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張誌遠
華誼兄弟宣布,未來3年要投資31部電影,400集電視劇,用的就是這次騰訊、阿里、平安這三家共36億投資中的31億。華誼終於可以一掃之前“電影業務下滑近8成、藝人經紀爆出離職風波”的烏雲,可以豪賭一場了。
但令人擔憂的是,華誼這次透露的信息還是“大片和超大片”策略。但如果還是延續以往傳統的大片思維,那麽還是會這些錢投在那些無互聯網基因的傳統大片中去。如果這樣,這31億怎麽看都像前幾年政府的那“4萬億”的刺激計劃,靠強行的粗放式投資拉動的增長必定帶來的是苦果。
電影市場早已經變天了!傳統大片模式救不了華誼。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看看今年賀歲檔和春節檔,將有多部無互聯網基因的大片票房失敗而造成重大虧損。並且2015和2016年是好萊塢大片“最強年”,面對好萊塢大片要側面競爭,例如中國特色的喜劇、愛情、或喜劇魔幻等類型片,硬碰硬會死的很慘。
華誼這兩年主營業務的衰敗,不是用一句“去電影化戰略”或“遭遇電影大小年”就能含糊過去的。華誼面對的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每一個傳統巨頭包括互聯網巨頭都面臨的問題:被“破壞性創新”!(詳見我之前的文章《在線售票是對電影發行的“破壞性創新”》、《如何從華誼、光線、樂視手中搶奪一線大片的發行權》、《華誼等傳統影視公司正在被互聯網邊緣化》)。
現在整個電影行業都在更新換代:導演由老導演換成新導演,觀眾由一二線城市換成了90後和三四五線城市觀眾。影視產業的權力棒也在不斷交接:從華誼這樣的制作公司交接到光線、樂視這樣的發行公司、以及萬達這樣的院線,再到互聯網(在線售票網站、視頻網站),最終可能被BAT全部收購整合。
說的明白些,就是華誼的問題根源來自被市場後來者的“破壞性創新” (《創新者的窘境》一書提出的這個觀點)。整個市場的規則不但不按華誼等傳統大佬的規則走了,而且還是相反的方向走。華誼等傳統影視公司之前的優勢和資源被市場給邊緣化了,它們的“價值網絡”(value network)決定了華誼的路徑依賴,例如華誼龐大的老思維、老資源、老導演、老演員,這些綜合體系決定了華誼只會生產出一批不再受年輕人喜歡的、無互聯網基因的傳統影片。因此這兩年除馮小剛以外的片子接連失利,在市場上被光線、樂視等競爭對手輕松超越。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個根本原因,那麽華誼面臨的不僅僅是從行業老大淪為二線公司,更面臨的是逐步被市場邊緣化。
以前的華誼,雖然主營業務滑坡,但還是可以通過資本市場運作讓股價上揚實現盈利。但以後會面臨更兇悍的資本玩家,例如北京旅遊(現更名北京文化),以及BAT、視頻網站等,並且他們的電影業務還不錯,這勢必會搶走華誼在資本市場的光環。加上手遊市場也開始飽和,房地產低迷讓影視地產(華誼叫“實景娛樂”)概念失色,所以靠其他的資本運作也將越來越困難。
還有要重點說明的就是跨國並購,這是一個巨大的坑,賠錢速度比幾個傳統大片還要多還要快。
早年中國企業的跨國並購都不成功,都得交巨額學費。妄圖以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和強大的市場去讓國外的夕陽產業巨頭起死回生,從起點上就錯了。想想TCL並購湯姆遜、宏碁並購西門子、吉利並購沃爾沃,等等這些案例吧。
好萊塢電影產業其實已經在已經走下坡路了,北美市場已經開始停滯,觀影人數在下降,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市場主要靠中國等新興的海外市場。所以中國影視公司根本不需要走出去,好萊塢會過來的。
所以華誼最應該做的不是走出去,而是“引狼入室”,引進好萊塢技術、制作團隊來中國,為中國觀眾拍適合他們口味的大片。例如可以代理好萊塢過氣藝人在中國的經紀約,讓他們在中國代言和出席活動撈金吧。
說了以上這麽多,但這並不是華誼一個人面臨的問題,而是整個傳統影視行業都面臨的問題,只不過華誼作為行業老大所以它最先經歷了這個被顛覆前的陣痛。所以把華誼的衰落歸結於華誼團隊的管理或業務水平有失公允。在面臨破壞性創新的情境下,原來的管理水平越高,體系越完善反而更難以掉頭。就跟諾基亞那句著名的話: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破壞性創新有三個層次,最低的層次是產品對產品的顛覆;再進一層是品類對品類的顛覆,或者行業對行業的顛覆;最高意義上的顛覆是時代對時代的顛覆。
說白了,華誼是敗給了趨勢。
鳳凰涅槃,自己革自己的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不自我革命就會先被別人革命,否則這36億將是華誼最後的輝(hui)煌(huo),一個時代的翻篇。
這是大勢所趨,任何人都不能打敗趨勢。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黑問】是《創業家》傳媒重磅推出的創業問答社區,致力於為創業者解答創業路上的各種困惑,主要分為【創業問答】和【黑問專欄】2個版塊。【黑問專欄】包含各類創業者、投資人、及自媒體的優質文章。歡迎點擊鏈接,向我們投稿,審核通過後將出現在您的專屬【黑問專欄】頁面!優質文章將會通過《創業家》及i黑馬的媒體渠道進行推廣http://ask.iheima.com/?/publish/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