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邦保險耗資60億元收購韓國東洋人壽,尚需韓國金融委員會的審批,而韓國一直對外資缺乏熱情文 財新記者 劉冉liuran.blog.caixin.com 製圖 高旭 一方面在A股市場頻頻增持,另一方面在歐美國家大筆收購的同時,安邦保險將目光投向亞洲近鄰韓國。不過對於安邦保險來說,有單方面的熱情恐怕還不夠,如何能夠順利通過韓國金融監管部門的審批才是關鍵。 安邦保險集團于2015年2月17日宣佈正式收購韓國東洋人壽,並保持東洋人壽上市地位,這是中國公司首次進入韓國保險市場。據路透社報道,此次收購金額為 1.13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 63 億元)。 據財新記者瞭解,安邦保險與韓國東洋人壽(Tong Yang Life Insurance)大股東方 Vogo Fund(一家韓國本土私募基金公司)于2月4日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Vogo Fund 將出售其持有東洋人壽的股份(57.5%)給中國安邦保險。交易完成後,安邦保險將握有東洋人壽57.5%股份,成為後者的絕對控制人。交易價格為1.8 萬韓元 / 股,相當于 1 倍 P / B 和 13.5 倍 P / E。來自中國的平安保險和複星集團也參與了東洋人壽的招標,最後安邦保險勝出。 該消息出來後,韓國著名保險業證券分析師、三星證券 Sean Chang 認為,東洋人壽自 2014 年底以來的一個月內,股價因並購預期飆升了13.6%,而最大股東支付的價格對少數股東來說沒有關係,安邦保險的收購對東洋人壽影響不大,仍給予東洋人壽目標股價1.2萬韓元。他表示,安邦保險僅為中國的二線保險公司,在韓國的品牌影響力較弱;另外,東洋人壽的管理層也已證明瞭其管理能力,而安邦的管理能力似乎不如全球保險業其他同行。 對於此次交易,安邦保險表示,“此次收購對雙方是一個能實現共贏的完美機會。在交易完成後,安邦保險獲得了在韓國為客戶提供保險服務的平台,可以充分利用東洋人壽成功的本地化管理經驗,而東洋人壽則可以借助安邦綜合金融服務的專業經驗打開新的成長空間。” 進軍韓國 韓國東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總部設于首爾,是韓國保險領域快速成長的中型保險公司,尤其在理財儲蓄、人壽保險、年金產品方面頗具競爭力,目前是韓國第八大壽保險公司。2009年10 月,東洋人壽成為韓國首先公開上市的險企。 Vogo Fund持有東洋人壽已十年,從三年前就開始物色買家。2011年12月,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保險公司General Re有意買入韓國東洋人壽股份,以進入韓國蓬勃發展的市場。當時Vogo Fund 尋求以 8.0866 億美元出售其所持 60.7% 的公司股票,但該交易未能實現。2014 年 7 月,Vogo Fund 投資韓國硅晶片生產企業LG Siltron失誤,造成嚴重損失後,更急於將東洋人壽出手。 這並非安邦保險進軍韓國的首次嘗試。2014年,安邦就曾向韓國金融委員會(FSC)和儲蓄保險公社遞交投標文件,欲收購韓國友利銀行股份。由於當時 韓國輿論對外國資本的消極評價和韓國當局的管制等,使得安邦保險一度考慮放棄投標。最後,韓國保險公司“教保生命”為了壓低價格宣佈不參與投標,到預備投標截止期限後,只有安邦保險一家遞交投標文件,沒有按招標規定構成有效競爭格局,因此友利銀行出售經營權失敗。 有待審批 “我們還注意到,該協議將需要韓國金融監管部門批准。”多位韓國金融業人士表示。 韓國主要的金融監管部門為FSC,其對於外國資本收購韓國保險公司並成為大股東是有限制的: 第一,收購方也要從事保險業務;第二,收購方需要有穆迪或者標普等國際公認的評級機構給予的“投資級別”以上的評級;第三,收購方最近三年沒有受過處罰。 目前安邦保險並沒有穆迪或者標普的評級。以上條件並不苛刻,韓國政府也不限制和區分外國資本的資金來源——來自外國政府、國企還是民營資本。 韓國元大證券保險業分析師Won Jae-woong表示,韓國金融監管部門對於商業銀行並購有嚴格限制,但並購其他金融公司不太嚴格。例如,2014年2月,韓國政府批准了台灣元大證券以1249億韓元收購韓國東洋證券27%股權的提議。