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許松茂:核物理生的賣鞋邏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4/1MMDAwMDIzMDY1MA.html

許松茂:福建人,圓臉,慣常帶一副黑框眼鏡。

斯文潮男的表象,往往會掩蓋核物理專業畢業生的強大邏輯。

「名鞋庫上線(S.CN)前半年,我們的工作就是紙上談兵。」名鞋庫CEO許松茂說,想清楚這種商業模式的戰略地圖和組織架構圖。企業的發展速度、成本結構、收益都被認為是基於此的最終結果。

但現實仍超過了他們的預期,「日單量從0到400單只用了3個月」,而最初他們計劃是「一年」。名鞋庫迄今的平均增長率保持在200%-300%之間。

2008年9月,名鞋庫正式上線,定位於鞋類outlets:賣品牌鞋的庫存貨。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其銷售已將近2個億,以名鞋庫200塊左右的客單量計算,其去年賣出了將近100萬雙鞋子。

從外貿鞋ODM到網上賣鞋

對自己的人生,許松茂早做了規劃:45歲左右退休,把現有的擔子交給其他人,「我自己去做一些不以賺錢為目的的事」。

1983 年從廈門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許松茂沒有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人員,而是做了外貿。其創辦的艾德集團在當地人的描述裡,「是廈門乃至全國外貿 鞋ODM的龍頭企業」,其給全球78個品牌做代工,2010年合計出口的鞋子總量約為2000萬雙,營收在1億美元左右。

這塊生意已然順風順水,但2007年底許松茂卻覺得「外貿整體要遭遇瓶頸了」。而在轉向內貿的大趨勢中,他認為自己「可以做點什麼」。

然 而具體做什麼呢?做了20年外貿鞋的許松茂決定還是鞋裡淘金。但怎麼做?這個問題在名鞋庫早期的核心團隊中間產生了分歧:依託艾德原有的ODM經驗,為什 麼不新創自己的品牌?許松茂卻有自己的理解:這個新創品牌何以跟晉江已有的品牌競爭?成本又有多大?事實上後期的調研也驗證了這一點:超過1000位受訪 對象都表示,在名牌假貨和不知名的新品牌之間,他們更傾向於前者。

舉棋不定間,金融危機帶來了新思路。由於金融危機,加之諸多品牌備戰奧運 會等因素,當年「市場上有4億雙鞋子的庫存」,僅一個地區的庫存量就有5萬件。這對品牌鞋的一級代理而言,壓力巨大:一雙鞋即使按200塊計算,5萬件就 是1000萬的現金不能周轉。不僅如此,倘若這些代理商不參加品牌訂貨會,就極有可能被取消代理資格。

品牌商是有分銷這些存貨的需求的。名鞋庫上線不久就拿到了包括李寧等品牌的授權,迄今包括阿迪達斯、耐克、百麗旗下妙麗品牌、其樂、新百倫等在內的18個品牌都已對其進行授權。

「既然年輕人都想買品牌鞋,為什麼不能把這些庫存鞋低價銷售呢?」但許松茂的這一想法最初受到了普遍的質疑,他的很多朋友都說: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首先名鞋庫實行的是買斷制,「把別人的庫存變成你的庫存,你會睡得著」?賣不出去怎麼辦?

因為是庫存鞋,加之名鞋庫的大批量採購,所以其銷售價一上來就是六折以下。低價依然是王牌,「日單量從0到1200雙,幾乎是一條直線往上走」,截至目前其最高峰時的日銷售額達到110萬左右,也就是說日銷售量達到10000雙。

庫存鞋的生意能長久?

將信將疑間,名鞋庫開始試水。最初的2000萬啟動資金是艾德集團掏的,「如果這2000萬用光了名鞋庫還是沒有做起來,那就算了」。這也是許松茂給自己規定的底線。

迄今艾德對名鞋庫的投資已經追加到6000萬,「我們並沒有對外開放財務投資」。儘管從2008年開始陸續有VC/PE找上門。

名 鞋庫把銷售平台放到了網上,「因為這樣可以把銷售做到全國各地」,比如在廈門賣得不好的鞋子不見得在其他地方就賣不掉。但最初名鞋庫自己的網站讓投資人都 覺得寒磣:其只花了3000萬人民幣做了一個很簡陋的主站。「只要是人流多的地方,都可以開店。」許松茂說,名鞋庫的定位是零售商而不是平台。比如淘寶、 拍拍甚至天涯社區都是其目標。

