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雷軍的順為資本怎麽看項目?三個核心判斷必不可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7/149835.html

黑馬說:順為資本是雷軍背後一家頗為神秘的投資機構,它以投資移動互聯網的早期項目而著稱。近日,順為資本合夥人程天來到了黑馬營十期課堂,分享了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VC的投資邏輯。其中很多內容都是獨家透露,幹貨頗多,值得一看。


文 | 順為資本合夥人 程天
 

VC選擇投資項目的三個核心:

項目團隊判斷

市場的判斷

商業模式的判斷

 

1、項目團隊判斷

 

最理想的團隊,或者VC最喜歡的團隊,肯定有一個超強的領導人,這個領導人又具有極強的控制力,具有核心標桿作用,說一不二。在強話語權領導人的前提下,再設立好標配的團隊。

 

2、市場的判斷

 

第一,最近一段時間,市場尤其熱,總理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以後,TMT的發展是日行千里,兩三年前對“方向看好”這件事很難,而現在來看“方向看好”變得容易了。

 

原因有很多,我們自己內部總結,在目前這個時點上,不考慮政府等其它方面的鼓勵支持,排除這些額外的因素,TMT行業在最近幾年確實面臨了極大的驅動力。

 


 

第二,我們基金關註的方向,不管叫物聯網,還是叫智能硬件,還是叫其它的設備互聯,或者萬物互聯。這類以實體硬件,帶智能化,通用連接帶來的商業機會是不一樣的。也許我這個話筒就可以直接錄音不需要其它設備了,有很多很多驅動力。

 

第三,現在談的如火如荼的O2O,這是非常玄的一個行業,它整合了傳統行業和互聯網,在很多領域它做了很好的結合。

 

前面這三個巨大的驅動力交織起來,在目前這個時間點確實形成了一個風暴,導致最近一兩年這方面的創業項目特別多,質量也特別好,客觀上形成了VC投資的浪潮。

 

因為,現在很多互聯網模式都是嫁接在免費模式,外加升值服務的模式基礎之上的。很多創業者跟我們交流的時候,會提很多非主要業務,或者未來的延伸業務。

 

但對投資人來講,我覺得因為現在延伸業務或者拓展業務是無法證偽的,或者現在很難說這個業務已經會存在,或者以後會不會存在。正如,十年前誰也預計不到QQ現在做的這些業務。

 

3、商業模式的判斷

 

我們主要看項目的商業模式是否有改良、有升級、有創新?目前的商業模式分為兩種。

 

第一種商業模式是顛覆性的,即逼死競爭對手、逼瘋自己的商業模式;顛覆式的項目,是所有主流型美元VC投資人特別想遇到的項目,但是顛覆式的項目客觀上講比例真的是少之又少。

 

比如我們說很多業務是在美國,或者說在其它發達的互聯網國家存在,你把它複制到中國還不一定是顛覆性項目,真正的顛覆性項目就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海外都沒發生過的。我說了雖然人類歷史上商業模式萬變不離其宗,但至少第一眼看上去是很不一樣的。

 

第二種是改良式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更現實,傳統業務加上互聯網的翅膀,做升級換代,更容易經營。

 

比如我們投的智能硬件項目,相對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講是很簡單的,雖然有很多項目做的不夠好,但在現有的產品基礎上做升級,或服務上做升級,操作性容易很多。

 

有的行業里會出現很多公司,大家都能做的很好,偶爾的情況也能做出個大公司。

 

互聯網教育就屬於這里類里非常典型的。因為互聯網教育不管是以老師為屬性,還是以原創內容為屬性,它能產生天然壟斷的概率很低,或者說在每個垂直領域都有專業的、特別深耕行業的公司存在,他們對行業特別了解,對內容的控制更好,所以有可能是多元共存的。

 

這類行業可能不用拼的你死我活,咱們就關註咱們如何做好,在有限的市場空間里獲取有限的市場份額,成為循序漸進發展的一家公司。我覺得這也是一條路子,所以我們投了一些做互聯網教育的公司,都做的很好,也能做成上規模的企業。

 

還有類似於像滴滴打車這種的,滴滴打車我原來的公司也投了一點,類似這類的也起來很多,上個時代是利用PC互聯網網站的,現在是用移動APP的方式,把這個供給需求進行嫁接的,這類的商業模式我發現也起來了一批,包括不管是在物流,包括在貨運、餐飲,有很多子行業,甚至在一些更傳統的行業。

 

泛O2O,比如我們去年投了一家裝修公司愛空間,首先是把產品做互聯網化改造,然後結合線上監控和用戶一體化業務服務進行互聯網嫁接的模式,這類傳統消費品和服務業務加互聯網,包括剛才提的醫療這類的是不是有可能做這些嫁接,我覺得也是有可能的,現在每天也在不停的冒出一些新的模式。

 

創業公司的戰鬥力永遠比巨頭強,這是在中國的鐵律,巨頭公司就算給下面給足精力,也沒有老板自己幹來的直接和暢快,包括我們還有很多PE在邊上等著說非要砸出下個京東、下個阿里的瘋狂投資人人,我覺得大家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

 

最近一兩個月我發現個問題,我感覺到58跟趕集合並以後,好象最主要的方向是做到家,現在美團也有了,美團上門,京東也有京東到家,大眾點評也要到家了,好象到家這個事情突然就火起來了,我不知道是什麽因素,這幾個巨頭出來以後還會不會有草根發展的機會?

 

創業者先嘗試了,然後巨頭覺悟了。競爭是沒法避免的,已經做大的公司肯定想做的更大,拓展業務線是無法避免的,所以為什麽說VC有存在的價值?原來沒有VC的情況下跟他們打是根本不可能的嘛,現在有個VC了,當然概率還是挺低的,但是至少有一定的可能性,能跟他們局部的掰掰手腕。

 

去年的時候,我們內部還在爭論到家是不是個偽需求,現在至少證明不是個偽需求了,至少這點是個進步,之前懶人經濟這件事有爭論,很多是違背以前固有的商業邏輯的,是類似於帶有顛覆性創新的。

 

包括我自己本人也在被教育,原來我覺得懶人決定有顧慮,而現在大家都做,至少這是需求,有很大的機會。壓力與風險是共存的,我們去年看的一些O2O公司,我覺得現在壓力都非常非常大,但還是有一批勇敢的創業者起來挑戰大公司、顛覆大公司,還是有一批勇敢的投資人並不覺得巨頭做了是個什麽事兒,反而是覺得巨頭做了以後還會有兼並收購的機會。

 

在目前的資本市場,國內發展到這個程度,大公司的思路也很開放,內部也是有很多團隊的,做業務的歸做業務,老板的想法也是多元化變化的,行業的整合是很多樣的,在中國你只要保證你的錢不燒完,某個局部比別人做的好一點,我覺得這個價值永遠會被別人發現的。\版權聲明:本文述者程天,順為資本合夥人;由i黑馬編輯,文章僅代表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文 | 網易Club 王先

