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思考:投資要學劉元生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6643025
在中國股市怕沒有人不知道劉元生投資萬科的故事。近日,在雪球上重新讀到《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的報導(轉載鏈接下),講述了劉元生與萬科30多年的緣份。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這篇報導時間為2014年8月,現在市值更應大於這個數字,不過這個數字早已不重要了),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
   重讀這篇報導(以前讀過),自己不禁要問:劉元生的投資故事在中國股市能不能複製呢?作為個人投資者在羨慕、感嘆之餘,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劉元生學習點什麼呢?
   自己反覆思考的結果就是:投資要學劉元生!儘管他的投資故事有些因素注定我們不能完全複製。
    向劉元生學習什麼呢?
   1、學習他的目光長遠。
     當採訪者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看似很樸實的回答,可以說蘊含著深刻的投資大道:投資有時就是比誰看得遠!
   投資譬如登山,「登上玉皇頂,一覽眾山小」,如果沒有這種高遠的境界,如何能夠經受住登山過程中的曲曲折折呢?
   投資有時需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儘管如此,或許我們的目光仍然不夠那麼久遠!正所謂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
   或許有人會說,劉元生不過是個幸運的「大猩猩」而已,現在來看,不過是事後諸葛,如果------
   是的,股市之中充滿著種種不確定性,處處充滿著如果。
   但是,劉元生同時又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或許劉元生的這段話正好為一些人談及中國股市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而提供一種佐證:似乎在國外的成熟股市可以如此這般,而在中國股市是個投機市,斷斷不可。
   果真是中國股市不適合長期投資嗎?
   在本人看來,非也。自己認為,如果誰對此還有些許懷疑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那些長期牛股圖。或者乾脆將這些長期牛股圖剪切下來,貼到牆上天天閱讀,沒準就能夠悟出一些「門道」來。
   2、學習他的遠離盤面。
   劉元生90%多的時間是用在音樂、藝術與慈善上,並且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太不開心了」。如果你是一個專業投資者,或者是個交易者,或許需要天天盯著盤面,然而,如果作為個人投資者、業餘投資者,自己認為,人生之中確實還有更多比天天在股市裡面搏擊更有意義的東西。不能否認,一個人若想在股市成功,非得需要下大力氣,那種想隨隨便便就成功的想是太幼稚可笑的。然而,這種功夫在自己看來,更多的應該是廣泛的閱讀,對企業層面的研究,而不是天天盯著股價的漲漲跌跌而心潮起伏。甚至有時聽一聽音樂,自己認為對於培養自己的持股心態都有很大幫助,也遠勝於眼睛紅腫地盯著盤面!
   適度地與股市保持距離,或者更能悟出股市之道,或許更能享受投資之樂!
   3、學習他的淡泊淡定。
   當有人對劉元生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之時,他採取的是」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他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自己認為,這並不是劉元生的矯情,而應該是個大實話。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
   其實人生在世,往往是有多大心就能幹多大事。
   「亂云飛渡仍從容。」在股市上,確實需要的是這麼一種淡泊與淡定。
   或許我們沒有劉元生們那麼有錢,我們股市小民來到這個股市之上更是想快點賺錢,或者實現財富自由,然而,專業的研究早已告訴我們,如果你長久能夠保持年複合增長20%,那可就是全球大師級的水平了啊呵!
   在自己看來,在股市你待得越久,你其實越知道這種複利的艱難。而最好的心態便是一旦我們將錢投入其中,便是別把錢當錢!
   當然,我們的初衷是想來賺錢的,更何況誰也不會與錢有仇。想賺錢又不能賺快錢,當如之奈何呢?
   自己的體會,投資的底線還是要建立在「三贏」基礎之上,即跑贏長期存款,跑贏長期理財產品,跑贏長期通脹。如果投資建立在這「三贏」底線之上,那麼投資的心態便會相對輕鬆起來,或許我們將來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總之,一句話:理智的韁繩一定要時時牽住自己那個慾望的野馬!
   4、學習他對企業的那種信任。
    劉元生說,他始終將信任王石與萬科,他當時投資主要是看中王石這個人,一是他愛學習,二是他肯吃苦。
   或許,這一點,作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最難學。因為,我們作為企業的外部人員,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人脈資源,是不可能接觸到所投企業的高層的。然而,在自己看來,作為個人投資者也不是沒有「補救」的辦法。
   其實,在這方面早有投資大師們告訴我們說,船比船長更重要。自己認為,如果說劉元生投資萬科有幸運成份的話,劉元生與王石相識便是。其實,再優秀的企業如果建立在一個「當家人」的基礎之上,那也將是不可持續的,更何況好的當家人也會「變壞」,這一屆當家人是英雄,下一屆當家人或許就會是甭種,關鍵還是要有「好船」,即好的商業模式、好的企業文化。所以,如果沒有辦法去瞭解一個企業的當家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到「好船」。而且一旦找到這種好船,除非極端情況下,輕易不要動搖自己的」初心「。
   再進一步說,在股市待久了,自己認為如果具備一定的企業評判眼光的話,是不難找到這種」好船「的,而關鍵是通過長期的定性與定量的研究,與企業建立那麼一種」心靈相通「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有時或許是來自於自己對所持企業精神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溝通「。說白了,就是我們真的是從心底裡把自己當成小股東(而這是最難的,或許我們多數情況下是假股東,稍有點風吹草動,就嚇得逃之夭夭了)去考慮問題,儘管人家公司並不認識我們,呵呵!
   
