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行動支付倉卒上路 銀行淪配合演出

2015-01-22  TCW
 
 

 

平時在日漸薄利的消費金融戰場上廝殺的銀行主管們,大概沒有預料到,有一天竟能忘卻彼此諜對諜般的競爭關係,齊聚一堂,宣誓加入同一陣線。

這是「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去年十二月底宣布成立的記者會,背後大股東為財金資訊公司、票交所和三十二家金融機構,亦為第一個官方主導的行動支付聯盟,當天除了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財金部會和銀行公會高層外,還有逾兩百名銀行界高層共襄盛舉,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董事長趙揚清發下豪語,目標是未來三年內衝到一百萬張卡、交易金額來到千億元,語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去年十月,蘋果的Apple Pay在美國上路,並與逾二十二萬家商店合作,其中包括麥當勞(McDonald's)、迪士尼(Disney)等知名連鎖通路業者。面臨Apple Pay來勢洶洶,國內銀行業者趁它搶進台灣前,先加入官方聯盟,企圖採取「合縱」戰術,鞏固台灣的戰場。

政府搶快?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竟免試辦

弔詭的是,儘管銀行業有「抵禦外侮」的共識,但不少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的銀行高層,心中五味雜陳的說,這個聯盟的宣誓意味遠高於實質意義,只是為了趕上「二○一五年是行動支付元年」熱潮,草率上路。

政府甚至核准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免除「試辦」階段,直接上路,看似積極加快腳步,但銀行業心中卻充滿趕鴨子上架的無奈感。

一位合作銀行高層透露:「這是政府推的,政府要求業者支持,誰敢不賣面子?」其中一家民營銀行主管則抱怨,「政府只想讓民間覺得他們有做事,成立一個聯盟後,剩下的就是銀行的工作,未必與他們有關了。」

銀行業者滿腹牢騷,不難理解,因為他們深諳一件事:面對像美國如Square、蘋果等科技創新的行動支付業者,台灣要搶食這塊大餅,玩家絕不能只有銀行業,而必須透過異業聯盟,與科技業跨業合作,掌握相關認證機制與規格,之後再慢慢將所有行動支付的介面、載具「一網打盡」。

成員太單一?合作的科技業只有中華電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銀行之一的凱基銀行總經理張立荃說,台灣市場太小,不可能每家業者砸下重金發展自己的一套系統,單位成本勢必過高,既然單一銀行難有所作為,和其他業者建置共同平台是唯一的路。

張立荃也強調,「未來(支付工具)可能不在手機裡,而是戴在手上、眼睛上,長久下來足以解構銀行的服務。」當支付工具與使用者越來越密不可分後,消費者揚棄票卡,勢必對銀行傳統的消金業務形成威脅。

換言之,如果行動支付聯盟發展有成,未來其聲勢將如同現在威士(Visa)、萬事達(MasterCard)等發卡組織,只是消費者使用的支付工具,從塑膠貨幣改成手機信用卡或其他行動裝置。如此一來,未來思考銀行的支付業務時,過去的舊思維將不再適用。

但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強調,國際上有關行動支付服務的共用平台,多由金融業主導,故金管會和央行同意後,才成立台灣行動支付公司,顯見仍無法拋棄「金融業才是主要玩家」的傳統心態;目前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的科技業者,也只有官方色彩濃厚的中華電信,雖然趙揚清表示,日後將陸續與更多電信業者合作,但對業者來說,政府腳步已太慢,這次只是配合政府一起上演一齣戲而已。

儘管銀行業者抱怨連連,但並非不垂涎其商機,而且早就磨刀霍霍要搶食這塊大餅。早在去年十月,五大金控中信、台新、玉山、富邦、國泰就決定要入股另一行動支付聯盟、由國內五大電信業者及悠遊卡公司合資成立的「群信科技」共一五%股份。

中信金控副總經理高麗雪表示,看好群信是國內唯一獲得各電信業投資的業者,能協助公司與電信業者交換不同的技術資訊,且更能與各領域商業客戶合作,透過其平台下載保密性較高的會員資料。

