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誰說歷史不能複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05

20141105marshal

近日,隨著APEC會議在華召開,關於讓中國過剩產能“走出去”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被多家券商熱捧。興業證券和申銀萬國均發布報告進行了闡述。

海通證券也發布了名為《誰說歷史不能複制》的專題報告,詳細介紹了美國和日本對外輸出過剩產能的成功經驗,並就“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經濟基礎和資金來源做了分析。

海通指出,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通過大量輸出過剩產能,不僅讓歐洲四年內恢複至二戰前水平,而且將美國經濟從谷底帶入了十多年的繁榮;日本也通過輸出夕陽、過剩產業的產能,成功實現產業升級。效法美日經驗,中國“馬歇爾計劃”也將走出一條去產能的發展道路。

以下為華爾街見聞摘錄的報告重點:

馬歇爾計劃成功案例:大幅輸出過剩產能 促進美國經濟

在整個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1948.4.3-1952.6.30),美國國會共為其撥款131.5億美元,其中90%為贈款、10%為貸款。而對西歐的全部援助中約有88億美元用於采購貨物,包括糧食、飼料、化肥等。

20141105us1

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增速跌至谷底。但在馬歇爾計劃實施後,美國經濟增速開始回升,1947-1960年間 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 3.4%,人均GDP從1734美元激增至3006美元,而同期美國的人口增長了 69%。

20141105us2

馬歇爾計劃實施後,美國制造業出口增速顯著回升。受歐洲經濟下滑拖累,美國制造業出口增速自1947年10月起失速下滑。而在馬歇爾計劃啟動半年後,美國出口增速觸底反彈,並在整個計劃實施期間不斷走高。

20141105us3

美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反彈,產能並未坍縮。以美國鋼鐵和汽車產業為例,其產能利用率在 1948年後大幅下滑,行業總產能也出現增速大幅放緩的跡象。而在馬歇爾計劃實施一年後,這兩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大幅回升,並在計劃實施期間維持在較高水平,行業總產能也出現加速擴張的跡象。雖然計劃結束後產能利用率再次下滑,行業總產能也不斷收縮,但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產能利用率的失速下滑,行業總產能也並未迅速坍縮,而是臺階式下行,較為平緩。

20141105us4

日本產能轉移路徑:從中上遊到中下遊

參考隔海的日本,在20世紀就已經采用過這種做法。日本將國內過剩、夕陽產業的產能向海外輸送,同時給國內的朝陽產業和技術升級留出足夠空間。

日本的產能海外轉移從產能最先過剩的化學、鋼鐵和非金屬礦物開始,60年代日本通過向亞洲四小龍地區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從而輸出這些產能。到了70、80年代,日本輸出產能的行業演變為化工和電器機械,國內則開始大力發展精密儀器、高端機械等設備。

可見,日本的海外產能轉移之路為:先鋼鐵、礦物,後化工、設備,逐漸從中上遊拓展到中下遊。

20141105japan

中國:產能嚴重過剩  需“馬歇爾計劃”助力

而類似於當年美國版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一大重頭戲是過剩產能的海外轉移,我國的大量制造業產能相對亞非拉國家是先進產能,走出去不僅有利於當地發展,也給國內制造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而回到我國,5000戶工業企業設備利用能力指數顯示出我國的產能過剩情況不容樂觀,根據工信部13年的《工業信息業運行報告》,當前我國傳統的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已經產能過剩,並且過剩狀況逐漸向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拓展。

20141105china1

因此,我國的海外產能轉移刻不容緩,而從實際情況來看,企業已經開展了海外投資建設項目,涉及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建材和光伏,大有延續日本經歷之勢,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有望為此助力,更上一層樓。

從傳統到新興,從轉移產能到提高盈利,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有望大力促進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將美日經驗結合,走出一條中國式去產能的發展道路。

股債融資疊加人民幣國際化,為馬歇爾計劃提供資金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中,基礎設施建設將作為重中之重,而基建最需解決的便是資金問題。海通指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資金來源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主權基金的股權債權融資:股債融資規模擴大,將過剩產能消化為主權財富股權債權融資是最重要的兩種形式,例如主權基金或者基建債券等,主要用於商品輸出及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於將國內過剩產能轉化為主權財富以及對外債權。

中資機構海外放貸: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加深,無疑將增進中資機構在海外的放貸能力。國家政策層面正不斷推動貨幣互換,海外清算中心等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利於更好地為海外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金磚銀行和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投行的成立將更好地滿足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需求。而且作為主要倡導者和創始成員國,中國將在上述機構的運營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有利於中國企業融資便利性的提升。

GNI 或取代 GDP,成為經濟發展核心目標

海通認為,到十九大時或者未來某一個時期,GNI可能取代 GNP成為政府衡量經濟發展的全新口徑。

GDP 為本地國內生產總值,不管產值是否屬於中國,只要在中國生產就算 GDP。而GNP 則為國民生產總值,目前通常用 GNI(國民總收入)來替代,不管是否在中國居住,只要是中國居民,其生產和經營創造的增加值都計算在內。

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將 GNI 重新作為經濟發展主要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過去我們單純追求 GDP,很多地方以投資為主要手段,導致了產能過剩和環境汙染,而且企業經營效率低下。

如果未來將 GNI 作為主要目標,那麽我們就可以考慮將國內過剩產能搬到海外去,例如南鋼在印尼成立了合資鋼鐵公司,將國內過剩產能成功轉移,而且還在當地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其創造的是 GNI 而非 GDP。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