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慶長假,旅遊社區大起底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2/146261.html

《創業家》&i黑馬:正值國慶長假第二天,對於這樣一年中少有的長假,想必旅遊會是人們的主題。本文將為大家盤點起底幾個旅遊社區,讓大家在這個朋友圈、微博被旅遊照片刷屏的時間里,再來看看那些幫助你出行的旅遊社區都各有哪些特點。

\窮遊:一站式旅行平臺

《創業家》&i黑馬:窮遊是旅行攻略社區。個性化的旅行信息是它的核心資源。它的雛形是創始人肖異在德國留學時搭建的自助旅行經驗交流論壇。早期用戶大多是旅歐中國留學生,旅行地點大多在歐洲。

文/
鄒蔚


\留學生們為窮遊帶來了高質量的內容,同時也奠定了窮遊未來的發展方向,即更偏向於境外旅行經歷的交流。窮遊像是動態的、在線的Lonely Planet(世界知名的私人旅遊書籍)。窮遊最早的用戶來自搜索引擎和留學生中的口碑傳播,被中央電視臺兩檔節目報道也為窮遊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用戶數量。

2007年,肖異回國註冊了公司,窮遊開始公司化運作。

窮遊副總裁周彤介紹稱,窮遊主流用戶特征為,年齡在25到40歲,主要集中在幾個一線城市,收入處於白領階層,熱愛生活。窮遊的作用是,用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價格為旅行者提供精準的境外自助旅行服務。

從2004年論壇上線,到2011年獲得第一筆融資,窮遊一直以論壇的單一形式存在。2011年,窮遊把此前積累的大量數據,打包整理成了目的地指南,隨後又推出了錦囊、問答兩款產品,以便更快捷地解決旅行者遇到的問題。

2011年,Lonely Planet駐中國首席代表蔡景暉加入窮遊擔任COO,負責市場推廣。周彤說,窮遊采用的推廣方式是,不斷去造一些熱點,包括造星,這會吸引非常多的粉絲過來。資本的進入、人才的引進,三年的時間,窮遊註冊用戶從不到100萬,增長到近4000萬。

窮遊創辦至今,售賣旅遊產品(機票、酒店、門票、保險、簽證等)的傭金幾乎是唯一收入來源。出於用戶體驗考慮,窮遊一直沒有設置硬廣廣告位,沒有廣告收入。根據用戶瀏覽記錄,推薦匹配度較高的旅遊產品,這是將流量轉化為收入的方式之一。2011年,融資之前,窮遊的收入不到1000萬元,隨後兩年,收入均已超過1000萬元。

一般來說,自助旅行分為靈感、信息搜集、預定、途中、經驗總結五個階段。窮遊對用戶的作用在於,提供靈感和信息搜集,預定則往往在去哪兒、攜程這樣的OTA(在線旅行社)上完成。窮遊嘗試著把預定和信息結合到一起,讓用戶在搜集旅行信息的同時,在窮遊上完成預定。

周彤將OTA看作窮遊目前主要競爭對手,“OTA也意識到這一點,也在往前延伸,要做信息,最終幫用戶作出決策的是那些有信息的網站。”

流量變現是窮遊一直在努力探索的問題,兩位創始人甚至想過將社區轉型為媒體。“當時的苦惱在於,UGC社區變現困難,要不要做成一個權威的旅行信息發布平臺。既然從C(用戶)端變現困難,那麽找B(機構)端,旅遊推廣機構、酒店是願意掏錢的。但你發現,所有的內容都來自你的用戶,如果把這部分信息拋棄掉,信息生成是非常有限的。”周彤說,經過融資,他們已經完全堅定了社區這個方向,目前要考慮的是,如何為旅行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

在移動端,窮遊主要突出臨時的、場景化功能,比如向旅行者提供他周圍的遊覽信息、折扣信息等,其次是方便旅行者就旅行途中臨時遇到的問題,向社區內其他用戶尋求幫助,再有就是方便他找到附近的其他旅行者。

 

螞蜂窩:將旅遊攻略做到極致
 

《創業家》&i黑馬:螞蜂窩創始人陳罡,更願意用古生物時期生態來描述中國互聯網界:百度是雷克斯暴龍、360是中華鳥龍、網易是三角龍、阿里巴巴是鳥首龍……螞蜂窩是迅猛龍——小、迅捷、靈敏、認準個行業就撲過去。

