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還在賣命?別變職場「急先瘋」

2011-11-14  TCW




當今職場的主流價值是「更多、更 大、更快」。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一筆交易速度都呈倍數飛增,每一件事都是急事,每一刻都得一心多用。我們有更多客戶要服務,更多電子郵件要回覆,更 多電話要回,更多工作要排時間,更多會議要出席,更多地方要奔波,更多時候在感嘆努力工作只為了不要落後更多。

許多公司那種馬不停蹄文化的急迫性,正在扼殺思考力、創造力、品質、專注和效能。

韜睿顧問公司(Towers Perrin)在二○○七|八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之前),針對十八個國家的九萬名員工,做了一項全球人力資源調查,其中只有二○%的人覺得自己有全心投入 工作,意思是超出公司對自己的要求與期望,因為對工作抱持使命感和熱情;另外有四○%的人覺得自己「盡職」,也就是符合公司期望但沒有全心投入;再來是有 三八%的人對工作感到「不滿意或不投入」。

這些數據最後會直接轉換成財務表現。擁有最多全心投入員工的公司在營運收入上多了一九%,每股獲利則增加了二八%,而員工投入程度最低的公司在營運收入低 了三二%,每股獲利也低了至少一一%。在擁有最多全心投入員工的公司當中,九○%的人沒有離職的打算,而在員工投入程度最低的公司當中,則有五○%的人考 慮離職。超過一百種的研究顯示,員工的投入程度跟公司業績息息相關。

想要一直保持優異表現,除了必須維持規律的活動、休息習慣,還應該顧及多種能量的補充。電腦只需要插上電就可以運作了,人類卻需要滿足四種能量的需求,才 能達到最佳狀況,那就是:身體能量、情緒能量、心智能量和精神能量。只要我們在這四方面能規律從事活動與休息充電,就能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包括永續性、安 全感、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並在過程中充實自己,持續創造更多價值。問題在於,很少人會刻意去照顧自己這四方面的需求,公司則基本上是全然漠視。

充分休息,才能保持專注

基本的生存之外,我們的生理需求從「維持永續性」出發,分為四大部分:營養、運動、睡眠和休息。這些都是恢復體力的方式,只是有主動或被動之分。體力是一 切根源,因為其他能量都與它息息相關。

艾瑞克森的研究中,最好的小提琴手不只睡眠時間比那些成就沒他們高的同儕來得長,午覺也睡得比較多。此外,吃一些高能量食物(至少每三小時一次),可以維 持血糖穩定。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只靠一點點食物撐過漫長的工時,然後又在補償心理下暴飲暴食。但事實上,吃得不夠就不會有足夠的體力,體力不足自然無法在工 作上有最佳表現,而吃得太多則會讓人昏昏欲睡。

在組織層面上,我們跟公司領導人合作制定政策、常規與文化,協助員工用一種比較有韻律起伏的方式工作。在我們跟洛杉磯警局高層做過簡報後,很快便發現,睡 眠不足和疲勞是當時的局長布雷頓(William Bratton)管理團隊中最主要的問題。

當我們的工作告一段落時,布雷頓局長與其團隊同意了九項政策改變,包括降低非執勤時間的夜間呼叫次數,以改善睡眠的質和量;改變重要會議的時間,讓與會者 在精力最飽滿的時候出席;制定一系列新政策,讓執勤員警在工作日有更多機會補充體力。「結果,我們的人在執勤時都感覺有得到充分休息,」一年後,布雷頓局 長這麼告訴我們,「也變得比較專注,思慮比較清晰。」

我們在情緒上最主要的需求是安全感。它是一種身心圓滿的感覺,在很大程度上來自被人接受與重視的感受。我們的深層感受會影響到外在的表現,不受重視的感覺 會把我們推向「求生存」那一區,變得恐懼、分心和虛弱,降低我們原本可以創造的價值。

在跟克里夫蘭醫院的心血管外科醫師和加護病房護士一起工作之前,我們有幾位「能量專案」的成員進行了二十四小時貼身觀察心臟科加護病房護士的工作,並訪問 遇到的每一位護士,關於他們對工作最不滿意的地方。答案很一致:外科醫生不重視他們。

或許可以說,職場上最被忽視的需求,就是這種被人重視的感覺。發現問題是一種求生本能,表達感謝與重視之情則需要更多刻意的關注,而「感覺自己被人重視」 對我們而言就跟維持生命的食物一樣重要。

我們第一個課題,就是要在任何時刻更加留心自己的感受,否則當我們的價值受到質疑時,就只能反射性的回應,事後再後悔不已。只要我們越了解自己的感覺,就 越有能力選擇回應這些感受的方式。

第二個課題,是去學習如何刻意並定期補充能帶來高效能的正面情緒。我們每天面對不同的挑戰,越是能自我肯定且身心健康的人,情緒越不會受傷害。面對危險或 威脅時,我們會出於本能提高警覺,相對的,我們也可以有系統的訓練自己留意生活中有哪些好事、值得我們感念,並主動尋求可以讓我們感覺良好的人和事。刻意 培養更樂觀的想法,可以讓我們更有自信。

我們在心理層面最重要的需求是「自我實現」,能夠充分運用自己獨特的技能和才華。而想要充分表現自我,我們必須有辦法一次專注在一件事上。

在個人層面上,追求自我實現,必須先承認我們的心智有它自己的意志,而要駕馭我們的心智,必須有系統的訓練我們的專注力,因為當我們越能控制注意力,就越 能隨心所欲決定要把注意力放在什麼地方、時間多長。

各組織與領導人面臨的類似挑戰,是要創造一種鼓勵員工專注、避免不斷受干擾的工作環境。想達到這個目的,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鼓勵員工更常休息幫自己充 電。

鼓勵員工把寶貴的時間拿來自由發想,發揮創意,思考長遠策略──這在大部分公司中都不是主流文化,Google是當中的異數。一直以來,Google工程 師獲准花二○%的時間在根據自己興趣而選擇的專案上,但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對於日常工作感到相當的壓力,幾乎沒什麼時間做自己的專案。

使命感,召喚工作的熱情

在工作上渴望被人肯定自我價值,是人類尋求生命意義本能的表徵之一,我們稱之為「精神面能量」,源自堅定的價值觀,以及一種超越個人利益的使命感。

意義和自我價值看似奢侈的空談,其實是點燃熱情、專注力和毅力的一種獨一無二能量來源。想召喚這些精神能量,必須從不畏加諸自己身上的所有壓力、明確定義 個人主張做起。價值觀從內在影響我們的行為,例如水門案的共謀馬格魯德(Jeb Magruder)在受審時就這麼告訴法官:「在野心和理想之間,我遺失了那個可以為我指路的道德指南針。」

擁有堅定的價值觀,我們就不會像馬格魯德那樣成為牆頭草,搖擺不定。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逾越法律界線,但我們每天仍面對不同的挑戰,鼓勵我們便宜行事,並合 理化自己的投機取巧。解決之道是,與其去想現在自己想要什麼,不如思考怎麼做才能讓未來的我們為現在的自己感到驕傲──不只考慮自身的利益,還要想到如何 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此以Zappos.com公司(鞋子和服飾配件電子商務網站)為例。我花了一天拜訪該公司位於拉斯維加斯郊區一個平凡工業園區的總部,發現他們絕大部分 員工都是客服人員,時薪介於十二到十八美元間,但許多人都很滿意這份工作。Zappos讓員工充滿熱情的方法,除了對員工非常好、讓員工有機會表現自我, 還讓員工對線上購物的顧客表現出一種有如傳教士般非比尋常的熱情。