東洋證券母公司東洋集團當時遭遇債務危機,正在剝離部分關聯企業以償還短期債務,否則將面臨破產風險。當時台灣元大證券是東洋證券股權的惟一競購方,且元大證券對東洋證券額外注資 15 億韓元,從而可將持股比例提高到 50.3%。 更早以前,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韓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巨增,韓國金融體系處於崩潰的邊緣,韓國政府不得不下大力氣對金融體系實行重整計劃。 在重整計劃開始時,銀行國有化作為緊急措施被實行。隨著金融體系的逐漸穩定和重整深入,國有化銀行向私人部門的再出售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韓國政府的舉措和收效為世人矚目,通過在金融業實行外資並購重組戰略,擺脫了危機的陰影,率先複蘇。 1998年底,韓國曾出售韓國第一銀行、韓國漢城銀行這兩家國有化銀行。1998年12月美國新橋集團購買韓國第一銀行51%的股份,使其成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該國首個被外資控股的大型商業銀行。1999 年2月,匯豐控股銀行公司購買漢城銀行70%的股份,並且政府計劃逐漸減少整治國有化銀行的股份直至退出。另外,德國商業銀行在韓國外匯銀行投資2.49億美元,主要由以前對該行的貸款轉換而來,以27.79% 的股權成為該銀行的第二大股東。除了在國有化銀行和私有銀行的戰略性投資,外國銀行在許多經營尚可的韓國銀行中股權超過三分之一。 不過,一位韓國金融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根據以往的並購交易記錄,外國投資者能成功收購韓國金融機構如銀行和證券公司,往往是因為在韓國國內幾乎沒有潛在買家。“除非因金融危機,韓國監管機關不喜歡外國資本進入韓國金融業。雖然近年來批准過幾起金融行業的外資收購案,但韓國輿論一般不歡迎此類交易,”這位韓國金融業人士表示,“與外資企業合作,韓國非常強調互惠互利。如果對韓國沒有好處,很難會被批准。”此前,安邦也參與競購的友利銀行股份競標,韓國FSC曾限制美國投資者參與。理由為友利銀行股份中的180萬股以股票信托(ADR)方式在美國上市,此次股權出讓方式不符合美國法律的規定,並宣佈美國投資者如參與此次股權,韓國政府將宣佈流標。 海外連環購 安邦保險的海外投資在近期加速,多宗案例深受市場關注:2014 年 10 月,以 19.5 億美元的價格,從希爾頓手中接盤久負盛名的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同月收購比利時FIDEA保險公司,成為中國保險公司首次100%股權收購歐洲保險公司;當年12月,安邦保險以2.19億歐元收購比利時德爾塔 ? 勞埃德銀行,實現100% 股權收購比利時金融機構。2015 年 2 月 16 日,安邦保險宣佈收購荷蘭VIVAT保險公司。安邦保險表示,未來會進一步加大全球網絡布局,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按照既定的國際化戰略,整合全球資源,逐步搭建全球網絡,為客戶提供國際化的綜合金融服務。 安邦保險董事長兼CEO吳小暉近日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提及投資底線:投資原則是PB(市淨率)低於1,ROE(淨資產回報率)高于10%。吳小暉稱,此前兩項海外投資收益率均超過20%。他將安邦保險的投資戰略稱為“人”字戰略:保險、銀行、資產管理是安邦的大腦,金融是這個大腦的核心。左手的五個手指是五個經營策略,個人金融全面解決方案、法人企業金融全面解決方案、互聯網金融、健康醫療、養生養老。 右手的五個手指是五個投資戰略,生命科技、不動產、投資汽車和基礎設施、能源和資源、互聯網投資。一隻腳就是互聯網,另一隻腳是全球化。中間的軀幹是人才。合在一起,就是安邦的“人”字戰略。 不過,對於如此龐大進取的投資行動,一是考驗資金來源及成本管理水平,二是考驗後續的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水平,安邦是否具備了合格的國際化投資團隊?這是個現實的挑戰,對市場也是謎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