銀行業不能輸?輸了行動支付,恐怕丟排名

事實上,這五大金控不只入股群信,同時也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合作,台新金控發言人林維俊說,為了趕上行動支付的潮流,兩者都是必要的,多方合作才能達到互補綜效。顯見在這場行動支付大戰中,銀行業者不願意放棄任何機會。

群信科技公司董事長林志盈甚至認為,以往消金業務的龍頭業者們要留意了,若其他同業發展行動支付的服務更出色,雙方距離一旦拉近,可能連原先的排名都要重新洗牌。

林志盈認為,不管是銀行或行動支付業者,最大的對手都是現金,因為其他亞洲先進國家非現金支付比率皆超過五成,國內卻僅二五%左右。「大家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而不是我贏或他(台灣行動支付公司)贏,如果最後Apple Pay贏呢?屆時消費者被蘋果綁得緊緊的,電信業者也輸,銀行業者也受不了。」

行動支付的大浪潮來襲,將衝擊台灣銀行業的消金版圖,不論是金融業者或行動支付聯盟,想成為最後的贏家,除了異業結盟外,推出好的應用服務,擄獲消費者的心,才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延伸閱讀】抵禦Apple Pay,台灣2大聯盟勝算在哪裡?—3大行動支付聯盟優劣勢比較

●群信科技

˙優勢

1.唯一整合台灣5大電信公司業者

2.擁有最大的SIM卡客戶基礎

˙劣勢

無法綁定舊信用卡,須向其合作銀行另申請新的虛擬卡,才可使用

●台灣行動支付公司

˙優勢

1.擁有金融業者既有業務的龐大客戶基礎

2.有各銀行信用卡特約商店,合作方便

˙劣勢

目前僅與一家電信業者合作,難快速推廣新的USIM卡

●Apple Pay

˙優勢

1.iPhone熱賣優勢

2.潛在用戶群龐大,有信用卡資訊的iTunes帳戶逾8億個

˙劣勢

只限在蘋果的軟體、硬體使用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20

證監韋奕禮 突提早離任 暗示未獲挽留 事出倉卒惹猜測

1 : GS(14)@2010-12-09 22:30:2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b-401948?category=m
證監韋奕禮 突提早離任







暗示未獲挽留 事出倉卒惹猜測


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Martin Wheatley)昨突然公布,在明年9月任期屆滿前,以「欲與家庭返回英國生活」的個人理由,提前3個月離任,為在證監會的6年工作劃上句號。
前COO離職 空缺未補
韋奕禮的突然宣布提前離任,引來外界揣測在他領導下的證監會,在雷曼迷債事件後的調查及和解方案,與政府財金官員及金管局之間的分歧,亦有傳他不滿在高層任命上受掣肘,感意興闌珊而提前引退(詳見另文——「迷債一役 與政府不咬弦」)。
外界亦關注證監會前營運總裁(COO)簡俊傑(Paul Kennedy)今年初離職後,仍有一個執行董事未填補,加上韋奕禮提前離任,其繼任安排及高層管理架構的大執位情況。
韋奕禮昨日傍晚會見傳媒時,亦不諱言是在昨日才通知政府官員提前離任的決定,並暗示政府方面未有提出挽留,「他們知道我是主意很強、決斷很強的人。」被問及政府有否提出挽留時,他如此回應。
早3個月走 6年工作完結
對於提前離任的安排,他透露是根據合約中可提前6個月通知離職的條文,在6個月後(即明年6月8日)正式離開證監會。但他一再強調決定離職是個人決定,希望與家庭重返英國生活,他與港交所(00388)或政府官員的合作關係良好,亦不感到政府方面對他有壓力。
至於為何不待完成合約,而急於提前3個月離職時,韋奕禮未有正面回應,只重申在6個月後便任職證監會滿6年,認為是適當時間離開,韋奕禮於2005年6月加入證監會出任執行董事。
全球招聘 張灼華有機
至於繼任人選的安排,韋奕禮相信政府會按既定程序進行公開招聘,他並認為繼任人須具有誠信及足夠能力,但未有回應證監會內部是否有適當人選。政府發言人接受查詢時表示,政府已展開籌備工作,將就證監會行政總裁職位作公開的國際招聘。
除韋奕禮外,證監會現有4名執行董事中,以兼任副行政總裁的張灼華最為資深,有估計她有機會接任行政總裁。張灼華在2001年已獲擢升為執行董事,現主管政策、中國事務及投資產品部。
但曾任港交所董事的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直言,如張灼華任行政總裁,他會感到意外。「我不敢肯定她是否有足夠專業知識出任這要職……她過去的主要工作是互惠基金審批。」
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詹培忠認為,無論誰人接任證監會行政總裁,均應兼顧本地證券界與外資各方利益、推動金融市場發展,以及加強與內地連繫。
撰文:劉德斌
2 : 龍生(798)@2010-12-10 02:25:49

