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發現:企業要的人才 已經不一樣!

2015-03-16  TCW
 
 

 

華航儲備機師一百人、友達一千五百名工程師、台塑集團招募兩千人、台積電則有五千個職缺、鴻海更喊出今年徵才無上限……,這些都是三月八日,台大校園徵才博覽會現場,各大企業釋出的金羊年求才訊息。

初春的日光暖在椰林大道上,光是台大這場校園徵才博覽會,就有近二百六十家企業參加,共釋出逾兩萬個職缺,規模創下歷年新高,預告著新的一年職場同樣火熱。

攤開主計總處最新統計資料,今年一月失業率三.七一%,寫下十四年來單月新低;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統計數據,該平台農曆年後職缺數達近二十五萬筆,比年前成長一四%,數量居近四年最多。

「第一是基本面,企業職缺還是找不到人,另外今年有新題材、新需求,」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觀察。

企業在轉型、擴張階段帶來新的人力需求,本刊走訪民營與國營單位,歸納出以下徵才三大新趨勢。

趨勢1 紡織業瘋儲備幹部跟Google、高盛搶人專挑年輕人,不到30歲就管一間廠

文╱萬年生

一○四人力銀行統計,今年三月,各行業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以下簡稱MA)需求人數達近八千五百人,較去年同期成長約一二%。

金融、外商和科技業找MA不稀奇,現在連傳產也在瘋MA,除了老字號傳產股台泥已連續第八年培訓儲備幹部,紡織業近年也因擴張全球營運版圖或發展自有品牌,人才需求翻倍。

「小型公司玩不起來,運作太辛苦,」台灣最大針織一貫廠、營業規模逾百億元的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今年準備首度以上、下半年兩梯次招募全球儲備廠長;紡織股后聚陽,今年隨業務擴張,預計找至少十位儲備廠長外派印尼、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負責海外工廠生產管理。名列成衣三雄的銘旺實,則釋出新聘寮國新廠,及替自有品牌哈克士(Hakers)打中國市場的儲備幹部等新職缺。

為了和國際企業如Google、IBM、高盛搶人,廠商端出標準化培訓流程,和第二年破百萬元的年薪,向人才招手。

聚陽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周文津指出,第一年年薪至少八十萬元,比一般員工多四成,最年輕的不到三十歲就當上廠長;儲備幹部當中,現在甚至有的是管三、四千人的資深廠長。

銘旺實發言人陳彥百則透露,公司儲備幹部是由董事長、總經理親自帶,必須花一整年學財務、業務、廠務、倉庫原物料等基礎知識後才外派,儘管前三個月月薪三萬元,三個月後加薪三千元,但外派後起薪馬上三級跳,年薪破百萬元。

聚陽則是在台北訓練四十五天後便外派,由廠務主管依裁剪、出貨控管等生產線不同單位實務歷練輪訓。周文津觀察,一般員工只有單一面向的能力,如應徵採購就只熟採購,但儲備廠長卻要了解產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全流程,「這些人都是精兵,所以願意花資源培養。」

為何MA是企業找人最好對策?睿信管理顧問總經理黃聖峰觀察,市場擴充時,企業往往會需要更多儲備幹部,填補管理人才空缺,既有人才未必願意赴海外管工廠、打市場,企業會預先為這群菁英甚至未來接班人,規畫好包括學習、養成教育和升遷管道,「MA只是一個名詞,有特殊功能,才會冠上這字眼。」黃聖峰說。

紡織股王、儒鴻董事長特別助理許祐豪解釋,近幾年擴張快,公司內部不是每個人都想做管理職,所以每年基本上最少都要找十到二十位不等的儲備幹部。

由於紡織業儲備幹部工作地點可能是越南、柬埔寨、印尼,甚至非洲等經濟較落後國家,儘管一般約三個月能回台十天,年輕人仍要有獨立、負責任,以及能在偏遠異地工作、全球移動的適應力和高門檻,吃下這口飯才能可長可久。

【延伸閱讀】面試幹部,中國宜群鬥、台灣適合密談

紡織業進行儲備幹部面試,兩岸做法竟然大不同!

例如旭榮集團,共有台灣錄取、外派世界,以及中國錄取、中國工作這兩大類儲備幹部系統。該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說,找中國儲備幹部時,是上千人整批進來海選,挑選約百名進決選,再六人一組團體面試。

實際面試時,每六人會再分為A、B兩組,主考官會故意問A組每一個人:「如果你是主管,B組成員中會選擇進用、不進用誰?」再把結果對另一組說,直接用血淋淋情境激起彼此競爭意識,勝出者被認定更適合管理中國廠幹部。

而對台灣的應試者,若採取中國模式一批批談,有人覺得別人表現更好,自己可能不會被錄取,表現就會轉為消極,能力被低估;因此,在台灣採取單獨面談,避免錯失人才,「不同文化,要有不同操作,」黃冠華透露。

同樣的工作,中國重拚搏、台灣重和諧,企業在兩岸職場求才,也發展出不同的策略。

趨勢2 「業務型」公務員最吃香五年要輪調三次

文╱黃亞琪

大退休潮來了,國營企業今年職缺創新高

你認為國營企業仍停留在吃大鍋飯時代嗎?那可能大錯特錯!為拚轉型,國營企業找新活水、新腦袋,五年內要輪調三次,人人要有業務員思維。

開春伊始,私人企業人才缺口從基層員工到儲備幹部,紛紛開出職缺,國營企業亦不遑多讓。從年初首波中華郵政開出逾千人正取職缺,需求包括營運、金融、保險、法務、內勤、櫃台、郵務處理等,到最近台鐵也發出年缺額近千人招考訊息,含高階技術專業與基層營運人才。

