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A股保險公司初研究 那一水的魚
來源: http://xueqiu.com/2074020838/35970625
慎入!此文之後再無下文。
本文由於種種原因而成(2014年12月),此後不會有後續,因為目前保險股的估值對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看到半截就斷掉的感覺會不爽,更不爽的是最後的結論是中國平安的“交叉銷售優勢”並不明顯(你說沒有也行
![[笑] [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0smile-smile.png)
)。
一、企業競爭優勢篇:
1、 企業的產品品牌能否帶來溢價?
2、 企業能夠通過產品差異化而獲取溢價嗎?
3、 企業能否通過較低的成本獲取額外的利潤?
4、 企業的產品是否具備轉換成本?(學習成本、網絡優勢、交通成本、搜索成本、沈沒成本等)
5、 企業的運營管理是否更有效率?
二、利潤增長來源篇:
1、 銷售數量增長;
2、 提高售價;
3、 縮減成本;
4、 並購及多元化(與1類似);
5、 高價出售資產;
6、 稅收政策或政府補貼。
其中第1條的利潤增長是最健康,可持續性最好的。
對於保險來說,因為資本的限制,如果發展速度超過利潤滾存的速度,就會面臨償付充足率下降的情況。所以如果發展過快就需要融資。
第一部分,初步篩選首先將A股的四家保險公司報表拉出來:
一、 資本回報:
從長期平均ROE來看,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的成績較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在2008年,中國人壽在2012年均出現過較大的投資收益滑坡。由於保險股的利潤情況,可以用投資收益的確認方式,來進行利潤的騰挪。所以這里采用第二個指標做參考(剔除少數股東權益):
如果考慮平安銀行對中國平安ROE的拉動(平安銀行ROE高於中國平安),則中國平安的ROE水平應與中國人壽相差不多。(由於時間關系,不再做剔除處理)
綜合收益總額(當年)/所有者權益(年終,非全年平均加權)
得出下表:

註:由於2008年及以前的報表,沒有綜合收益一欄,所以僅得出近5年的數據。可以近似地通過資本公積的變動值得出2008年之前的綜合收益變化情況。由於時間所限,這里不再計算。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國平安的綜合收益/所有者權益要明顯高出其他幾家。但由於缺乏2008年的數據(2008年平安受損較為嚴重),該表格的可比性有所折扣。由於此處平安銀行按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計入中國平安,平安銀行的股價變動不影響綜合收益。
註:以上分析未考慮各家銀行的保險責任金的計提力度。
二、 收入增長速度:保險公司規模有很多指標可以比較,這里采用已賺保費做粗略的研判:

這里采用2013年比2007年的比值。可以看出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的業務增長水平較好,中國人壽較差。新華保險數據較少(未參考港股數據),但從近三年的情況看,增速與中國人壽相當。

由於壽險公司當年的新合約,會往今後年度延遲,所以再用新業務價值來比較三家保險公司(壽險部分):