哎, 好可惜...好可惜...
唔係我崇洋, 但有些工作, 真的只可找鬼佬來做...
中國人真的做不來...
3 : GS(14)@2010-12-10 10:47:37

中國人太顧人情,有D醜野一定要他做
4 : GS(14)@2010-12-10 12:40:4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209/News/ea_eaa1.htm

證監打虎英雄「劈炮」
  2010年12月9日

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沒有正面回應港府有否挽留他,只說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有強烈原則的人。「只要我做了決定,這就是一個決定。」(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近年頻頻「打老虎」,嚴懲金融界不法分子的證監會,其掌舵人行政總裁韋奕禮,突然宣告提早掛冠而去。原定明年9月約滿的韋奕禮昨日宣布提前3個月,在明年6月離職,為6年的證監會工作畫上句號。他強調提早離場只是想回英國老家陪伴家人,非關政府壓力,亦非因另有高就。

不過,有接近港府消息人士稱,韋奕禮並非突然請辭,相信他已有「後路」安排。證監會以往常被人評為無牙老虎,但自從韋奕禮05年加入證監會後,作風顯著轉變,無畏大財團大銀行,從雷曼迷債及電盈(0008)私有化事件中可見一斑(詳見B2)。正因為這種強悍作風,不少利益團體早已向港府「打小報告」,為韋奕禮提早離職埋下伏線。

提早3個月掛冠 傳已有「後路」

不過,港府昨晚發表聲明,認為「韋奕禮的離開是證監會的損失」。署理財政司長陳家強表示,尊重韋奕禮的決定。行政長官曾蔭權感謝韋奕禮帶領證監會平穩渡過金融危機。行政會議成員兼港交所(0388)主席夏佳理表示,多謝韋奕禮對本港金融市場發展的多年貢獻。

屢打大老虎的韋奕禮,突然宣布離職,格外惹人關注;被問及是否因覑雷曼迷債事件,或是政府壓力下而被迫告退?韋奕禮說離職是想回英國老家,亦覺在證監會工作6年已足夠,非關其他原因或揣測。「這是個困難的決定」韋奕禮昨天傍晚在中環證監會總部會見記者時說。韋奕禮表示,昨日始將離職決定知會港府及證監會董事局。問到港府有否挽留?韋奕禮沒有正面回應,只說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有強烈原則的人。「只要我做了決定,這就是一個決定。」

強調與政府合作良好

迷債事件後,外界早已盛傳韋奕禮意興闌珊,因證監會與港府及銀行界意見分歧。有傳英國金融管理局及倫敦交易所,曾向韋奕禮「招手」,但被問到是否已有新職在手?韋奕禮斬釘截鐵地說:「沒有」。證監會屬公營機構,高層離職要1年「過冷河」,但假如轉職的地方與原來受聘機構沒有利益關係,或可獲酌情考慮。

韋奕禮05年6月加入證監會,回顧這些年來的工作,他說金融海嘯及雷曼事件,是他任內最大挑戰,幸而能把危機應付過去。他不認為政府對證監會的工作干預太多,「我們與政府合作良好,在很多事情上,都得到主席(證監會主席方正)及政府支持。」

韋奕禮說會配合港府物色新的總裁接班人,並相信港府會找到適合人選。他說繼任人要具備3個條件,「有誠信、專業、有監管理念」,但不認為證監會會因覑他一個人的離開而改變,證監會的監管方針會始終如一。

