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大舉借入美元貸款的亞洲經濟企業現在面臨雙重威脅:一方面美國加息所帶來的債務成本高企,另外一方面,本國貨幣的大幅貶值加劇償債壓力。
2008年金融危機後亞洲企業加大了美元借款力度,充分利用了當時的低利率以及因美聯儲對金融系統大量註資而給全球市場帶來的充裕資金。跨國銀行也樂於放貸,因為和美國國內能夠獲得的接近於零的利率相比,將資金貸給亞洲企業的回報更高。
路透數據顯示,即使在2014年美國加息預期日益高漲之際,向(除日本以外的)亞洲發放的銀團貸款規模仍然增長了13%,達到創紀錄的5229億美元,其中發放給中國企業的貸款占27%。
但是隨著亞洲增長引擎中國經濟勢頭減弱,這些亞洲公司面臨日益沈重的債務負擔。經濟增長放緩開始侵蝕企業的利潤,而在支付美元債息時則需要更多本幣。
Ernst & Young亞太區合夥人Keith Pogson表示:“借款人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匯率朝著不利於你的方向波動——你負擔美元債務,你的利潤卻是以本國貨幣計價。”
根據聖路易斯聯儲的統計,2014年美元對一攬子新興貨幣累計升值超過7%。其中馬來西亞林吉特2014年第四季度遭遇了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單季跌幅——6.2%。印尼盾兌美元大跌至1998年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印尼央行不得不采取措施捍衛印尼盾。2014年泰銖也走軟,印度盧比兌美元全年下跌了約2%。甚至連人民幣都不得不向強勢美元“俯首稱臣”。
美元大漲意味著那些發債的公司償債成本增加,最終將導致公司盈利水平下降。分析師甚至認為一些公司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在1980-1990年代,類似的美元快速升值引發了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貨幣危機。
借給中國企業的貸款也遇到了麻煩,到目前為止,這些麻煩主要是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截至去年9月底,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同比增加36%,達到人民幣7669億元。
中國地產開發商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年初宣布公司未能按規定及時償還一筆來自匯豐控股有限公司的貸款,並警告稱這一違約事件可能會觸發有關債務出現交叉違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只2018年到期的佳兆業債券價格已經跌至34-37美分(面值1美元)左右。而近日在二級市場上,佳兆業的五只離岸債券迅速變身為“垃圾債”,債券價格自從去年10月中以來一路暴瀉,目前平均價格已經由1美元的債券面值腰斬至40美分以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