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案例】足記——這個APP是怎麽誕生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5/149340.html

黑馬說

足記——一款可以拍攝新舊場景合成或對比照片的創意攝影社交應用。它會告訴你腳下的每一步,曾經拍過什麽電影,曾經有過什麽故事,誰曾在這里駐足,誰在這里留下印記。此款軟件在本周占據了App store旅遊榜的首位,在朋友圈內也是如此之火,這到底是怎樣做到的?看下文你就會知道。

看到第一個的問題的時候是上周六,那時候我們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新應用。這一個星期經歷了可怕的用戶激增(沒錯對於沒有任何準備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可怕的),服務器整整癱了4天。這幾天忙著做客服,回答了無數用戶的問題,除了問怎麽使用,除了抱怨各種閃退卡頓,最多的問題就是:

 

  • 既然大片模式是核心功能,為什麽入口那麽深?

  • 你們應用太重了,功能這麽多,新用戶完全搞不懂。

  • 大片模式很快就會審美疲勞的,接下來還有什麽可玩的?

  • 是拍照軟件,怎麽會分類到旅遊類?跟旅遊有什麽關系?

 

不要懷疑,上面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用戶真實問題,不否認其中有一些是業內人士或者其他。第一次看到樓主直接點名我們是“旅遊”APP的時候,還小小震驚了一下,然後才想起來我們在App Store確實是旅遊分類下的,其實已經準備改了,如果不是上周三又被App Store拒了,這周就應該已經在它應該在的地方——攝影與錄像分類下了。

 

也因為被拒了,所以我們本周居然竄到了旅遊分類榜的首位,徹底震驚了。(本文所有數據,截止至2015年3月14日。)


排名截圖

 

OK回到正題。回答用戶和樓主的問題,其實要從足記最初的創意開始說。

 

其實很多用戶也發現了,足記中除了可以拍大片,“發現”頻道中有許多電影取景地可以查看。沒錯,其實這才是足記最核心的價值和創意初衷。足記君本身是影迷,了解影迷和粉絲對於追尋電影取景地、在取景地留影的熱愛,這些年也看到許多執著的影迷走遍世界各地只為了重現電影場景,比如我們的特約顧問趙亞飛同學,他的《走遍世界,只為重現電影場景》一文你可曾看過?

 

就這樣誕生了足記這個應用。足記的名字當然是脫胎於“足跡”,因為AppStore不允許重名,所以改為足記,也挺好,有“記錄生活”的意思。

 

足記最初的設計思路,是想給大家的生活和旅遊中帶來一些樂趣,並且可以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對比照和穿越照。所以我們在應用里收錄了大量的電影取景地資源,都是我們編輯小團隊手動查找錄入的,照片除了有介紹,還有精確的經緯度。

 

所以足記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或者說是我們原本以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

查看當前所在位置的劇照 → 打開相機 → 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合成照/對比照 → 發布。

 

去年4月,足記君用一個一塌糊塗的demo版,在澳門拍出了第一張合成照:

 

 

這是張國榮《胭脂扣》的劇照,只知道在澳門亞婆井前地附近拍攝,具體地方並不曉得,純粹用足記在現場一點點對比,才找到這個地點,是在澳門註明的古宅鄭家大屋靠外馬路的一面墻。用足記最大的好處是,輕易能得知當時的拍攝角度、機位、現場情況。劇中這是十二少目送如花外出上班的鏡頭,其實這個角度壓根看不到電影中的“擺花街”。

 

因為這次使用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讓足記君對這個應用有了不少信心。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最初在考慮應用分類的時候,雖然我們有非常了不起的原創圖片處理算法,也有社交和閱讀功能,卻最終決定將它分在“旅遊”中,就是因為在出行過程中才更有可能邂逅電影場景,而上一版,我們的名字還叫:足記 - 跟著電影去旅行。——當然並不是長途的才叫旅遊,周末的一次逛街也算是出行。除了電影場景外,我們也收錄了許多歷史照片、名人足記,比如孫中山在西湖的留影,比如慶豐包子鋪,你懂的。

 