精彩語錄

1.短期要改變農村人口的消費習慣不容易,先選擇以B2B的模式切入,目前農村電商不足以直接到TO C。

2.農村是萬億市場,但投資農村,不能一步到位;

3.農村互聯網創業者最好有農村背景;

4.所有投資都在考慮:十年後能不能給我們至少掙十倍的錢;

2005年底,時為CIG投資人的許達來投資了一家叫做“金山軟件”的公司,這是他第一次與雷軍相識,此時兩人還處於投資者與創業者關系結構。

隨著許達來投資後加入金山董事會,二人彼此了解也隨之加深。然後,順理成章搭上了傳說中的“友誼小船”,十幾年沒翻。

2011年,許達來與雷軍成立順為資本,同為創始合夥人。同年8月,雷軍的小米手機在北京798藝術中心正式問世,之後幾年,“米粉”概念風生水起。順為資本在業內低調潛行。

多玩、UCweb、凡客誠品等公司,由於有雷軍參與投資,所以江湖有人把它們戲稱為“雷軍系”,其中不乏將雷軍個人投資行為與作為機構的順為投資混淆在一起的成分。

“覺得自己活在雷軍的影子之下嗎?”網易創業Club問許達來。

小米做戰略投資 順為看財務回報

 

“我倒不覺得。因為我是新加坡人,在國內十幾年,從他(雷軍)身上學習到了好多東西。”比雷軍略小兩歲的許達來覺得,對於他來說,雷軍更多時候像個兄長,也是朋友,“有時候我覺得他也是老師”。

據了解,在順為基金創立後,雷軍很少再做個人投資,投資主要通過順為做決策,自己扮演GP(普通合夥人)角色。許達來與雷軍兩個人組成順為投委會。作為純財務投資金回報驅動的機構,到目前順為所管理基金規模為17.5億美金基金,10億人民幣基金,在線教育領域里投資了包括一起作業、51talk無憂英語、小站教育;醫療健康領域投資了丁香園;在智能硬件投資了華米等,此外也是羅輯思維第一輪投資者。

順為基金投資團隊14個人,四個合夥人(包括雷軍和許達來),在內部討論投資時,投資團隊的人都參與,投資經理和分析師也歡迎發表意見。投委會僅許達來和雷軍兩個人,所有的項目都需要兩人達成一致意見。但投資團隊每個人每年有一兩次綠色通道,如果某人對某個項目非常堅持要投,認為成功幾率很高,即使內部有顧慮,在所占金額不高情況下(小幾百萬元),也會讓他去嘗試。“因為一線的人員最了解項目。”許達來說。

順為要投的項目,每一個雷軍都會親自見。當然也有雷軍同意過的項目最後放棄投資的,比如在盡調過程中發現了問題。

雷軍當CEO的小米做投資,和雷軍當創始合夥人的順為做投資,如何分工或協同?

“和小米最大的協同是在智能硬件領域。”許達來介紹,智能硬件是順為早期關註的方向,在過去兩三年里和小米多方配合,投資了包括華米科技(小米手環)在內的五六十家公司,“陸陸續續你們應該會看到這些產品的亮相。”

重心不同,小米主要從戰略投資角度考慮,而順為從純財務回報角度做分析。“我們的投資決策都是圍繞著這個公司十年後能不能夠給我們至少掙十倍的錢。任何創業公司,我們所設想的都是它十年以後會成為什麽樣子。”許坦言。

就順為基金而言,未來三大投資重點:智能硬件、農村互聯網、跟房產相關的商業模式。三大重點之外,通過互聯網去改造傳統行業(比如金融、醫療健康等)的創業項目,產品出海的團隊和模式,也在投資射程之內。

智能硬件一直是順為過去5年的投資大重點,主要集中在 2C的智能硬件,未來智能硬件的投資重點將轉為2B硬件,即所謂的“工業4.0”,如何通過智能化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

而農業互聯網,是順為要打響的未來十年的重點大方向。

農村電商尚不足以直接到C

 

國道兩旁,農村圍墻,營銷廣告標語刷滿了白墻黛瓦。“生活要想好,趕緊上淘寶”,“美團就是省,一元看電影”,“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互聯網經濟進村了,而電商,成了農村刷墻的主力軍。

農村互聯網方向的創業者當下並不算多,為何把農村互聯網列為順為基金的重點方向,許達來說基於以下三方面判斷: 一是萬億級別市場,潛力巨大;第二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在一二三線城市高度普及,但在農村剛開始。第三目前各大巨頭和中型的互聯網公司還不關註農村市場,存在著市場的空白點。

順為內部將農村互聯網項目進行了簡化分類:一是將農產品賣到城市,二是將產品賣到農村,三是如何幫助農村人口解決工作、培訓、娛樂、理財等需求。對農村互聯網一個重要判斷是,絕大部分客戶必須是農村人口。

電商,是順為切入農村互聯網投資的一個入口。

因為最容易理解,最直接。

對於之前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互聯網的農村群體來說,如何將使用互聯網變成一種習慣,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在這里找到解決高頻需求的渠道。比如,在網上可以買到價格比線下便宜百分之二三十的同款商品,可以多元化選擇,可以便捷地收貨。

但目前農村的消費習慣,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信任經濟”。即:農村用戶到自己熟悉的小店里,滿足自己的采購需求,而采購決策,也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受農村小店店主的影響,農村很多店鋪都是夫妻小店。

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費孝通《鄉土中國》

所以,直接把產品賣給農村消費者還尚早,可以通過影響一部分人,繼而影響更多的人。

順為曾投資一家名為“51訂貨”的面向農村市場的創業公司。這個平臺所做的並不是改變農村人口消費習慣或采購對象,只是優化農村的小店與供應商的供應鏈條(農村小店從51訂貨上訂貨,平臺給予配送),降低其采購成本。

而51訂貨網所解決的需求,主要源自農村幾點現狀:一是人口同質低價購物的心理需求,二是保證貨品真實性,解決農村市場常見假冒偽劣產品的問題。而51訂貨網在打通中間流程減少小店采購成本的同時,既降低了出售環節價格,又保證了貨品的真實。

至於直接2C的電商模式,目前尚不成熟。許達來認為,透過電商、網上下單,直接送到2C的用戶,短期內在農村看不到。農村電商的發展目前尚不足以直接連接農村消費者,需要從to B向to C循序漸進切入。目前順為投資的農村互聯網的項目,51訂貨是優化了城市產品到農村小店的供應鏈流程;美菜網是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到城市餐館的供應鏈。

許達來稱,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目前在農村約為30%左右,當普及率達到80%時,農村互聯網爆發點會比較明顯。改變農村人口消費習慣,短期內相當不容易,順為有足夠的耐心,這個時間,順為給出的是十年。