大部分的電話客服中心,都是根據員工能多快解決客戶來電來評估績效,但Zappos鼓勵客服人員在電話中與客戶確實交流,建立長期的關係。這種方式不僅提 供客戶更好的服務,更讓員工以在Zappos工作為傲。員工是從他們與客戶培養的關係中實踐自我價值,而非從他們銷售的產品。(本文摘錄自第一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38

劉建位:巴菲特80多歲了還在不斷與時俱進

http://xueqiu.com/1287305957/21527354

雪球今日(3月2號)邀請到國內知名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研究者劉建位先生,與大家交流$伯克希爾哈撒韋(BRK.A)$四季度業務及「2012致股東信」內容。以下為訪談內容整理。與劉先生交流,請直接@劉建位天天學習巴菲特 

 

1、巴菲特為什麼買IBM/英特爾 為什麼不買蘋果


提問:劉老師,如何看待巴菲特投資$IBM(IBM)$?為什麼不是十年前就投資IBM。

劉 建位:巴菲特自己也後悔投晚了:他在信中說:「和我在1988年投資可口可樂以及在2006年伯靈頓鐵路一樣,我再一次下手太晚而錯過了買入IBM公司股 票的最好機會。我已經年年持續這家公司的年報50多年了,可是直到2011年3月的一個星期六,我的思考才突然清晰而明確。正如梭羅所說:「重要的不是你 看了什麼,而是你看到了什麼。」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我前一段寫了好幾篇相關的 文章,請看我的博客。

 

提問:對其轉投科技類的IBM和英特爾您怎麼看?

劉建位:投資英特爾不到3億,是 Todd Combs做的。IBM是巴菲特的大運作,也是受到兩個新經理人的啟發。我覺得巴菲特80多歲了還在不斷與時俱進,難得。他為此調研了旗下幾十 家大公司的IT 部門,感嘆IBM的客戶粘性之強大,他總結說:IBM 是一個通過服務幫助企業IT部門做得更好的公司。

 

提問:巴菲特為什麼不投資蘋果?

劉建位:因為他覺得,和別人相比,他對蘋果的瞭解不夠,並沒有很大的優勢。我記得,他說過,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後來的發展,是沒有人能夠事前能夠預測到的。他喜歡投資的是未來幾十年發展可以預測的非常穩定的公司。你對比一下IBM和蘋果。


2.巴菲特為什麼投資美國銀行 不投摩根大通


提問:巴和芒好像都對摩根的吉米戴蒙讚賞有加,可為什麼不投資$摩根大通(JPM)$

劉建位:關鍵是價格。巴菲特今年的信中說過,不管資金是用於收購企業還是用於回購股票,資本配置的第一條鐵律都是,在一種價格上投資是聰明的行為,但另一種價格水平上投資則是愚蠢的行為。

 

提問:巴菲特投資50億給美國銀行,有點貸款的意味(有6%的優先股股息,)個人投資者跟著他投資美國銀行是不是合適?

劉 建位:巴菲特買的是50億美元優先股附認股權證,相當於定向發行。他說他肯定會轉成普通股,相當於以固定的價格買了50億的股票。巴菲特今年信中對美國銀 行充滿信心:至於美國銀行,以前的管理層犯下了一些重大錯誤。其現任首席執行官Brian Moynihan在清理這些錯誤方面取得了極其出色的進展,不 過要完成這個清理錯誤的過程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與此同時他在把美國銀行培育成一家規模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基礎堅實的大企業,在今天的問題被人們遺忘 之後,能夠持續很久。我們可以購買7億美國銀行股份的那些認購權證將在到期之前可能將會具有很高的價值。至於你個人能不能買,關鍵是你覺得價格與價值比較 值不值。


3.巴菲特為什麼投資電力企業—中美能源


提問:請問劉先生如何看老巴投資光伏發電站?從大環境來看,目前光伏行業仍處於寒冬。此外光伏好像也不屬於巴菲特能力圈範疇。

劉建位:這是巴菲特旗下中美能源的投資。不是巴菲特本人的決定,但他對這麼大的資本支出肯定是支持的。因為對於電力企業來說,尤其是美國的電力企業,這是必須做的,這是趨勢。

巴 菲特在信中說:到 2012年底,中美能源的風力發電將會達到3316兆瓦,遠遠超過美國其他任何一家受到政府管制的電力企業。我們已經投資以及承諾將會 投資的風能項目總額達到驚人的60億美元。我們能夠做出如此規模巨大的投資,是因為中美能源保留了所有的利潤,而不是像其他公用事業企業那樣把大部分的利 潤都分配給了股東。另外,2011年後期我們上馬了2個太陽能項目,一個是我們 100%持股的加州的項目,另一個我們持股49%的亞利桑那州的項目,這 兩個項目需要投入30億美元進行建設。我們未來幾乎可以肯定還會建設更多的風能和太陽能項目。


4.巴菲特投比亞迪出於什麼考慮 為何收購鐵路


提問:劉先生,巴菲特投資$比亞迪股份(01211)$那一手,也算價值投資方法使然嗎?求解釋。

劉建位:第一,巴菲特投資比亞迪不到3億美元,只佔其股票組合的千分之5。第二,巴菲特一直說這是芒格的主意。第三,這肯定是價值投資,巴菲特8港元買的,你看看現在的股價,同時你再看看這幾年公司的業績總的增幅。

 

提問:請問劉先生,如何看巴菲特巨資收購鐵路?是看好美國本土貨運未來增長?

劉建位:巴菲特巨資收購鐵路,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保險資金太多了,現在賬上還有700億美元,而能夠收購的優秀公司太少了,而鐵路等公用事業儘管提供的收益不是太高,但相當高,而且規模巨大。所以他求其次。對於貨運增長,巴菲特認為這是經濟增長必須的。


提問:發現這幾個季度,巴菲特都在不斷減持$卡夫食品(KFT)$,請問背後有什麼原因嗎?

劉建位:巴菲特對卡夫收購吉百利非常不滿,請搜索相關新聞。

 

5.伯克希爾被低估了嗎 巴菲特接班人是誰

 

提問:您認為伯克希爾現在被低估了麼

劉建位:從巴菲特今年信中所說來年,巴菲特本人認為肯定是低估了,但是低估的程度,由於回購減少了。不過市場最擔心的是失去巴菲特這後這家公司還會發展這麼好嗎?巴菲特很多年以來都在解決和回答這個問題。

 

提問:伯克希爾的控股的各子公司的經理們是持有各自公司的股份的多呢,還是持有伯克希爾的股份的多?會不會將來有些經理經營的不好,其他經理會有意見呢?如果這樣難道撤換一個經理能解決嗎?

劉建位:這個沒有公開數據。巴菲特找的公司經理人都是已經管理這家公司很多年的經理人,愛這個企業如同熱愛生命。

 

提問:承認巴菲特這種方法非常成功。隨著時間流逝,經理們都老去,就比如說內布拉斯加的家具城,找不到一個B夫人的替代者,咋辦?

