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美國意外疲軟的零售銷售和PPI數據引發了全球股市的重挫。投資者擔憂通脹走低正在成為一種病毒,在發達國家之間蔓延。在市場一片恐慌的情緒下,投資者可能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畢竟經濟和市場行為從來不是完全吻合的。
經濟疲軟和股市下跌並沒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然而對於歐元區和日本經濟三重衰退的擔憂,以及大宗商品周期結束的恐慌還是讓投資者極度悲觀。
過去幾年,包括歐洲央行和澳洲聯儲在內的一些發達經濟體決策者曾經嘗試加息。不過市場最終證明他們的選擇不合時宜。對於央行的依賴使得美聯儲QE即將結束之際市場的波動和不安更為明顯。IMF調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拋售。
然而從另一方來看,市場的情緒可能因為從眾心理而受到了影響。IMF在預測世界經濟前景上面一向不靠譜,因此僅僅因為IMF的評估就認定經濟前景黑暗顯然有些武斷。
此外,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也不能反應經濟的實際情況。包括農產品和原油價格的走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供大於求的結果,並且原油價格的下跌是有可能幫助刺激消費並提振經濟的。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第三季度全球GDP和PMI綜合表現來看依然保持穩健。除了歐元區之外,其他國家核心指標也暗示經濟情況尚可。尤其從美國數據來看的話,全球第一家經濟體的複蘇令人振奮。
從上述三個角度來看的話,對於全球經濟和市場前景過度悲觀缺乏真正的基本面支撐。市場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發達國家經濟決策者對於市場波動率加大應對不足。從2014年以來,多個市場的波動性已經明顯回升。如果政策可以多向安撫市場波動方面考慮的話,急漲急跌的過山車行情可能就不會那麽具有破壞力。(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