做影業的起跑時間線,樂視影業相對要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要做“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的概念,而阿里影業自2014年8月才正式由“文化中國”更名,即將並入的娛樂寶和淘寶電影也是從2014年才正式投入運營。
   
若論項目的運營業績,提早兩年多投入運營的樂視影業顯然儲備更多,三年時間他們投資、發行過包括《小時代》系列、《敢死隊》、《歸來》、《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等數十部電影產品。阿里影業也毫不示弱,加快了“作品”的打造步伐。在今年1月阿里影業的一場發布會上,張強就表示“壓力山大”,稱馬雲明確定下了KPI,按照計劃未來兩年里,阿里影業每年投資或制作8到10部電影、3到5部大中型電視連續劇以及3到5部網絡連續劇。     
 
O2O營銷閉環VS“網生代”產品群IP化
   
有一個說法是,阿里影業從一出身就是“巨無霸”:融資平臺有娛樂寶;營銷方面,阿里先後投資了新浪微博、優酷土豆;淘寶電影是一個B2C的在線影票平臺,聚合了部分線上宣發及票務服務;制作和發行方面投資了華誼和光線;再回到阿里影業本身,其前身是文化中國,有大量港臺知名導演,如周星馳、王家衛、陳可辛等,其在資源上的“武裝”號稱涵蓋了整個產業鏈,這些均為阿里進軍文娛產業註入了更多“互聯網+”的特點。
 
隨著阿里影業並入淘寶電影+娛樂寶的策略逐漸明朗,其“互聯網+”的概念會呈現出何種獨有特征?無論是淘寶電影還是娛樂寶,均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阿里的“電商基因”,張強曾表示,“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來開發和運營產品”是阿里影業的出發點,影業將基於阿里巴巴集團的龐大數據、雲計算、數據分析和電商平臺打造符合大眾需求的影視產品,強調場景+粉絲互動特征。可以想見,若三者業務真正形成了更為緊密的連接,構成了完整的基於金融和電商的O2O營銷閉環,這將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實力。
  
與阿里強調“大數據“、“電商”、“眾籌”等極具互聯網打法的特征不同,樂視影業在“IP”挖掘上似乎更為專註。反映在作品上,過去樂視影業投資、出品了《小時代》系列、《熊出沒》系列等項目均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回報,根據樂視影業方面提供的數據,2014年已上映的9部影片票房成績均在5000萬以上,其中6部票房過億,1部過5億。反映在個人品牌IP上,則是對郭敬明、張藝謀等名導IP化的成功運營,即圍繞“名導”持續地、有計劃地開發作品。

另外,樂視影業在選擇項目開發時將註意力落腳在“網生代”概念。跟《小時代》系列、《老男孩》系列類似,即將推出的《何以笙簫默》也是典型的網生內容。
 
樂視影業沒有阿里的電商基因,但基於整個樂視的大生態體系,它又有一些獨有特征,即以樂視生態為承載平臺,延展出樂視影業生態,並通過相互融合打造出一系列電影產品群。
 
樂視大平臺一直強調的“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樂視影業得益於這種多屏開發優勢(樂視TV、樂視盒子和即將發布的超級手機)無形中多了很多“籠絡”明星導演的籌碼。最新納入合作名單的就包括有“國劇第一人”之稱的鄭曉龍,以及“電影科技俠”徐克(此前,徐克與博納影業的合作更為緊密)。在4月14日的發布會上,樂視影業在原有的“互聯網”概念基礎上又添了“科技”的概念,不僅投資制作、發行電影項目,在多屏版權上也將有更深入合作。
 
發布會上,張昭表示,樂視超級手機平臺上將出現個性化的“鄭曉龍臺”、“徐克臺”、“張藝謀臺”等名導頻道,意思是未來手機用戶能享有優先觀看鄭曉龍電視劇作品的特權。張昭透露,即將在樂視獨家上映的電視劇,鄭曉龍導演的作品《羋月傳》稍後將登陸超級手機,用戶在每集電視劇上映前將在手機端提前觀看《羋月傳》8分鐘精彩片段。

在2014年8月樂視影業的一場“思享會”上,張昭曾說,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影產品打造模式化的品牌IP更為重要,每一款IP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作為手握眾多IP的平臺運營者,最終,樂視影業想做的是電影產品群。
    
現在看來,其電影產品群的邏輯不僅是圍繞一個IP做互聯網化的模式開發,在終端上也將以“產品群”邏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體驗和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卡茜,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