文/
鄒蔚
 

\陳罡和另一位創始人呂剛都是旅遊愛好者。2006年,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創辦了螞蜂窩,初衷是讓朋友們在網站上分享旅遊經驗、交流心得。“螞蜂”取自螞蟻與蜜蜂,突出兩種昆蟲的分享與互助特征。

僅僅依靠口碑傳播,2010年初螞蜂窩就有了10萬用戶,兩人因此看到了旅遊市場的前景,幹脆分別辭去在新浪和搜狐的工作,成立公司專門運營螞蜂窩。從一開始,陳罡就認準了旅遊市場的前景——旅遊將成為現代中國人提升生活品質的剛性需求,也認準螞蜂窩的核心定位——更好地幫助旅行者做決策。

“能幫用戶做決策的產品,一定有很好的商業價值,對此我們從來沒有搖擺過。”陳罡稱。

盡管螞蜂窩上的分享、討論、旅遊攻略涵蓋了全世界旅遊目的地,但國內旅遊目的地才是重頭。螞蜂窩依靠用戶提供內容,但並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陳罡的思路是,把旅遊攻略做到極致。社區中積累了大量真實、細節豐富的旅遊經驗分享內容,這固然是一座金礦,但有時候也難免讓用戶陷入信息泥潭難以做出決策。陳罡是數據分析專家出身,他想到運用大數據幫助用戶提高決策效率和準確性,也就是將內容工具化。

首選的是重頭。螞蜂窩依靠用戶提供內容,但並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你想去清邁還是新加坡?通過大數據,挖掘用戶在遊記和點評里對於清邁、新加坡的餐廳、酒店、景點的印象,告訴你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有各種排行榜。第二是幫助用戶找酒店。國外酒店非常複雜,螞蜂窩通過對有關這一地方的遊記和點評進行統計和分析,得出大家首選區域,細化到每一個酒店好評、差評是什麽,大家最核心的關註是哪些東西。”

心有哪些策容,這固然是一座金礦,但有時候也難免讓用戶陷入信息的內容工具化,是螞蜂窩獲得B輪融資後團隊重點考慮的方面。

陳罡認為,內容工具化是幫助社區兩條腿走路,因為有價值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運用效率,同時也是未來社區流量與內容變現的重要籌碼。

用戶視角,是兩位互聯網行業出身的創始人另一重要運營邏輯。2012年4月,螞蜂窩推出了第一款移動終端應用“旅行翻譯官”。該應用可在手機上進行多種語言互譯,表面看,這跟社區業務沒有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推導出了用戶需求,結果大受歡迎。

目前,螞蜂窩的收入分為兩塊,一塊是旅行產品傭金,其中包括螞蜂窩跟旅遊攻略中提到的酒店、餐廳進行合作分成;另一塊是航空公司、旅遊機構等投放的品牌廣告。

螞蜂窩挖掘用戶商業價值的最新嘗試是反向定制,類似團購,是一種C2B模式。例如如用很低的價格買到熱門旅遊線路的機票、酒店、門票、簽證套餐等。

陳罡總結道,螞蜂窩一路走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社區與UGC;第二階段是通過技術和產品的方法,把內容變成大數據;第三階段是通過大數據、旅遊行業其他資源進行反向定制,與預售模式完成商業對接,形成了螞蜂窩的整個商業閉環。i黑馬:螞蜂窩創始人陳罡,更願意用古生物時期生態來描述中國互聯網界:百度是雷克斯暴龍、360是中華鳥龍、網易是三角龍、阿里巴巴是鳥首龍……螞蜂窩是迅猛龍——小、迅捷、靈敏、認準個行業就撲過去。

陳罡和另一位創始人呂剛都是旅遊愛好者。2006年,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創辦了螞蜂窩,初衷是讓朋友們在網站上分享旅遊經驗、交流心得。“螞蜂”取自螞蟻與蜜蜂,突出兩種昆蟲的分享與互助特征。

僅僅依靠口碑傳播,2010年初螞蜂窩就有了10萬用戶,兩人因此看到了旅遊市場的前景,幹脆分別辭去在新浪和搜狐的工作,成立公司專門運營螞蜂窩。從一開始,陳罡就認準了旅遊市場的前景——旅遊將成為現代中國人提升生活品質的剛性需求,也認準螞蜂窩的核心定位——更好地幫助旅行者做決策。