甚至這個公眾號,其實也是以推薦取景地為主的。如果你看過以前的文章,在開頭都會有一句:拍大片、遊場景,像電影一樣去生活!想要了解的取景地,歡迎給足記君留言。

 

以上,就是足記產生的背景,和足記原本想要做的事。所以足記中的許多功能都是根據這個設計的。比如:

 

  • 點擊拍照按鈕為什麽會有三個彈框?本來是想,也許有人會來詢問取景地情況,就可以直接發文字;也許有人知道具體取景地,可以來“爆料”,爆料的資源審核屬實後,就可以出現在“發現”頻道中。——嗯兩個功能很快就會取消了。

 

  • “飛呀”這個頻道到底是幹嘛的?其實是希望大家有事沒事可以飛飛看,隨機帶你認識一個電影取景地。——都不好意思告訴大家這個功能最初是初次使用的第一頁,直接被同事嘲笑“帶你裝逼帶你飛”。

     

  • 為什麽應用那麽重?其實足記君不是很懂“重”這個字何解,是功能太多、還是內容太多呢?個人理解中,應該是指內容吧。沒錯發現頁中確實有很多內容,以後會越來越多。這一部分始終會是足記的核心。大片模式會審美疲勞的,不會永遠火下去,只有取景地故事才會永久地吸引和沈澱用戶(希望如此)。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是做取景地和對比照的應用,為什麽會有大片模式?說起來真的是無心插柳,源自我們團隊中以為愛電影愛拍照的文藝同事,有一天這樣處理了一張團隊日常照片,產品觸角敏感的PM頓時讓找到感覺,當機立斷決定把這個功能加入足記中。

 


感謝出鏡的兩位同仁~

 

這就是為什麽“大片模式”——原本它叫“寬屏模式”,現在iPhone上仍是這個名字——不是默認模式,而且在拍攝模式的最下面,因為它是新加的,足記君有時候甚至覺得只是個臨時功能;且我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其實沒有什麽門檻的圖片處理方式會火爆成這樣,甚至引來美圖和360的抄襲。

 

如果說發現和探索取景地的門檻非常高,我們原本只是希望為小眾用戶提供交流平臺的話,大片模式使我們在猝不及防間成為了一款熱門應用。

 

有一位推薦人(抱歉忘了名字剛找半天沒找著)的評價足記君非常喜歡:

 

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只畫幅比例變一變,提供濾鏡字幕,臺詞翻譯就四兩撥千斤,比層出不窮的花哨貼紙更貼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也許這是大片模式火爆的原因。

 

至於接下來足記的路要怎麽走,我們自己是這樣想的:

 

1、既然大家喜歡大片模式,就把這個模式深度優化好。

入口不要那麽深,簡單好用,做到一鍵就拍。完善字幕庫,可以分類、可以搜索,多語言,想要啥就有啥。等等

 

2、認認真真做改產品。

首頁、話題、發現、消息、個人專輯、增加照片玩法……我們本身的計劃中已經羅列了一連串的產品打磨計劃。如果不是這次突然的火爆導致服務器全癱人手極度不夠,應該已經改到發現頁面了。以及,產品的性能還不夠好,比如濾鏡容易閃退等,都是要優化的。

 

3、最終沈澱下來的用戶,我想始終應該是圍繞地點和電影故事。

足記的誕生初衷是圍繞地點故事的,現在還有早期用戶記得和懷念我們最初的slogan“沒有故事的地點終究是冰冷的”。大片模式終究會審美疲勞,雖然我覺得用這種方式記錄生活不失為美好的表達。幸好我們的核心價值是地點故事、電影取景地,都是無窮無盡的。

 

其實真的不知道大片模式之熱能走多久,任何產品都會有衰落的一天。但是帶著一顆熱愛電影的心去生活、去探索,足記可以做的事情應該還有很多。

 

以及,衷心謝謝大家來到足記,謝謝大家包容那麽多問題!我們會加快腳步,帶大家看更美好的世界

 

 

版權聲明:本文轉自足記(微信:fotoplace),如有疑問請聯系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7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