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泡餐盒堵與疏

2013-04-01  NCW
 
 

 

先禁後放,政策反複。回收系統未完善,解禁可能加劇白色汙染◎ 本刊記者 崔箏 實習記者 林綺晴 文被禁14年後,一紙發改委解禁令讓發泡餐盒重現生機。

2013年2月16日, 國 家發改委發佈《關於修改 <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 有關條款的決定》 ,其最後一項提及,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淘汰類” “落後產品”的分類目錄中刪除。

此舉一出,輿論嘩然。發泡餐盒作為白色汙染的源頭,在民間和環保界早已臭名昭著。發改委用一紙輕描淡寫的文件,將之前發泡餐盒不安全、汙染環境的官方說法顛覆。

2013年3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佈了五大解禁理由,包括發泡餐具符合國家食品包裝標準、可回收再用、許多國家和地區一直在使用、節約石油資源、民衆環保意識已提高等。

僅一天之後,媒體就曝光了一份“公關合同” ,為發改委的解禁行為罩上疑雲。合同顯示,在解禁令發佈一年多前,十家發泡餐盒企業曾計劃付費450 萬元,聘請律師前往有關部門“公關” ,推動發泡餐盒解禁。

究竟是順應循環經濟的需要,還是生產企業有錢能使鬼推磨?目前公衆尚不得而知。

國家發改委在3月20日發表的聲明中稱,解禁發泡餐盒是深入調研後的科學決策。

但多位專家認為,發改委難以保證價格低廉的發泡餐盒有效回收、不進入環境,解禁可能加劇汙染。短暫的春天發泡餐盒,指一次性發泡聚苯乙烯塑料制成的餐具。 “二戰”期間,美國陶氏化學公司科學家雷 ? 麥金泰爾(Ray McIntire)在尋找更柔韌的電絕緣體時,意外地發明瞭發泡聚苯乙烯。這種新型的發泡塑料有耐油、抗水、保溫隔熱的性能。1954年,陶氏將發泡聚苯乙烯塑料冠以商標“Styrofoam”推向市場,並廣泛應用于包裝領域。由於聚苯乙烯(polystyrene)簡稱 PS,這種材料也叫做PS發泡塑料。

發泡餐盒製作並不復雜,通常將聚苯乙烯塑料粒與作為發泡劑的碳氫化合物一起加熱,在發泡劑的作用下,塑料粒變得柔軟,同時體積膨脹可達40倍。

膨脹後的聚苯乙烯塑料經冷卻再次加熱,並使用模具塑形,就成為包裝盒、杯子等發泡塑料產品。

因為氣體占據其體積的98%,一個發泡聚苯乙烯製品的重量比同樣大小普通聚苯乙烯製品輕30倍,用料成本也大大降低。以餐盒為例,成本僅為幾分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從日本引進了首條 PS 發泡塑料餐盒生產線,隨後發泡餐具在中國迅猛發展。根據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下簡稱中塑協)的數據,截至上世紀90年代末,發泡餐盒的產量已經達到50億只,並大量出口到美國、歐洲和南非等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無法降解的發泡餐盒的春天並未持續多久。使用者隨手丟棄造成的白色汙染,在中國四處蔓延,最終使其遭遇政策限制。

2013年3月20日,在幾個行業協會舉辦的媒體吹風會上,中塑協塑料技術協作委員會秘書長楊惠娣對媒體回憶,十多年前,列車乘客丟棄的發泡餐盒曾形成鐵路沿線的“小白龍” ,造成了生態和景觀的嚴重破壞。1995年5月起,鐵道部全面禁止在鐵路上使用 PS 發泡塑料餐具,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餐具。楊惠娣說,發泡餐盒被徹底“打入冷宮” ,則是因為1998年葛洲壩發電機組故障。當年長江特大洪水時,抗洪大軍使用的大量發泡餐盒被直接扔到長江,最後漂到葛洲壩,導致發電機組發生故障。

1999年初,原國家經貿委(後併入商務部)頒佈了《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 (第一批) ,俗稱“六號令”或“禁白令” 。其中明確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作為落後產品列入目錄,要求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並提出2000年底前在全國範圍內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一紙“禁白令”執行了14年。其中,2005年和2011年,國家發改委曾兩次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但發泡餐盒依然在淘汰產品之列。