幾乎絕大多數新興B2C都選擇了這條路。因為「淘寶這樣的平台已經吸引了90%的客流量」,深圳一個淘寶大賣 家說。這一策略也降低了名鞋庫的推廣費用:每天大量的人在淘寶上搜索「阿迪達斯、耐克」等。等名鞋庫在買家心中建立起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後,再把這些流量導 入其自有網站就相對容易了。

但在最初試水的3個月裡,名鞋庫的日子並不好過。「到處都充斥著我們賣的是不是假貨的質疑。」名鞋庫CMO韓步 勇回憶說,這些質疑的假設前提是:怎麼可能有五折以下的耐克、阿迪達斯?這顛覆了國內消費者對其的價格認知。其回擊道:有誰會費心費力去做已經過季、對應 SKU只有幾雙鞋的假貨?「我們一開始就對外宣稱名鞋庫賣的是庫存」。

這讓看過名鞋庫模式的一些投資人有疑慮:賣庫存的名鞋庫能長到多大?據某鞋類B2C人士介紹:品牌鞋的生產總量,「是根據訂貨會上代理 商們的訂單再加一定比例的上浮」形成的。也就是說品牌鞋每個品類的庫存是「一定」的。如果上游沒有庫存供應,名鞋庫賣什麼?實際上許松茂自己也承認:像 2008年這樣的年份,可遇不可求。

「這些問題我們在一開始就想過。」許松茂解釋說,首先品牌鞋的庫存不會枯竭,「市場競爭下」有人賣得好 有人就賣得不好,所以庫存上肯定是此消彼長的。其次儘管名鞋庫是從運動鞋切入,但其銷售的鞋品牌還是會逐步增多。這樣就避免了「單一品牌庫存不足時」對名 鞋庫造成致命打擊。

「幸運的是,名鞋庫自身品牌慢慢做起來之後,品牌商更願意對我們開放庫存」。比如李寧,名鞋庫目前是其最大的網絡銷售商,「不比它的官網差」。

打好爬台階的基礎

廈門湖裡區,當地的一個老工業區裡一棟不起眼的工業用房,名鞋庫的總部就在這棟房子的三樓。如果不熟悉,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許松茂在這裡並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他更習慣坐在客服人員中間。他的員工說,許經理喜歡靜悄悄地站在邊上看他們幹活,「我想觀察消費者的具體需求,在流程設置上是否有改進的餘地。」比如針對顧客的投訴,客服人員首先要全權承認錯誤,再去解決問題。

年屆五旬的許松茂說自己「不太懂」電腦,親自上陣的效率會很低。這一方面是為了改進流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尋找內部人才」。

對名鞋庫而言,「最重要的並不是儘量提高日單量」,而是打好能持續爬台階的基礎。名鞋庫上線之初,廈門當地最大的鞋子淘寶賣家就曾經預言:一旦名鞋庫的日單量達到500雙,它的整個系統就會崩潰:從客服接待、倉庫到出貨流程都會癱瘓。

當時名鞋庫的客服不到10個人。在訂單量上升的初期,「有些人今天回去明天就不回來幹了」,電腦頁面上不斷跳出阿里旺旺,「那時候最多一個人一天接過80個旺旺號」。最初的客服只留下了5個,如今這些人都是名鞋庫的中堅。後台壓力也瞬間驟升:那個時候名鞋庫還要手工制單。

「我 們從來認為名鞋庫和Zappos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但許松茂承認,其學習了Zappos全員客服這一點。最緊張時,甚至連艾德集團的人員都被調來。 「日單量從1000雙、2000雙甚至到8000雙,我們都沒出問題。」名鞋庫一開始就上線了ERP系統,「借力艾德自己開發的系統,而且天天在改」。

其還有意挑選光棍節等節日練兵,當天的銷售量達到了1萬雙。當時淘寶網的現場督導都很驚訝: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忙亂場面,「沒有人說話,只聽見打字聲」。這既是為了「增強系統彈性」,同時效率的提高也意味著運營成本的降低和客戶滿意度的增長。

據其倉庫人員介紹,從接訂單到產品出庫,名鞋庫的速度是1個小時。「哪怕是光棍節那天,我們也是8點以前就下班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53

生的互動死的營銷:微博、微信和微淘的那些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151.html

微博、微信、微淘到底是什麼?

