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讀阿里24億元入股光線:豈止於“阿里出價最高”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3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5 17:42 編輯

解讀阿里24億元入股光線:豈止於“阿里出價最高”
作者:陳昌業

昨天(3月4日)市場公布的消息:光線年前發布的定增公告忽然有了結果,阿里巴巴將斥資近24億元購入9909萬股光線傳媒(300251)增發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本約8.8%,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這事兒怎麽看

光線需要阿里的這張網,而阿里需要光線這塊“帝國”的積木。

過去的2014年,對於光線來說,喜憂參半——年報把這種結果表現得異常準確,全年凈利潤增長僅為0.22%。

喜的是電影業務接連打了幾個漂亮仗,從《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分手大師》到《親愛的》《匆匆那年》,光線傳媒在全年最有價值的四個檔期始終存在並大放光彩,有些甚至在檔期的戰術上已堪稱範例。如果以光線發行的12部電影創造的票房來看,31億的成績確實給光線增色許多。

而憂的卻是光線傳統優勢的電視業務——不僅僅是黯然失色,甚至江河日下。去年一場大仗,豪賭《中國正在聽》卻被豬隊友幾乎攪黃,轟轟烈烈開播,安安靜靜收場。根據藝恩的報道,光線傳媒在去年制作的《中國正在聽》、《少年中國強》等欄目的廣告收入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由於部分節目的制作成本也大幅增加,毛利同比減少。與此同時,光線傳媒盡管去年手握兩部人氣電視劇《古劍奇譚》、《新閨蜜時代》,但據公告顯示,2014年光線傳媒電視劇板塊收入和毛利卻同比減少。

《第一財經周刊》的深度報道《光線電視還有機會麽?》更是認為:光線電視還在繼續,但主戰場已經轉換。現在的領跑者,比如燦星,甚至沒把它當成競爭對手。

光線堅決轉身互聯網

依靠電視和電影這兩條腿前進的光線,在電影逐漸強壯的同時,電視卻突然“瘸了”。電視業務的式微是大勢所趨,但光線在電視上的跌落看起來比趨勢來得更劇烈。與其再次豪賭電視,重整河山,不如面向未來、轉身互聯網,迎接趨勢。

去年12月末,光線與360合作成立視頻公司,出擊已白熱化的網絡視頻戰場。而兩位“新人”的互相取暖意義有限。360手握流量,而光線似乎擁有內容資源——但其實並不然,光線以發行見長,在電影內容生產方面近年正在加強,但時日尚短,實質掌握的版權內容絕不足以與華誼兄弟媲美,後者在不少視頻網站已有品牌專區,也至今未染指視頻網站業務。光線與360的視頻網站主打付費點播,顯然內容的價值必須足夠吸引付費,一方面是內容池子的深度,另一方面當然是內容的高品質,而兩方面都靠的是買買買,視頻網站的燒錢與不盈利是行業“通病”,視頻這一仗又是一場豪賭,光線整體的利潤會不會在今年被這家視頻網站而拖累呢?看看360的股價,以及再次入局手機制造所凸顯的內外交困……光線與360的合作,遠非概念上那樣激動人心。

對於光線來說,引入阿里毫無疑問是其向互聯網戰略轉身更為堅實的一步。一方面,如光線董秘所言“阿里出價最高”(此次定增價格24.22元/股,與華誼去年11月定增引入阿里的價格24.83元相當),有了二股東的“任性”,光線不僅能夠立即獲得大筆資金備戰備荒,另一方面光線成為阿里的戰略夥伴後,亦能借此近水樓臺先得月地使用後者的互聯網資源——至少互聯網的光環能夠令光線更讓投資者期待。昨日公告發布後,股價大漲足可印證。

與華誼對互聯網的更早的堅決轉身相比,光線亦步亦趨也算是緊隨其後了。

阿里系傳媒矩陣再添一塊新積木

阿里花了15.33億元完成了對華誼8.08%股份(與馬雲此前的股份合計)的布局,這次對光線則擲出了24億,對投資光線的信心可見一斑,而其投資娛樂與傳媒產業的決心更是擲地有聲。

阿里持股優土16.55%;
阿里持股新浪微博18%;
阿里或持股21世紀傳媒20%(阿里牽頭財團);
阿里控股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59.32%;
阿里持股華誼兄弟8.08%;
阿里持股光線傳媒8.8%;
阿里9億美元入股魅族(沒有披露所占股份)。

