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下一場金融危機長什麽樣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93

當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逐漸褪去,前瞻者不由開始擔心下一場金融危機會是什麽摸樣。

國際清算銀行(BIS)經濟顧問與研究部門負責人申鉉松(Hyun Song Shin)警告,未來金融危機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現,有兩大威脅值得多加留意,包括借貸越來越多的來自債券發行而非傳統的銀行放款,以及美元波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申鉉松日前在布魯金斯研究所簡報時指出,全球金融的授信成長是靠資本市場,未必來自傳統銀行放款,尤其有一種說法是大型基金大買公司債(特別是新興市場),這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所沒有的轉變。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銀行是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2010年以來,新興市場非金融類企業的債券融資成為了流動性的大本營。貝萊德(BlackRock)、先鋒(Vanguard)、富達(Fidelity)、道富(State Street)和太平洋(Pimco)等資產管理公司推動了資金的流動。     

QQ圖片20141208104410

新興經濟體的外部融資發生了兩種變化:相對銀行而言,非銀行部門借入了更多資金;債券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貸款。大量借款源自國外。一個例證是,一國國內的海內外企業借債規模與一國企業在海內外借債規模的差距正在拉大:例如,中國公司在香港而非內地發行外幣債券。

為了在低收益率的世界里追逐高收益,債券買家借出期限更長、風險更高的資金。借款者則受益於外幣債券的較低成本。但在此過程中,他們承擔了貨幣錯配的風險:外幣債務搭配本幣資產。這些借款者是在拿本幣投機。研究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人將會不安地發現,這種現象再熟悉不過。非金融類公司進行“息差交易”,用成本似乎低廉的美元為本地資產融資。

申鉉松指出,由於短期利率接近零,債券收益率曲線也趨緩,這些資產管理者將開始追逐收益,這可能導致價格波動夠劇烈,破壞金融穩定性。而上回金融危機的禍首,則是進行高杠桿操作的金融機構。

另一威脅是美元的角色日漸吃重。數據顯示,美國境外的9萬億美元貸款中,有7萬億來自非美國的銀行和投資人。當美國以外的金融機構同時經手美元與本地貨幣計價的債務時,匯率變動將沖擊金融機構的放款能力。

在美元升值的背景下,借款者發行的債券將貶值,它們被迫提供更多的本幣抵押品。這將擠壓它們的現金流,促使它們削減企業支出。匯率下降將使它們承受的壓力進一步加劇。高負債的非金融企業甚至可能破產,將包括銀行在內的本國債權人置於危險境地。

不過申鉉松也表示,現在情況還比較正常,但是擔心未來潛在的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