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最後盛宴,劍指8000點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540112
2014-12-03 余曉光 投資匯

公元201X年,這場持續數年的大牛市,讓所有參與者都陶醉其中,沒有人相信市場將會崩塌,而這一場起源於2014年的牛市,會是中國經濟最後的資本盛宴,頭腦清醒者,也許會收獲中國經濟紅利發放的養老金,而沒有見過資本市場殘酷的散戶,會作為中國消滅過剩流通性的犧牲品,被市場消滅殆盡,而這場盛宴的起源於以下幾點;
1.胡溫體制下以房地產作為新增貨幣的“蓄水池”從GDP的推手,變為威脅中國經濟健康的堰塞湖。A股一熊多年的主要原因就是投資者擔心此種經濟發展模式所隱含的風險在將來某一天會連本帶利的砸到投資者頭上。
2.政府換屆猶如公司血液更替,新一屆政府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和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加上資金成本走低,讓房地產和銀行表外所容納的資金離開原有的棲息地,股票市場的收益率變得有吸引力。估值便宜有股息率保障的股票,成為市場追捧的對象。
3.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對外開放資本市場。滬港通只是其中的一步,但卻打開了海外資金在國內資本窪地中獲利的可能。新增的投資者提振了市場的信心,財富效應將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場。
而這一次的市場會漲到什麽點位,可以用巴菲特早年衡量一個國家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估值標準去丈量。當前A股市值32萬億,2014年中國GDP是60萬億。目前股票市值只占GDP總量的53%,根據過往的經驗,股票市場在熊市中所占GDP比例在30-60%之間,而在大牛市中,可以達到GDP的130-150%。目前股票市場只占GDP比例一半,屬於小牛才露尖尖角。也就是說按照2015年之後GDP增長6%計算,2年後中國GDP達到67萬億的規模,屆時市場可能漲到100萬億的規模,滬A指數漲到8000點以上。(此種估值模式根據可上市企業占經濟中的比例,乘以經濟增速下的PE區間所得)
從更遠的宏觀角度看待,這場資本盛宴更像是中國經濟“最後的晚餐”,一國的經濟發展無法脫離其人口結構的變遷,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2050年60歲以上老人將占人口的30%以上,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中國未富先老,其內部經濟結構可通過宏觀調控調整,但是卻很難撼動其在全球產業鏈末端的位置。屆時社會中下階層,城鄉結合部的離心層所積累的生存壓力會成為社會沖突的主要風險。
以下篇幅會比較中國兩位鄰居經濟在80,90年代發展中所經歷的階段,為什麽我認為此輪上漲劍指8000點。
經濟放緩為什麽會有利於股市?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臺灣,在二戰後都經歷了30年的高速經濟發展期,在這個階段年均GDP增速達到9-10%。而中國因為自身的原因,其國內自由市場經濟發展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才啟動。整整落後於亞洲其他國家30年,當一個封閉的經濟向海外打開其國門的時候,國內被低估的資產價值會隨著經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提升其內在價值與國際價值的差距。在最初的狀態,就是人口紅利帶來的廉價勞動力。當巴菲特60年代收購伯克希爾這個紡織廠的時候,本以為按照凈資產買了個便宜,沒想到被隨後的人員再遷置問題弄的焦頭爛額。當時大量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從歐美國家紛紛轉移到亞洲地區。而60,70年代的中國還沈浸在階級鬥爭的內耗中,錯過了這一波二戰後的產業大遷徙。等到80年代打開國門的時候,日本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金。而那時候中國人均GDP 252美金,全球倒數第五。中國十幾億人口“尋求更好的生活”是這三十年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中國自然從日本,韓國,臺灣手里接過了勞動密集型經濟的接力棒,用一代人的辛勤勞動,出口廉價商品換取外匯,縮小了中國經濟與國際均值之間的差距。
尤其是近十幾年,中國加入WTO,對外出口,對內固定資產投資,成為政府拉動GDP增長的兩個發動機。08年經濟危機導致海外需求銳減,出口對經濟的貢獻萎縮,為了刺激經濟,四萬億的放水讓原本就膨脹的房地產市場,成為GDP增長的主力,同時也成為了容納新增貨幣的蓄水池。當政府對市場的推動不符合經濟學的投入/產出後,無效的資金投入除了增加銀行報表中的風險,對經濟的拉動日漸萎縮。而當新一屆政府轉變發展思路,允許經濟增速放緩。原本被地產容納的資金,無處可去,泛濫的流通性會讓通脹不受控制,而此時引導資金到股票市場這個新的池子,成了最佳選擇。政府的各項措施都在為資金流入股市掃清障礙。這一點從日本和臺灣20多年前的狀態可見相識之處。
1985年 “廣場協議”的簽訂,導致日元一路飆升,不到兩年四個月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上升了近一倍。為了應對日元的急速升值對國內出口產業的打擊,1986年1月29日,當美元兌日元突破200日元大關後,日本央行將基準利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降至4.5%,自此至1987年的短短一年零一個月內,連續五次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至2.5%,達到戰後貼現率的最低點。在日元升值和低利率政策作用下,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大,形成了過剩的流動性資金,這些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日本股市從1983年開始回升,1984年初日經平均指數上升至10000點以上,1987年9月漲至26000點。1988年股票市場總市值超過當年GDP(387萬億日元)達到477萬億日元,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38915.87點,這是牛市之初的3倍,股票市場總市值上漲到611萬億日元,相當於GDP的1.48倍。
而臺灣當年也在熱錢湧入貨幣升值的壓力下,被迫於1987年7月宣布新臺幣不再釘住美元,新臺幣應聲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8.5元新臺幣。新臺幣升值過程中大量熱錢流入及巨額外貿順差,導致外匯儲備驟增,島內貨幣供應量隨之擴大,1985-1987年三年間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分別高達 51.42%、37.82%和24.44%。在當時外匯管制尚未取消和銀行體系吸收存款能力有限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過大造成社會資金泛濫,資金湧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引起股票,房地產飆漲。1985年臺灣股價指數僅746點,但到1990年2月竟沖至12600點,五年上漲17倍。同時臺灣平均房價上漲3-5倍,地價飆漲10倍以上,形成嚴重的泡沫經濟。
日本和臺灣在80年代所面對的問題,和當前中國有以下相似之處:
1,長期的貿易順差導致龐大的外匯儲備,為了維護本國貨幣匯兌穩定,政府加大貨幣供給,導致流通性泛濫。
2,大量的貨幣供給在維護匯率穩定的同時,熱錢流入房地產(股市)等貨幣流通性好的市場,助漲了資產泡沫的加劇。
3,在貨幣升值的過程中,都有大量的國際熱錢流入,加劇了房價和股票市場的泡沫化。
而泡沫破滅後的結局是;無論日經指數,和臺灣加權指數,最高點都停留在了24,25年前的高位,至今未被超越。資本市場下跌對經濟的正面意義是有效的消除了之前貨幣超發的過剩局面。
(作為一個經歷了2000年和2007年股票周期的投資者,此篇文章的目的皆在警醒自己不要在此輪泡沫中迷失理性。也以此記錄2014年底對未來幾年中國A股市場發展的判斷。尤其不要貪婪的握住最後的銅板。)2014年12月3日 4:54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