 

投農村項目,創始人最好有農村背景

成立於1969年的美國西斯科(Sysco)公司已有近50年歷史,分支機構遍布北美地區,為近40萬家餐廳、醫院和學校等提供包括鮮凍肉、海鮮、家禽、蔬菜、水果、零食等服務。2015年以近百億美元利潤位列《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229位。

“我們投資美菜,當時考慮到的是美菜的商業模式和Sysco非常相近。優化農產品到城市中小餐廳的鏈條,是一個已經被驗證了的模式。”

這是順為在農村互聯網方向所做的一道選擇題。當時將農村互聯網定為重點方向後,順為成立了幾個內部研究小組,研究潛在投資方向,尋找標的,從宏觀的研究,到細分領域的了解,再落實到個別項目(行業分析——細分領域——具體項目)。就這樣,發現了美菜,而且巧合的是順為的兩組投資團隊都發現並看好了這個項目。

作為美菜的創始人,有著窩窩團聯合創始人背景的劉傳軍在許達來眼里是一個“A級創業者”,許認為劉傳軍不僅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農村背景使他有著改變農村的高度使命感---幫助農民提高收入水平。而農村收入水平不高,原因是流通環節占了農產品價格的60%。而美菜的切入點,正是從解決城市中小餐廳購買食材的需求入手,為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

這樣,城市中小餐廳的老板們只要每天晚上十點鐘前下訂單,美菜在隔天早上八點以前把食材送到餐廳,極大解決了采購痛點。

據許達來介紹,在投資美菜之前,順為也聊了好幾家類似商業模式的創企,但最後大家都認為美菜是最有系統性最合適的。“我們評估一個團隊,當然重點在牽頭人。牽頭人哪怕有不足的地方,只要他能找到合適的合夥人來填補,也OK。所有創業項目,基本都需要靠一個團隊,希望一個人把什麽事情都解決好,不大現實。”

其實國內並不乏嘗試生鮮電商創業者,但鮮有出彩,很多時候問題出現在倉儲冷凍物流。尤其是想將農村產品賣到城市,最主要的瓶頸便是倉儲、物流以及配送,而很難一步到位。

美菜最開始與其他同領域公司類似,以外包來解決。而現階段正嘗試自建倉庫,自建配送渠道,比如優化從北京新發地到餐廳整個供應鏈條,逐步根據自己的能力向上遊誕展。作為電商企業,在一定成熟階段後,物流及倉儲將成為一道重要門檻。京東是國內典型嘗試者,事實也證明今天的物流配送已成其重要戰略價值。

板凳要坐十年冷

投資農村互聯網,怎麽進行項目決策,順為的判斷維度主要基於三點:

1,團隊所做的方向是否在“順勢而為”,這種商業模式未來(比如十年內)是否行得通,如果只是暫時不錯,未來的發展存在質疑,否掉。

2,市場是否足夠大。如果市場想象空間本來有限,創業成功率又有限,那麽對於投資人的潛在回報必然更有限。所以具體又會考慮兩方面:一種是市場需要已被驗證,商業模式有顛覆性;二是剛開始市場比較小,但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巨大的市場。

3,團隊是否合適。“我們更看好產品、技術或運營背景的團隊,因為在初期階段,能把產品做出來是最重要的。”創始人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使命感,有決心打開農村互聯網市場,又願意做比較辛苦的事情。

許達來說,雖然順為長期看好投資農村互聯網,但這需要很大的耐心,因為短期內的爆發,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好在順為基金的周期足夠長,有足夠的耐心。

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95

“跨界人才少是農業互聯網最大瓶頸” ——專訪順為資本合夥人李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989

(視覺中國/圖)

南方周末:順為在農業領域的投資邏輯是什麽?

李銳:順為資本從農村的生產到消費,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都有關註。我們的投資範疇很寬泛,從農產品流通的項目,到藍領就業平臺,都做了一些投資布局。

具體來說,我們的投資案例包括美菜、什馬金融、農分期、好豆、一公里、51訂貨和匯通達等農村互聯網項目。

其中,農村金融這塊是我們重點關註的。比如我們投資的什馬金融,就是專註農村的消費金融市場。農民對於金融的需求其實很大,如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和農具等需求很旺盛,但在農村具體給農民做消費信貸的公司卻很少。

此外,我們還投資了一個生產金融領域的項目,叫農分期,它是是利用農業+金融+互聯網的模式,來服務農業經營。目前農分期在農村的重點客戶是那些正在規模化種植的農戶,比如種糧大戶。農分期幫他們在購買農機時提供分期付款業務。

雖然在農村市場,傳統金融機構一直在開展業務,但依然有大量金融需求沒被滿足。

南方周末:對於三農市場,你們看到了哪些趨勢?

李銳:大的方向上,我們發現商業的下沈趨勢越來越明顯,大家都在向五六線城市,向城鎮和村莊拓展生意。因為一二線城市已經趨於飽和,三四線城市爭奪激烈,唯有農村市場天地廣闊。

我們認為,在這個下沈趨勢下,能加快下沈速度和深度的項目,我們很關註,尤其是那些能節省周轉環節,讓產品更加快速直達農村終端消費者的項目,我們會重點關註。

這些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等領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我們認為互聯網和科技在農村提升效率的空間依然很大。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阿里和京東等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在農村布局了。

另外,從消費群體來看,現在出現了藍領返鄉潮,出現了打工者返鄉創業潮。在創業市場,也有很多公司在農村做就業和社交的嘗試。

最主要的是,我們認為中國的城鄉差距,在消費和收入上,不太可能再拉大了,村鎮級居民的消費能力在迅速增長,這個增長速度遠快於大城市。

南方周末:為什麽農業互聯網這幾年才開始火起來?

李銳: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是這幾年農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過去,村里拉一條電話線和網線很費勁,現在智能手機在農村越來越普遍。

另外就是這幾年城鎮間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尤其是交通方便之後,大部分村鎮離核心城市越來越近,這從過去農民一窩蜂出去打工的單向流動,變成了現在進城打工和返鄉創業的雙向流動。

南方周末:據你觀察,還有什麽因素在制約農業互聯網的發展?

李銳:現在最大問題是跨界人才非常少。既懂農村、農民和農業,又懂互聯網和商業的人才很稀缺。所以順為在投資農業互聯網項目的時候,非常關註團隊,關註這個團隊里是否有跨界人才。

南方周末:為什麽投資圈對於投資農業互聯網目前總體感覺很謹慎?