阿里系傳媒里的電影業務的小夥伴們各有所長,當然在未來或許會因此各有“分工”。阿里影業與阿里集團是嫡系關系,前者一方面是IP的持有方,發掘、購買並驅動IP的發展,另一方面是阿里電商基因註入整個板塊的執行者;華誼兄弟之於阿里的意義在華誼的定增公告里亦有表明,華誼開放5部作品給阿里參投,阿里開放IP流轉平臺給華誼的IP實現衍生、增值,華誼兄弟與阿里影業表面上看起來存在某種競爭,但“分工”的不同其實令雙方更多的會是合作;光線的電影業務強項在發行,與華誼兄弟IP投資和生產上的特點有互補,實際上並不存在明顯競爭,未來阿里系的背景反而會促進包括阿里影業在內的三方更多的聯合投資及產業鏈層面的合作——此前,光線與華誼在《鬼吹燈》上即已有大手筆的投資合作。

從內容原創(阿里影業、華誼、21世紀傳媒)到發行、分銷、傳播(光線、優土、新浪微博)到終端(魅族),阿里的娛樂與傳媒矩陣正在越來越豐富。

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這些不斷落下的棋子正在完成一盤阿里的戰略轉身棋。

阿里的“帝國大廈”地基是由電商夯實的,而未來令人仰止的高度則需要傳媒所覆蓋的影響力——甚至是權力來實現。在互聯網引爆的信息冗余時代,註意力的稀缺更突顯有影響力媒體的價值,那些能夠令用戶註意力停留的媒介和內容正在變得愈發珍貴。傳媒的影響力滲透或是權力的籠罩可以改變甚至催眠受眾的看法(《穹頂天下》已上了深動的一課)——這種力量的想象空間比之電商所解決的“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要大得多。

電商讓阿里巴巴成為全球互聯網領域的巨擘,但說到底互聯網浪潮催生的仍然是New Money,要在未來讓New Money成為Old Money,沒有傳媒的保駕護航恐難做到基業長青。

此番入股光線傳媒,對於阿里系的傳媒板塊而言,電影鏈條得到進一步加強,雖然不是控股,但是光線無疑會成為阿里系電影發行的優選夥伴,其戰鬥力已無需贅述,而阿里影業招兵買馬來的王家衛、陳可辛、周星馳、柴智屏這些大咖的未來作品以及現在持有/儲備的那些IP都有了在內地發行的有力保證。

電視方面,阿里受限於國內電視臺的所有制限制無法染指,那麽光線曾經呼風喚雨的“節目聯供網”(有點類似於美國的電視網)至少是一個阿里系可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用這張虛擬的電視網去完成電視鏈條的補全。即便已今非昔比,但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

熱播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在東方衛視播出時,SMG與天貓合作試水T2O,邊看電視劇邊購買劇中同款,盡管效果不甚理想,但阿里的電商基因如何註入電視的想法以及策略已一目了然。

今年2月,阿里影業先後與深圳衛視、廣東衛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打造電商定制劇模式,前者是情景劇,後者是都市愛情劇。

電商+電視,阿里的決心毫無疑問。無論是光線本身在電視內容生產方面的既有優勢和經驗,還是光線發家的“節目聯供網”所積累的資源可以發揮的助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光線是阿里的電商+電視戰略的重要一環。

另外,已經對好萊塢不止一次表露心意的馬雲,當然知道好萊塢的“帝國”積木搭建方法。

電影制片廠、電影發行公司、電視網、報刊、通信、遊戲主機及其他終端、主題公園……時代華納、維亞康姆、康卡斯特、新聞集團、索尼以及老牌的迪士尼這些巨頭的結構概莫如是。

再次回看阿里系娛樂傳媒目前的矩陣,是否不再需要腦洞了?

阿里持股優土16.55%;
阿里持股新浪微博18%;
阿里或持股21世紀傳媒20%(阿里牽頭財團);
阿里控股阿里影業(前身文化中國)59.32%;
阿里持股華誼兄弟8.08%;
阿里持股光線傳媒8.8%;
阿里9億美元入股魅族(沒有披露所占股份)。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4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