劉 建位:巴菲特不擔心,因為他們的兒子孫子會接班的。他今年信中說了這個問題: 我們和NFM公司以及管理NFM公司的Blumkin家族相處得都非常愉 快。1937年,Rose Blumkin(我們所有人都稱為B太太)創辦了這家企業,當時她只有用500美元和一個夢想。她89歲的時候把公司80%的 股份賣給了我,又一直工作到103歲。(她退休後僅僅一年就去世了。

我經常把這個退休的嚴重後果告訴伯克希爾公司裡面任何一個想要退休的經 理人。)B太太的兒子Louie,現在已經92歲了,他從二戰後退伍回家後幫助他的母親創辦了這家企業,他和他的妻子Fran過去55年來一直都是我的朋 友。後來,Louie的兒子Ron和Irv將公司帶到了新的高度,他們先是開辦了堪薩斯分店,現在又在全力準備開辦德州的分店。這兩個「男孩子」和我一起 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我把他們看作是我最好的朋友。Blumkins家族是一個非凡的家族。我從來不會讓這個家族非凡的基因浪費掉,最近Blumkin 家族第四代中有幾位已經加入了NFM公司,這讓我感到非常高興。

 

提問:請問劉老師如何看待巴菲特接班人的問題?巴菲特說他自己已經選定一名接班人,但還在賣關子。另一個問題是,巴菲特退休是否會比較嚴重影響股東對伯克希爾未來信心?謝謝

劉建位:巴菲特接受CNBC採訪說:他幾年前就選定了,一直沒有變,但並不是索科爾。而且這個選定的接班人本人都不知道。之所以不公佈,這是正常的,他反問,你知道現在蘋果CEO庫克的接班人是誰嗎?每個大公司都會選定幾個繼任人選,但並不會公開宣佈,只在需要時才宣佈。

 

6、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與林奇有何不同


提問:我之前讀過劉先生的書,我也知道劉先生翻譯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我想問劉先生如果看待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兩人的投資?

劉 建位:巴菲特說過,投資成功不只是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他本人的投資方法有很多地方和導師格雷厄姆並不相同,儘管基本原則相同。巴菲特與林奇最大 的不同,原因是巴菲特管理的使用期可以是很多年的保險資金,現在賬上有700億。而林奇管理的是基民投資的基金,申購贖回是經常的,期限沒有巴菲特的保險 資金長。而且巴菲特管理的是自己控股的公司,林奇管理的是基金都是別人的錢。這個差別很大,你想一想,你花你自己的錢和花別人的錢。

 

提問:請問劉老師,您研究過巴菲特當年組建合夥人公司階段的歷史嗎?他是如何與投資者分成的?自傳上對合夥人公司階段的介紹很少。

劉建位:網上有巴菲特致早期合夥人的信,介紹得非常詳細,請搜索。

提問:他以前投資的斯考特費澤公司現在怎麼樣了?

劉建位:現在做得很好,但是規模相對而言小多了,所以近年來巴菲特信中基本上不提了。請見www.berkshirehathaway.com/subs/scotfetz.html

 

7.其他相關提問


提 問:伯克希爾公司通過旗下保險機構可以十分低廉的成本利用資金,美國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方向沒有約束性法律嗎?從資本成本角度,中國的保險公司或者私募投資 機構有無可能複製這個成功經驗呢?ps.最開始系統知道巴菲特就是看劉老師的視頻,現在還存著,享受跟偶像對話的感覺,真好!

劉建位:第 一,中國美國對保險公司投資方向都有法律法規約束,中國更嚴格。第二,中國保險公司可以根據中國國情學習借鑑巴菲特管理保險資金的經驗。比如現在國內保險 公司投資京滬高鐵等基礎設施項目,比如平安多元化發展。但是收購公司不是一個一學就會的投資本領,做對了收益很多,做錯了風險很大,看看平安海外收購就會 明白。第三,巴菲特是我們的共同偶像,我們一起學習吧。


 

提問:冒昧提個問題,1)劉老師的巴菲特教 你讀財報系列寫完了嗎?我一直都又在看,收穫很多。2)對於富國銀行的投資,巴菲特到底看重什麼呢?劉老師怎麼看國內的有類似的企業嗎?3)為了巴菲特一 直沒有通過伯克希爾買入沃爾瑪呢?4)北伯靈頓未來的營收有可能大漲嗎,老巴對其預期有多強?5)巴菲特持有的中美能源到底有多大規模,盈利情況如 何?6)索科爾難道真的就永不啟用了?太可惜了點吧?不好意思問題太多了,謝謝劉老師。

劉建位:1,我在中證報寫的巴菲特財報分析密碼系列,還在繼續寫。
2、巴菲特最看重是富國銀行的管理層,銀行最核心的是管理。
3、沃爾瑪是巴菲特重倉股之一。請看他的信。
4、巴菲特認為BNSF是美國經濟必須的服務,是能效最高的運輸方式。
5、中美能源在他信中有詳細數字,請看我博客中翻譯的信。
6、巴菲特說證監會正在調查索科爾,他們兩人沒有再聯繫過。


(雪球xueqiu.com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06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台灣券商還在上海苦等 陸資卻開後門登台 中國券商大鱷 悄悄轉進台灣資本市場

2012-8-6  TWM

全球里昂證券將換上新招牌,新老闆正是中國證券業老大中信證券!無論你接不接受,中資券商已經準備拿著鑰匙,直接開門走入台灣資本市場,這場勢不可擋的潮流,台北股市將如何接招?

撰文‧劉俞青

在全球資本快速流動的當下,兩岸之間的金融防火牆形同虛設,一隻來自於對岸的超級巨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繞過第三地悄悄轉進台灣資本市場。它有何意圖?金管會能夠馴服這隻鱷魚嗎?

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著名商業大樓的香港商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蘇廷翰(Peter Sutton)接到媒體的採訪電話,詢問有關中國最大證券商中信證券以十二.五億美元全資購併港商里昂證券的問題時,只能以低調的語氣回覆說:「No comments!(沒有評論)」其實,台灣媒體對這則訊息的掌握慢了好幾天。早在七月二十日港股收盤後,中信證券、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及東方匯理企業 與投資銀行(為里昂母公司法國農業信貸集團Credit Agricole SA的投資銀行部門)即發布重訊,表示收購里昂證券一九.九%的股權交易,並向東方匯理法方授出選擇權,讓中信證券國際收購里昂證券剩餘的八○.一%股 權。

然而,這個消息在資本市場並未以正面看待。七月二十三日一早,中信證H股即以大跌近五%開盤,顯示投資人對中信證高額溢價購併里昂證券一事,並不看好。

陸央企背景券商來台 創首例不過,無論市場如何看待這場交易,對所有台灣投資人而言,這將是第一樁具有中國央企背景、也是大陸最大證券公司的中信證券,迂迴踏上台灣市場的揭幕曲。

中信證券的母公司是中國中信集團,這可不是一般的中資企業,而是一家具有高度政治樣板意味的統戰企業。它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的公司,換句話說,也是中國市場從封閉走向開放、對外界招商引資的窗口,第一家允許私人持股的中央企業。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的主導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新路線。

隔年的一月十七日,鄧小平就在人民大會堂的福建廳,約見了當時上海榮家大家長榮毅仁等五人。這次的會晤,同時也確立了由榮毅仁主導成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即中信集團前身)的想法。