“能幫用戶做決策的產品,一定有很好的商業價值,對此我們從來沒有搖擺過。”陳罡稱。

盡管螞蜂窩上的分享、討論、旅遊攻略涵蓋了全世界旅遊目的地,但國內旅遊目的地才是重頭。螞蜂窩依靠用戶提供內容,但並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陳罡的思路是,把旅遊攻略做到極致。社區中積累了大量真實、細節豐富的旅遊經驗分享內容,這固然是一座金礦,但有時候也難免讓用戶陷入信息泥潭難以做出決策。陳罡是數據分析專家出身,他想到運用大數據幫助用戶提高決策效率和準確性,也就是將內容工具化。

首選的是重頭。螞蜂窩依靠用戶提供內容,但並不刻意打造明星作者。“你想去清邁還是新加坡?通過大數據,挖掘用戶在遊記和點評里對於清邁、新加坡的餐廳、酒店、景點的印象,告訴你有哪些值得去的地方,有各種排行榜。第二是幫助用戶找酒店。國外酒店非常複雜,螞蜂窩通過對有關這一地方的遊記和點評進行統計和分析,得出大家首選區域,細化到每一個酒店好評、差評是什麽,大家最核心的關註是哪些東西。”

心有哪些策容,這固然是一座金礦,但有時候也難免讓用戶陷入信息的內容工具化,是螞蜂窩獲得B輪融資後團隊重點考慮的方面。

陳罡認為,內容工具化是幫助社區兩條腿走路,因為有價值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運用效率,同時也是未來社區流量與內容變現的重要籌碼。

用戶視角,是兩位互聯網行業出身的創始人另一重要運營邏輯。2012年4月,螞蜂窩推出了第一款移動終端應用“旅行翻譯官”。該應用可在手機上進行多種語言互譯,表面看,這跟社區業務沒有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推導出了用戶需求,結果大受歡迎。

目前,螞蜂窩的收入分為兩塊,一塊是旅行產品傭金,其中包括螞蜂窩跟旅遊攻略中提到的酒店、餐廳進行合作分成;另一塊是航空公司、旅遊機構等投放的品牌廣告。

螞蜂窩挖掘用戶商業價值的最新嘗試是反向定制,類似團購,是一種C2B模式。例如如用很低的價格買到熱門旅遊線路的機票、酒店、門票、簽證套餐等。

陳罡總結道,螞蜂窩一路走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社區與UGC;第二階段是通過技術和產品的方法,把內容變成大數據;第三階段是通過大數據、旅遊行業其他資源進行反向定制,與預售模式完成商業對接,形成了螞蜂窩的整個商業閉環。
 

8264戶外資料網:慢社區,能賺錢


《創業家》&i黑馬:十年前的戶外愛好者還屬於小眾群體,8264創業初期的推廣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為楊偉自己在其他很多旅遊論壇做版主,他把一些核心驢友挖到了新創辦的8264來,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二是做好內容,很多人通過搜索引擎找資料找到8264,慢慢形成口碑效應。

文/
武雲溥
 

\大學畢業直接創業,做旅遊戶外資訊網站,不融資可以做出2000多萬的流水——這是楊偉和他創建的8264戶外資料網。

2003年,楊偉21歲,剛剛大學畢業,學的就是旅遊專業。“我不是那種有崇高理想的人,做8264的目的很直接,就是為了賺錢。”楊偉說,8264這串數字是自己的生日。他在學校里就是混跡各大旅遊社區的資深版主,畢業後不想找工作,就創辦了8264。

楊偉最開始做的是電商,售賣戶外用品。電商平臺需要很多訪問量,楊偉發現用戶有獲取戶外信息的需求,就把跟戶外相關的資料匯集在一起。而對於驢友,社交需求也很旺盛,做社區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現在的8264由三大互聯網形態組成:門戶、社區、電子商務。門戶主要是戶外行業資訊,提供給戶外從業者。社區至今有600多萬註冊用戶,大多是戶外愛好者。電子商務之前不是主要發力的方向,但正在逐步加強。

十年前的戶外愛好者還屬於小眾群體,8264創業初期的推廣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因為楊偉自己在其他很多旅遊論壇做版主,他把一些核心驢友挖到了新創辦的8264來,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二是做好內容,很多人通過搜索引擎找資料找到8264,慢慢形成口碑效應。

