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月時,我們有篇「中國的全球高鐵夢」,敍述中國高鐵「走出去」的宏大布局。當時看,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非常遙遠的「中國夢」,似乎「十劃都未有一撇」;然而,數個月後的今日,這個布局已經提升到國家領導人層面,而且連資金提供亦已有初步框架,速度之快讓人不得不正視。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部長級會議在11月7日開幕,作為發揮主場外交優勢,中國除力推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北京路線圖通過外,還將提出以「一帶一路」為主軸的「互聯互通合作藍圖」,以爭取納入領袖宣言,藉此回應美國重返亞洲戰略,逐步重組區域與全球的權力版圖,實現其亞洲再平衡的戰略。
值得註意的背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自上任後,即以「中國夢」做為其施政願景,同時提出一系列的內、外政經目標,而在涉外事務上需要投註更多的合縱連橫。當中兩大戰略,一個是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就是力推亞太自貿區路線圖的通過;另一個則是經濟基礎合作,也就是「互聯互通合作藍圖」的通過。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而所謂的「互聯互通合作藍圖」,既涉及公路、鐵路、航路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也包括規則制度等方面的「軟聯通」,還將推動「人聯通」,為亞太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一帶一路倡議,有利於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習近平認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只有堅持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習近平於11月4日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中指出,「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和中國有著共同利益。
分析指出,若將「一帶一路」的戰略思維合併觀察,可以發現,中國除了運用FTAAP在APEC試圖拖慢TPP的速度,同時也從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南亞兩路。背後的戰略企圖,除了開闢與俄羅斯、歐洲之間貿易網路之外,亦要在APEC多邊架構下對未來的海洋發展方向爭取話語權,希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藍色經濟發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實現互利共贏的新經濟格局。
在此背景下,中國一口氣砸下重金吸引有關各國加入「一帶一路」。據華爾街見聞報導,中國將設置規模1000億元人民幣(約163億美元)絲路基金,主要為「新絲綢之路」中的基礎設施建設籌措資金,該基金將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進行管理。另一方面,習近平倡議與一些國家合作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出資500億美元,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援,促進經濟合作。
不難發現,「一帶一路」地緣佈局除了能源和地緣安全的戰略意義外,更有助於中國向海外輸出產品與技術,包括油氣運輸、鐵路、公路、電力電網、通信以及港口等領域,是中國基建「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估計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與聯通,旅遊、農業、商貿物流等領域必將蘊生大量商機,而這將成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具體實施作法,這一部分,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談論。
相關舊文:中國的全球高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