李銳:整體來說,比起其他行業,尤其相比純互聯網項目,農業互聯網更加本地化,更容易受地方政策和當地鄉土鄉情的影響。

目前在農業領域,VC(風險投資)確實進去的不多,主要還是農業市場的地域特殊性,沒法一個模式快速複制到全國,所以創業公司很難快速起規模。

現在很多農業互聯網項目,停留在信息平臺的層面,如果局限在此,公司很難做大,沒有什麽想象空間。但一旦涉及交易環節,確實對創業公司提出很高要求。

創業者涉足農業市場會很難,涉及交易環節更難,但一旦突破了交易這關,空間就很大了。

南方周末:能否從投資人的角度,對比中外農業互聯網的差異?

李銳:最大的差異是,國外基本都是規模化生產。比如美國,農業的生產要素很集中,大農場很多,基本都是規模化生產。而且農莊之間有很成熟的合作,有行業協會。另外,國外農產品,也更加標準化一些。中國農業則還是小農經濟為主,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

南方周末:你們對政府在農業互聯網這塊的工作有什麽建議?

李銳:政府一直重視農業發展,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跟三農相關。政府也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農業利用互聯網來提升生產效率和流通效率,來降低生產成本。

除了這些,我們認為在核心的生產要素上,比如土地確權等工作,可以做更多的努力和嘗試。我們認為政府可以多鼓勵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同時,進一步開放,降低農業市場的管制和準入門檻等,以便給創業者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11

“車來了”涉嫌盜取數據 曾獲真格、順為投資

7月12日,第一財經記者從公交車信息查詢軟件“酷米客”方面了解,其後臺數據涉嫌被提供同類服務的軟件盜取。

而被指控涉嫌盜取數據的軟件“車來了”是由武漢元光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查詢公交車實時位置的手機軟件。據官方信息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天使輪接受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以及徐小平的真格基金註資,A輪由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公司投資。

“酷米客”技術提供方深圳谷米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黎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團隊在2014年年底通過IP追查發現“車來了”通過非法手段入侵後臺抓取數據,“他們(“車來了”)通過破解密碼進入我們的後臺,隨後將數據占為己用,在深圳地區每天對我們進行300萬次以上攻擊。”

“酷米客”透露,今年1月警方對“車來了”盜取數據一事進行立案偵查,李黎明告訴記者,“車來了”不僅盜取他們一家數據,廈門掌上公交以及另外兩家實時公交軟件公司也同樣監測到盜取數據的情況。“事情發生之後,我們和掌上公交都跟他們溝通過,但他們並不理會,因此才訴諸法律。”李黎明說道。

據了解,“酷米客”和“車來了”等軟件主要通過公交車實時路線,提供車輛到站距離、預計到站時間等服務。這類型企業從兩個途徑獲取公交實時路線時間數據:一是由公交公司提供,二是通過自有的GPS定位系統獲取。

李黎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酷米客”目前布局超過40個城市,主要給公交公司提供免費調度系統,以合作的方式獲得GPS系統安裝授權,以取得公交運行數據。“目前,我們在全國擁有公交車大概4萬多輛,算上設備維護成本、通信通道成本等,經過評估,每輛公交車直接投入是1000多元。”李黎明說道。

官方資料顯示,深圳市谷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成立之初主要開發車載系統,2012年進入實時公交系統研發。公司員工平均年齡26歲,其中碩士以上學歷占70%,研發人員占比70%。

企業信用信息系統資料顯示,武漢元光科技成立於2010年,而“車來了”軟件成立於2013年。截至2016年3月,“車來了”合計有員工170人,覆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杭州、重慶、成都等在內全國71個城市,用戶4000萬。在今年3月接受媒體采訪時,其CEO邵淩霜曾表示將在今年覆蓋全國100個城市。

根據公開信息,2013年至2015年間,“車來了”共計獲得近億美元的融資。

第一財經記者就此事聯系武漢元光科技,相關人士表示此事由警方說法為準。“這件事情,警方會向您證實或否認,其他方面,諸如對酷米客的言論,我們不予置評。”

據媒體報道,6月初,“車來了”創始人兼CEO邵某等5人被南山警方以非法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罪予以拘留。隨後,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李黎明所提供立案的南山高新派出所,聯系南山公安分局,分局民警對此事並未給出肯定答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14

快剪連鎖“星客多”宣布完成A+輪融資,順為資本領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8/158783.shtml

快剪連鎖“星客多”宣布完成A+輪融資,順為資本領投
常皓靖常皓靖

快剪連鎖“星客多”宣布完成A+輪融資,順為資本領投

星客多是一家美發連鎖品牌,創立於2015年1月。

i黑馬訊 9月18日消息,星客多宣布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由順為資本領投,黑洞投資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加速布局新一代門店,完善產品與服務鏈,完善大數據體系,以及繼續推進品牌升級,提升用戶體驗。

據悉,星客多是一家美發連鎖品牌,創立於2015年1月。

據星客多透露,今年上半年實現了用戶量翻倍式增長。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星客多已經為北京和上海兩地的近40萬顧客服務了近70萬次。目前在北京、上海共擁有38家店,160多名發型設計師,並因於今年初並購了一家軟件技術公司。

此前,星客多曾獲得由創新工場、明勢資本及天使匯聯合投資的天使輪融資,以及由東方弘道領投,創新工場、明勢資本、天使匯跟投的A輪融資。

創始人莊威表示,“未來6個月,星客多將在北京和上海迅速拓展全新風格的門店,現有門店也將逐步改造,從此,星客多不僅是一家美發店,還將為用戶提供專業的造型風格指導。星客多將繼續圍繞標準化與數據化打造產品與服務,通過布局美業周邊打造完整的產業鏈。”

星客多剪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549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207/160228.shtml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第一個層面的思考:

創業者是否在追風口

我在海外工作到2009年,正好在倫敦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所見到的場景就像《紅樓夢》描述的一樣,之前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後是大廈忽傾,經濟繁華的場面一下子就消散了。

因此,我得出來的教訓就是:很多方向、項目可能看起來很火,但是你要很深入地去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商業模式、行業邏輯和存在的合理性。

最近,風口又被頻繁地談起,好像找到風口就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所有任務,我不能認同。對於大趨勢,大家是有整體判斷的,但具體的爆發節點是很難被預測的。所以看見當下很熱的事情就去做,無異於是把自己的大腦外包給了別人。雖然風口可以給你更多的融資機會,但看見一個風口就紮進去,然後想成為那只「豬」,恐怕是不靠譜的。

其實風口本身是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的。我比較認同的一種判斷方式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你也需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所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前後,我們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這里有兩個邏輯:首先,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其次,大流量技術實現了,並且在其他領域也有了相對成熟的應用。所以當時大家覺得,高流量產品在此刻會有很大的機會,這是基於基礎設施已經成熟而做出的理性判斷。