(明報記者姜靜嫻報道)
5 : GS(14)@2010-12-10 12:41:30

少裙帶關係 韋奕禮屢辦大案
議員股民冀證監 續由外籍專才領軍
  2010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在任期間,建立「打大虎」形象,屢辦大案,先後介入電訊盈科私有化涉嫌種票案、把披露虛假資料的洪良國際集資額,退還給股民、調查中信泰富槓桿買賣等。有立法會議員及小股民認為,韋奕禮勇於調查大財團,與其外籍身分、與本土沒有利益,較少裙帶關係有關。若由外籍人士繼任證監會,會較少人事包袱,易於獨立執法精神。


對於韋奕禮突然離職,金融界立法會議員詹培忠稱讚他表現出色,雖然人工略貴,但也表現稱職。根據證監會年報,韋奕禮在2009及2010年的年薪,分別是822.4萬及909萬元。曾經在電盈私有化事件中,協助調查的金利豐證券,負責人朱李月華也稱讚韋奕禮表現稱職,「他們表現沒有過火,協助調查也是照規矩處理。」她直言不捨得韋奕禮提早離職。

詹培忠讚表現出色

負責立法會雷曼迷債調查小組的湯家驊,擔心未能於韋奕禮任期內完成調查,「一位新的行政總裁未必知道事件來龍去脈,未必方便雷曼調查。」他稱若韋奕禮另有高就而提早離職,並非盡責表現。

對於繼任人選,湯家驊表示獨立性格很重要,他記得上一任的證監會行政總裁沈聯濤曾說過,「他形容自己是全香港最孤獨的人,很少跟其他公司的人員食飯。」湯家驊認同此心態,因為從事商界的人,左右逢源,但為了要顯示獨立的執法工作,就要減少應酬。他期望在全球招聘繼任人,外籍人士也是考慮人選。雷曼迷債事主之一陳先生,支持由外籍人士擔任證監會行政總裁工作,「外籍人士在香港,沒有太多包袱,較香港人更勝任。」對是否由外籍人士繼任,詹培忠沒有太大取向,他認為各有優勝,外籍人士帶來國際經驗,但要花時間熟習香港環境。

介入電盈私有化 贏盡喝采

韋奕禮在任6年,最令公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工作,相信是2009年2月介入電訊盈科私有化,證監會在法庭反對批准電盈私有化,提出證據指有人種票操控投票結果,涉及富通數百位保險經紀,連盈拓副主席袁天凡也有分參與,法庭最終不批准電盈私有化,贏得一批電盈小股東喝采。

今年上市的洪良國際,也被證監會叫停,指招股文件涉嫌披露虛假資料,誇大公司財政狀。證監會將洪良上市籌集的資金,歸還給新股投資者。而摩根士丹利亞洲前董事總經理杜軍內幕交易案,杜被法庭裁定罪成,判監7年及罰款2332萬元,是同類案件中判刑最高。

(明報記者陳健佳報道)
6 : GS(14)@2010-12-10 12:41:56

電盈小股東:香港人的損失
  2010年12月9日

【明報專訊】問公眾對證監會的工作表現,很多人會說:證監會介入電盈私有化。證監會人員於電盈私有化投票當日,在現場帶走投票箱調查一幕,仍然是電盈小股東津津樂道的事情。

迷債代表:落力幫助爭取 開罪銀行

小股東譚小姐形容韋奕禮是「香港的良心」,「他有正義感,不畏強權,沒有為退休而舖路,相信他受了不少壓力。」對他提早離職感到可惜。

證監會也有參與雷曼迷債協調方案,雖然有事主不滿證監會未全力爭取百分百回購,持續在證監會外抗議。但迷債代表之一陳先生相信,韋奕禮有盡全力,「我聽到不少議員說,韋奕禮積極幫事主爭取,開罪不少銀行,一年後如果沒有銀行招聘他,便證明他真的開罪人家。」

陳先生指雷曼事件中,證券行要百分百回購迷債,但銀行只是原價六、七成回購。他相信韋奕禮也落力爭取,但礙於外界壓力,無法達成目標,意興闌珊下選擇離開。

不過,也有小股民指證監會有很多改善空間。投資電盈及亞洲果業的陳仲翔稱,韋奕禮在電盈案表現出色,但亞洲果業股事件,證監會跟進較緩慢,以介紹形式上市,將股份1拆10,令股價出現異動,不少股民投訴監管不足。
7 : GS(14)@2010-12-17 17:08:07

