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第一課(18)持股集中度與排雷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6337366

註:本文純屬個人投資觀點表達,不針對任何個人或群體。

我的倉位全部集中在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之上,可以說算是集中持股。許多人以為我是“銀粉”,或者說只了解銀行。其實並非如此,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有挖掘新的投資標的的沖動,但每次都收獲甚少。

如果你像我一樣的投資風格,我想最終也會形成像我一樣的持股情況,而且最終持股極有可能是浦發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之中的一支或幾支。

我的投資可以說非常謹慎。為何說謹慎?我之前哪怕買入一只債券,都要把他的財務報表找出來,挖了又挖看有沒有雷(償債風險);又把評級報告挖出來,挖了又挖。最後,甚至連抵押品的盈利能力,如果變賣是否能覆蓋債券總額,都要摸一遍。

我的投資首先是抱著樂觀的態度,去積極尋找標的。然後在拿到標的後,卻又非常謹慎地排雷。前半段必須樂觀,才能有動力去挖掘研究標的,後半段必須謹慎,這樣才能避免掉入投資的陷阱。

前段時間我研究了不少港股的地產標的。相比A股的地產股,港股確實便宜不少。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很難找到合適的標的。港股的會計制度和A股有所不同,也沒有此類的書籍可以參考。報表看多了,也逐漸習慣了港股會計制度,明白是怎麽一回事。
曾經有一只還比較合適的研究標的,最近5年合同銷售額增長接近4倍,按2014年的合同銷售額乘以現在的凈利潤率,算出的合同包含利潤,只有現在總市值的1/4。按PB計算,只有0.5PB左右(當然,凈資產里有一些投資物業的增值。)。可是研究的後期,卻發現了雷。

旗下的商業地產,可以打包註入旗下的基金,剛好這只基金也在港股上市,這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商業地產資金回流慢的問題。

一切看起來都非常美好。

那麽問題來了,雷在哪里呢?我想這個雷即使是地產專業人士,甚至是專業的分析師也未必看得出來。公司2010至2012年的拿地資金,大約在50億至80億之間,但是2013年卻大規模拿地。公司2013年拿地,涉及價款超過200億,但實際支付的金額只有60億元左右。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拿地有規定,資金來源必須是自有資金。於是,地產界的大型上市公司,有一種借貸的拿地模式——例如,某地塊價值100億,開發商沒有這麽多資金,只有10個億,怎麽辦?於是七拐八拐成立一支基金,在市場上籌集資金,約定給市場的利率為13%,共籌集90億資金。然後地產公司和基金共同註冊一家新的地產公司,原開發商占10%的股份,基金公司占90%的股份,並約定,按股份比例盈虧共享,原開發商有權在3年後按每年15%的資金成本,回購基金公司所占的股份。但是,說好的前三年盈虧共享,其實並非如此,只是為了能繞開拿地時資金來源的監管規定。到第三年,原開發商必定會回購,因為基金的資金來源有一定的剛兌性質,而基金本身有何開發商的控股股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就是這樣,資產負債表看上去很美麗,卻沒有計算這140億對基金的負債。而13年拿的幾塊地,有幾塊還是地王,至今一年多了仍未開售,與這家地產公司“當年拿地,當年開發,當年開售”的經營理念相左。

往後的事情,就是只要這塊地不開發,上市公司也不計提減值準備,就不會產生虧損。但是要還基金公司的錢呀,怎麽辦呢?低價供股……本身市值才100億多一點,要還100多億的錢,如果按現在0.5PB的價格大量供股,後果……

再反觀一下,許多人連港股的永續債(永久性資本工具)是算作權益資本的都不知道,按照網站和軟件的數據去看每股凈資產和市凈率,以為這個就是普通股的凈資產和市凈率,踩中低階地雷……就更不要說避開高階地雷了!

許多投資者研究了很多只股票,都很看好,對盈利前景很樂觀,卻沒發現過一顆地雷,那麽有可能需要正視自己的排雷能力。許多人分散,是為了避免踩中地雷。如果沒有發現地雷的能力,那麽分散確實能夠均攤踩中地雷的概率。如果具備發現地雷的能力,則建議集中。因為分散投資會分散投資者挖雷的精力,確實許多地雷隱藏都很深,行業中的潛規則你也未必都知道,精力分散後反而容易反而更容易踩中地雷。

在地雷陣之中,烏龜和兔子賽跑。那麽問題來了,誰先到達終點?

許多人熱衷於找出N只十倍股。但遺憾的是,投資者無法把同一時間的兩只十倍股漲幅疊加,變成了一只百倍股。

不管雞蛋有多少,籃子有多少,最終須把雞蛋放在看得見的地方。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
我的主頁地址:http://xueqiu.com/nysdy [笑]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