這樣的推廣方式在初期發展速度是較慢的,楊偉說最近三、四年戶外運動市場發展快,8264的訪問量也比十年前激增了十倍左右。“社區主要是講一種文化、感覺,也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楊偉認為,做社區的核心在於能不能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問題。“我經常給我們社區運營部門講,一個好的管理員的判斷標準是看你敢不敢刪帖。一個社區可能只有1%的人發帖,99%的人只看內容。凡是不好的東西,都應該在第一時間把它刪掉,這樣才能把社區的文化培養出來。”

8264為了鼓勵用戶發帖分享,推行了虛擬貨幣體系“8264幣”,用它可以換取裝備、購買打折產品。而獲得8264幣的唯一方法是發帖,為社區創造更有價值的內容。楊偉說,8264一般不接受贊助商的物品贊助,每年自己花費幾十萬元采購產品給用戶,他認為這樣才能體現8264幣的價值。

8264也做很多線下活動,比如露營大會、滑雪比賽、登山、攀巖等,甚至還做了一個領隊學校,培訓全國的戶外運動領隊。領隊學校是公益性質,全免費。“因為我們是一個行業網站,要有行業高度,做這種公益事情的一般都是行業老大。”楊偉說,“我們還做戶外產業的大盤點,這都是代表行業、體現專業度的事情,讓大家知道我們是最好的。”

因為專業性和戶外活動的頻繁性,8264的用戶足夠垂直,且活躍度較高。8264在戶外行業已形成了“廣告壟斷”:幾乎所有大的戶外品牌和8264都有合作,一年有2000多萬元流水。現在8264的營收80%依靠廣告,電商平臺仍處於培育期。廣告收入會遇到天花板,所以楊偉決定向消費者層面拓張。2014年6月,8264推出了戶外線路平臺“去哪玩”,上線半個月的銷售額已過百萬元。

相較於互聯網企業,8264更像一個傳統企業——全部用自己賺的錢進行發展,節奏相對較慢。“其實我們打法是比較傳統的。”楊偉說,“8264從創業第一天到現在,一直都是我們自己投入來做。所以做了十年才做到今天的狀態,在互聯網里算是特別慢了。”

對於移動端的沖擊,楊偉並不擔心:“大旅遊市場不斷細分下去,可以細分出一百家上市公司。旅遊行業里面攜程是最大的,但它連1%的市場都沒做到。”8264也推出了移動應用,主打旅遊攻略、裝備和經驗分享。楊偉仍然是不急不躁的心態,“我們一定要把現有的商業模式摸得更清楚了,再往其他方向擴展,這個事情永遠不會晚。”

 

在路上:重新定義自由行


《創業家》&i黑馬:陳偉的第一次創業從24歲開始,“在路上”是他的第四個創業項目。早期,陳偉和團隊主要為旅遊局、旅行社做外包項目,也正是因為做外包,陳偉結識了很多旅遊圈的朋友。陳偉回憶,當時大家一致認為在網上做攻略、做記錄是未來的方向。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旅遊記錄分享將成為剛需。有了這個想法,陳偉和團隊花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做出了“在路上”的最早原型,2012年1月,在路上正式上線。

文/石海威

 

\在路上 APP 的用戶群體定位於暫時沒有出行計劃但有旅行欲望的人,以及正在出遊的旅行者。前者可以通過在路上觀看其他人的旅行直播,後者則可以在旅行中實現實時記錄,並可以同步分享至微信、微博,同時系統會按照圖文記錄的時間進行位置排列,在網絡上生成依據時間軸的圖文遊記。

創業初期,因為沒錢、沒人,在路上的原始用戶積累主要依靠和大品牌合作獲得。在路上CMO浦明輝之前曾在綠野擔任市場總監,積累了一些資源,幫助在路上很快獲得了戶外品牌商的贊助。陳偉說,這打開了初步的渠道,把整個項目給盤活起來。

陳偉很清楚,分享攻略類App天生具備媒體屬性,而媒體屬性的一大商業模式便是廣告投放。在他看來,做廣告一定會有天花板,不管流量還是展現方式都有限,陳偉明確舍棄了這一方向。

“我們並沒有著急去做商業化。因為很簡單的一個邏輯,我們在前面階段最主要的就是做用戶,用戶本身就是錢。你今天一塊錢客單價成本獲得的用戶,過個兩三年可能就是十塊、一百塊了,這就是賺錢。”陳偉到今天回想,這個思路的正確性已被驗證。