可以看出,壽險的新業務價值變動情況,與已賺保費情況保持一致。
初步判斷:四家公司中,中國平安(保險)的資本回報情況、業務量增長情況均較好。第二部分,找出中國平安的競爭優勢一問:品牌能否產生溢價?保險公司的品牌帶來的有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信用等級”上。規模越大的金融機構,信用等級越高。此外金融行業為服務行業,服務理念和服務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品牌標誌。中國平安的品牌主要體現在“一個賬號享受全金融”的服務理念。
二問:企業能夠通過產品差異化而獲取溢價嗎?保險產品本身不存在差異化,任何一個金融產品不管怎麽設計,只要牌照允許,競爭對手可以很快跟進。
唯獨服務能夠實現差異化。三問:企業能否通過較低的成本獲取額外的利潤?這是一家保險公司脫穎而出最重要的因素。巴菲特看中的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就是因為運營成本很低——因渠道原因美國政府公務員會自發選擇這家保險公司,而省去了不少保費傭金。後面將通過各家保險公司的綜合比較,來分析業務成本。
四問:企業的產品是否具備轉換成本?壽險的轉換成本較高。產險的轉換成本略低。
五問:企業的運營管理是否更有效率?主要體現在運營成本控制,和規模擴張兩個方面。
首先中國平安的主業是保險,但逐步已經發展為保險、銀行、投資三架馬車驅動的全牌照金融集團。其中,截止2013年年報保險的利潤約占60%。保險外的混合金融主要表現在持有平安銀行59%的股權。扣除41%的少數股東權益以後,約占到29%。剩余其他業務占11%左右。
註:平安銀行2013年年報凈利潤為152.3億元,故此平安報表中的銀行業務149億利潤是未調整少數股東權益的。此外,總計78.6億元的少數股東損益,平安銀行占61.09億元,仍有17億由其他分部認領。由於資料缺乏,此處利潤貢獻比例不再做數據調整。
中國平安的年報中有關於公司戰略的一些描述。提到最多的是“全金融牌照”、其次是“互聯網思維”。
梳理一下中國平安的交叉銷售:1、 平安銀行與平安保險交叉銷售,但預估主要為銀行為保險帶來客戶。銀保渠道由於費用較高,各家保險公司均努力降低其占比(包括平安保險)。平安銀行能給平安保險帶來一定的協同效應,但難免歸於“左口袋出,右口袋進”的尷尬。
2、 平安一賬通。一個賬號享受所有平安的金融服務。
3、 萬里通。除打通中國平安旗下各個金融渠道的客戶積分兌換外,還形成一家較大的網絡銷售平臺。在網提供彩票銷售、機票酒店預訂,甚至提供天貓、京東等購物網站的積分返利。萬里通屬於將旗下的金融客戶引向實物銷售。“萬里通”積分商圈規模從2012年底的0.5萬家終端大幅增長到2013年底的20萬家。
4、 陸金所,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P2P產品銷售平臺,除提供平安擔保的P2P穩盈安e外,還有銀行票據的“安盈票據”、貸款出表的“彩虹理財”等產品。
5、 平安交易所,對接大宗商品的電子倉單。
6、 平安直通貸款,也叫平安易貸。由平安直通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做渠道,搭線平安銀行新一貸、陸金所P2P貸款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提供的貸款產品。
7、 平安好房網,聚攏開發商新房、二手房租售,將商品房出售與平安基金的貨幣基金、平安的好房貸聯系起來。
8、 橙子銀行,平安銀行的網上直銷銀行(偏向儲戶理財)。
9、 橙e網,平安銀行網上直銷銀行(偏向綜合服務)。
10、 其他:平安好車網(二手車)、壹卡會(會員網上購物)、平安付(第三方支付)、1號店(B2C網絡購物,退居第二股東)、壹藥網(網上藥品銷售)、平安天下通(基於平安客戶的社交朋友圈)、24財富(理財)等。
雖然交叉銷售門類豐富,但對利潤的貢獻較小,很多內容還處在廣撒網階段,且有不少重複。發展較好的主要有平安一賬通、萬里通、陸金所等。
對比四家保險公司的業務成本(2013年)

由以上兩表看出,中國平安無論壽險還是產線,業務成本在四家保險公司中均為最高。
交叉銷售對降低業務成本的貢獻似乎並不明顯。另一個突出的特征,
就是保費增長快的保險公司,都呈現出業務成本較高的特點(平安與太保)。除了開拓新業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動以外,也與壽險(期繳)的第一年業務成本較高有關。
從業務成本分析來看,中國平安的“一站式金融”還沒有出現較好的協同作用,後期還需觀察。橫向對比各家保險公司,還需要橫向對比各家的:
1、 根據分銷渠道對比業務成本;
2、 各階段內含價值對比(盡量熨平假設條件);
3、 投資能力對比;(保險很重要的一項能力);
4、 再融資能力對比(利潤滾存不足以滿足業務增長時,必須再融資);
5、 責任保證金提取力度(利潤挪騰的潤滑劑);
6、 其他;
更多好文請關註我,我的目標是:只發幹貨!
我的主頁地址:
http://xueqiu.com/nysdy ![[笑] [笑]](http://js.xueqiu.com/images/face/20smile-smile.png)
本系列可在我的主頁上搜索“第一課”,不再單獨發鏈接了。(連找都懶得找的人,把鏈接放這里也是無用的。)
$中國太保(SH601601)$ $中國平安(SH601318)$ $中國人壽(SH601628)$ $新華保險(SH6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