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壟斷聯盟OPEC在成立55周年之際,正迎來一次嚴峻挑戰:到底要不要減產?這是個難題,因為OPEC組織面臨著內外雙重“囚徒困境”。
很顯然如果主要產油國能夠行動一致的開始減產,那麽油價會很快回升,每個產油國的日子都會好過很多。但“囚徒困境”模型也告訴我們,個體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也就是說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不減產,而坐等其他國家減產的動機。
隨著俄羅斯、挪威、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等非OPEC產油國石油產量的上升,OPEC產油占世界總量的比例已經下降。這意味著石油產量的博弈中,大玩家越來越多,“囚徒們”出賣同夥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為誰知道這些新來的“囚徒”都打著什麽算盤呢?
除了外部威脅,OPEC內部也面臨挑戰。各國政治精英在國家利益上的分歧越來越大,也就是說OPEC組織內的這些老玩家之間的合謀正變得越來越難。
事實上,如果不能全面認識沙特和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我們很難全面深入的理解中東政治,也就很難理解OPEC為什麽還不采取統一行動了。
總體來說,OPEC國家傾向於分為兩個集團。第一組是擁有相對較多石油儲量,人口卻相對較少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是明顯的例子。第二組是儲油量相對人口較少的國家,伊朗和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樣的差異往往造成了戰略上的沖突。前一組國家希望通過降價來削弱石油替代品的競爭力,而後者則不希望降價,只想最大化現有儲量的價值。
與其他卡特爾組織一樣,OPEC面臨著治理和執法上的挑戰。一直以來,它都面臨著如何確保各國尊重產量和配額上的協議。OPEC自身也承認,實際產量經常會超出協議規定。上個月,當石油價格下跌,OPEC表示每天的實際產量比協議的高出了25萬桶。伊朗似乎就沒有遵守制裁的限額,售出了更多的石油。
由此可見,OPEC組織面臨著內外雙重“囚徒困境”:如果沙特繼續全力生產,那麽OPEC組織內的競爭對手伊朗的收入和市場份額都將下降。但伊朗很可能為打擊沙特的戰略利益也完全豁出去的生產。與此類似,如果OPEC達成一致開始減產,而非OPEC產油國不減產,那麽OPEC的市場份額就會減少了,這甚至會進一步刺激美國頁巖氣的發展。
有陰謀論者認為沙特是在幫助美國壓低油價來打擊俄羅斯,而事實上與一些陰謀論者的觀點不同,沙特自身並沒有理由要幫助俄羅斯。普京對敘利亞阿薩德和伊朗政權的支持將俄羅斯推到了與沙特對立的位置上。
不僅如此,OPEC的減產不一定能為油價提供足夠的支撐,甚至可能導致OPEC在收入和市場份額上雙雙面臨損失。這還會使布倫特國際原油基準價與WTI美國基準價之間的價差擴大。
過去幾個月的石油價格的顯著下降並沒有阻止美國產量的擴張。11月7日,美國的產油量達到900萬桶,這是近20年來的新高。雖然之後的11月14日每日原油產量下滑了6萬桶,但我們不能以此推斷更多的信息。
業內人士預計,明年有超過四分之三的輕質原油將能夠在50$-69$美元之間實現盈利。一些報道指出,石油價格的下跌沒有嚇倒石油企業,一些公司,例如Encana計劃大規模增加美國Permian(德克薩斯地區)盆地的打井數。
有報告指出,雖然有約20個產區的產油不能在75美元以下實現盈利,但這對石油鉆探活動的影響很小。因為價格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被已建成油井產量的增加所抵消。例如在北達科他州的Bakken地區,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另外,也有報告顯示頁巖氣開發和水平鉆井的成本也都在下降。
回到2009年,那時一些觀察人士警告,極寬松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造成了食品價格猛漲。那時的波動來自供給端而不是需求端,食品生產者接收到價格信號後增加了產量。今年石油的情況與此相似,但方向相反。
石油價格將在生產者接受到價格信號而減產後觸底,但這一次更多的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減產而不是他們希望減產。是恐懼而不是貪婪驅使他們那麽做。但在布倫特石油價格降至70美元每桶,WTI降至60-65美元左右之前,這樣的減產似乎還不會到來。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