今年6月5日,在北京的一次公開活動上,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公佈了騰訊內部對公眾平台的定位:信息流轉、連接用戶與服務、實現溝通互動。而且也首次更明確的表態:微信不是營銷平台。

從微信官方公開表態中我們不難看出,微信營銷對於企業而言,只是一個美妙的麻醉劑。

微信是什麼?微信對於個人而言,是一個與朋友、私密關係群體交流的工具。而公眾號,對於官方要求而言,是提供信息流轉、連接用戶與服務、實現溝通互動、服務定製(會員卡綁定、企業客戶關係管理、軟硬件交互)的工具。

相比微信而言,新浪微博於4年前誕生,從邀請碼內測那一刻起,微博注定了她是媒體化平台的重要屬性,近期由於國家整治,對於微博的管控也越加嚴厲,越是如此,我們越是不能忽視微博平台的影響力,但微博真適合做營銷嗎?這個問題雖然問的有點老土,但卻值得我們去仔細探討。目前,相比微信、微淘,微博是唯一一個基於PC端和手機端的平台。

而微博也更具有自媒體的特點,這也是媒體的傳播屬性的體現,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略微博產生傳播的一大助力:互動。

互聯網的最大魅力,就是一個雙向的傳播平台,每個人都可以基於一個事件、觀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各類轉發,形成幾何級的病毒式複製結果。互動可以是雙向的,也可能是多點交叉的。

微淘,則是近期阿里重磅推出的移動端產品,很像微信中的公眾號。但從微淘自己的產品規划來看,微淘還將推出類似開放平台的插件植入,支持晃動手機搖獎、獨享優惠推送、粉絲管理等營銷工具功能。

微淘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有目前最大的電商平台淘寶天貓大力支持,至少目前看上去,他的電商屬性最強。

所以,就目前的基本屬性來看,三者都是基於社會化營銷微平台,微信更側重於小圈層的交流,微博側重於媒體與傳播,微淘側重於電商。

微營銷:看上去很美,沒那麼簡單

前不久,微博曾盛傳,某沒做過互聯網的成功學講師的弟子,大開微博營銷課,只喊幾句口號,便能賺得傳統行業老闆數百萬的上課費。而以此為生的團隊、個人,全國還有很多很多,在微博營銷的熱度慢慢散去的同時,微信營銷正當熱門,各類所謂成功案例也蜂至沓來,講微信營銷的人通過微博招生,或者在大談微博營銷落寞的同時,自己還用自身微博殭屍粉大作品牌推廣,讓人哭笑不得。

非常理解傳統行業,或者是商家們對於互聯網營銷的渴求,但我們應該分辨和學會如何做互聯網營銷。從上述對於幾款互聯網平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微淘表現出強烈的電商屬性之外,微博和微信的電商屬性明顯欠缺。

在近代社會,營銷真正出現的時期是自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賣方市場逐漸轉化為買方市場,供給大於需求時,營銷應運而生。簡單的講就是:通過某種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產品然後產生購買慾望。而實際操作過營銷的人,應該深刻的理會到,在線下,行業的營銷是一個涉及到自身產品、品牌、推廣、物流、開店、鋪貨、銷售等等的一套全面的、系統化的工程,主要就是激發和轉化目標客群的消費結果。

基於互聯網的營銷,也是如此,而類似微營銷的平台,更像是選址的一個過程,選擇一個合適的營銷平台,猶如選址一樣,不能少人流、裝潢要好,其他諸如營業員要專業熱情、產品質量要好,要有自己的推廣方法、活動等等,諸如此類,在微營銷方面,也是如此。

但很可惜,現在的微營銷,更多的強調的是推廣、信息的推送,而恰恰忽略了互動,或者狹義的理解了互動的概念,沒有好的互動,就不能產生有效的信息傳播,到達不了有效客群,進而不能產生下一步的營銷動作。而每個微營銷的平台屬性,也決定了不能完全成為一個線上支付成交的完整閉環,或者僅有理論上的O2O閉環。比如類似房產、家裝等大件消費。

微營銷,不能簡單的以:PUSH推送為重複動作,這個與在大街上重複貼牛皮癬廣告的動作毫無差異,如果僅僅是按照教材、書籍上將微營銷定義為:信息推送、賣萌、活動告知等,就失去了微營銷的特色,也產生不了實際的結果。

微營銷誤區:狹義的互動

從整體來看,微營銷,更應該看成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在對於銷售結果壓力不大的情況下,更可以看成是營銷行為中的品牌包裝、推廣。