2013年初,在路上獲得軟銀中國2000萬美元的B輪投資,並於2013年4月推出了主打當地遊和周邊遊的移動電商平臺“淘在路上”。

“淘在路上”專註做移動端的旅遊電商平臺,著力開發境內外當地遊、本地遊產品及自由行精選套餐,和在路上App互相呼應——一個是碎片化的旅遊商品,一個是碎片化的旅行記錄;一個是隨走隨訂,一個是隨走隨記;一個以商品帶內容,一個以內容帶商品。陳偉表示,這種雙App戰略可以確保用戶和商業模式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

目前,在路上的商業運營團隊主要負責和旅行社及上下遊資源對接、商業化後臺的開發。在路上App強調品牌調性和用戶的UGC創造力,而“淘在路上”則一切以銷售為導向。

“我們認為現在的自由行是偽自由行,很多人比如到了三亞、普吉,機票和酒店買了以後,心里並不太清楚去哪兒和玩什麽。所以我們的概念就是,我們的APP是隨走隨定,買完機票加酒店,到了目的地後打開App,它就會告訴你身邊有哪些產品,足夠讓你的旅行豐富多彩。”陳偉說,一款成功的App會面臨產品、模式、資本、資源、人才等全方位的競爭。在路上希望對用戶價值和社會價值進行雙重整合,把握用戶的核心訴求,實現交易鏈的閉環。
 

面包旅行:收購旅行社


《創業家》&i黑馬:2014年4月,面包旅行宣布全資收購北京山水假日旅行社。一款上線兩年多的旅遊記錄、分享應用,收購了有十三年歷史、年營收1.8億元的線下旅行社,面包旅行的O2O探索能成功嗎?面包旅行創始人彭韜說,線上遲早要走到線下,一加一會大於二。

文/孔明明

 

\線下資源是剛需

面包旅行上線於2012年5月,目的是讓用戶方便、完整地記錄並分享旅途見聞,口號是“帶上面包去旅行”。這款應用可以自動給用戶拍攝的照片加上位置標簽,生成有旅行軌跡的遊記,還能在地圖上回放,並通過微博與其他用戶分享。2012年8月和2013年9月,面包旅行分別獲得祥峰和寬帶資本累計近千萬美元的投資,目前移動應用激活數已突破千萬。

面包旅行創始人彭韜說,創業之初,面包旅行就想做O2O。2012年感恩節期間,面包旅行和在路上旅業合作推出給用戶送機票的活動,名為“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活動反響很好。彭韜發現,線下資源是剛需,也是面包旅行欠缺的。“在線下積累資源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線上的優勢是容易建立品牌和獲得粉絲,彭韜認為面包旅行和小米做的事情其實是一樣的:先把產品做到極致,再讓粉絲做口碑傳播。“我們除了不能去蓋酒店、造飛機,其他的都能做到最好。”彭韜想做有自己品牌的旅行產品,打造一個生態閉環體系。在理想的旅遊產業生態圈里,用戶可以看圖、分享,也可以獲取出行資訊,所缺的無非是落地。“旅遊的本質就是服務行業,而服務行業最重要就是用戶體驗。”彭韜說,面包旅行想要打造的生態體系,就是要把最好的旅遊體驗帶給用戶。

這個門檻不高的市場里,競爭者們比什麽?

彭韜回答,第一是資源。“我東西比你好,資源比你多,價格比你便宜,這就是硬條件。”

第二是品牌,品牌意味著信任。“選擇旅行產品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如果選得不對,可能會毀掉你的假期。”彭韜說,如果面包旅行能給用戶以信任感,用戶就可能長久地留下來。

這是面包旅行選擇收購一家旅行社的動機。有了旅行社,就可以實現很多線上和線下資源的對接。彭韜介紹,面包旅行最近做了一個海島派對,其實是半自由行模式。遊客通過旅行社可以獲得機票加酒店的基本配置,面包旅行則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用戶可以結伴去玩,也可以自由活動,這是介於團隊遊和自由行之間的服務。

“面包旅行包含三個環節:記錄、分享、體驗。”彭韜說,“我們以記錄為切入點,把分享作為發動機,最後收獲在體驗——這個模式為什麽成功呢?因為它是一個C2B2C。”用戶把需求告訴面包旅行,面包旅行把需求定制成產品,再回饋給用戶,最大程度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我們想的就是怎麽讓你玩好。”
 

來源《創業家》&i黑馬,轉載請註明出處!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