同年七月,中共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並向一部分海外華人及香港企業募資,設立這家由榮毅仁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中信公司,一直到榮毅仁於一九九三年三月出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之前,他都是這家企業的實質負責人。

後來,中信集團還在香港購併了一家小型地產公司,並更名為中信泰富,榮毅仁的兒子榮智健隨即進入這家公司,也開啟了中信泰富在香港呼風喚雨的新頁。

儘管在三年前,榮家因故被迫退出中信集團,但外界始終相信,榮家與中信之間,仍有千絲萬縷難以切割清楚的關係。

除了中信,榮家也是上海銀行的最大股東,上海銀行至今仍是唯一兩岸三地都有據點的銀行,因此,這次中信證券買下里昂,也被擴大解讀為與台灣關係密切的上海榮家,曲折轉進台灣資本市場的終南捷徑。

兩岸中信往來密切 淵源頗深幾乎與榮家同時,前任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震的兒子王軍,也已進入中信集團接班行列,在榮毅仁離開之後,於一九九三年接任總經理,並於一九九五年接任董事長,直到二○○六年六月卸任。

王軍與台灣商界的往來就更密切了,許多關於王軍的傳聞雖然難以證實,但市場資深人士都了解其真實性。包括早在兩岸「戒急用忍」時期,王軍即已好幾次透過管 道來台密訪,並與台灣中信辜家多有往來,業界聞名由辜家舉辦的「海峽盃」高爾夫球賽,已經辦了二十多年,而王軍幾乎是每年必到的常客。

一九九七年成立的香港凱基證券,更被市場傳說是兩岸的「中信集團」合資之作,雖然始終未能得到雙方證實,但足可證明與辜家交情之友好。

前幾年,台灣的中信證更名為凱基證券,也不無「讓名」向中信證表示善意的味道。

無論是在榮家執政時期,或是王軍時代,都證明了一件事,就是中信集團與台灣金融市場的淵源之深;也因此,此次中信證購併里昂證券之後,一如之前聯想購併IBM電腦部門就等於取得在台市場一樣,未來中信證券將透過里昂證券的在台機構,直接參與台灣資本市場的各種操盤。

目前,香港商里昂證券在台灣公司登記資本額為二億二千萬元,在台北股市的市占率大約一.一五%,影響力不算大;但未來,一旦招牌換成中信證券,是不是因此吸引許多大陸台商,甚至是有大陸背景的「外資」在此下單,值得觀察。

這一回,無論金管會同不同意,中資券商已經直接拿著鑰匙開門走進台灣資本市場,而且,走進來的,還是一家血統最純正、最具指標意涵的券商;相對台資券商還在對岸苦守寒窯等待破冰的一天,這場兩岸券商的競合大賽,中國已經鳴槍跨出穩健的一步。

中信證券

負責人:王東明

資本額:110.16億元人民幣總資產:1482.8億元人民幣

市場地位:

全中國第一大證券商

資本市場:

2003年6月上海A股掛牌2011年10月香港H股掛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68

業績超H&M ZARA還在漲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55575.html

全球最大的服裝零售商Inditex再次實現了飛速的增長,對縱向的管理體系不斷的投入和完善成功支撐了它全球的迅速擴張計劃。

ZARA交出了漂亮的報表。

Inditex最新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其在歐洲經濟低迷中創造了奇蹟,它的銷售額在2012財年前9個月增長了17%,利潤上升了27%。3年前它所在的Inditex集團銷售額首次超過之前全球最大的美國服裝零售商Gap,兩年前它又超過了H&M集團,登上了時裝零售市場的第一把交椅。


Inditex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是一家完全縱向管理的時裝企業。ZARA在1975年創立時,40歲的創始人阿曼修·奧爾加特就很清楚地想要把生產、物流、零售與設計融合在一起。

那麼這張漂亮的報表是如何得來的呢?在設計上,它夠多。Inditex將超過1000個設計師投入市場調研和設計,2011年總共生產了190萬款服裝。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截至2011年底,Inditex在全球40多個國家擁有1398個供應商。當一款新裝通過市場部的審核,公司往往會讓幾家工廠同時提交預算。

在物流上,它很快。ZARA有自己的全自動物流中心。

在這套自己設計的物流系統中,每個門店的銷售負責人可以直接下單,商品在24至36小時就可以到達歐洲的所有門店,到其它市場也能做到48小時到貨。

Inditex在物流上還在不斷投入,去年5月收購了南歐的一家物流公司Delta Sport,並對在埃爾切的物流中心進行了技術升級。這個中心負責旗下所有品牌的鞋品物流,升級後它每年將能夠完成1億雙鞋的分配工作。

在《阿曼修·奧爾加特與他的時尚王國》這本人物傳記中,作者科瓦冬佳·奧沙將ZARA的經營模式的優勢總結為四點:供貨靈活、對市場需求的即時掌控、反饋迅速以及技術革新。它獨特的運營體系可以保證在4周內完成新款生產,如果有市場需要甚至可以縮短為兩週,產品如果不合市場需求在幾天之內就可以撤掉一條生產線。

正是這樣一個龐大又井井有條的系統讓ZARA能夠保證全球每個門店每週收到兩次新品,並且足以支撐比競爭者更快的全球擴張速度。

Inditex旗下的品牌除了ZARA之外還有Pull&Bear、Massimo Dutti、Bershaka、Stradivarius、內衣品牌Oysho,男裝品牌ZARA Home和Uterque。它們是1990年代Inditex集團擴張後收購或者創建的新品牌,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物流中心。不過至今ZARA依然是貢獻最大的品牌,去年的銷售額佔到總額的64.8%。

在今年的2月到10月這9個月中,Inditex在全球新開了360家門店,門店數量在86個市場裡達到了5887家,其中ZARA佔了1908家。這個擴張速度已經持續了5年,市場的重點已經從西班牙轉向歐洲的其它地區和亞洲的新型市場。「Inditex的全球佈局讓它對歐洲市場的打擊有很強的防禦能力。雖然這個擴張速度很難在未來持續下去,但無疑它會繼續勝過競爭對手。」 Conlumino零售分析公司的Matt Piner這樣評價。ZARA的內部系統運轉良好,這大大抬高了它的競爭門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26

新能源金融「突圍」 「歐美都已海陸空三軍作戰了,我們還在地上跑」

http://www.infzm.com/content/90425

儘管中國節能與新能源的金融化進程剛剛起步,但對於處於「技術等待期」、缺乏多元融資渠道的整個行業來說,這無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金融創新意味著流向新能源領域的金融和私人資本得以開閘,等待資金激活的新能源項目得以開工。

12219億的機會

2013年初,在美國投行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太平洋頂峰證券)工作了5年的劉文平辭去了其美股研究部副總裁的職務,開始創業。他看中的機會是未來幾年中國新能源領域巨大的融資業務需求。

這家剛剛成立的公司名叫瀾晶資本,是國內第一家專門為太陽能相關行業提供融資方案的財務顧問公司。劉文平希望通過設計金融產品、創新擔保方式等方法,打通新能源產業與金融資本之間的通道。