而實際上,映客一類高流量的直播平臺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年、2016年左右,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當時大家也覺得分享視頻會發展起來,但到目前為止,這類的創業公司也並沒有太火過,市面上僅跑出來了一個快手。所以盡管基礎設施條件成熟後,一定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但具體哪一類商業模式能成功也還需要市場來驗證,這里面充斥了大量的不確定性。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自帶風口的創業項目,比如滴滴。但改變普羅大眾的消費習慣,意味著你要付出極其高昂的市場培育成本。也意味著你必須確信自己能夠融來巨額的資金,讓所有人都把錢砸到你身上。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現在也有很多人覺得成功的公司都融了很多錢,那是因為他們活下來了;還有更多的是燒錢後死掉的,只是替別人教育了市場的,這些你都沒有看到。所以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往往都是「白骨累累」。

第二個層面的思考:

項目的真實需求是否存在

我回國後,也接觸到了很多的創業者,交流下來我發現當中的很多創業者都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麽都想改造。比如我遇到一些非常豪華的創業團隊,他們希望改造傳統教育產業,給中小學提供一整套教學IT系統,把排課程、閱卷、批改、成績錄入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同時做七八條產品線,包含小學、中學各個階段的所有問題,後來發現沒有一個學校買賬。

在這個例子中,創業者覺得用技術手段能夠把所有線下的零碎問題都解決了。實際上,由於教育行業的試錯成本太高,沒有人願意拿自己孩子的學習做實驗,而且那些零碎的工作已經存在了這麽多年,肯定也有它的道理,如果用很原始的手段已經能夠滿足學校的需求,那就沒必要再用你這套技術成本過高的系統。

這反映出來的就是,很多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一看傳統產業滿眼都是痛點、到處都是需求,卻並沒有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在哪里,也沒有去權衡用戶的需求到底有多強烈,用戶願意為此付出多大的成本去解決。

所以互聯網思維在傳統行業的應用是要加限定的,很多行業的互聯網化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困難很多。我們對於傳統行業要抱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要總覺得自己是高大上的,能夠橫掃一片,事實上你很可能會撞得頭破血流。只有你對於傳統行業本身抱有充分的敬畏,並按照和利用它的規律稍加改造,這樣最後才可能會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創業故事:因為我有什麽樣的經歷,所以最後就決定要做什麽樣的事情。例如,有些創業者因為突然間做了爸爸媽媽,然後對於母嬰行業誕生了非常強烈的熱情,於是大腿一拍,就決定去做某個細分品類的項目。

那對於我而言,自己又是如何鑒別這類的需求是否成立呢?對此,我有三個心得:

1)、抓確定性的需求。雖然用戶的需求看似在不斷地變化,但實際上有些需求是一直相對不變的,而且這類確定性的需求往往更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很多時候,個體無法持續性地領先市場的認知,如果你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可能你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近幾年成長顯著的超級獨角獸Uber及Airbnb,都是在相對確定性的需求方向,通過創造新的供給,提供更好的性價比解決方案,以此贏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2)、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當創業者來我辦公室聊的時候,我一般會花半小時左右和他一起玩他的產品,看它各種功能的展示,看產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引發自己情感上的共鳴。

3)、和用戶做電話的溝通及訪談,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4)、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情況。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等於90%的用戶在一個月後就流失掉了,這可能就說明,該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不是用戶急待解決的。

第三個層面的思考:

商業模式是否存在問題

如今,很多創業者發來的BP,其中有關商業模式的描述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大家都知道最難做的是征信,所以很多創業者一來就說怎麽收集征信數據、怎麽圈定優質人群。但實際上這不是最重要的,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設計上有保障機制。

以目前的社會信用體系來看,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好個人征信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我投的什馬金融,主要是做農村市場的電動車交易貸款的,但它把重心放在了整體風控,而不是個人征信上。為什麽我們會這樣去做,有以下兩點的思考:

1)、農村很大程度上是熟人社會,商業半徑一般是周圍幾公里,那麽電動車的店主對消費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能夠了解、可以打聽到的,知道這個人需要買電動車就是簡簡單單拉點貨,這是基礎。

2)、把店主也納入風控體系中,比如說你賣的是某個牌子的電動車,什馬金融首先和品牌的總部簽一個從上到下的合作協議。其中有幾條很核心的規定,如果店主賣出去的車還款逾期率超過一定比例,那就沒有資格做代理商了。這對於一個城鎮的代理商來說是很要命的,沒有人願意為那麽小一點的收益,去毀掉飯碗。

第二個問題: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以我自己投的兩個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為例。51Talk針對的是能力提升的市場,我怎麽判斷它的基本模式?

首先,它的創新性是基於傳統的業務模式的,用互聯網的工具進行了一些改良。本質上還是線下一對一的英語口語,只是老師在菲律賓,這樣的模式在線下被驗證是可行的,所以它的業務一直都很穩。

其次,菲律賓老師英語不錯,人工成本也很低,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很大的增長,具有盈利的空間。如果漲到和英美老師一樣的價格,業務模式就會受到沖擊。

商業模式也要本土化、接地氣。我投的另外一個教育項目掌門一對一,它面對的是應試教育市場,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幾家巨頭都瓜分不完。而且他的切入點很簡單,就是高考,讓考上好學校的應屆生給高中生授課,他們剛剛參加完高考,知識點和學習方法還很清晰,成績也很有說服力。

在這里也舉一個商業模式問題不大,但死於對可行性考慮不周的反面例子。在電商爆發的時候,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仍然有那麽多企業死掉,為什麽?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因為大家對於流量成本的不斷上升,用戶獲取成本的不斷增加,還有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惡化,沒有足夠的預期。

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有大量投資者、創業者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熱,但大家對這個行業深度的規律,可能都還處於摸索階段。

第四個層面的思考:

業務是否處於一個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註財務報表上的細節,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所以如果你只關註數字,有些時候就可能會脫離現實運營情況。

那麽應該看什麽?我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

這個核心指標在不同行業、甚至不同企業都是不一樣的,只能自己多思考。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我在投資過程中,關於運營指標的推演過程。

以教育領域為例,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有巨大的流量,然後再轉化出少量的付費客戶。所以不少企業都在盯著流量,把所有的運營經費都砸在流量上。這個邏輯在媒體、社交等很多業務上是可以的,但在教育行業,這個邏輯可能就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線教育的商業邏輯不是靠流量支撐的。即便你擁有巨大的用戶群,也未必能夠轉化成巨大的收入。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擁有巨大流量的在線教育公司能夠很好地完成商業化的進程,所以流量這個指標在該領域是錯誤的。

還有的創業者說不看流量,那看留存總沒問題吧,畢竟在國外的商業案例中,留存是最通用的指標。但由於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所以在線教育最重要的也不是留存,而是續費率,這也是我在投資51Talk中得出的經驗。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這就不一定了。舉個例子,掌門一對一是大學生兼職,而不是專業教師,所以最核心的就是看他的教學服務是否足夠讓人滿意。怎麽判斷用戶滿意與否?除了複購率,我把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定為了滿意度和擴科率,前者是對當下服務的認可,後者是對平臺的信任度。