解禁公關

在解禁發泡餐盒討論正熱時,一份由媒體爆出的“公關合同”引發公衆對發改委的解禁動機的質疑。

2013年3月21日, 《京華時報》公佈了一份由“廣東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企業聯合體” (甲方)與“北京市君澤君(深圳)律師事務所” (乙方)簽訂 的《專項法律服務協議書》 ,簽訂時間為一年多前的2012年1月12日。

根據公佈的協議內容,甲方委托乙方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及相關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及市場監督部門進行協商,及時推動國家發改委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淘汰目錄中刪除。

乙方還有一些具體業務,包括為甲方起草相關文件,並“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及相關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及市場監督部門、新聞媒體進行溝通、協商” 。

協議透露,企業方需支付前期服務費50萬元,用于“相關公關、應酬、接待、差旅、員工薪酬等方面” 。

此外,如果委托事項成功,即甲方獲得臨時性、有條件許可,或者“國家發改委正式將發泡餐具從《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淘汰類目錄中刪除” ,甲方應支付乙方律師費400萬元。

目前看來,委托事項已成。財新記者致電乙方代表律師周小清,他拒絕回應是否已經收到這筆巨額律師費。

周小清表示,他已經作出了聲明,將不再接受任何採訪。

周小清所指的聲明,是指此前接受中國廣播網採訪時所作出的表態,他當時稱“400萬公關”是一個“風險代理” ,這份《專項法律服務協議書》是真實的,並且是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簽署的。

所謂風險代理,通俗說來是指訴訟 過程中委托人先不預支付代理費,案件執行後委托人按照執行到位債權的一定比例,通常為約定的高額比例,付給代理人報酬。

北京中咨律師事務所律師夏軍對財 新記者表示,中國法律中對風險代理規定非常嚴格,刑事訴訟案件、行政訴訟 案件、國家賠償案件以及群體性訴訟案件等都不能實行。至於非訟業務,法律並未明文規定,也未禁止,因此這個案例中的“風險代理”可謂是一個擦邊球。

夏軍認為,此合同中與相關政府部門“協商”的業務十分蹊蹺,如果律師沒有去做,則涉及欺詐 ;如果律師去做了,則超出其執業範圍。

對於聘請律師幫助發泡餐盒解禁一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此的中塑協等單位表示毫不知情。中塑協秘書長馬占峰對財新記者說, “公關合同”一事,他們並不知情,更沒有參與其中。

“我們估計是有人在故意搗亂。 ”馬占峰從新聞報道中分析,不排除在政策調整期間,有人明知發改委即將解禁,卻利用信息的不透明誘使企業交錢“公關”的可能。

財新記者注意到,簽署這份合同的甲方“廣東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企業聯合體” ,包括了10家廣東省內的發泡餐具企業,其中數家企業曾被媒體曝光違規生產發泡餐盒。例如珠海新富華快餐用品有限公司和東莞市茂盈降解塑料餐具有限公司,曾于2010年被中央電視台報道其違規生產發泡餐盒,並受到相關處罰。

準備好了嗎

中國全面禁止發泡餐盒的十幾年中,各地小吃攤、快餐店里,發泡餐盒的身影從未消失。

根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掌握的數據,國內有100多家企業明里暗里一直在生產發泡餐具,而且每年大約有150億只的銷售量。

當然,這些企業的產品如果全部出口到目前允許使用的國家和地區,也無可厚非。一家位於廣東的台資企業負責 人告訴財新記者,他們廠的產品幾乎全部出口國外。但是中國市場上的發泡餐盒隨處可見,也是不爭的事實。

必須承認,許多國家仍然在使用這種輕便、價廉的食品包裝。在日本的7-11便利店,用于盛放溫熱的本地小吃“關東煮”的,就是摞在貨攤邊、讓顧 客隨意取用的發泡塑料碗。在發泡聚苯乙烯的發源地美國,發泡塑料制成的咖啡杯、餐盤等也隨處可見。

但是在日本、美國,人們並未看到到處亂扔的白色垃圾甚至“小白龍” 。一個常識是,發泡餐盒的使用,須以完備的回收體系為前提。

馬占峰表示,目前發泡餐盒回收技術很成熟,回收造粒可以做再生產品,這也是發改委認為餐盒引起的環境汙染可以解決的原因之一。

但想法與現實顯然存在差距。有業內人士指出,回收技術成熟,與回收體系是否建立並且高效運行,是兩回事。

對於發改委所說的建立發泡餐具的回收利用體系,董金獅認為操作難度大,回收系統需要長時間的建設。

董金獅說,在尚未建立回收體系的時候就解禁,顯然操之過急。 “現在連回收的主管部門還沒確定。 ”他說,配套的財政投入、運輸體系、處理系統、教育宣傳也沒有到位,即便要放開,起碼也應先設立試點嘗試。