「十二五期間,中國僅在太陽能一個行業完成35GW裝機目標就至少需要3000億元資金,這麼多錢不可能全靠銀行融資,這為其他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劉文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過去半年,不僅是個人創業者,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型金融機構也發現,節能與新能源領域的金融需求在迅速增多。興業銀行可持續金融部門的研究員李承曦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自從2012年12月興業銀行決定將合同能源管理(EMC)融資產品由試點「升級」成標準化產品後(即將合同能源管理合同項下的未來收益權質押做成擔保品,從而有效緩解節能項目融資難問題),提出融資需求的客戶已經達到幾十個。

北京國際信託首席風控官幸宇暉同樣發現,近期EMC項目的融資需求迅速增大,而這對信託來說同樣是個「非常大的機會」。感到興奮的還有證券公司,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國內多家券商都正在探索節能和新能源資產的證券化,這種將節能或新能源資產做成資產池,再以該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支撐在金融市場上發行有價證券融資的新型融資方式,將有助於盤活節能和新能源資產,降低融資成本。

4月1日,一份由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與氣候組織在京共同發佈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融資策略》報告指出,到2015年,中國將面臨12219億元的氣候資金缺口,相當於2015年中國GDP總量的1.88%。這意味著政府需要投入更多公共財政,同時也為金融市場和民間資本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參與報告撰寫的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說,目前中國節能與新能源的金融化進程剛剛起步。「除了銀行、風險投資、上市等常用的融資手段外,多家金融機構都在探索金融如何與節能與新能源領域相結合,包括保險、債券、證券化、融資租賃、衍生品等等。」王遙說。

全球在行動

節能與新能源的金融化趨勢不僅出現在中國。

「最近我們的確看到,各國都開始出現新的金融工具,都開始尋找新的案例。」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完善的金融體系和立法保障已使該行業在歐美金融市場上逐步走向主流。

2013年3月19日,美國能源部(DOE)下屬的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宣佈成立「太陽能進入公共資本」工作組(Solar Access to Public Capital,簡稱為SAPC),旨在推動太陽能光伏發電資產的證券化。

此舉很大程度源於2012年12月29位參眾議員對總統奧巴馬的致信,這些參眾議員呼籲聯邦政府應在美國能源戰略中優先考慮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與業主有限合夥制(MLPs)這兩種金融手段。

上述兩種模式一旦試驗成功,或意味著大量流向新能源領域的金融和私人資本將得以開閘,更多等待資金激活的新能源項目將得以開工。在《紐約時報》一篇名為《如何使可再生能源更具有競爭力》的專欄文章中,斯坦福大學Steyer-Taylor能源政策和金融中心的研究人員進一步測算出,上述兩種金融創新將使新能源的融資成本降低80%。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目前加入到SAPC工作組的新能源企業和金融機構已增加到五十多家,包括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SAPC希望集合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同行力量,推動新能源資產證券化。在中國,2013年3月,上海證券聯合SOLARZOOM光伏太陽能網率先推出了資產證券化的業務,試圖吸引更多中國中小型投資者投資新能源。

過去一個月,兩家商業模式與上述兩種金融創新類似的公司已經在美國與英國成功上市,美國漢農阿姆斯特朗公司(Hannon Armstrong Suainable Infrastructure Capital,簡稱HASI)專注於為節能與新能源產品提供融資;英國Greencoat基金公司則專注於收購投入運營的風電資產,後者成為英國迄今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大的IPO。

市場化融資大勢所趨

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節能、新能源與金融資本的結合,這與全球綠色浪潮所處的階段有關。

如今,節能與新能源產品的製造業已經相對成熟,甚至風電、太陽能產品還出現了相對過剩。一家從事清潔技術投資的投資人用「技術等待期」來形容眼下的局面。隨著節能與新能源產品的應用不斷深入,人們的注意力開始從技術創新逐步轉移到金融創新。

在中國,金融創新趨勢的漸起跟官方有意改善氣候融資結構的意圖有關。根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融資策略》報告,近年來,隨著國際氣候資金供應減少,使得國內公共財政資金正發揮主導作用。國際上,國際氣候融資的主要力量則是民間私人資本。據統計,2011年全球氣候融資中私人資金佔2170億美元,是公共資金總量的10倍。

「未來氣候融資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目前清潔基金積極推動政府市場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模式,促進市場創新融資多樣化,便利社會資金的進入。

與此同時,來自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步放開也使這一趨勢得到進一步加強。3月15日,證監會正式發佈了《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提出「企業應收款、信貸資產、信託受益權、基礎設施收益權等財產權利,商業票據、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商業物業等不動產財產」等均可作為可證券化的基礎資產。

這意味著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終於正式開閘。此前,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資產證券化被證監會視做謹慎對待的對象。

受此政策鼓勵,多家券商正在研發將能效服務、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等資產的收益權做成證券化產品。此舉不僅將受到缺錢的項目業主的歡迎,從事該業務的券商也能從中賺取利差。由於該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購買上述金融產品的投資者或將承擔一定風險。

金融機構觀望,成熟還需多「熬」

還是4月,韓國進出口銀行(KEXIM)發行了亞洲第一隻「綠色債券」,5億美元綠色債券一上市,投資者們便趨之若鶩,需求量是供應量的三倍多,達到18億美元。投資者的追捧被媒體評價為「標誌著投資者對中國及其鄰國的污染和氣候項目的興趣日益增長」。所謂「綠色債券」,是一種專為清潔能源等氣候友好項目融資的金融工具。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中說:「今年將成為綠色債券創紀錄的一年。對綠色債券的認購超額確實存在,綠色債券都供不應求。」2009年,世界銀行發行了第一期綠色債券,並且至今仍是最大的發行者。發行過綠色債券的還包括歐洲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

然而,國際上的樂觀卻在中國遭遇了困難。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金融行業人士透露,此前中國一家大型銀行也試圖發行首批「綠色債券」,最後卻以失敗告終——在污染問題更為突出的中國,投資者似乎對此並不那麼感興趣。

事實上,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對能效和新能源領域的各種金融工具研發處於觀望階段。

北京國際信託公司首席風控官幸宇暉接觸綠色項目已有七八年時間,她感觸最深的是金融機構對綠色項目的風險認知存在障礙,「金融界和環境、能源界互相不明白對方在說什麼,有點像是雞同鴨講。」幸宇暉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中國現在急需跨行業的環境金融人才。

對金融機構來說,導致其在節能和新能源領域猶豫不決的還有中國新能源政策的不確定性,這是更為根本的障礙。劉文平說,由於可再生能源法沒有得到落實,風電和太陽能電站遭遇的「限電」和補貼拖欠等問題讓電站資產的價值大打折扣,甚至,很多銀行並不認為電站資產「有價值」,這導致證券化後的新能源資產反而成為一種「低收益、高風險」的產品。

「節能與新能源領域的金融化程度,與這兩個系統各自的成熟度密切相關。」劉文平在總結這兩年的經驗時說,有時並非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而是整個生態系統尚不成熟。儘管最近各種創新的金融工具陸續出現,但其大規模商業化仍需二者都步入成熟階段。

「如果把節能與新能源產品的製造比作海陸軍,金融化比作空軍的話,歐美都已經海陸空三軍作戰了,我們還在地上跑。」一位新能源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56

魏武揮:還在強調「讀者」的媒體離死不遠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93.html

創業服務平台黑馬大賽,6月29的寧波半決賽不僅聚集的眾多大佬,也云集了很多媒體人。自媒體人、媒體界的遊俠魏武揮,也到現場觀戰。在會場間隙,魏老師和i黑馬聊了聊他眼中的媒體變革。