擴科率指的是當一個用戶學了數學後覺得不錯,他可能會選擇再學個物理。因為教數學和教物理的很大概率上是不同的兩個人,那麽他的擴科行為就是基於對平臺的信任,說明平臺對他有粘性。

核心指標除了幫助你了解創業公司的運營是否健康之外,還有複盤的功能。當你投資一家企業時肯定是做了判斷和預期的,現在拿著這個核心指標去驗證曾經的判斷,就會看到當初的判斷是準確的,還是出了問題、看走眼了,甚至是問題出在哪。我覺得這對創業者而言也是適用的。

當然,在我的投資經歷中,一般很少會幹涉創業者的運營決策。對於公司的發展,創業者本身是最了解的,投資人能做的只是大方向的判斷。因為我們看過若幹的項目,建立起了坐標系,並在這個認知框架下進行投資。我能夠提供給你的就是一些歷史經驗教訓,而對於業務中那些細節、定價、機制,只有創業者通過市場才能驗證。

最後,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要回歸初心,彼此間少一些套路。既不要將創業看成是一場資本遊戲,也不要把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據我所知,創業公司掛掉的最核心、也是最多的原因就是夢想過於遠大,而不腳踏實地。

投資投資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72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207/160228.shtml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順為資本李威:投資51Talk後,判斷項目我會做這四個層面的思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本文系投資人說(微信公眾號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第一個層面的思考:

創業者是否在追風口

我在海外工作到2009年,正好在倫敦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所見到的場景就像《紅樓夢》描述的一樣,之前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後是大廈忽傾,經濟繁華的場面一下子就消散了。

因此,我得出來的教訓就是:很多方向、項目可能看起來很火,但是你要很深入地去思考它背後的市場需求、商業模式、行業邏輯和存在的合理性。

最近,風口又被頻繁地談起,好像找到風口就是投資人和創業者的所有任務,我不能認同。對於大趨勢,大家是有整體判斷的,但具體的爆發節點是很難被預測的。所以看見當下很熱的事情就去做,無異於是把自己的大腦外包給了別人。雖然風口可以給你更多的融資機會,但看見一個風口就紮進去,然後想成為那只「豬」,恐怕是不靠譜的。

其實風口本身是帶有欺騙性與誘惑性的。我比較認同的一種判斷方式是既要看風口的成因、推動因素,又要找到和自己業務結合的點;同時你也需要明白,一類技術突破所帶來的風口紅利,體現在商業化上,也是具有一定滯後性的。

比如,在2014年前後,我們就判斷4G風口即將到來,這里有兩個邏輯:首先,那時智能手機已經相對普及;其次,大流量技術實現了,並且在其他領域也有了相對成熟的應用。所以當時大家覺得,高流量產品在此刻會有很大的機會,這是基於基礎設施已經成熟而做出的理性判斷。

而實際上,映客一類高流量的直播平臺真正普及起來還是在2015年、2016年左右,之前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當時大家也覺得分享視頻會發展起來,但到目前為止,這類的創業公司也並沒有太火過,市面上僅跑出來了一個快手。所以盡管基礎設施條件成熟後,一定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但具體哪一類商業模式能成功也還需要市場來驗證,這里面充斥了大量的不確定性。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自帶風口的創業項目,比如滴滴。但改變普羅大眾的消費習慣,意味著你要付出極其高昂的市場培育成本。也意味著你必須確信自己能夠融來巨額的資金,讓所有人都把錢砸到你身上。

我個人的習慣是不把投資決策建立在創業者很強的融資能力上。如果把創始人融資能力強、能找到接盤俠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那這會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因為這是在投資創始人的嘴巴,而非整個團隊與業務本身的價值。

現在也有很多人覺得成功的公司都融了很多錢,那是因為他們活下來了;還有更多的是燒錢後死掉的,只是替別人教育了市場的,這些你都沒有看到。所以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往往都是「白骨累累」。

第二個層面的思考:

項目的真實需求是否存在

我回國後,也接觸到了很多的創業者,交流下來我發現當中的很多創業者都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什麽都想改造。比如我遇到一些非常豪華的創業團隊,他們希望改造傳統教育產業,給中小學提供一整套教學IT系統,把排課程、閱卷、批改、成績錄入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同時做七八條產品線,包含小學、中學各個階段的所有問題,後來發現沒有一個學校買賬。

在這個例子中,創業者覺得用技術手段能夠把所有線下的零碎問題都解決了。實際上,由於教育行業的試錯成本太高,沒有人願意拿自己孩子的學習做實驗,而且那些零碎的工作已經存在了這麽多年,肯定也有它的道理,如果用很原始的手段已經能夠滿足學校的需求,那就沒必要再用你這套技術成本過高的系統。

這反映出來的就是,很多互聯網出身的創業者,一看傳統產業滿眼都是痛點、到處都是需求,卻並沒有找到用戶真正的痛點在哪里,也沒有去權衡用戶的需求到底有多強烈,用戶願意為此付出多大的成本去解決。

所以互聯網思維在傳統行業的應用是要加限定的,很多行業的互聯網化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困難很多。我們對於傳統行業要抱有一顆敬畏之心,不要總覺得自己是高大上的,能夠橫掃一片,事實上你很可能會撞得頭破血流。只有你對於傳統行業本身抱有充分的敬畏,並按照和利用它的規律稍加改造,這樣最後才可能會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

第二個問題:以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普遍的需求。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創業故事:因為我有什麽樣的經歷,所以最後就決定要做什麽樣的事情。例如,有些創業者因為突然間做了爸爸媽媽,然後對於母嬰行業誕生了非常強烈的熱情,於是大腿一拍,就決定去做某個細分品類的項目。

那對於我而言,自己又是如何鑒別這類的需求是否成立呢?對此,我有三個心得:

1)、抓確定性的需求。雖然用戶的需求看似在不斷地變化,但實際上有些需求是一直相對不變的,而且這類確定性的需求往往更能代表大多數人的實際需求,比如大家對教育、金融、醫療等生存資料的需求。很多時候,個體無法持續性地領先市場的認知,如果你能將商業模式建立在有穩定性的需求方向上,並集中資源持續地加固它,可能你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近幾年成長顯著的超級獨角獸Uber及Airbnb,都是在相對確定性的需求方向,通過創造新的供給,提供更好的性價比解決方案,以此贏得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2)、自己變成一個小白用戶去體驗產品。當創業者來我辦公室聊的時候,我一般會花半小時左右和他一起玩他的產品,看它各種功能的展示,看產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引發自己情感上的共鳴。

3)、和用戶做電話的溝通及訪談,聽真實用戶的實際反饋。

4)、查看產品的用戶留存情況。如果一個產品次月的留存只有10%,等於90%的用戶在一個月後就流失掉了,這可能就說明,該產品瞄準的用戶需求並不存在或不是用戶急待解決的。