微營銷側重的是社會化營銷,而非純粹意義的電商。無論微博、微信、微淘,都是側重於不同平台的社會化工具而已,是社會化營銷的環節,而非完整閉環。

通俗點講:任何微營銷平台,都不能完整解決營銷問題,僅僅是更好的推廣和傳播產品品牌、服務、口碑的途徑。

微博本質上定位於媒體,不是你說電商就電商的。我們從微博人氣的來源就能看到:作為媒體傳播渠道,本地區域的精準粉絲難以聚集和分類,到達和轉化率偏低。而微信更重視的是朋友圈的小圈層和公眾號的推送,簡單的菜單內容更多是基於web1.0的內容展示。

更有甚者,現在部分沒有道德底線的商家,為了求得大面積推廣效果,用基於虛擬的LBS位置尋找周邊微信用戶,強制用馬甲號切換,推送垃圾廣告信息,更是對用戶造成了二次傷害。

微淘目前依託於淘寶手機客戶端,也可以看做是阿里系對於移動互聯社會化營銷的簡單佈局,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主要給商家提供:1.信息通道。2.標準化商品和服務的管理。3.基於粉絲數據庫的營銷。作為流量的補充,阿里對於新浪的股權合作,很明顯說明了阿里在補充流量的同時,也在佈局社會化移動電商。

微博的的互動雖然有一些,但依舊不夠精準,這也是微博無法完成營銷的重要原因。從這點看,微信可以支持部分插件菜單,似乎可以彌補,但由於微信缺乏電商營銷基因,固定的菜單並不能滿足營銷的內容需求。

微博+微淘未來的趨勢更像是給電商平台:天貓+淘寶導流,進行轉化,而這個社會化轉化的過程,就是微營銷帶來的部分效果。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微營銷,更多的是基於美食、娛樂、普通商品的銷售,或者是大型品牌的傳播利用,實際上也是商家和企業對於微營銷平台的預期值過高造成的,過度神話的微營銷平台應該回歸到營銷的一個環節這個現實中去。

基於微營銷的平台,需要的注意的因素:

1.用戶粘性,需要經營和時間:用戶數量不可能一撮而就,所以現有老用戶的轉化,和種子客戶的培養,需要時間。

2.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推送,用戶更喜歡是貼心的交流、指導、專業信息的溝通,而非強制的顯擺、賣萌。

3.基於粉絲屬性的定向推送,對於內容專業度要求較高。

常見的微營銷從業人員,喜歡從各種途徑尋找段子,甚至是代運營託管,嚴重忽視了自身產品或者行業度的專業度,所以儘管有客戶群體,但枯燥的複製粘貼,無法進行有效的內容溝通,往往喪失了成交的機會。

4.移動互聯的碎片化信息,輕應用類似插件有助於提高線上服務質量。互聯網的網友,更重視的是自身的感受和虛榮心,若有條件,可以基於平台,通過技術手段或者手動,增加關於自身客戶群的專屬服務,如:VIP會員的專區、基於商戶的積分、等級、特權。

5.線上服務感受,需要客服的技巧,但實際自身產品口碑和客戶關係維護要有完整的規範、體系,並且強大的執行力。不能簡單粗暴的去套銷售說辭。

6.網友的互動,要有歸屬感,符合目標客群的購物習慣,互動內容簡單,適合用戶傳播。

7.將簡單的線上互動,可以適當轉化為線下的活動形式,增加目標用戶的好感。

以上,僅僅是基於微營銷需要注意的事項。事實上,基於社會化營銷,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除了微營銷背後的事情,就如文章開頭所言,微營銷,並不是萬精油,也不能解決傳統營銷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微營銷作為社會化營銷工具,在構建互聯網營銷過程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需要商家和企業花大力氣去堅持,哪怕僅有一個人,也得重視基於微營銷平台的渠道價值。社會化營銷,需要提升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水平,微營銷是解決了目前商家的互聯網營銷或則電商的意識問題。

微營銷,不要為了營銷而營銷,也沒有所謂的一招鮮和三板斧殺敵。除了微營銷平台,互聯網的其他平台和工具,也要善加利用,這個也是基於對相關互聯網產品平台的規則的瞭解,順勢而為,主動利用但不是盲目跟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73

六、七年級生的共同回憶 無名小站走入歷史 林弘全:部落格凋零,但永遠不死!