2010-12-13 HJ
證監舵手 應找洋人   

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上周宣布提早離任,陳焱綜合各媒體報道,發現財金市場最熱烈討論的話題有三個:①離職原因;②任內表現;③接任人選。對於第一個問題,陳焱沒有任何小道消息,沒得搭訕;至於第二點,陳焱會說韋奕禮七分功三分過──功大於過;至於第三個問題,現在媒體的討論焦點一如《葉問二》結局前的高潮:華洋大戰,誰勝誰負?

韋奕禮宣布提早三個月離職,明年6 月便離任。媒體報道的小道消息:韋奕禮是為了兩名女兒明年9 月回到英國升學,舉家回國定居,故提早三個月掛冠……這說法嘛……就如本報所說: 「惟這似乎未能解釋為何不完成任期」!

不要忘記,韋奕禮本身是英國人,在英國居住多年,這些背景都與「要打點女兒回英入學故提早離任」的說法格格不入。

試想想,若果你的香港人朋友移居加拿大五、六年,在當地重要機構身居要職,又想安排子女回港讀書,你會否建議他提早離任配合子女入學? 當然, never saynever,陳焱不會一刀切的說不,但相信一般人的第一個反應,是提出其他可行方法,以助朋友兼顧工作與家庭!

陳焱覺得,今次事件可圓其說的原因只有一個:韋奕禮另獲高就,對方有充分的理據令韋奕禮必須提早離任蟬過別枝;否則,韋奕禮今次一定是擺出姿態藉此宣洩不滿。當然,他個人的不滿情緒,公眾未必一定要討論,但若這位證監舵手意興闌珊的原因,其實與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有關,這,公眾便應關注。

對於接任人方面,陳焱並非葉問的擁戴者,支持由洋人接手這燙手山芋。

看到坊間部分評論員呼籲要由華人、或者能與北京順利溝通的人接任,但陳焱並不支持,尤其看完本報報道——有傳他對雷曼迷債主要銷售行中銀香港(2388)窮追猛打,引起某些人不滿,導致他意興闌珊——這就更反對起用華人任舵手。

香港的財金市場與內地息息相關,監管對象往往涉及內地企業,當中不乏大型企業及國企等,監管者與被監管的對象愈稔熟,反而可能更不方便。老實說,證監會的工作是保障香港的股民,聘請任何高層都應以此作最高原則,陳焱覺得打出的關係牌及人情牌等等說法,反而應統統革掉。

身為香港人,大家經過梁展文事件後,更應有所體會。

http://hk.myblog.yahoo.com/chanfire3

陳焱
8 : 龍生(798)@2010-12-18 00:02:11

陳炎說了我心中個句出來, 好!!
9 : GS(14)@2010-12-19 21:51:45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0715

傳得罪中資 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突被提早離職

最近發生的兩宗事件,卻令人聯想到香港的監管防線是否受到挫折而削弱;
第一宗,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突然宣布提早離職,市場上流傳各種揣測,包括指韋奕禮因為開罪了中資機構而「受壓」下台;
第二宗,是港交所在上周宣布,從上周三開始,在本港掛牌的內地企業可以按中國會計及審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毋須再跟隨香港或國際會計常規;這項決定,在本港媒體沒有引起太大反響,但外國財經媒體則群起而攻,力陳「一國一制」的趨勢會打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而港交所更把審核、提名及認可內地會計師的責任,全部交由內地監管機構負責,然而,大陸企業赴其他國家的交易所上市,它們的核數師仍要接受當地機構監管;換句話說,香港平白把部分監管權力送給了中國政府。這項新安排影響有多大,港交所理應公開作更詳細解釋。金融業是香港少數能夠領先中國內地並足以為內地師的一個重要範疇,其中香港能緊隨國際潮流、應用國際標準的特點,更是內地在短期內學不來、也不容易學的地方,如果香港自願放棄優勢,就等於棄守高水準的金融市場標準,長遠來說對香港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信報
10 : GS(14)@2010-12-20 22:55:45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0376
“打虎者”韦奕礼离场
11 : GS(14)@2011-01-08 13:12: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47154

