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滬港通”難以吸引長線外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66

滬港通,滬股通,港股通,中國股市,A股

“滬港通”開閘兩周來並未如預期火爆,即使是相對較“熱”的滬股通額度也只用了大約14%,港股通的使用率還不足2%。滬港通為何遇“冷”?業內人士認為,機構投資者之所以對利用滬港通投資表現謹慎,是因為股票產權不明、交易程序複雜,以及投資保障缺失。

截至昨日,“滬港通”已開通11個交易日,其中“滬股通”共使用額度420.37億元,使用率14.01%;“港股通”使用39.8億元,使用率1.59%。此前獲得高度關註的滬港通並未像市場預期的那樣大量成交。

據信息時報報道,渣打銀行認股證銷售董事翁世權近日表示,“滬港通額度”沒有暴漲表明目前的投資人都是趨於理性的,大多數人在投資而非投機。他預計,“滬港通”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活躍起來,“香港投資人也需要1-2年來理解A股市場買賣”。

據彭博報道,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的CEO Mark Austen今日表示,大多數長線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近期都不會通過“滬港通”購買內地股票,因為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都不會放心這些機構行使作為持股者的所有權。而且,在“滬港通”模式下,這些機構需要經由香港的經紀商拋售內地股票,這也降低了機構的興趣。

某歐洲基金公司負責人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提到了上述股票所有權問題:

“一些大型的托管機構明確規定,旗下ucits(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以及aifmd(另類投資基金經理指令)規則下的基金不允許參與‘滬港通’交易,主要考慮到現有的交易規則下股票產權不清晰,一旦出現問題,投資人在提起訴訟或尋求索償時會遇到很多麻煩。”

該人士透露,目前他管理的所有亞洲和中國基金都無法參與“滬港通”交易,“因為托管機構不允許長倉基金經理參與,他們認為滬港通破壞了托管的產權鏈條。”

根據目前的“滬港通”規則,港交所旗下的香港結算是代表香港及海外投資者持有滬股通股票的“名義持有人”,香港及海外投資者則是滬股通股票的實際權益擁有人。但投資者若要實現與滬股通股票有關的權利,香港結算並沒有代表投資者在內地或其他地方采取任何法律行動或提出任何訴訟程序的義務。

此外,對於香港和海外投資者北上投資“滬股通”而言,無論香港還是內地的現行投資者賠償基金均不對他們的投資損失提供保障。現有的香港投資者賠償基金“並不涵蓋任何北向交易”,而內地的投資者賠償基金僅涵蓋在認可股票市場(聯交所)及認可期貨市場(期交所)買賣的產品,也不涵蓋“滬股通”北向交易。

高盛上月18日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政府要開放資本賬戶,增加人民幣全球範圍的使用,並將上海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滬港通”是達到這種目的的舉措之一。“滬港通”的配額使中國政府得以控制部分跨境資金流。對沖基金是滬港通的主要用戶,長線投資者還在為之準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