2013-09-09  TWM
 
 

 

八月三十日的一紙新聞稿,讓台灣至今在網路世界中最絢爛的一頁傳奇?然而止,「無名小站要終止服務了!」儘管這個消息在網路圈已經傳了大半年,被證實的那一刻,還是引發不少惆悵。消息傳到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耳裡,即使他在三年前就選擇離開奇摩、自行創業,卻還是忍不住感傷,「無名小站的歷史意義,大於它賺了多少錢!」回首來時路,林弘全謙虛地說:「自始至終,我都不覺得無名小站做得有多好,只是剛好碰上了Web 2.0的潮流,跟著網友一起見證了台灣網路產業最初十年的光景。」就像他們當年草創之初,會取「無名小站」為名,就是因為單純想創造一個讓大家分享自己生活點滴的平台。

感性歸感性,林弘全還是從無名小站的收攤,理性分析了網路互動平台的未來。他認為,雖然這些年來,臉書、推特(Twitter)崛起,一四○字的微網誌取代了圖文並茂的部落格,於是人潮散了,戲也跟著落幕,讓無名小站熄燈看似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但若從基本功能來看,社群媒體和部落格其實是存在根本上的差異。」看在林弘全眼裡,「那些(社群媒體)只能稱之為溝通『工具』,但無名小站卻是一種『回憶』的書寫,功能是更完整的情緒抒發與分享。」根據市調機構Alexa統計全球網站流量排名,無名小站極盛時期,網站流量一度衝到全球第十六名,不僅狠甩當時的Flickr,就連臉書也望塵莫及。這個由六位交大資工所研究生「玩」出來的網站,在二○○七年被Yahoo!奇摩收購之後,註冊會員人數達到二七五萬人,○九年更進一步飆升至六五○萬人。

除了數字上的成績,結合網誌、網路相簿、留言板功能的無名小站,也掀起了許多風潮與現象,甚至一手催生了彎彎、女王等知名部落客,更讓豆花妹、大元等網路正妹,一路從虛擬世界紅到演藝圈,升格為全職藝人。

「說它(無名小站)是台灣奇蹟,一點也不為過!」或許是基於情感因素,也或許是看透了部落格與社群網站的本質差異,林弘全認為,人們「深度分享」的需求永遠都在,只是形式不斷更迭,「所以,部落格或許凋零,但永遠不會死。」那些年,他們都靠無名小站暴紅!

圖文作家彎彎、熊寶、輔大猴、海豚男、馬克知名部落客 女王、貴婦奈奈正妹袁艾菲、大元、豆花妹蔡黃汝、王心恬

資料來源:無名小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2

【創業者說】美食行:又一款為吃貨而生的App!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6/56604.html

【導讀】說到餐飲社區大家的第一反應多是大眾點評,的確大眾點評在這一領域一直是最強勢的一家。大眾點評是一個大而全的本地搜索服務,餐飲在其中佔了很大的比重,也成為點評的標籤。

美食行是一款吃貨群體點評、分享美食的社區型App。與大眾點評等競爭對手相比,美食行主要有三大特點:定位於吃貨群體,滿足了嘴巴停不下來的他們沒事的時候就想美食的需求,而很多大眾點評的用戶在陌生的地方使用點評更多些;美食行是在手機端分享菜品為核心,準確的說是上線第一天就是從移動端開始;最後美食行主攻二三線城市,大眾點評網在一線城市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這些城市餐飲商家數量相對更多些,所以用戶要篩選出好的商家,並不容易,而二三線城市相對城市進程並沒有很快,餐飲商家數量也相對有限,更適合於吃貨利用美食行來尋寶。

這樣的模式並不是美食行獨有的,至於優勢:

一是美食行兩年來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批人數過萬、分享量過千的核心種子用戶,他們不但是吃貨也願意分享和記錄自己吃過的美食(黑馬哥註解:核心種子用戶願意分享)。

二是美食行團隊之前一直在口碑網做本地搜索,所以在產品技術上有一定的積累,同時經過兩年來對美食社區機制的摸索,也積累了產品和運營經驗(黑馬哥註解:口碑網本地搜索的產品及運營經驗積累)。

三是用戶和流量,目前美食行推廣基本上沒有花費營銷費用,僅靠口口相傳,吃貨之間的傳播以及應用商店編輯的推薦,用戶已經過百萬,相比菜品分享的其他對手,在用戶上構建了第三個門檻(黑馬哥註解:吃貨的口碑增加了用戶轉移成本)。

美食行本身是一個移動端的美食社區,既然是社區就必然面臨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冷啟動問題。最開始的時候他們認為大部分用戶都會自發進行分享,所以更在乎的是流量運營,但是很快問題就出現了——沒人分享。意識到問題之後團隊做了很多完善社區機制的事情,首先優化了分享美食照片的流程,此外還加入了粉絲新增提醒等功能,促成吃貨的線下聚會,這幾個功能和活動開發和運營下來,美食行社區的分享量慢慢增加了。

