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13 14:37 編輯 史上那些一生只有一次的資產周期,能給我們什麽啟示? 作者:陳嘉禾,胡佳妮,谷永濤 對投資最有利的周期類型一:相對價格來說呈現震蕩型周期的估值周期(美股估值周期) ![]() 對投資最有利的周期類型二:相對較短的周期(上次中國香港地產市場周期大約20年不到) ![]() 歷史上那些一生一次的資產周期 投資者戰勝市場的一個要訣,就是學習資產的價格周期,從而在掌握了資產周期的基礎上,在周期的底部以低廉的價格買入、在高點以高昂的價格賣出。 舉例來說,中國香港的房地產市場,自1960年左右,華資地產商逐步參與其中以來,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等數個大的漲跌周期。 今天,我們看到的香港華資地產集團,基本都是當年在那些周期的頂部、或者還未到頂部的位置清倉出貨、留足現金,在底部不懼跌勢、大膽掃貨的。 再舉前面圖表所呈現的美國股市的例子,其估值周期相對其股票價格表現,起到的作用不是太大,以至於如PeterLynch這樣的投資經理可以徹底忽略這個周期。而且,美國股市的估值周期,一次持續的時間也只有20到30年,這保證了一個投資經理仍然可能在職業生涯中,利用到自己以前學習的經驗。 但是,並不是所有周期都是可以學習的。或者說,有些周期的時間持續的實在太長,以至於在投資者的職業生涯中(以40到50年計算),其漲跌的次數只有1次。 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整個周期中學習到的關於這個資產周期的知識,都不可能為下一次周期起到任何參考作用。判斷這種巨型周期,就需要投資者擁有非凡的勇氣和毅力、從其它資產周期借鑒經驗的能力,也許還需要極好的運氣。 舉歷史上的例子來說,大部分壞人的善惡周期是比較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到其一開始偽裝善良、之後翻臉不認人的手段,從而有所預防。 但是,當對手一生只翻臉一次的時候,這種巨型周期,就很難防範。 歷史上,聰明者如韓信、曹爽、翟讓,之所以喪命於劉邦、司馬懿、李密,都是輸在這種一生一次的周期上。他們在遭到致命背叛之前,對手都和他們保持了長時間的、大體上算是完美的、有生以來一直維持著的友誼。 為了把這個理論說的再清楚一點,讓我們看一個火雞理論:一只火雞在一年中的364天里都被農場主餵食,於是它認為這位無私分給它食物的人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人。但是,在第365天的時候,火雞被宰殺了。 火雞可能根據前364天總結出的智慧知道第365天會被宰殺嗎? 下面的圖集,就描述了一些資本市場中非常之長的周期,它們的長度導致投資者無法根據資產上一個完整周期的總結,推斷出下一次資產周期的情況。 這些周期包括:長達50余年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周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只有1個價格周期的日本房地產市場周期、長達26年年的日本股市估值與價格下降周期、同樣長達1/4個世紀的日本國債收益率下降周期、長達10年的俄羅斯CPI下降周期。 如何準確的預測這些周期?我們的答案是你不可能準確的預測這些周期,因為它們實在太長了。 如何為這些周期做出準備?在應對這些周期時,投資者不可能依靠歷史的經驗,因為這些周期實在太長了。 他們只能依靠從其它資產上借鑒來的、模糊的經驗,以及無比堅定的信心、紀律與非凡的勇氣:因為他們很可能在判斷正確之前,需要忍受長達十數年的損失。當然,非凡的運氣也是不可缺少的。 甚至,投資者從一開始,就應該試圖遠離依靠這些周期牟利的手段,因為做到以上的準備,實在是太難了。 長達50余年的美國國債收益率周期:1962–2015年 ![]() 戰後至今只有1個價格周期:日本房地產市場(60年) ![]() 長達26年的日本股市估值與價格下降周期:1989-2015年(期間日本市場基本面幾乎無增長) ![]() 26年半個周期: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 ![]() 長達10年的俄羅斯CPI下降周期 ![]() 看圖說話:宏觀策略特刊釋義 一直以來,對宏觀和策略的研究有一種誤區,即邏輯多,數據少;理論多,圖表少;爭論多,挖掘少;推理多,計算少。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驚異的發現,一些圖表的出現,會推翻人們長期篤信的一些邏輯和理論。事實上,一些睿智的投資者一直以來更加渴望閱讀數據、圖表,以便更深入的了解社會的規律。 這就好比當唐太宗李世民數過隋煬帝楊廣的洛口倉後才知道,隋朝的滅亡,並不僅是因為揮霍無度;而那些研究過《明季北略》的人也會發現,李自成原本不想攻破北京城。 不過,一些經過精心挖掘、分析得出圖表,它們也許可以輕松的打破一些現有的邏輯世界,但很多並不能夠創建一個新的邏輯世界。那麽,這些“破壞性”的圖表又有什麽意義? 答案是:盡管有些圖表和數據不能為我們建立新的邏輯和理論,但如果它們能夠告訴我們現有的邏輯和理論有什麽問題,那麽就很可能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錯誤的投資決定。而當有一天,我們能夠避免大部分錯誤的投資決定時,我們離勝利也就不遠了。 信達證券宏觀策略特刊《看圖說話》正是為此目的而建立。 我們希望以我們的微薄之力,用精心挖掘來的圖表和數據,能夠為投資者們分析之前不曾了解過的事實和規律,以期帶來更理性、更深入的投資研究。 來源:信達證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