傳韋奕禮返英管小企
2011年01月08日

【本報訊】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將於今年 6月離任的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成為英國新設的消費者保障及巿場管理局( CPMA)主管候選人之一。
主力保障消費者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 FSA)原本是同時監管銀行及證券業的單一監管機構,但金融海嘯後當局認為要檢討,英國政府早前公佈監管體系改革方案,將於 2012年底前分拆 FSA,其銀行、保險業及大型經紀行的監管職能,將由新成立的審慎監管局( PRA)取代,該局最終會歸屬於央行英倫銀行管理。
FSA監管小型機構及消費者保障職能,則移交 CPMA。整個新架構將於 4月開始組成,明年正式運作。
韋奕禮 2005年來港加盟證監會前,是倫敦證券交易所副行政總裁,當年被視為倫交所行政總裁人選之一。他在證監會任期原本到今年 9月底才屆滿,但上月突然宣佈提早於 6月離職,當時他強調是因私人理由提前離職返英國。
報道指出, FSA正考慮 CPMA主管人選,未來數周將有定案;萊斯銀行風險管理部前主管 Carol Sergeant及公平貿易辦公室主管 John Fingleton均在名單內,但獲選中機會不高。
12 : GS(14)@2011-01-08 15:39:13

韋奕禮離任後 傳任英消費者機構主管
  2011年1月8日

【明報專訊】宣告今年6月離任的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盛傳是英國消費者保障及巿場管理局(CPMA)主管候選人之一,市場注視韋奕禮離任後的「過冷河」安排。現時所有公營機構的高管人士,一般要遵守1年「冷河期」,但由於韋奕禮的聘用合約在08年簽訂,當時政府尚未嚴格執行1年要求,是以韋奕禮的「冷河期」,原來只得半年。

對於韋奕禮的離任後安排,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說:「按現行聘任條款,證監會行政總裁於合約終止後6個月內,在香港受僱須先得到證監會同意。」至於現行所有公營機構,是否一律要遵守1年「冷河期」,發言人稱:「在不同時期所簽訂的合約,其管制期有所不同。新合約的管制期是12個月。」

轉任海外監管機構 過冷河期可縮短

換言之,下任證監會行政總裁,其離職後的「冷河期」,應要跟隨大勢受1年限制。不過,有接近監管機構人士稱,「冷河期」旨在防止利益衝突,以證監會行政總裁為例,要是轉職的地方是其他監管機構,甚至是海外機構的話,應不難申請縮短「冷河期」,但假如他到私人機構如投資銀行或律師行工作,則難獲豁免。早年曾任證監會董事的歐達禮及李顯能,因離開證監會後太快轉投律師行及投行工作,而被市場非議。

英國《金融時報》昨日報導,韋奕禮成為CPMA主管候選人之一。CPMA明年將從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分拆出來。韋奕禮原定今年9月約滿香港證監會,但去年底突然宣布提前3個月,即在今年6月離職。當日韋奕禮公布離職決定時,曾被問到是否已另有高就,他斬釘截鐵地說:「沒有」。外界一直盛傳英國金融管理局及倫敦交易所等機構,曾向韋奕禮多番「招手」。

韋奕禮05年6月加入證監會,08年10月續約3年,有傳當日他與港府傾談續約時,曾就離職限制問題拉鋸,但最終港府仍然接受6個月的「冷河期」。後來鬧出梁展文事件,港府全盤檢討公務員及公營機構高管人士的離職安排,要求嚴格遵守1年「冷河期」。
13 : GS(14)@2011-01-17 22:02:21

又唔會這樣得意嗎,長興都過到
14 : GS(14)@2011-02-03 17:57: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938774