而後團隊進一步去完善社區的閉環。因為有的用戶並不分享,但是會點擊喜歡並保存下來。於是他們通過大量的用戶的這些保存行為,幫助用戶挑選出好的菜品(黑馬哥註解:不一定點贊才能推薦,收藏保存更可以作為推薦數據),接著又推出了一個本週、本月熱門菜品榜單,同時也增加了分享最多的達人榜。慢慢地運營編輯參與的越來越少,美食行漸漸形成了一個自運營的社區機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社區閉環,讓更多人得以發現一個城市裡的美味。

在美食行團隊看來,整個餐飲行業目前存在的幾種模式中除了團購模式是一個低利潤、可持久的商業模式外,搜索廣告的模式大部分是忽悠一些不懂的商家花費幾萬幾十萬購買搜索關鍵字,但是時間長了商家就不會被重複忽悠,因為效果很難監控和體現,所以這是不可持續的,而佣金分成模式將是一個可持續的模式。在未來他們認為進入商家整個交易環節——用戶到店前的行為和到店後的行為並提升用戶使用體驗,以及利用交易的大數據來提升店家的效率和經營都是很大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937

高盛和麥肯錫如何成為名校生的香餑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68

rtr416q6

今天,從常春藤名校到華爾街似乎是一條水到渠成之路。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條路仍然人跡罕至。那時,醫學和法律才是畢業生想走的康莊大道。

那麽,局勢是怎樣扭轉的呢?原來,投資銀行和咨詢公司精心設計了招聘體系,將名校精英源源不斷地篩選到他們的實習和正式崗位中去。

這是加州大學聖叠戈分校的社會學家兼教授Amy Binder在《華盛頓月刊》中透露的。最近,Binder和她的團隊采訪了60名來自哈佛和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和在校生。她發現:

許多受訪者稱,他們去上大學時並無意成為銀行家或顧問;

在大學里的時候,他們對這些職業幾乎一無所知,並且覺得這類工作很無聊而且不太會有意義。

直到他們開始在這些領域里與其他人競爭崗位,態度才發生了轉變。

這是怎麽回事呢?

金錢遊戲

受訪學生形容稱,投行和咨詢公司們為求才所做的努力可謂無微不至。這當然絕非偶然,也不是沒有成本。正如Binder寫道:

為了打動這些孩子,頂尖銀行和咨詢公司們競相在各大名校打造“白金”級別的就業服務項目。一擲千金的勝出者可以在校園招聘會上獲得最佳的席位,給學生們發郵件,在學校里最豪華的宴廳舉行信息分享會和招待會,獲得成捆的簡歷,以及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一對的面試,以及其他的“招聘”服務。

這麽一輪下來的結果是,它們給學生描繪了一幅高清且可預見的未來藍圖。對於那些在結構化的流程中度過了18年後來到名校的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因為他們很快將要面臨不確定性。

雙管齊下

它們的招聘項目通常很早就開始了。對於那些急於盡快解決人生規劃問題的學子來說,這無疑是另一個圈套。因為項目的進展是如此之快,以至於學生們都擔心如果不立刻參與進來就會錯過它,甚至因此危及自己未來的職業前途。

Binder寫道,這樣的壓力,再加上招聘人員總是強調“為聲明卓越的公司工作意味著什麽”,產生了很強的效果。

名校光環是投行和咨詢公司想招他們的主要初中之一,畢竟這些公司需要說服客戶購買他們昂貴的服務。但是實際上,很多名校生最終都在不愉快中選擇結束他們當初的選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雙方在選擇時的不匹配。

與此同時,在華爾街的誘惑下,進入公共服務、醫療保健或其他真正需要人才的行業的精英比以前更少了。當這些行業與投行或咨詢公司競爭精英大學生時,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落後了幾十年。即便是在近些年來異軍突起的矽谷身上,仍然很難看到像銀行和咨詢公司那樣在長期招聘上取得的成就。(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32

【販賣孤獨】青年公寓:為群居而生的烏托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152

走在青年社區里,並不總是熱鬧,但那是“有溫情的地方”。圖為YOU+北京蘇州橋店公共空間。 (南方周末記者 張雪彥/圖)

年輕人的荷爾蒙、生活與社交方式,被置於一個有限空間中摩擦、碰撞,所激發的能量與活力超乎想象。於是,一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因群居而產生化學反應的青年社區誕生了。

