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別人參選都說是為國為民,我參選則是為了權力與名譽,為國為民是我獲得權力與名譽的手段。」這番毫不掩飾的話,出自現任日本大阪市長橋下徹之口。這位四十六歲日本中生代政治家,也和台北市長柯文哲一樣,靠著「直言不諱」與「訴諸民意」在政壇崛起。 律師出身的橋下徹,一開始就是靠著鼓動民意而出名。一九九九年,日本發生一起姦殺案,被害人是一名二十三歲母親與十一個月大的女嬰,凶手是否該被判死刑,引起社會爭論。當時有二十一名反對死刑的律師,組成律師團為凶手辯護。 當時才三十歲的他卻公開鼓吹:「如此辯護不容原諒,請大家一起要求懲戒這些律師。」在橋下徹鼓動下,日本律師公會收到八千多份要求懲戒這些律師的請求──平常這類請求不過一千多份。「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橋下徹從此出名。 秉持「沒特徵,難留下印象」擅長用極端語言設定議題、挑起爭議 二○○三年,橋下徹擔任日本NTV電視台,一個法律綜藝節目的固定來賓。他秉持「沒有絕對特徵,就無法讓觀眾有印象」的哲學,分析事件時用「非黑即白」二分法,以極端語言挑起觀眾情緒。不管民眾贊成或反對他的發言,最後都繞著他設定的議題轉,橋下徹的知名度也就此打開。 在累積高人氣後,他開始進軍政壇,二○○八年一月,三十八歲時,他當選大阪府知事(相當於省長),也是日本最年輕的知事。他從政後,也沿用在媒體界成功的手法:挑起爭議、吸引目光,訴諸民意達成目的。 他上任時,大阪府負債近六兆日圓。上任才一個月,他就宣布削減公務員薪資一○%,並把自己薪資減少三○%。這是日本史上公務員第一次被減薪,引起工會反彈。他正面迎戰:「誰不想改變,就離開政府。」 凡事訴諸民意、資訊公開透明大罵官員笨蛋引發輿論,逼政府讓步 他還把和工會的談判過程向傳媒公開。當工會成員抗議「我們無法忍受」時,他說「在破產的民營企業,員工早就被炒了。」這些對話公諸於眾後,塑造了橋下徹正義改革的形象。支持橋下徹的民意,不斷湧入負責審議減薪案的大阪府議會,終於讓他達成改革的訴求。 此外,日本全國中小學生的學力測驗成績,教育委員會以擔心「會產生排名」為由,不肯全數公布。他在媒體面前對學生家長喊話:「教育委員會那幫混蛋,竟然不公布成績,請各位儘管向他們抗議,用不著顧忌。」他並罵主管教育的官員是「一群笨蛋」。 這些言詞雖然激烈,卻引起輿論對此問題的重視,而他要求公開資訊,也獲得家長認同,最後教育委員會在壓力下讓步,隔年在原則上將成績完全公布。 另外,像中央與地方分擔公共建設經費的「負擔金」問題,早在一九五九年時,就有地方首長認為不公而要求改革,但都未引起注意。但他卻用聳動的語言,讓這些問題成為輿論焦點。他稱「地方就像奴隸,中央就像黑店,」拒絕將負擔金編入大阪府預算。這不但引起民眾關注,連中央的國土交通大臣也因此和他面談。在炒熱這個議題後,其他地方首長也響應,中央最後因此改革這個制度。 不怕得罪人,靠傳媒維持高人氣砍補貼、砍人,舊體制該廢絕不留情 橋下徹並非只會粗魯謾罵而已,表面激烈的言辭,背後卻是他努力研究學習各項政策,這也是為何他的發言往往能切中日本制度的弊病。他不怕得罪人,甚至敢把一些約定俗成的制度廢除。過去大阪市立交響樂團每年拿政府四億日圓的補貼,他上任後提出刪除計畫,被反對派譏為不懂文化,但他坦承自己就是沒教養,並質疑「用稅金到底能保護出什麼文化?」最後成功刪除對該樂團的補貼。 他還把競爭引進公務員系統,以前考績被評為最差的公務員比率是兩千分之一,他則將其提高到二十分之一,若連續兩年被評為最差的公務員,就要被送去受訓甚至免職。