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5億賣掉公司的老男孩柯利明:我不是一夜暴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6282.html

《老男孩》的制片人柯利明,原本是一個金融行業的“投行男”,卻轉身成為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用一把投資人的尺子稱量出商業價值,並將其成功販賣給資本市場,成為“80後一夜暴富神話”背後的主角。

柯利明

《老男孩》的制片人柯利明,原本是一個金融行業的“投行男”,卻轉身成為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用一把投資人的尺子稱量出商業價值,並將其成功販賣給資本市場,成為“80後一夜暴富神話”背後的主角。

這聽起來很像一部勵誌電影:一個電影行業的門外漢,白手起家,在這個失敗率極高的行業,每次出手都能像快投手一樣準確命中高票房,每一部作品都大賣,短短幾年就聲名鵲起。更加富有傳奇色彩的是,他創立的公司最近以15億元的價格被上市公司收購,而這一年他年僅32歲。

今年夏天的《老男孩》大電影中,《小蘋果》一夜之間成為如空氣一般無法避開的“洗腦神曲”,而在很多人高唱著“你是我的小蘋果,怎麽愛你都不嫌多”時,也有人默默地把錢給掙了。

《老男孩》的制片人柯利明,原本是一個金融行業的“投行男”,卻轉身成為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用一把投資人的尺子稱量出商業價值,並將其成功販賣給資本市場,成為“80後一夜暴富神話”背後的主角。

看似荒誕,又符合當下時代的特征,這是一個浮躁又充滿機會的年代,而解讀柯利明的故事,你可以發現一個真實的“老男孩”,是怎麽在這個黃金年代抓住機會長袖善舞,成為幕後贏家的。在電影行業逐漸被資本操盤的時代,這個故事在未來還會不斷複制嗎?

《老男孩》背後的“老男孩”

柯利明的辦公室,設在朝陽區萊錦創意園的一個酒吧。跟他之前在香港做對沖基金分析師的辦公環境截然相反,而這也是柯利明毅然決定在做了四五年投行之後決定轉型出來創業遇到的動力之一。

“我骨子里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人。”柯利明在他的酒吧中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獨家專訪。這是柯利明和他的哥哥柯久明創立的儒意欣欣影業被A股上市公司中技控股以15億價格收購以來首次對媒體發聲。

出生於湖北黃岡的柯利明在國內讀書時嚴重偏科,初中時英語只考了9分,數學成績卻一直保持著全年級第一的記錄。初中畢業後柯利明前往澳大利亞,獲得貨幣銀行學碩士學位後他按部就班地進入金融行業,在香港Persistent Hedge對沖基金公司任職五年。結果2009年一場毫無征兆的金融海嘯瞬間席卷亞洲,身邊有著多年經驗的金融高手,有的是一起畢業的學長和他尊敬的師長,一夜之間傾家蕩產,而親歷這一切的柯利明毅然決定轉行,並因為從小對文學感興趣,又是李小龍的超級粉絲,柯利明決定棄金融做影視,這也就是儒意影業的前身和起源。

儒意前身成立是在2006年,由柯利明的哥哥柯久明創立,在2009年以前主要的業務是廣告。2009年他加入哥哥的公司儒意廣告,並將公司更名為“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儒意影業)

儒意影業一開始選擇的切入點並不是電影,而是先策劃出品了8部電視劇,包括《鐵齒銅牙紀曉嵐4》、《前妻的車站》,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李春天的春天》、《刀客家族的女人》,以及即將播出的電視劇《北平無戰事》等,由於電視劇是一個B2B行業,每年15000劇集的產量讓這個行業的成熟度遠遠高於電影,而在電視劇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柯利明對成本控制、盈利前景的高度敏感和判斷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幾乎到“看完劇本就能大概估算出制作成本”的地步。

在熟悉了電視劇行業之後,柯利明又將目光投向了電影,“電視劇的市場幾乎是飽和的,而且是一個幾乎沒有增長的行業。”柯利明看到了電影行業的巨大空間,“電影行業是最容易變現的,而且每年增長超過30%,我進來投資的增長率不會低於20%吧,除非我太笨。而且如果在行業里面找到增長點可能會更高。”

你還別覺得這是在說大話。從2013年出品第一部電影《致青春》開始,儒意影業已參與策劃出品3部電影——《致青春》、《老男孩猛龍過江》、《小時代3》,每一部都“大賣”,《致青春》票房7.2億,《老男孩》票房超2億,《小時代3》票房接近6億。“命中率”達到了“100%”。

不過,盡管票房加起來已經過了15億,儒意欣欣卻並沒有從電影中賺到多少錢。2013年公司營收869.81萬元,凈利潤-78萬元,201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3092萬元,凈利潤1759萬元。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電影並不太賺錢,但資本市場卻給出了高估值。8月18日,A股上市公司中技控股發布公告,將以15億元的價格收購儒意欣欣影業100%的股權。15億元的定價,源於儒意影業對未來業績的預期。這家公司預計2015年將實現凈利潤1.3億元,15億元的估值相當於11.54倍的市盈率,與近期被上市公司收購的影視公司市盈率相仿。

去年還不賺錢的一家影視公司,今年就被高溢價收購。這不過是瘋狂的電影行業和A股市場的一個縮影。

這個夏天,不論你是不是關註電影行業,你一定會對文化產業的大井噴印象深刻。全面進軍電影的BAT,60起影視並購550億資金的瘋狂,動不動過幾億的票房,資本市場的漲停,似乎都預示著,這是一個黃金時代。

但這也是一個多數人茫然四顧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代。湘鄂情宣布斥資36億元轉型“大數據”,松遼汽車則募資近40億進軍影視院線,單單一周的時間,就出現了4樁上市公司涉及文化產業的並購案,而這些並購的共同特點是:這些上市公司此前都不是文化產業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