住在“工廠”里的年輕人

王鵬飛搬進來住的時候,整棟公寓算上他,只有3戶。

這是一幢新奇的公寓:剛進公寓門,擡頭就是一張花哨的彩繪墻。大廳里亂糟糟的,到處堆著水泥磚。王鵬飛學的是美術,那張彩繪的水平實在不怎麽樣,但“總比沒有好吧”。

由高露潔廠房改造而來的公寓,每一間都被設計成LOFT結構,當時的房租2000元左右。房間里的紅色管道和消防噴頭,也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在他看來“挺有意思的”。

這個看起來雜亂,有著工業質感的公寓,有一個洋氣的名字:YOU+國際青年社區(以下簡稱YOU+)。

王鵬飛此前從沒住進過這種公寓,不過從2012年6月的那個暑天,他拖著行李走入公寓的那一刻開始,一種新公寓模式開始在國內發軔。

目前,以YOU+、自如寓為代表的青年公寓,正迅猛在全國複制擴張。至2015年12月底,YOU+在三年間開了11家店,全國已有近萬名年輕人投身到21世紀的群居生活中。

這些青年公寓的房間設計時尚,但只有二十多平米,“小得像監獄一樣”,逼著住戶花更多時間,與各色人等待在一個“像客廳又不是客廳”的公共區域里。

按照房產中介鏈家旗下的青年公寓“自如寓”於2015年對住戶的調查,超過60%的住戶年齡在25到35歲,白領居多,30%左右從事IT互聯網行業,60%有過海外求學或生活經歷。他們在同齡人中年收入較高,是一群“生活獨立,觀念開放,能夠接受新型的租住產品,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年輕人”。

正是這群年輕人,他們願意將自己置於高度共享、頻繁社交的居住環境,試圖在繁忙都市中重構親密的鄰里關系。這種主動選擇之中,蘊含著一種新穎又懷舊的生活哲學。

“每天下了班,經過餐桌的時候,看著這一群人,覺得自己是群體中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已經很好了。”YOU+住客劉輝說。

自然生長的社區文化

“當時,YOU+可不光是沒有名氣。”王鵬飛對新事物的好奇和期待蓋過了公寓所有缺點,於是,在剛入住的那段時間,他每夜就睡在“乒鈴乓啷”的裝修噪音里。

2012年6月1日,全國首家YOU+在廣州鳳凰新村正式開業。王鵬飛入住後的一個多月內,133間客房滿租。

說不出是哪天,王鵬飛突然發現,YOU+多了許多人。大家開始互稱“家友”。“那時所有人都坐在大廳里”,YOU+的兩位創始人劉洋、劉昕也坐在一張“不知道從哪兒淘來的很醜的沙發”里,和他們的每一個種子客戶熱情打招呼。

就在公寓大廳里,劉洋看到了“群居”帶來的化學反應。年輕人的荷爾蒙、生活與社交方式,被置於一個有限的物理空間摩擦、碰撞,所激發的能量與活力,幾乎超出了劉洋的想象。

“2011年啟動這個項目時,定位是一個平臺,有共同標簽的一群人,會形成不同圈子的社區,所以品牌的名字才叫‘YOU+’。”劉洋說,YOU+即“你,還要加上其他人”之意。

在王鵬飛眼中,這個青年社區就是他們“玩”出來的。氛圍最好的時候,整層樓的人夜不閉戶,共享空調,共享外賣,“你有了難了,絕對有人挺你,就鐵到這個程度”。

“YOU+並沒有主動去倡導一個社區,這種社區文化氛圍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沒有誰給你指一條道。”

自如寓業務中心負責人苗婧擁有同樣感觸。“有了公共區域之後,我們發現大家就開始玩轉了。”

房產中介鏈家旗下的“自如”創立之初,只不過想改善下年輕人“一塌糊塗”的租房狀況。一年後,自如旗下的“自如寓”——這一與YOU+類似的青年社區品牌創立,“自如”開始真正發揮公共區域價值。“不管是一兩百平還是七八百平,有了場所,才會有發生。”

為“有溫情的地方”註入催化劑

為了讓居住在青年公寓中的這群年輕人之間的化學反應,良性且持續地發生,催化劑必不可少。

苗婧說,“自如寓”招募了二十多個“自如管家”,“產出持續的、有頻率的活動”,並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做幕後支持,這些活動就是帶著住客夜跑,學插花,做小蛋糕等。