正如橋下徹向選民所宣示的:「要麼一成不變,要麼改變大阪。」 事實上橋下徹的人氣,有一大部分要歸功傳媒,他說:「如果傳媒忽視我,我就完了。」他每天開兩次記者會,對記者有問必答,有時記者會長達一小時。若他認為報導錯誤,或透過推特,或透過官方管道立即反駁。日本新聞網站走進日本(nippon.com)記者祝迫博,自二○○七年就開始採訪橋下徹,對他的形容是「對傳媒欲無止境的政治家,無人可出其右。」 從柯文哲到橋下徹,這些新式政治人物雖然靠著傳媒維持高人氣,但他們面臨的挑戰,就是在政治上往往是孤家寡人:柯文哲無黨無派,橋下徹的「維新會」,則是靠他個人的人氣維持。因為打著改革旗號起家,他們不太可能和舊有勢力合作,往往須單打獨鬥。 此外,橋下徹或柯文哲「快狠準」的施政,讓厭惡政壇因循苟且作風的民眾叫好。但若期待強人出現改變一切,這種想法亦有風險。 不在其位,變法能再走下去?若無法將改革制度化,恐怕人去政息 外界曾批評橋下徹獨裁,但橋下徹回應「日本現在缺的就是獨裁。」如何約束政治明星手中的權力,不致淪為侵犯人民私產的工具,也是人們須認真面對的課題。 但更大的挑戰則是:在這些新式政治人物去職後,他們對舊有體制的改革,能否延續下去? 中國北宋時的王安石曾力行變法,儘管他才識高人一等,道德又無可爭議──既不貪財也不好色,但雷厲風行搞了幾年,在王安石下台後,這些變法也人去政息,一切又恢復舊觀。 對柯文哲或橋下徹這類的明星政治家,儘管他們任內推動的改革,獲得不少民眾支持,但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改革制度化?未來即使他們不在其位,不管繼任者是誰,都能按照這個新制度,把政府機關運轉得更有效率。「人去政不息」,或許才是這類新式政治家對人們最大的貢獻。 【延伸閱讀】靠新科技崛起,西班牙、印尼也有柯P翻版 除了柯文哲與橋下徹外,近年來,在各國政壇,也有越來越多這類「非典型政治家」崛起。 在西班牙,馬德里大學一位教授伊格雷西亞斯(Pablo Iglesias),原本無政治經驗,卻在參與多次街頭運動後,將民眾組織起來,成立了「我們可以」(Podemos)政黨並參與選舉,如今成為西班牙第三大黨。 在印尼,過去總統皆由派閥世家壟斷,但佐科威(Joko Widodo)以一個小家具商人出身,吃路邊攤、穿廉價衣,到貧民區探視窮人,在二○一四年選舉中,他擊敗代表政治世家的對手,成為印尼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總統。在當上總統後,佐科威仍維持平民化作風,堅持以眾人熟知的綽號,做為他官方正式名稱──「佐科威」是以前一個法國商人為他取的綽號。 而佐科威的長期副手鍾萬學,以鐵腕整頓印尼的公務體系,成為雅加達史上第一個華人基督徒特區首長。他將和下屬開會的實況全公布在視頻網站,是印尼史上的創舉。局處首長未達績效,也被他在輿論上公開斥責,獲得不少民眾支持。 這些新型政治人物,都是因為民意對舊體制失望而崛起。隨著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新式科技出現,要凝聚這些反對舊體制民意的成本大幅下降,局外人的參政門檻也跟著降低,這正是這些新式政治人物今天頻繁出現的主因。不過,因為競爭更激烈,今天新崛起的政治明星,也隨時可能被明天某個不知名的素人,挾著新民意打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