第三個層面的思考:

商業模式是否存在問題

如今,很多創業者發來的BP,其中有關商業模式的描述經常會犯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過於糾結具體的方法,而忘了問題本身。

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大家都知道最難做的是征信,所以很多創業者一來就說怎麽收集征信數據、怎麽圈定優質人群。但實際上這不是最重要的,金融的核心不是不做有風險的生意,而是如何設立有效的風控體系,從結構設計上有保障機制。

以目前的社會信用體系來看,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好個人征信這個問題。舉個例子,我投的什馬金融,主要是做農村市場的電動車交易貸款的,但它把重心放在了整體風控,而不是個人征信上。為什麽我們會這樣去做,有以下兩點的思考:

1)、農村很大程度上是熟人社會,商業半徑一般是周圍幾公里,那麽電動車的店主對消費人群很大程度上是能夠了解、可以打聽到的,知道這個人需要買電動車就是簡簡單單拉點貨,這是基礎。

2)、把店主也納入風控體系中,比如說你賣的是某個牌子的電動車,什馬金融首先和品牌的總部簽一個從上到下的合作協議。其中有幾條很核心的規定,如果店主賣出去的車還款逾期率超過一定比例,那就沒有資格做代理商了。這對於一個城鎮的代理商來說是很要命的,沒有人願意為那麽小一點的收益,去毀掉飯碗。

第二個問題:在商業模式的邏輯層面無可挑剔,但就是沒有考慮到實操性。

以我自己投的兩個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為例。51Talk針對的是能力提升的市場,我怎麽判斷它的基本模式?

首先,它的創新性是基於傳統的業務模式的,用互聯網的工具進行了一些改良。本質上還是線下一對一的英語口語,只是老師在菲律賓,這樣的模式在線下被驗證是可行的,所以它的業務一直都很穩。

其次,菲律賓老師英語不錯,人工成本也很低,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有很大的增長,具有盈利的空間。如果漲到和英美老師一樣的價格,業務模式就會受到沖擊。

商業模式也要本土化、接地氣。我投的另外一個教育項目掌門一對一,它面對的是應試教育市場,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大,幾家巨頭都瓜分不完。而且他的切入點很簡單,就是高考,讓考上好學校的應屆生給高中生授課,他們剛剛參加完高考,知識點和學習方法還很清晰,成績也很有說服力。

在這里也舉一個商業模式問題不大,但死於對可行性考慮不周的反面例子。在電商爆發的時候,商業模式已經被驗證可行了,但仍然有那麽多企業死掉,為什麽?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因為大家對於流量成本的不斷上升,用戶獲取成本的不斷增加,還有競爭帶來的市場環境惡化,沒有足夠的預期。

這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有大量投資者、創業者進入一個領域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很熱,但大家對這個行業深度的規律,可能都還處於摸索階段。

第四個層面的思考:

業務是否處於一個健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會非常關註財務報表上的細節,但財務數字通常會有滯後期;而且統計口徑也會和企業的實際運營情況有差異。所以如果你只關註數字,有些時候就可能會脫離現實運營情況。

那麽應該看什麽?我覺得要看每個企業最核心的運營指標。

這個核心指標在不同行業、甚至不同企業都是不一樣的,只能自己多思考。先推算出行業的共性指標,再推算自己企業的核心指標。接下來,我想和你分享我在投資過程中,關於運營指標的推演過程。

以教育領域為例,很多人以為在線教育是一個互聯網的業務,所以用互聯網的邏輯去做,先有巨大的流量,然後再轉化出少量的付費客戶。所以不少企業都在盯著流量,把所有的運營經費都砸在流量上。這個邏輯在媒體、社交等很多業務上是可以的,但在教育行業,這個邏輯可能就是行不通的。

因為在線教育的商業邏輯不是靠流量支撐的。即便你擁有巨大的用戶群,也未必能夠轉化成巨大的收入。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擁有巨大流量的在線教育公司能夠很好地完成商業化的進程,所以流量這個指標在該領域是錯誤的。

還有的創業者說不看流量,那看留存總沒問題吧,畢竟在國外的商業案例中,留存是最通用的指標。但由於課程設置具有周期性的特點,所以在線教育最重要的也不是留存,而是續費率,這也是我在投資51Talk中得出的經驗。

那所有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只看續費嗎?這就不一定了。舉個例子,掌門一對一是大學生兼職,而不是專業教師,所以最核心的就是看他的教學服務是否足夠讓人滿意。怎麽判斷用戶滿意與否?除了複購率,我把這個項目的核心指標定為了滿意度和擴科率,前者是對當下服務的認可,後者是對平臺的信任度。

擴科率指的是當一個用戶學了數學後覺得不錯,他可能會選擇再學個物理。因為教數學和教物理的很大概率上是不同的兩個人,那麽他的擴科行為就是基於對平臺的信任,說明平臺對他有粘性。

核心指標除了幫助你了解創業公司的運營是否健康之外,還有複盤的功能。當你投資一家企業時肯定是做了判斷和預期的,現在拿著這個核心指標去驗證曾經的判斷,就會看到當初的判斷是準確的,還是出了問題、看走眼了,甚至是問題出在哪。我覺得這對創業者而言也是適用的。

當然,在我的投資經歷中,一般很少會幹涉創業者的運營決策。對於公司的發展,創業者本身是最了解的,投資人能做的只是大方向的判斷。因為我們看過若幹的項目,建立起了坐標系,並在這個認知框架下進行投資。我能夠提供給你的就是一些歷史經驗教訓,而對於業務中那些細節、定價、機制,只有創業者通過市場才能驗證。

最後,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要回歸初心,彼此間少一些套路。既不要將創業看成是一場資本遊戲,也不要把自己的步子邁得太大,據我所知,創業公司掛掉的最核心、也是最多的原因就是夢想過於遠大,而不腳踏實地。

投資投資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06

順為資本 · 許達來:資本如何布局風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5/161868.shtml

順為資本 · 許達來:資本如何布局風口?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順為資本 · 許達來:資本如何布局風口?