董金獅指出,發泡餐具的合法性仍未完全確定。一方面,其生產標準、准入條件沒有出台,企業申請生產許可證也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發改委此次修改動作只有指導意義,並非強制執行,解禁令短期內也會與原有的政府文件、地方法規有衝突。

例如2002年,當時的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保總局等四部委,就聯合發佈過《關於加強對淘汰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執法監督工作的通知》 ,其中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發泡餐具。

價格本來就非常低廉的發泡餐盒能否被有效回收?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教授厲曙光持懷疑態度。他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家發改委政策上的反複,將加劇白色汙染。

厲曙光表示,雖然理論上發泡餐盒可以回收利用,但在中國目前以“收廢品大軍”為主的回收體系中,能夠被回收的垃圾一般都是較有價值的塑料、金屬製品,因此浪費空間、價格又低廉的發泡餐盒很難被有效回收。

有學者指出,在高溫下,聚苯乙烯會分解出致癌物苯乙烯。國家發改委對此表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進行的檢驗結果表明,發泡餐盒符合相關食品安全標準。

但財新記者查詢現行《食品包裝用發泡聚苯乙烯成型品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發現,中國對發泡餐具等聚苯乙烯包裝品的安全性檢測,涉及超過常溫的檢測只有在攝氏60度的熱水中浸泡,並未考慮更高溫度下的情況。厲曙光說,路邊攤、快餐店等處售賣油炸類食品時,在更高溫之下使用發泡餐盒在所難免。

另外,在中國缺乏有效監管的現實中,一些小企業生產的發泡餐盒無法讓人放心。董金獅表示,發泡餐具的原料應該是食品級原料樹脂, “但從我們手頭掌握的國內100多家發泡餐具企業的情況來看,使用純食品級材料的不到三分之一” 。此外,一些廠家也可能非法使用滑石粉、熒光增白劑等添加劑。

在馬占峰看來,解禁發泡餐具,有利於使整個行業走向規範化。他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的發泡餐盒技術因政策法規等限制,遠落後于國際先進水平。

在長三角、珠三角等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發泡餐盒的使用非常普遍,與其讓地下工廠違規生產,出現更多的問題,還不如放開,然後加強監管。

參與簽署前述“公關合同”的一家發泡餐盒企業的負責人也告訴財新記者,盡管政策不允許,但他們多年一直以生產發泡餐盒為主業。但對銷售渠道,他不願多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62

自備餐盒走包裝老闆照做但get錯

1 : GS(14)@2016-12-27 12:31:58

為了響應環保愛地球,最近掀起「無痕飲食」熱潮,就是外出用餐自備膠盒,減少紙袋、餐盒、膠袋的浪費。台灣一名女大生帶保鮮盒買早餐,老闆沒有理解環保大潮流,竟將3袋早餐與1杯飲品全塞進去,讓她行動失敗,網民看完也笑翻了!女大生在「Dcard」貼文:「最近新起的無痕飲食,發覺每人一天一天累積下來的垃圾量真的很驚人,在外面住光是早餐店的袋子就塞滿櫃子了。」於是,她準備保鮮盒、飯盒等,想嘗試無痕飲食。她提到:「在便當店很順利用便當盒裝回來,沒用到紙盒跟塑膠袋,很有成就感」。接着,她嘗試外賣早餐,因為她早餐吃的份量多,所以前一晚就決定好菜單,並準備了大盒盛載。女大生寫道:「點完餐,要求把餐點放在盒子裡也被同意了,安心的在一旁滑手機,沒想到拿到的時候..what?老闆誤會我的意思啦!」最後她也忍不住感嘆,「今天才剛開始,就消耗3個紙袋、1個紙杯,果然是我表達不清?」網民紛紛留言:「老闆:現在年輕人要求好奇怪」、「至少省了1個外帶提袋」、「吃少一點可以減少垃圾量哦」、「笑到我整個嘴裡的餅乾亂噴」、「哈哈哈,老闆太可愛了」;另外,有經驗的網友則指出,「妳根本就搞錯容器了,飲料要自備保溫罐,其他要用三層式便當盒分裝,再來下次要跟老闆說不要用紙袋裝,不是跟老闆說裝一起」。台灣東森新聞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7/198782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