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雷軍和董明珠沒懸念的賭約:小米夢繁華背後的危機與啟示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29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4 19:24 編輯

雷軍和董明珠沒有懸念的賭約:小米夢繁華背後的危機與啟示
作者:格隆


做歷史趨勢與潮流的信徒:做投資如此,做實業亦如此

所以格隆匯始終堅持一個基本的投資原則:追尋有趨勢的價值。多數時候,我們賺的只是一個大趨勢的錢。逆著風飛,多半到不了目的地。候鳥如此,基金經理亦如此。

2013年底,在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現場,小米董事長雷軍與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做個了賭約:賭五年之後小米的營業額(彼時300億)能否超過格力(彼時超過1000億)。輸的一方將給對方十億元。

董明珠一直是格隆欽佩的一個企業家,但這次她做的基本是一場沒有懸念的賭約。董明珠不是在與雷軍對賭,她是在與一個互聯網改造世界的主潮流和趨勢對賭,幾乎沒有勝算可能

格隆不想八卦最後董明珠會不會拿出這10億元,以及雷軍是不是真把這10億元分給員工。格隆想探討的是小米崛起這個過去四年最成功的勵誌故事背後折射出的東西:夢想與創業、歷史趨勢與潮流、互聯網的真正本質與小米模式的隱憂,以及我們的投資思路!


夢想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格隆一直在分析宏觀、行業和公司,但也一直在傳遞這麽一個理念:

除了極少數活佛,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沒有來生的。一旦離開,我們會死很久很久!一抔黃土,一石青碑,我們將很快從所有人(哪怕至親)的記憶中消失和湮沒,就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我們根本就沒有機會重來一次。

格隆想說的是,生命於我們只有一次,不懷揣點夢想,去逼自己折騰一把,怎麽對得起我們至短至暫,且唯一一次的人生?

生活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潮汕人對自己的子女有這麽一個要求:你要麽去當官,要麽去創業。做個打工的白領,拿再多工資也被人瞧不起——正是這種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李嘉誠、馬化騰、黃光裕這樣的頂級潮汕富豪。

過去4年最成功的勵誌故事是誰?不是330億美金估值的陌陌,也不是5400億美金估值的美國打車軟件公司uber(百度入股,應該是看阿里的快的和騰訊的滴滴不順眼,引洋槍隊進場),而是一個做硬件(手機、機頂盒等)的公司,它叫小米4年時間,它完成了一個幾乎比登月還難的夢想:公司估值從零到450億美金。


小米夢的過程與估值比較
20141222,小米新一輪融資敲定,總融資額11億美元,公司估值450億美元,此次融資投資者包括由摩根士丹利前分析師季衛東管理All-stars、早在2011年就開始投資小米的俄羅斯創投基金DST、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方風雷的厚樸投資和馬雲的雲鋒基金等投資機構。

算上最新的一輪融資,小米已經完成5輪融資。而在每次融資之後,小米都會實現身價“三級跳”。

1)、2010年底,小米首輪4100萬美元的融資,估值為2.5億美元。投資方為Morningside(晨興創投)、啟明和IDG

2)、到2011年底,小米第二輪融資9000萬美元,估值達到10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啟明、IDG、順為基金、淡馬錫、高通、Morningside

3)、2012年中,小米融資2.16億美元,此時估值已達40億美元

4)、20138月,DST領投第三輪融資,估值突破100億美元;

5)一年後,小米完成新一輪融資,這一數字變成了450億美元。

格隆想通過一組比較來讓大家看一看450億美元這個數字有多麽驚人。
首先,小米僅憑一級市場的估值就已經超越京東,成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至少小米自己的定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大家再也不用猜測BAT之後的第四極是誰了。而且考慮到一級市場投資在退出時候的收益率一般是在3-5倍的水平,可以認為小米上市時候的市值是會超過千億美金的(至少參與本輪投資的機構是這麽期望的)。

其次,如果我們單純把小米當成一家做硬件的公司,我們來看看450億美元的數字是什麽概念。
450億美元也就是接近3500億港幣。格隆沒有拿到小米的具體財務報表,但考慮到小米賣得好的產品無非就是手機加電視,我們就來看一看香港市場上的同類公司值多少錢。

1)、傳統手機生產商“中華酷聯”當中有三家在香港上市:中興AH總市值為740億港幣(基站設備就算白送的好了,雖然是中興的大頭),酷派市值65億港幣,聯想市值1135億港幣(PC業務和服務器業務也白送)。再送一個TCL通訊吧,也是個出貨量能排進全球前十的公司了,87億港幣。這些做手機的公司(中興+酷派+TCL通訊)市值加起來就2000億港幣出頭;

2)、電視就算創維和TCL這兩個傳統巨頭的市值好了,兩者加起來不過170億。

也就是說,把中國這些手機和電視做的好的廠商打包全買下來,也只需要2200億港幣。如果把與雷軍打賭的格力電器1100億人民幣的市值加進去,才勉強與目前才一級市值估值的小米打平!


