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估估測算銀行真實獲利能力問題的探討 東博老股民
http://xueqiu.com/9528220473/36955252
銀行本年度實現利潤調整公式:本年度調整利潤=報表利潤總額+新增壞賬準備-新增逾期貸款損失。本年度調整淨利潤=本年度調整利潤*(1-所得稅率)。近兩年09年四萬億後遺症顯現,宏觀經濟處於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對生產企業的傷害遠大於通貨膨脹,雖然有關部門否認通貨緊縮,但客觀事實就是如此)的相對低迷期,導致企業融資成本相對高企,導致銀行資產質量處於下行期的環境下,各家銀行認定不良貸款的政策有所不同,有謹慎認定(不良貸款,加大壞帳準備)以儲存棉衣過冬,有寬鬆認定(計提不足)以提高業績增長,有中規中矩(在合理範圍內計提壞帳準備)讓業績自然波動。在此特殊環境下,我們有必要以各家銀行真實的獲利能力來進行合理估值,合理預測未來、當期企業的內在價值,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按報表業績進行估值,以儘可能的避免落入美化報表業績之陷阱,避免漏網儲存棉衣過冬的優秀企業,避免未來大呼看不懂(業績與股價)。這就是我今天想說的的主題。
同時,在這裡就多說一句話,幾年來,我就是在對企業未來合理預期下進行的換股操作。遺憾的是,很多人認為我這是在做(股價)趨勢操作。其實,我所做的是按企業未來業績趨勢、相對估值水平採用先人一步的判斷進行換股操作,以期望達到收益最大化。
這兩天我在想,我們這些小股東無法正確瞭解一家銀行在支付了信用成本以後真實的經營業績,也由於各家銀行認定信用成本的會計政策差異而無法進行橫向對比,所以,我們就從謹慎的角度出發,簡單又粗暴地從逾期貸款入手去判斷企業真實的經營業績,來進行不同銀行之間的橫向對比。在此,我們不管以前各家銀行的經營業績如何,過去的壞賬準備足額計提也好,計提不足也罷,一概不考慮,但本年度壞帳準備計提即信用成本支出必須滿足本年度資產質量狀況。具體假設條件與計算公式如下:
1,假設本年度新增三個月以上逾期貸款認定為未來的全部損失,壞賬準備計提應全覆蓋,計算公式,三個月以上逾期貸款損失=期末三個月以上逾期貸款餘額-期初三個月以上逾期貸款餘額。
2,假設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中認定未來有一半即50%損失,計算公式,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損失=期末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50%。
(註:因浦發的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特別少,我懷疑是統計口徑的的問題,所以,把浦發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全部作為或有損失考慮壞賬準備。故浦發的計算公式合二為一,逾期貸款損失=期末逾期貸款-期初逾期貸款,不分期限長短)
3,新增逾期貸款損失=三個月以上逾期貸款損失+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損失。
4,本年度新增壞賬準備計提必須全覆蓋逾期貸款損失,新增壞賬準備=期末壞賬準備餘額-期初壞賬準備餘額。
銀行本年度實現利潤調整公式,本年度調整利潤=報表利潤總額+新增壞賬準備-新增逾期貸款損失。本年度調整淨利潤=本年度調整利潤*(1-所得稅率)。以上一系列的假設與計算公式的內涵是:銀行本年度信用成本即新增壞賬準備/新增不良貸款覆蓋率必須超過100%,超過的覆蓋率幅度由期末三個月以內逾期貸款所決定。其作用是對市場估值進行合理的橫向對比,預判企業未來的信用成本壓力,毛估估未來的經營業績趨勢。其中的邏輯是:超額壞賬準備的企業未來會釋放利潤,壞賬準備不足的企業未來會壓縮業績空間。
嗯,這是個初步設想,請朋友們審閱其假設與計算公式是否合理?請提出你的想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