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維珍成功的另一種解釋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v7k5.html

      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公司是最讓我疑惑不解的公司,因為這家公司的業務極為龐雜,什麽業務都想做而顯得缺乏“聚焦”。在“維珍”這個品牌旗下竟然擁有兩百家私有公司,其業務跨越空運、服裝、軟性飲料、計算機遊戲、電信運營、金融服務、唱片甚至包括安全套等各行各業。
      早在1996年,定位理論的開創者之一阿爾·里斯在《聚焦:決定你企業的未來》中就曾經預言維珍因為沒有“聚焦”、品牌延伸而“即將分崩離析”。但是18年過去了,維珍公司卻仍然“巍然屹立”於世界企業之林,並未出現如里斯先生斷言的結果。那麽,是里斯先生判斷有誤嗎?

       最近我閱讀了亞德里安·斯萊沃斯基的著作,發現斯萊沃斯基以“需求創新”理論解釋維珍成功的奧秘。他認為,維珍占領市場不是利用產品的相似性,而是通過研究顧客心理精心創造維珍式的生活方式來吸引顧客。維珍認定,消費者之間購買心態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情感”。因此維珍建立了一個與顧客緊密相連的情感關系網,傳遞旅遊、音樂、交友和服裝等方面的信息,是年輕、充滿活力的生活方式的象征。在得到顧客的熱情支持後,它便繼續擴展服務業務,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因此維珍這個品牌不是依賴於產品或者服務,而是利用了顧客對個性生活的渴望。

       這就是說,維珍創造了一種適用任何產品和服務的大眾化的映像,從而為最終獲利開辟了道路。比如,看上去航空與唱片似乎毫無關系,如果維珍唱片公司的品牌延伸僅僅來自對音樂的關註,那麽進入航空業就顯得突兀了。但是它的目的是傳播新鮮的、活潑的精神和文化,這些信息將會傳遞給為傳統航空公司低質服務和不透明價格所困擾的顧客。維珍航空並不會弱化維珍這個品牌,而是會提供高質量迅捷的符合維珍標準的服務來增強品牌的效應。例如,除了有傳統航空提供的電影和餐飲服務外,維珍還提供機上按摩和酒吧服務。

       維珍旗下其他的公司也一樣,都是通過一個能為顧客接受的品牌形象,進而建立一個情感關系網。這個形象可以應用於任何產品和服務,從基金到軟飲料,從酒店到假日旅行,再到移動電話。顧客對維珍品牌是如此信任,以至於當維珍公司將生意延伸到市場上的任何一部分時,他們都能夠接受。維珍公司的戰略是: 站在顧客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千方百計提高服務質量,滿足顧客感情需求並且使他們產生歸屬感。

       里斯在《聚焦》一書中也指出,品類中銷量最大的品牌基本在顧客心里代表這個品類。也就是說,行業主導地位的基本優勢就是在顧客心里擁有字眼。這就是“心智”定位。維珍似乎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唯一不同的是,按照定位理論,如果某個品牌已經擁有了品類名稱,就應該縮小自己的業務範圍進行“聚焦”,而維珍卻一直利用品牌延伸自己的業務範圍進行“多元化”。近年來,我閱讀了特勞特—里斯的大量著作,基本上贊成定位理論,但是對於其“心智”一詞卻不甚理解。實際上,在心理學中,“心智”被定義為,人們對已知事物的沈澱和儲存,通過生物反應而實現動因的一種能力總和。當眾多消費者認可“維珍”這一品牌時,維珍在顧客心里也變成一個詞或一個概念,從而獲得了“心智”。我以為它與定位理論並無多大的矛盾。因此,維珍公司目前尚未“土崩瓦解”就可以得到解釋。
       以“心智”來解釋維珍的某些失敗也是可行的。2001年,維珍就在曾投資5000萬美元與新加坡合作開發的移動電話項目中撤資,而這個項目啟動還不到一年時間。究其原因是因為維珍這個品牌在新加坡並沒有植入消費者的心智中。據統計,在新加坡“維珍”這個品牌僅僅吸引不到5萬名顧客。按照斯萊沃斯基的說法,整個消費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產生差異也越來越小,公司發展道路更是越來越窄。但是不論哪個行業,必定存在顧客未被滿足的新的需求。找到這些顧客,解決他們的問題,就是創造新的發展機會的關鍵,這就是企業發展動力或是有競爭力的差異的來源。這樣看來,公司“聚焦”或不“聚焦”似乎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即使是非常“聚焦”的公司,若不進行需求創新,也可能後患無窮。
       不過,在投資領域,有思想的投資者對多元化的公司一直都小心翼翼,甚至回避之。因為有太多的公司在進入自己不是擅長的專業領域而遭遇失敗,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彼得·林奇才會得出多元化大都“多元惡化”的結論。很顯然,絕大多數多元化公司並不會像維珍那樣,長期聚焦於滿足顧客的情感需求。或許維珍公司只是一個特殊的案例吧,但是卻讓我浮想聯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