【本報訊】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報道,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韋奕禮(圖)將重返英國,獲委任為新成立的消費者保障和巿場管理局( CPMA)主管,有關任命最快日內公佈。
韋奕禮 2005年來港加盟證監會前,是倫敦證券交易所副行政總裁,當年被視為倫交所行政總裁人選之一。他在證監會任期原本到今年 9月底才屆滿,但去年 12月突然宣佈提早於今年 6月離職,當時他強調是因私人理由提前離職返回英國。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 FSA)原本是同時監管銀行、保險和證券業的單一監管機構,但金融海嘯後當局作檢討後,公佈監管體系改革方案,將於 2012年底前分拆 FSA,其銀行、保險業及大型經紀行的監管職能,將由新成立的審慎監管局( PRA)取代,該局最終會歸屬於央行英倫銀行管理。
而 FSA餘下大部份職能,包括監管小型機構及消費者保障職能,則移交 CPMA。整個新架構將於 4月開始組成,明年正式運作。
英國《金融時報》上月報道,指 FSA正考慮 CPMA主管人選,除了韋奕禮外,名單包括萊斯銀行風險管理部前主管 Carol Sergeant,以及公平貿易辦公室主管 John Finglet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56

滬港通下月須報名 券商指倉卒 要不斷提升系統 難評估開支

1 : GS(14)@2014-05-28 15:28:0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28/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滬港通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月一錘定音後,火速推進。本港證券商要在下月底前決定,是否參與10月首輪滬港通直通車。有券商坦言,現時不少資訊仍未清晰,不但系統升級需時,費用亦因為將來隨時要再升級而難以評估,認為港交所(0388)為配合行政指令推行過急,令中小型券商進退維谷。

港交所本月為證券界舉行10多場講座,有出席講座後的本港中型券商表示,業界參與滬港通興趣濃厚,但不少疑問未能在講座上獲得解答,仍須於本月30日前表達意向,下月正式入表申請參加,時間倉卒。



港交所﹕倘未趕及 稍後也可參加

港交所消息人士指,4月底及5月都有向券商派發如何提升交易系統的資料,券商可以與其系統供應商商討做法,暫時港交所已收到部分券商的意向書,個別更已表明趕不及在10月參加滬港通,可能要至明年初才準備好。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亦指,其創辦的恒豐證券將參與滬港通,但以交易系統如何支援為例,現時很多問題尚未有具體答案。港交所消息人士說,券商在5月底要交的只是初步意向,至下月底才需要遞交正式的申請書,若想在10月推出滬港通時加入,就須在6月底申請,接覑在6至8月期間,港交所會再舉行兩次簡報會,解答券商技術方面的安排,9月會進行全面測試,然後在10月正式推出滬港通。

港交所發言人則表示,所有有興趣參加滬港通計劃的券商都可以遞交參與申請表,未能於滬港通實施初期參與的券商也可於稍後時間提出申請,並參與滬港通計劃。

與港交所「領航星」不兼容

系統支援亦是滬港通中的一大問題,證券商如要參與滬港通,需建新系統支援,但有券商指出,該系統將搭建在現有交易系統之上,惟港交所目前同時推進新系統「領航星」計劃,「兩個系統目前不接軌,一旦一兩年後領航星完成,屆時又要將滬港通系統升級,甚至推倒重來,換言之今次投入建滬港通系統的資金隨時報廢(見表),簡直勞民傷財。」

領航星是港交所研發的新一代交易系統,將統一現貨期貨的所有數據傳輸和交易功能,並支援收市競價、升跌停板等功能。港交所發言人回應指,領航星將分階段完成,全部完成後,滬港通的系統方會轉移到新一代的中央對盤系統,非短期內會實現。不過,根據港交所2012年7月發布的資料,整個領航星計劃由2012年開始推行,各項新建基礎設施及平台將於其後3年即至2015年分段實施。

張華峰表示,港交所及上海證券交易所均會在滬港通上賺取若干費用,故曾向港交所反映,希望港交所在系統提升方面向券商提供補貼,但得到的回覆是有關開支不大。他續稱,下月6日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將討論滬港通事宜,屆時將再向港交所代表反映意見。

明報記者 毛婷婷
2 : GS(14)@2014-05-28 15:28:3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528/news/ea_eaa2.htm


【明報專訊】雖然「滬港通」仍有多項疑問未能解決,但不少券商亦表態感興趣,而對本港一些客戶集中在內地的中資券商來說,滬港通再給市場機會的同時,競爭亦大大增加,因此現時已開始籌備「吸客」措施如推孖展服務,供客戶投資A股,並準備加強進行投資者教育。