台鐵與中華郵政徵才人數同創八年新高,較以往增加逾五倍。包括台鐵、台灣菸酒、中華郵政、台電、中油、機場捷運等,十五家國營企業今年徵才共將超過五千人,創歷年新高。

受法令限制,國營企業須有盈餘才能補滿員額,這使得許多公司職缺一直沒補滿;而今年因為包括台灣菸酒等十五家國營企業的營收皆成長,加上嬰兒潮一代進入大退休潮,國營企業趕緊把握營收成長的時機補人,才造成今年的徵才大爆發。

台鐵員工平均年齡約四十七歲,台灣菸酒平均年齡更達五十三歲,未來五到十年,光一個台灣菸酒就將退休一千三百人至三千四百人不等,「若不趕緊補齊,將面臨人力斷層,」台灣菸酒人力資源處處長周嘉新觀察。

國營企業面臨競爭,要引進活水拚轉型,最缺的是行銷品牌和業務人才;但與民間企業不同,國營企業徵才須透過國考,難以量身訂做徵人,於是,新人考進後的教育訓練成為重點。

以台鐵為例,除了花東鐵路電氣化須新增職員,像去年外國旅客來台觀光超過九百萬人次,在此大環境下,對行銷企畫、開發等人才需求殷切;台灣菸酒則朝品牌年輕化轉型,急需品牌行銷人才;中華郵政要衝保險金融新業務,銷售、業務人才,是需求所在。

台灣菸酒近年每年投入約三千萬元的教育訓練費用,是過去的九倍,用來培養員工行銷能力,例如請來知名行銷講師林孟彥、7-Eleven與泰山等零售業主管,幫冷凍和酒類生產部門員工上課,並將進修課程與個人績效掛鉤。

過去,進修多為消化預算,現在由各廠訂出教育訓練計畫,進修課程須與職務相關,而不是像過去,連上瑜伽課也算進修。「訓練占升遷比例五分,與學歷占比一樣重。教育訓練三十小時才有一分,」周嘉新解釋。亦即,進修一百五十小時,與學士升格為碩士,同樣拿到五分,升遷的起跑點是一樣的。

此外,國營企業新人要有挑戰不同任務的心理準備,例如五年內調動三次,考進內勤的流通部門也要去第一線的營運部門賣便當,考進啤酒事業部要到菸酒事業部歷練,以增加對市場與消費者的敏感度。這也是前一、兩年才開始的新做法。

再以台鐵為例,人事室一科專員許建忠指出,過去新進人員前四個月全體集中上公務人員基礎訓練課程,各處室無差別;去年起,增加第一線教育訓練,各單位帶開,訓練切割得更細,更能專才專用,「實行一年,現場反應很好,年輕人也比較待得住。」他分析。

新舊糅雜中,雜音難免。有台灣菸酒新進員工一狀告進考選會,質疑為何考進啤酒事業部卻要輪調到菸酒事業部;中華郵政則有員工反映,工作事務繁雜超過想像。

「把自己當作純勞工,而非吃大鍋飯的公務人員,現在大家都要有這種身分認知,」周嘉新坦言。當機器人時代來臨,人人都可能被取代,國營事業員工如還抱持捧鐵飯碗的偏安心態,可能是先被生產線上淘汰的那一個。

趨勢3 中年回鍋最好用 !航空業搶聘「媽媽空姐」

文╱萬年生

更忠誠免訓練,金融、科技、服務業都愛

近日職場最有話題的,莫過於長榮航空回聘「媽媽空姐」,讓不少中年女性重新燃起空姐夢。長榮航空代理發言人李應悌指出,因應新機隊、新航線擴張,長榮開始找回過去表現優秀,卻因結婚、生小孩等家庭因素不得不離職的空姐回任。

近三年來,長榮陸續有空姐回聘計畫,她們因孩子已上學,為轉換生活重心,選擇重回職場,平均年紀在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間。儘管回聘的空姐薪資職等會降級,但加總底薪、飛行時數和津貼,初期年薪可上看八十萬元。

一○四資訊科技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指出,長榮找媽媽空姐,和企業形象訴求細心、溫柔等服務特質有關,這群人因穩定度、上手度高,融入快,預期可減少訓練成本。「年輕貌美不是專業必要條件,」睿信管理顧問總經理黃聖峰認為,長榮打破以往用人框架,也打破台灣航空業鮮少聘媽媽空姐的慣例,能喚起更多企業重視中齡人才的價值。

事實上,長榮回聘中齡人才並非少數個案。一般來說,本身有專業技術者,或曾任公司中高階主管者,重返職場時,雇主的接受度較高。由於他們比年輕人更清楚自己要什麼,忠誠度也比年輕世代更高。

黃聖峰舉例,戴爾電腦(Dell)亞太區高階電話行銷專員,一人可負責一年一千萬美元業績,便愛用過去在外奔波的業務員,通常是女性,她們有銷售能力和企業客戶人脈等無形資產,年薪至少新台幣百萬元,在兩岸三地都有類似案例。

又例如,銀行業花旗、中國信託,科技業日月光、旺矽,服務業雅詩蘭黛等企業,旗下偏銷售的工作崗位,只要熟悉產品、經驗老到,月薪四、五萬元起跳,這些都是新年度企業提供中齡人才的機會和舞台。

他觀察,若企業人力不虞匱乏,自然沒有中齡人才回流的需求,但台灣企業人才傳承常有缺口,只要中齡人才能立刻上手解決迫切問題,就是新年度搶手的人。

媽媽空姐、化妝品櫃姐、外商科技、銀行電話銷售業務……,在人力缺口的年代,越來越多企業看到,先前離開職場的中高齡人士,有其經驗與價值,這波中年回鍋潮就不是短暫現象,而是未來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