小米夢的高估值有哪些隱憂?

那麽這些機構為什麽願意出這麽高的價格來投資小米呢。

首先,這些機構很大程度上應該是看好雷軍個人的能力。

雷軍的創業史想必大家都已經很熟悉,格隆前期對雷軍系做過非常詳細的系列深度分析,在此不贅述,有興趣者去格隆匯官網查閱(www.gelonghui.com)。雷軍不論是自己創業還是做風投,基本上是點石成金,成功率極高。尤其是小米,4年時間做到全球手機出貨量前三,確實是讓人信服管理層的能力。但是小米公司是否就因此價值450億美金甚至是千億美金,因為格隆無法看到小米具體的運營數據,所以沒辦法做最客觀的評判。但是僅從遠距離的觀察,小米想要成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還有非常大的困難要克服




這個世界上賣手機賣出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就只有蘋果一家,所以大家不免要把小米與蘋果進行對比,甚至雷軍本人也是以蘋果為目標的。

蘋果比其他賣手機的廠商牛在什麽地方?其實就是大家說濫了的生態系統。蘋果的生態系統是自己獨有的,以此為基礎才可以為用戶提供蘋果特有的優秀用戶體驗。體現在對公司盈利的影響,就是蘋果在定價上擁有主動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智能手機行業趨近成熟,競爭日益激烈的2014年,蘋果依然有底氣大幅提升iPhone的定價與毛利率水平。這就是生態系統給公司帶來的好處。

雷軍自然明白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也在強調打造小米的生態系統。

問題在於:格隆覺得大多數人都沒有明白什麽才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這個詞本來就不是IT的術語,用比喻無非是讓不懂技術的人更容易理解一些。格隆認為生態系統的本質就是操作系統(操作系統是一個IT的術語,不清楚具體含義的讀者請自行百度)。對於蘋果而言就是蘋果的iOS系統。很多人為什麽高價買iPhone的原因就是很多第三方軟件只有在iOS上才有,即使是iOS和安卓都有的軟件也是iOS的體驗更好。因此很多安卓手機無論硬件多麽出色都無法達到iPhone的用戶體驗,安卓手機之間的同質化競爭永遠都威脅不到蘋果。這是蘋果對iPhone定價最大的底氣。所以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生態系統根本無從談起。或者格隆更不客氣點說,沒有操作系統而談生態的都是忽悠——借用一句流行俗語: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那麽小米可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嗎?從情感上講,格隆無比希望中國的品牌能夠打造出一個成功的商用操作系統。但是格隆知道,現實是這件事情無比、無比的困難

首先,操作系統是所有計算機軟件的基礎,同時也是最複雜的計算機軟件。

PC時代只有兩個主流的個人操作系統,就是微軟的Windows和蘋果的Mac OS。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就是蘋果的iOSGoogle的安卓(開源的Linux格隆就不算了)。所以從計算機短短幾十年的歷史當中,只有美國公司才能做出成功的操作系統來。

可能有讀者朋友會非常不服氣,覺得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都能做出全世界最大的幾個互聯網公司,怎麽會搞不定操作系統?不都是科技行業嗎?

這里格隆就要說兩句:

1)、是的,互聯網真算不上什麽科技行業互聯網的本質是服務業,服務業就是誰有大市場誰就有大企業。中國13億人,市場最大,出現大的互聯網企業一點都不奇怪。

2)、軟件行業和電子行業才是實打實的高科技產業。

計算機三大底層軟件,操作系統(微軟、蘋果、谷歌)、數據庫(甲骨文)和編譯器(微軟、SUN),都是超級大市場,基本只有老美的公司可以做好。電子行業最核心的芯片設計,無論是PC時代的英特爾還是移動時代的高通,也都是美國公司。
所以說中國的公司想在技術上跟美國硬碰硬,在很長時間內,格隆都還沒有那麽樂觀。