【萬科30年】守望者劉元生
查看原圖
▲題圖:劉元生(右二)、萬科黨委書記丁福源(右一)、原深特發副總經理張西甫(左二)、萬科顧問陳志裕(左一)

【萬周按】6月19日,萬科第一大個人股東劉元生在深圳接受了萬科TV的採訪,講述了他與王石、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穿越若干牛熊週期,1988年劉元生投資萬科的360萬元股票,今天已經變成10個億,書寫了中國股市的傳奇。本文是客串場記的萬周君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讀者留意。

Bene qui latuit, bene  vixit.(善生活者,故隱其名。)

——奧維德

六月正午。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濕熱明亮的空氣中,目送劉元生的車遠去,筆者腦中仍然是一堆問號——那個懸了二十多年的問題當面得到了答案,眾人心中的迷惑依然無解。

兩個小時前在錄影棚,萬科TV攝製組的楊蓓問:二十多年來您為何一直持有萬科股票?

劉元生答:「以我的性格來講,不喜歡搞投機的生意,我總是希望能看遠一點。」

楊蓓又問:為何對它有信心?

劉元生還是說:「我更喜歡看遠一點,而不是貪近利。」

錄影棚裡有人點頭,似乎聽懂了,又似乎沒聽懂。畢竟,此刻給你360萬,你還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更不要說重現劉元生從360萬到10個億的傳奇。

經歷豐富者和年輕人的區別在於,運用同樣的語言,背後的含義可能完全不同。畢竟,同一個詞背後,支撐它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厚度、結構各異,人生經驗無法複製,機械照搬就是災難。二十多年前,如果你買入的是日本股票,哪怕再「看遠一點」,恐怕今天還沒法翻身。

進一步的問題是:到底看什麼,到底看多遠。

查看原圖
  劉元生今年七十一歲,身材壯實,筆挺的藍襯衫,棕色褲子,淺棕皮鞋,走起路來步履輕快。來到萬科總部,見到萬科員工,主動與大家握手,筆者與他的手初一接觸,感覺寬大厚實,略一發力,自己的手像被鉗子微微夾了一下,這才想起,他練過幾十年的小提琴。

在拍攝自我介紹時,他給自己的身份定義是:香港仁達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管絃樂團董事局主席。

他沒有強調自己在股市上的驕人戰績,而這正是外界賦予他的巨大光環。追問之下,他只是說:「這個情況可能在中國比較罕見,但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買了美國的IBM、可口可樂、蘋果的股票,那麼長期以來,你的回報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投資要真正作為投資,不要投機,要看遠一點。」

「這個情況」四字背後,藏了一段持續26年的傳奇。1988年,萬科股份化改造之初,劉元生買入360萬元的萬科股票,穿越若干牛熊循環,第一大個人股東地位紋絲不動,這些股票今天的價值超過10億。20多年,1只股票,270多倍增長,超過股神巴菲特。

上面這段敘述,這家公司的股東和員工都不陌生,新動力甚至會從老員工那裡,聽到一些「增強版」的故事,個中細節不無誇張。今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劉元生走到了我們的攝像機前,親自講述他與王石、他與萬科三十多年的緣分。

劉元生在70年代末認識王石。那個時候,他在廣州友誼劇院演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王石來聽,二人就認識了。1983年他們開始合作。當時王石經常來香港,劉元生跟王石談了很多國外的成功企業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興趣。