傳統媒體的敵人不是新媒體

見過魏武揮的人,都對他滿手的非主流戒指印象深刻,據他介紹,滿手戴著戒指的原因,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做生意想引起別人的注意,現在依然戴著,是因為習慣了。事實上,這種標新立異的方式確實卓有成效,小編就是因為在一次大會上,瞄到了魏老師滿手的戒指和大鈦金鏈子,而對他產生了深刻印象。

讀者減少,用戶注意力轉移,傳統媒體們感受到了挑戰,紛紛推出自己的新媒體平台,人人開始玩UGC。對於媒體的個性,魏武揮說,「做媒體一定要有自己的態度,UGC的媒體運作方式,惡果之一可能就是沒有鮮明態度。國內在態度上做得好的有兩家:南方週末和環球時報。有人狂熱愛他,有人無比討厭他。」 小編私以為魏老師說得很對,想要用戶看你,給哥理由先。

但是傳統媒體的敵人真的是新媒體嗎?

新媒體沒錢賺,傳統媒體也難過。廣告商的錢去了哪裡?

在業界瞭解點風聲的都知道,今年的傳統紙質群體,廣告營收持續下降,某財經週報,已經減了八個版,原因是上半年的廣告份額至少下滑了30%。這些曾經的媒體大亨,紛紛意識到,靠以前的路子只能是死路一條,紛紛在謀求變革,市面上陸續湧現新媒體平台,但是做了一家「博客網站」就真的能自救嗎?目前已經很成熟很有影響力的科技博客們,並沒有營收大增,相反,他們也在為營收苦苦掙扎。正如草根堂主人所說「互聯網、新媒體和印刷雜誌之間的關係並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錢沒有進傳統媒體的腰包,也沒有進新媒體的腰包,那麼到底去了哪裡?魏武揮說,原因是廣告商的分發的渠道分散了。30年前,費翔在春晚唱《冬天裡的一把火》,一夜成名,品牌商在央視做標王,立刻全國人民都知道他。現在完全沒有這樣強勢的媒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以前受眾單一的接受渠道,廣告主投錢不能再集中在某一兩個渠道。以前廣告主手上有1000萬,500萬給電視,500萬給報紙,大家日子都好過,現在1000萬的廣告費,要投20家,每家50萬,哪家都沒有拿到大錢,所以日子都不好過。媒體人的苦逼日子,怎麼破?難道坐以待斃?這不符合傲嬌媒體的個性,必須痛定思痛思考轉型。

變革,必須產品化,還在強調「讀者」的媒體離死不遠了

以前的媒體是一幫專業的人做出的內容給讀者看,雙方的互動很有限。新媒體是什麼?魏武揮的理解是,數據為支撐的,人人都能參與的的平台,這是媒體發展的必然。還在強調「讀者」的媒體,還活在20年前。讀者是不會付費的,頂多花1塊錢買你一份報紙,然後靠廣告商生存,但是現在這種賴以生存的方式被打破,還在強調「讀者」的媒體只有死路一條,你必須找到你的用戶在哪裡。

魏武揮舉了創業家的例子,創業家有《創業家》雜誌,黑馬大賽、黑馬營、黑馬會、青年天使會等為創業者服務的產品,這也是一個內容UGC的生產方式,企業家生產內容給創業者,創業者把內容反饋給企業家、投資人,雙方均有所得。所有產品的服務對象只有一個——創業者,大家知道你能提供什麼,來你這裡能得到什麼。

「其他雜誌是一本雜誌,但是創業家不是,當然,我也看到其他的雜誌也在嘗試。」

魏武揮說,傳媒媒體的危機並不來自新媒體,變革,要從找到你的用戶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52

農村互聯網觀察:與城市的割裂還在擴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949.html

1、互聯網普及率極低,傳統生活方式依舊

以我們生產隊為例,大概有30多戶人家,但是家中有電腦的據我所知才3家,聯網的1家。大家共同的特點是,家裡都有人上過大學,電腦都是大學時代留下來的「財產」。唯一聯網的電腦是我的一個鄰居家的,他因為工作在長沙市區,做電腦硬件方面的工作,晚上回家住,需要電腦與客戶保持在線聯繫。我們村30多歲的大人們在工作之餘的休閒方式是打麻將,並且樂此不疲,多少年來都是如此。電腦之與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認知,學習起來在他們的意識裡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見,教育水平對農村互聯網的普及是正相關的。

2、手機上網在8090後中很普遍,但用途單一且流量很少

也許電腦在農村不夠普及,但是手機上網還是十分常見的,尤其在8090後人群中。其中,手機QQ是第一大應用,其次是通過UC瀏覽器看小說。但是,大家用的都是2G網絡,流量套餐多數在在30M、50M以內,所以對手機上網形成了很大的制約,他們也特別在乎對流量的使用,可以用摳門來形容。以我弟弟為例,我送給他一個智能手機,但是因為消耗流量過多,他還是換回了之前的功能手機,而把智能手機擱置在一邊不用。

3、功能手機在6070後群體中使用普遍

雖然手機在農村已經十分普遍,但是在30歲以上的人群中功能機還是主流。主要用途以電話為主,短信在父母輩人群中使用極少,主要是不太會打字,這個特點在農村用戶中特別明顯;另外,智能手機在他們中間還沒有普及開來,手機上網對於他們還是個有待驗證的事情。而80後一代的手機用戶在更換新手機時一般會優先選擇智能機,但流量依舊會限制他們手機上網的時間。

4、微信、微博的使用與受教育水平緊密相關

首先,我要說說我要好的高中、初中同學們。他們學歷大多是大學本科以上,工作穩定,在銀行與政府、事業單位的為主。這次回來的聚會中我發現,他們基本都是智能手機,也都裝了微信,微博。相對於微博,微信的使用更多一點,但還是並不頻繁,聯繫依舊以電話或者短信為主。在一起打麻將、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十多個人沒有一個人通過微信語音的,偶爾有事也是通過電話聯繫,不像在北京到處都是用嘴對著手機語音的人,差異十分明顯。另外,農村裡很多沒上過大學也沒有外出打工的人根本不知道微博、微信是什麼,用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很多高中學歷以下的年輕人都是知道QQ的。

通過以上特點,我們大致可以發現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現狀,以及互聯網對農村生活的影響力如何。當互聯網的從業人員都在說互聯網將改變一切,互聯網將深刻影響傳統產業的時候,互聯網對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影響力其實是微乎其微的。這裡面有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有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原因,也有互聯網技術培訓在農村欠缺的原因等。

但是,據沙水所觀察到的來說,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農村尤其是農民對互聯網的需求尚未被挖掘出來。就現在的農村發展現狀而言,大多數家庭的年收入還是很低的,而互聯網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可預期的收入效應。娛樂性需求必須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雖然必須但不緊迫。

之前也聽到有朋友說,現在的互聯網發展速度太快了,是不是應該停下來等一等,讓廣大的農村地區也能跟上這樣的節奏。但通過這些天的觀察,沙水得出的結論是,互聯網發展的兩極化趨勢如同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兩極化一般,鴻溝也會越來越大,短時間改變的可能性太小。也許是我太悲觀了,但是現實往往是最直接有力的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50