此外,操作系統還有一個另外的特征,就是先發優勢不可逆轉,原因如下:

(1)操作系統的生命力完全取決於在這個系統上面運行的軟件是不是足夠豐富,也就是說有沒有足夠多的開發者願意為這個系統開發軟件。

(2)開發者開發軟件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運行這個操作系統的設備是不是足夠多,如果不是足夠多開發軟件一定是虧錢的。

(3)運行這款操作系統的設備多少取決於有有多少用戶願意購買,而用戶購買的時候則會考慮操作系統的軟件是否豐富。

看到了嗎,完全陷入一個死循環!

所以每一個想推出自己操作系統的商家都必須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要麽能在沒有足夠開發者的情況下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要麽能在沒有足夠多用戶的情況下吸引到足夠多的開發者。否則這個操作系統一定是死路一條。所以PC時代,蘋果就是陷入了這樣的死循環根本沒有逆襲微軟的機會。是到了智能手機時代,蘋果依靠在硬件上革命性的創新,才能夠在iOS沒有開發者的情況下首先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而谷歌吸引到足夠多用戶的原因就是安卓機比蘋果賣的便宜。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微軟再想推廣自己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就只能靠花錢補貼先吸引足夠的開發者了,但是這樣做顯然是事倍功半——微軟是PC時代操作系統的絕對老大,智能手機時代也給了它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反應,但它的盲目自大與閉目塞聽成就了蘋果與Google,同時也把自己逼進了一個狹窄的胡同——借用周星馳的名言:曾經有一個機會擺在他面前,他沒有珍惜

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格隆認為:雷軍很難在智能手機平臺上構建出自己的生態系統。



小米夢的突破口與方向
那麽,即使暫時做不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小米有沒有可能成功的做成一家互聯網公司呢?這是小米夢想最終實現的唯一突破口。
格隆覺得這個可以有。

小米是賣硬件的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要看小米的毛利潤當中有多大比例是來自於互聯網增值服務
小米入股美的(這一個動作嚇壞了格力,同時也激怒了董明珠,以致董明珠說這個入股動作是兩個小偷的結合)時披露的數據顯示小米2013年的凈利潤率只有1.3%。很顯然截止13年的時候,小米還只是個硬件廠商,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毛利占比還微乎其微,凈利潤率水平與純硬件生產商相當。

根據目前的信息,硬件以外小米賺錢的主要的方式是應用商店以及視頻內容。其中遊戲業務正成為小米應用商店的重要收入來源。負責遊戲的小米互動娛樂部門,11 月的月流水已經達到了 1.75 億元,截止到 12 14日,小米遊戲平臺流水已經近 2 億元。而根據小米官方的數據,旗下主題商店、應用商店、遊戲中心都已成為強勢的內容分發渠道, 2014 年上半年,小米主題商店、應用商店每天的下載量已經超過 3500 萬次。而視頻正成為小米的下一個內容目標。今年 11 月加入小米的新浪前副總裁陳彤宣稱會用第一批 10億美元投資內容制作方,首批宣布的項目包括與優酷土豆的內容合作以及 3 億美元投資愛奇藝等。如果能將這部分收入做大,小米成功轉型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絕對是值得期待的。


互聯網的泡沫味道與投資方向
總之,從小米最新這輪融資當中可以看出投資人對小米的未來還是非常樂觀的。這種樂觀情緒在今年的一級市場普遍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今年成功上市的中概股實在是太多了。既刺激了一級市場投資人的情緒,也讓他們確實有資本揮金如土。至於這樣的樂觀是不是會形成泡沫,格隆現在還無法斷定,但或多或少有點這種味道了。

之前市場上討論1314年科技股牛市是否是泡沫的時候,說1314年互聯網牛市和2000年互聯網泡沫最大的區別是現在的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是有實在的業績的。可是最後二級市場也接受了陌陌這樣甚至沒有流水的公司上市,那麽跟2000年時候的樂觀情緒還有什麽不同?

格隆在此並非評論陌陌的好壞,而只是想說明市場情緒已經很樂觀。這也是格隆一再強調15年美國中概股互聯網投資將會比前兩年難做很多的原因。反觀香港市場上的一些TMT公司,反倒是在最近一輪美聯儲加息的虹吸效應中跌出了價值——互聯網公司也是公司,投資也要講價值不是?


(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