劉元生說,當時王石給他特別深刻的一個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內地人,喜歡吃吃喝喝,喜歡玩,而是去圖書館或書局,買很多書。這一點讓劉覺得王石很特別,跟一般人不一樣。後來王石對萬科進行股份化改造,劉想鼓勵他,希望他成功。當時劉買了360萬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後,很快漲到七八塊,後來漲到二十多塊,很多朋友就賣掉了。不過通過IPO上市撈一把並不是劉的目的,他不是想賺快錢,不是想投機,所以基本上就沒動,「還是希望這個企業能夠長期做下去,能夠更成功。當時也沒有想到規模能夠做這麼大。」

這再次印證了,決定一個人高度的是遠見而非權謀,但「遠見」這個詞放到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捉摸。偉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時代的大勢。柳傳志創立聯想時,他的願景是「成為一家年產值200萬元的大公司」;佩奇創立谷歌時,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億美金;而遲至2004年,萬科高層也一度認為公司規模不大可能達到千億……

儘管受困於未知的迷霧,劉元生對王石和萬科的信任始終沒有動搖。他說,當時是投資在王石這個人身上的。因為他很欣賞王身上的一些特點:第一是肯學習,第二是肯吃苦。他還記得,與王石做生意的時候,夏天37度,他們經常自己扛貨在深圳交貨,「你們可能都想像不到。」

以是觀之,劉元生的基本面分析獨具特色:落腳點不是「金融煉金術」,而是符合國情的「識人術」。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看人還是比較準的。」

  用人不疑、看淡世事的心態,使得劉元生面前的每一個人都毫無壓迫感。接受採訪這天,甫一落座,拿出一部黑色的iPhone  5S手機要WIFI密碼,因為公共網絡小故障,最後用筆者的iPad熱點聯網,他接回手機,樂呵呵地說,「你走了,我怎麼辦?」;錄影前,他在事先打印出的問題清單上,寫下了各個問題的回答要點,他的手書字跡很大,約是紙上印刷體四號宋體的三四倍高,筆畫之間的連屬很重,筆勢往右上傾斜著,像連筆寫英文;化妝時,特意叮囑化妝師:「眉毛不要加得太多,別最後出來(片子),不像我了。」

樂觀隨和幫助他渡過了25年前的難關。當時有人對他說,你的投資肯定泡湯了,他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因為本來並沒有想通過這個投資獲得多少回報,「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國開新的一條路。」

現在劉元生仍然把這些股票穩穩拿在手裡,因為他覺得,「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但是這名「超級散戶」不像其他投資者那樣整天關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樂、藝術和慈善方面,他說,「一個人不應該這樣活,整天盯著股價,我覺得太不開心了。」

劉元生的股票可以連地皮一起買下整個萬科總部,但他並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預公司日常經營,是萬科獨特治理結構中的「定海神針」之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可謂戰略投資者的典範。對於近年萬科的一些嘗試,他坦言,沒有資格做評論,「因為這需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

回顧與萬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劉元生認為,這幾年萬科還是保持了創業期的很多優點,但千萬不能忽略人才的問題:「一個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資本,怎麼樣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層次人才留下來,這是萬科現在一定要考慮的因素。我希望在這個問題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夠戰勝其他競爭者。」

40分鐘錄影結束,工作人員紛紛上前,與這位傳奇人物合影。他走時不忘跟錄影棚所有人揮揮手:「謝謝啊,大家辛苦了!」出了總部門口,聞訊而來的其他同事,再次把他團團圍住求合影,公司Logo雕塑前,舉起一排七長八短的手機。工作人員擔心他的身體,希望盡快結束,躲開日曬,他卻說無妨,笑呵呵地一一照完。

筆者旁觀。

對於那些80後、90後員工來說,也許他們並不完全瞭解眼前這位老人的故事,然而因為他此刻的在場,瞬間模糊了歷史與現實的分界線,讓你不由產生憑藉觸摸、言談或電子光影融入那份歷史的激動,這種「在場感」的奇特張力,也正是誘導筆者作此文的原因。

對於閱盡世事的劉先生來說,此刻的意味卻無比明確:1980年代,他與王石並肩扛貨的那些日子,就是這樣的深圳陽光和深圳溫度,實在是再熟悉不過了。

 來源於雪球萬科週刊
http://xueqiu.com/5235937171/307014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2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