【創業者說】黑馬營學員魔漫相機創始人黃光明:還在街邊畫漫畫?快轉行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718.html

一個月前,百嘉智匯的王挺與朋友任曉倩和黃光明共同合作的新項目魔漫印象近期成功尋得融資,項目估值2億,成功融資3000萬。該項目依託互聯網,並結合線下,開闢了一條新型O2O之路。

黑馬哥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朋友圈一個好玩的個人漫畫,還以為那兄弟自己在街邊畫完拍照片傳上來的,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個正在風靡移動互聯網行業的APP產品叫魔漫相機。出於好奇,自己玩了一把,然後悲催的發現,原來哥還可以更醜。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為了找出變醜背後的真相,黑馬哥找到了黑馬營學員魔漫相機創始人黃光明,並深入分享了這款火爆產品背後的故事。

「研發這款產品的時候還是一年以前,完全沒有想到目前能夠火爆到現在這種地步。藝術行業本身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而且計算機和互聯網行業經過30年的發展也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二者的有效嫁接並得到大眾市場的廣泛關注還沒有成熟的案例。」

說到藝術,黑馬哥還是有瞭解的,為什麼從藝術領域選擇了漫畫這樣的形式跟互聯網對接,黃總您讓戲劇怎麼想?讓文學怎麼想?讓音樂怎麼想?

「因為漫畫本身的娛樂特性,一般人對漫畫是不會拒絕的。這樣的嫁接更能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形成主動傳播的效應。而且人們是有表達自己的慾望的,以前是通過文字、通過別人的圖片,現在有了另一種選擇。而且,我們都知道,手機上的時間是碎片時間,魔漫相機能夠在匆忙之間抓住兩點,使用簡單、快速產生結果,而且這個結果對很多人來說是個驚喜。」

談到漫畫,街邊有很多漫畫家,黑馬哥還曾經心血來潮畫過一幅,可惜……

「街邊漫畫有2個致命的弱點,一是時間太長,二是要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安靜坐在那裡當MODEL,最重要的是,對於很多性格內向不太喜歡』秀』的人來說,這個事情還是蠻尷尬的,所以我們這個產品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快速便捷,私密性很強,在廁所也都可以拍照片作漫畫。」

作為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新產品,毫無疑問,魔漫相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受到了很多用戶的認可,但是作為創業項目,黑馬哥還是非常關注它長線發展的盈利模式問題。

「目前來講,受到用戶的認可是我們團隊最大的收益,因為移動互聯網本身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對商業模式的探索也是在不斷的摸索中,而且我們現在也已經在跟中國電信在洽談合作,魔漫相機以後的盈利模式應該也會越來越清晰。」

有了前段時間3000萬資金的注入,黃光明魔漫相機團隊能夠將更大的精力放在產品完善和用戶需求滿足上,同時他表示,「產品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今後的困難在滿足用戶需求上」。

市場的反應永遠都是非常靈敏,一個產品引起廣泛關注,市場上會湧現出各種各樣的競爭產品,這個問題黑馬哥明白,魔漫相機團隊同樣心知肚明。對於後來者,黃光明持這種態度: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一家獨大,就拿微信來講,4個億的用戶仍然不能威懾競爭者,來往、易信等產品不還是鑽了進去。但是,抄襲是不行的,抓住自己的特點,差異化發展才行。互聯網創業不能急躁。」

回想自己的創業過程,黃光明有些話想要跟創業者說。

「這不是我第一次創業,以前我在微軟工作過,做過風電項目、綠色照明項目,也做過全球性的設計大賽,都是大項目,聽起來很誘人,但是都沒有魔漫相機這個項目做得踏實,受到這麼多普通用戶的認可。大項目誘惑大,但是風險大,成功幾率小。一些面向大眾的小項目到用戶手裡不貴,又能解決實際需求,成功幾率反而比較大。」

「作為一個創始人,首先為人要正,正直、正氣,人品要好。只有自己正了,才能聚攏一個好的團隊,所有人為一件事兒努力,沒有私心雜念。一個事業走的多遠不在於計謀,而是在於真實。」

分享到這裡,黑馬哥依然沒有找到自己在魔漫相機上變醜的原因。但是,總結來說,魔漫相機能夠取得現在的成就就在於把主動權交到了用戶的手裡,用戶學習著怎麼用這個產品,開發這個產品到最後主動宣傳這個產品。但是,黑馬哥有一個擔心,再好的產品如果沒有人買單,這也不是成功的創業項目,套用電影行業的一句話就是,「叫好不叫座」的事情也是屢屢發生,魔漫相機團隊,還是應該在贏利點上做些功課。

不是有句話麼,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39

沒有這13人 全民還在吃黑心油!

2013-11-11  TCW
 
 

 

食用油黑幕一路延燒,還好有一支黑心終結者軍團,讓黑心商人一一現形!

雖然這只是近一個月的追查,卻是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所帶領的食品科娘子軍團隊,以及彰化地檢署民生稽查小組,總共十三人,花費超過七百個日子,一路抱持著把中央官員眼中的「小案」當成「大案」來辦,才揭開國內食用油市場存在多年的黑心內幕。

揭發大統油摻假的彰化縣衛生局及彰化地檢署民生稽查小組,絕對沒想到一家位於彰化線西鄉大統油廠的摻假案,會引發「蝴蝶效應」,甚至連住在台北帝寶豪宅的頂新魏家都扯進風暴核心。

二○一○年,為了查緝網路販賣偽劣藥,彰化縣衛生局與地檢署首度成立溝通平台,兩個單位搭上線之後,兩年多來,包括連鎖火鍋店使用假干貝、釣蝦場蝦子使用禁藥、乖乖過期食品、全國第一起豬肉瘦肉精、塑化劑案等一連串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在這兩個單位攜手合作下獲得偵破。

以這次假油風暴為例,其實早在二○一一年,國科會委託台大農化系教授蘇南維的研究報告,就已指出市售七種麻油有四種摻混大豆油,國科會卻隱而不宣,甚至有人向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檢舉,衛福部態度也不積極,同時間,檢調高層甚至還為政爭監聽、關說案爭執不休。

娘子軍團抽絲剝繭調閱報表,踢爆造假油

去年十月十六日,葉彥伯接獲檢舉得知「大統長基的橄欖油」有問題,之後幾次的檢驗油品及現場稽核都「找不到進一步的證據」,當整個事件進入膠著狀態時,今年六月,有多次辦理食安經驗的彰化縣衛生局食品科科長林毓芬在內部會議中突然提議,「為何不從大統橄欖油進口量以及出售量來查查看。」找到了第一個突破口,而進口量、銷售量彷彿是黑心油商的撈錢密碼,就在林毓芬等人不怕嘗試失敗後,終於被他們解開了。

於是,在林毓芬及彰化縣衛生局資深專員李淑齡的帶領下,由彰化縣衛生局食品科新進組員許婉貞隻身前往大統長基線西場區調閱大統橄欖油進口、銷售量的資料。

許婉貞先搞清楚大統大約每三個月進口一次橄欖油,因此她抓住今年三月到五月這段時間,橄欖油進口、庫存以及銷售量,從一大疊進口報單、庫存以及銷售的單據中,她一一核對整理統計之後得到「大統進口三萬噸橄欖油卻賣出五萬噸橄欖油」這個可疑的數字,這數字也成為之後檢調介入偵辦的重要關鍵。