國泰君安推孖展吸A股客

國泰君安國際近期已在港鐵打出有關「滬港通」業務的廣告,由於港交所日前已經表態指,「滬港通」機制下投資者可在本港借孖展買賣內地A股,國泰君安國際昨天明確表示,已計劃推出孖展吸引客戶,用以投資A股。

海通:受惠集團內地優勢

海通國際發言人也指出,公司目前資金充沛,有足夠資金提供客戶孖展投資A股,另外,針對滬股通,公司計劃進行投資者教育,由於60%的經紀業務來自本港居民,因此公司並不擔心日後的競爭問題,反認為將受惠於海通證券在內地的優勢。中信證券國際則表示,會就新規定進行系統升級等準備。

內地方面,各券商亦在積極準備「港股通」,據《21世紀經濟報導》指,上海已有券商與上交所進行了港股通交易系統對接方面的溝通,包括設定交易參數、連通交易介面等。

分析:中港皆有團隊較佳

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滬港通」主要吸引散戶投資兩地股份,因此券商若在中港兩地都要設有分支機構,且有當地客戶為基礎,並對A、H股都已有成熟的分析團隊,則在「滬港通」的準備工作上更具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87

加辣後倉卒入市導致損手

1 : GS(14)@2016-11-15 08:11:53

【拆局】樓市加辣後,新盤市場湧現撻定個案,部份是由於政府出招後,「震散」買家入市信心,令買家選擇棄購。亦有個別個案,是由於買家入市時未有仔細衡量財政狀況,導致銀行不批核按揭。月前樓市大旺兼未加辣時,新盤亦時有發生撻定事件,不過自從加辣後,個案有增多趨勢。政府在本月4日下午宣佈加辣,基於在當日買樓的人士都不受新辣稅影響,所以出現「黃金六小時」的買樓盛況。據悉,當日全日共有逾百宗一手成交趕搭尾班車,半數成交更於政府當日傍晚宣佈加辣後才沽售,充份反映持有多過一個住宅的投資者趕入市情況。而根據最新統計,市場最少有4宗在本月4日成交的一手單位已撻定,大部份都是因為當日入市時間倉卒,雖然即時可慳一筆重稅,但入市後才知道未有足夠能力上會,故逼於無奈要棄購。此外,亦有較早期入市的買家,因應辣招出現,擔心未來樓市走向而放棄交易。如上周撻大定的元朗世宙單位,買家早於6月份已入市,並分多個階段付樓價9%定金,但最終選擇在出招後撻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5/1983409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90

銷監局籲買家勿過高標價倉卒入市

1 : GS(14)@2019-04-01 12:14:5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382&issue=20190401
【明報專訊】今年首季樓市轉趨熾熱,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3月撰文指某新盤因同一個單位(以招標形式發售),同時被近10名準買家看中,發展商不知賣給誰,結果由代理代猜「包剪揼」定出買家,施直指瘋狂,相信一手銷售監管局(銷監局)也沒意想過。對招標方式賣樓已成近期新盤銷售常態,銷監局回應本報查詢時稱,準買家切勿心急及誤信市場消息或市場流傳資訊,貿然以過高投標價倉卒入市。

有代理指要代猜「包剪揼」決定買家

銷監局指出,雖然以招標方式銷售一手物業,是一直存在的做法,但局方提醒,準買家切勿心急、及誤信市場消息和流傳資訊,在未清楚了解該發展項目,尚有多少單位待推售情况下,貿然以過高投標價倉卒入市。

多以代理提供參考價入標

局方重申,準買家如欲購買以招標方式銷售的一手住宅,必須要先參考有關住宅項目的成交紀錄冊,了解發展項目的銷售情况、以及各住宅物業的交易資料,比較發展項目鄰近同級一手住宅的呎價水平,並詳閱載有銷售安排資料的文件、招標公告及其他相關招標文件細節,小心衡量入標價錢。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以招標方式發售的新盤單位,很多都是採用即日招標、即日截標的模式,而招標時間有時甚至會短至只有3小時。此外,由於招標單位沒有提供價單,買家多數是透過代理提供的參考價,作為入標價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4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