在一個對的方向,對的勢頭里,成功概率要高得多。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許達來。

1

投資要「順勢」

2011年我和雷軍創立順為資本,管理三支基金,出資人主要來自主權基金、家族基金、大學基金會等國際頂級投資機構。

順為這個名字,取自順勢而為,跟雷軍的風口理論是一樣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不管是創業也好還是別的,都要順勢而為。在一個對的方向,對的勢頭里,成功概率要高得多。

作為投資人,如果能夠找到處於風口的企業,最起碼證明你的投資不是和這個時代南轅北轍。但你還要考察團隊、商業模式等方面,否則很可能你的投資的會是一頭風口下的犧牲者。

怎麽看是不是風口呢?第一要看時間點對不對。舉個例子2000年幹移動互聯網的可能都死掉了,目前來說比較成功的是2005年開始幹的,所以不能太早。

第二也要看商業本質。很多創業者他們做的不是生意,說難聽點,是燒錢。

2

布局風口

我們目前專註於這幾個領域,一是智能硬件,二是圍繞著房產相關的產品服務,三是農村互聯網。除了我剛才所說的三個風口以外,在線教育、互聯網金融、社交,這些也都是我們在投資的一些風口。

智能硬件一直是順為過去五年的投資大重點,主要集中在 2C的領域,未來將轉為2B,即所謂的「工業4.0」,如何通過智能化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是我們一直關註的。

智能硬件一直是順為過去五年的投資大重點,主要集中在 2C的領域,未來將轉為2B,即所謂的「工業4.0」,如何通過智能化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是我們一直關註的。

房產對老百姓來說一直是天大的事兒。新型房產是個體量巨大的市場,有可能產生新的顛覆型商業模式。

農村互聯網也是我們關註的一個重點。這幾年在小米的帶動下,智能手機的性價比越來越高,未來幾年會很大程度地進入農村,這樣移動互聯網會有進一步的普及。我們投了幾家公司,他們致力於把農產品從農村賣到城市,這些未來有可能是風口。

3

三點決策

有些項目表面上看非常有市場,實際不是那麽回事。印度大概有12億多人口,目前有3億多的移動互聯網用戶。

我去了印度以後,看到印度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都非常強,論能力和水平絕對不亞於中國人。他們很多人都懂英語,UI設計各方面做的也都非常好。我們再看看財富500強公司,谷歌和微軟的CEO都是印度人,所以印度人應該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我驚訝的發現,印度一家百億美元以上估值公司就是他們本土最大的商務公司Flipkart,相當於印度亞馬遜或者京東。

有個投資機構的同行告訴我說,這家估值過百億的印度最大電商公司只做英語版本,但是印度將近13億的人口只有10%的人說英語,實際上用戶也就只有1億多。雖然看起來印度人口很多,是個很大的市場,但平均每個人消費能力其實小得多。

對所投資的項目決策,順為的判斷維度主要基於三點:

1)團隊所做的方向是否在「順勢而為」:這種商業模式未來(比如十年內)是否行得通,如果只是暫時不錯,而未來的發展存在質疑,那麽也會被否掉。

2)市場是否足夠大:如果市場空間本來就有限,那麽對於投資人的潛在回報必然更有限。

3)團隊是否合適:我們更看好產品、技術或運營背景不錯的團隊,在初期階段,能把產品做出來是最重要的。

4

目前的投資亮點

去年大部分投資人都很迷茫,這在2017年依然是個問題。新的一年,順為會在人工智能、2B(企業級服務)、泛娛樂三大板塊配置專門的人,但並不意味著在2017年就會改變我們的投資結構。

我們過去的重點還是會繼續跟進,不過現在看來在線教育最近一年已經沒有太多亮點了,智能硬件的大方向我們應該都覆蓋了,今年還會有投入,但哪里還會冒出大的機會還不明確。

互聯網金融還有很多可切入的板塊,比如保險、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等。金融這個行業數據特別多,最適合互聯網化,還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互聯網金融出現好項目、好機會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垂直行業,比如金融、房地產、教育、醫療健康,這些在實體經濟里體量很大的產業,都有可能產生新的商業模式。但這些領域的機會不會批量出現,需要自己去淘。

AI和技術驅動,包括人工智能之外的一些新技術,未來在順為會有專人負責。僅就AI技術本身的發展而言,這是大公司的機會,我們更看重AI在垂直領域中的商業模式落地。

人工智能基本上是依附於大數據的,目前看好的應用場景是金融、醫療這兩大塊。

2B公司,過去幾年我們看了不少,沒有太多投入的原因是國內2B的銷售成本會比較重。未來我們要系統性去抓取2B的機會,一方面是企業會越來越接受2B服務,另一方面我們相信過去幾年2B產業也一直在改善。

但投資2B有兩個障礙,一個是它不會出現一大波機會,需要有人專門去淘;另一個是相對於互聯網項目,2B的增長沒有那麽快。

我們的另一個投資嘗試,就是在看一些通過線下抓取流量的商業模式。2016年最火的項目之一是共享單車,無論是ofo還是摩拜,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共享單車這個線下場景來獲取線上流量。就像微信的小程序,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線下場景去抓取線上流量。VC這個行業變化非常快,三個月、六個月之後的東西可能會完全不同。這個行業發展很快,行業的里人也要不停去找亮點、去調整。

5

不存在資本寒冬

「寒冬」這個詞我一直覺得太過猛,我更傾向於是「回歸」。「寒冬」是沒有任何生機了:市場上沒錢、融資停滯。但過去一年,市場上是有錢的、VC們也不是沒活幹、融資案也層出不窮。對比2014年、2015年的活躍,2016年肯定是「冷」了。不過理性的說,是從過熱向正常投資回歸,整體狀況是介於正常和寒冬之間。

順為去年的投資步伐略有放緩,但依然有穩定輸出。整個2016年,我們投了近70個項目、超過2億美金。平均看,每個月也要投五六個公司、近2000萬美元。

不管市場過熱或過冷,我們都要做投資,無非是市場熱的時候投資節奏快一點、市場冷的時候慢一些。

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可能都期望這種「較低」的溫度能持續地久一些。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估值更好談、投資決策的時間更好把控、能做更多的盡職調查,也能做更深入的思考。創業者也一樣,沒那麽熱鬧也更好控制成本。

6

給創業者的三點建議

在創業起步階段,創業者要想清楚 「珠峰」在哪里,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在見創業者看他項目的時候,從創業者第一分鐘接觸直到把商業計劃書講完,我腦海里一直都在想,十年以後你這家公司會變成什麽樣子。

我看過太多的例子,創業者對自己長期目標不清晰,一路上換了兩三次方向。每一兩年就發現之前走得路錯了要改方向,對創業團隊來說是一件非常折騰的事。

每個人都應該認認真真找個安靜地方,花一個月時間去思考,十年後你創辦的公司會變成什麽樣子,十年後你這個人會變成什麽樣子。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公司和個人的「珠峰」在哪里,中間我們可以考慮有不同的路徑,在執行過程當中路徑和方法可以變化,但是「珠峰」不可以變化,「珠峰」如果變化還得下山重新爬,那就太累了。

我們對被投企業的建議有三點:一是要對你做的事情有信仰。市場熱的時候會有很多機會主義者出現,我們追求的都是有信仰的創業者,市場有起有落、所在的領域也會有起有落,唯有相信你做的事情是可行的,才能一路走過去。二是要開源節流。我們和被投公司強調的,一直是要在短期內做到有收入,盡可能做到盈虧平衡,至少要減少現金流的消耗量。三是一定要做好的產品。假如這三點都能做好的話,根本不會缺錢。

投資互聯網項目決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