其實不只是大統,富味鄉事件也一樣。在十月二十一日一早,當外界都還不知道富味鄉油品有摻雜棉籽油,甚至衛福部高官在立法院對著立委及媒體掛保證「富味鄉棉籽油全部都外銷」時,當天一大早李淑齡就到富味鄉芳苑廠現場稽查。

當時李淑齡請富味鄉交出近三年來棉籽油進出口的數量統計表,但是富味鄉一直以「資料在北部總公司」予以拖延,最後僅願意給今年一到十月棉籽油進出口數量。

李淑齡在現場馬上開始計算今年進出口、庫存以及生產過程耗損的數字,抽絲剝繭後發現,數字怎樣都「兜不攏」,且富味鄉一直不願意提供「去年」及「前年」的進出口資料。

最後李淑齡跟富味鄉管理階層下最後通牒說,「目前提供的數字不對,如果明天還是提不出資料,就要送檢調,」果然隔天中午過後,富味鄉董事長陳文南就自己到地檢署到案說明,富味鄉高價芝麻油摻廉價油出售事件,也一舉被揭發開來。

帶種公務員立功先抓「大尾」,從源頭杜絕

彰化縣衛生局這批娘子兵團「有勇有謀」,屢屢立下大功,證明葉彥伯帶兵確實有一套,而建中、陽明醫科畢業的他,做事確實相當講求效率及方法,是個最不像公務員的公務員。

如果這次假橄欖油檢舉案發生在其他縣市,少了葉彥伯把小案當成大案辦的態度,和娘子軍想盡辦法辦到底的精神,這些黑幕可能都無法顯現。地方官員辦案,最容易想東想西,可能擔心上面會怪罪下來,到時候立功不成反而變成有過,甚至將來影響升遷及官運,所以大多採取「能拖則拖」,「能吃案就吃案」的方式混過去。但葉彥伯要做就會「抓源頭,抓大尾的」,絕對不會只在意枝微末節,抓小尾來作秀。

衛生福利部給予全國各地方衛生局每年的業務評鑑考量(KPI),是觀察這一年內地方衛生局稽查了幾家廠商,稽查的家數越多、KPI就會越好,通常地方衛生局最喜歡查市場小攤販,因為一次出動就「大有斬獲」,但葉彥伯並不想為了KPI去查小攤販。

「以這次食用油事件來說,如果沒有去抓製造油的上游大統,而去抓下游上百、上千家的油品通路、飲食店、小吃店,這不是很奇怪嗎?」葉彥伯說。

葉彥伯認為,食品安全會出問題都是來自「源頭管理」出狀況,源頭就像是整個事件的「肉粽頭」一樣,一抓到源頭,整個供應體系就會現形。不只黑心油事件,塑化劑也一樣,如果不去查塑化劑的供應來源昱伸,而去查下游的食品及飲料業者,只會查不勝查,根本達不到杜絕的效果。

食安界福爾摩斯+華生「微服出巡」實地蒐證

這次揭發黑心油事件除了彰化衛生局居功至偉,與衛生局聯手出擊的彰化地檢署民生稽查小組也扮演臨門一腳關鍵的角色,其中推倒大統長基公司董事長高振利的彰化地檢署檢察官葉建成及鄭智文,絕對值得記上一筆。

葉建成及鄭智文,一個個性沉穩內斂、一個衝勁十足,他們兩人在民生稽查小組就如同福爾摩斯探案中的華生與福爾摩斯一樣,各自扮演運籌帷幄及衝鋒陷陣兩個雙引擎角色。

由於葉建成及鄭智文的家人都在彰化的市場從事海鮮及禽肉買賣生意,兩人求學時代都曾經在市場幫忙父母親「顧攤」,從小深諳各種攤販怎麼讓食材維持新鮮的方法,所以對於海鮮、肉類、食品等怎麼維持新鮮、好吃的「眉角」都相當了解。

因此兩人辦起案子來,不同於一般的檢察官走的是傳統法律系科班出身的學院派理論路線,而是貼近一般人生活的調查、實務路線。

其中學歷僅北港高中畢業,之後靠著自學一路考上書記官、檢察官的鄭智文,更是實務派最佳實踐者。

因為就在接到大統油案件後,鄭智文親自回到北港(南部產油重鎮)找老同學實地了解煉油的「眉角」到底在哪裡?甚至十月十六日檢方要採取行動前,鄭智文在一個月內還利用假日,帶著妻小三度到大統位於鹿港的觀光工廠做實地調查。

當天他到大統觀光工廠參觀,為了不引起注意,特別穿著短褲及涼鞋,還不時抽著菸,全身造型打扮甚至被太太笑說「很俗」,不過那幾次的「微服出巡」,加上與觀光工廠的員工深談後,他進一步了解到大統的產品相當多,老闆對員工很苛刻,這些都成為之後蒐證以及接下來偵辦時的重要線索。

除了大統案,假干貝案、過期乖乖以及瘦肉精案,也都是鄭智文利用自己對於食品食材供應體系多年觀察,透過進一步蒐證所破獲,堪稱比衛福部部長還要重視民眾食品安全的基層檢察官。

一連串恐怖的食安事件背後,民眾看到的不僅是黑心商人為了賺錢見利忘義,也看到了位居廟堂的高官們「打高空」,推諉塞責,當大家都覺得台灣的食品安全即將崩盤時,幸好還有彰化縣衛生局及地檢署這群來自基層的力量為大家健康把關,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台灣食品安全走出黑暗隧道的一絲光亮。

【延伸閱讀】塑化劑、毒澱粉到黑心油,一一現形!——彰化縣衛生局與地檢署捍衛食安成績單

時間:2010.11 事件:火鍋店假干貝案 破獲關鍵:透過經驗法則,辨識真假干貝口感不同 後續進展:緩起訴,造假火鍋店須宴請60位家扶中心小朋友吃火鍋

時間:2011.5 事件:塑化劑案 破獲關鍵:掌握第一時間搜索,查扣骷顱頭桶罐 後續進展:起訴塑化劑供應商昱伸負責人,一審判刑15年

時間:2011.12 事件:休閒食品變造日期案 破獲關鍵:發現零食售價怪異,揭發業者變造過期日期 後續進展:荷亞負責人陳政利依共同偽造文書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

時間:2012.2 事件:臍帶密醫案 破獲關鍵:受害民眾舉報 後續進展:依違反《醫師法》起訴兩位密醫

時間:2013.4 事件:素食包裝產品、糖果批發商變造日期案 破獲關鍵:發現零食售價怪異,揭發業者變造過期日期 後續進展:偵辦中

時間:2013.5 事件:毒澱粉批發商查緝案 破獲關鍵:掌握第一時間,查扣6大毒澱粉盤商 後續進展:偵辦中,盤商被處以行政處分

時間:2013.8 事件:茶包中毒疑似千面人案 破獲關鍵:衛生局通報 後續進展:偵辦中

時間:2013.10 事件:大統長基、富味鄉油品摻偽假冒案 破獲關鍵:現場搜出關鍵造假配方 後續進展:起訴大統高振利、富味鄉陳文南,大統罰款18.5億元、富味鄉罰款4.6億元

資料來源:彰化縣衛生局、彰化地檢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