作為YOU+北京蘇州橋店的店長和運營官,王家豪最重要的工作是“帶著大家玩的同時,去連接他們”。連接的方式並不複雜,除了把新入住的人拉進微信群做自我介紹,不過是“每天拎一箱啤酒,誰來了拿一瓶”,想盡名目吃喝玩樂。

苗婧對“自如管家”提的要求是:“一個優秀的自如管家可以熟練地背出12個人喜歡踢足球,20個人喜歡打桌遊。”

範乃振已經能熟練地背出哪幾個家友的酒量最好。今年讀大三的他每天晚7點至淩晨1點,在YOU+北京蘇州橋店的酒吧吧臺兼職做調酒師。這里的雞尾酒賣得並不貴,最暢銷的是喜力啤酒。由於家友們常常喝得興起而忘了時間,他總是加班陪聊,卻不長工錢。

白天,掛上一張寫著價格表的黑板,酒吧變成了咖啡館。37歲的雷陽在這里做咖啡師。半年前,他還是一名結構設計工程師。他和每一個人講咖啡,每一個人卻給他講創業。他這才學會了“A輪B輪”“天使投資人”,只不過在他眼里,和他從前“拿著設計圖紙去找老板,有了錢就投入生產”沒什麽兩樣。

支阿姨聽不懂年輕人嘴里的創業。她只負責每天燒兩頓飯,給十幾個孩子吃。“他們總說我的菜淡了。該吃得清淡點。”YOU+在她眼里,和從前的筒子樓差不多。她第一天來時,被保安攔下,問“你進來幹什麽,我們這兒都是年輕人”。如今,她和年輕人坐在一張沙發上,連著同一個wifi,一起玩手機。

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走在社區里,並不總是熱鬧。但在廚房周圍,飯桌旁邊,如劉輝所說,那是“有溫情的地方”。

創業社區,還是創業者的生活社區?

公眾廣泛認識YOU+及這種居住方式,是在YOU+被貼上“小米公寓”標簽之後。

2014年8月,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宣布領投YOU+的A輪融資,YOU+由此走上快速擴張道路。7個月後,三千多個房間投入北上廣深,迅速住滿。YOU+聯合創始人蘇菂稱,YOU+至今已在全國簽下20棟樓。

YOU+還提出了“青年創業社區”的概念。據蘇菂介紹,在全國第一家“創業社區”即北京蘇州橋店,創業者占比約40%。他們試圖在居住空間構築創業生態,配比了一定數量的成功企業家、媒體、法務、財務、金融從業者和投資人,其中包括愛國者董事長馮軍,幾位YOU+聯合創始人也住在這里。

據南方周末記者向多位家友了解,一些創業者確實在社區內找到了合作夥伴,甚至整個團隊都是鄰居。但一位接近核心管理團隊的家友透露:“合夥人層面也在討論,到底是做創業社區,還是創業者的生活社區。畢竟這還是一個居住場所。”

“現在YOU+做大了,關註度也更高了,但動作有變形的地方,人情味下降了。”今年是王鵬飛住在YOU+的第3年,鄰居換了一批又一批,慢慢歡迎會和歡送會都懶得辦了。

除了著名的“三不租原則”(45歲以上的不租,結婚帶小孩的不租,不愛交朋友的不租),YOU+還設立了內部投票制,每季度由家友投出最受歡迎與最不受歡迎的人,後者強制退租。但王鵬飛表示,“實際上YOU+沒有踢走過一個人”,包括“三不租”,也“只是個說法而已”。“不愛交朋友的人,他會來嗎?”

風頭正盛的YOU+面臨諸多質疑。其中包括空氣、采光、漏水等產品質量問題。據劉輝介紹,北京蘇州橋店開業不久,就曾爆發過集體抗議的“甲醛事件”,家友大會也受到工作人員阻撓,一度造成YOU+封鎖媒體,去知乎上刪帖等緊張局面。“我同意外界的所有批評,他們說的都是準確的,而且並不誇張。”YOU+住客劉輝說。

“我調整了2年產品,才有現在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烏托邦的基礎模樣,但還有非常多的不足。”劉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01

“自己生的孩子最後卻餵了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428/155456.shtml

“自己生的孩子最後卻餵了狼”
麻策麻策

“自己生的孩子最後卻餵了狼”

“項目關停,就像自己生的孩子最後餵狼了,就這感覺。”

文丨麻策 編輯丨楊潔

徐屾屾最後一次接受媒體正面采訪是2015年8月。他當時是這麽說的:“我們定義了一種全新的移動互聯網雜誌模式,希望以HTML5富媒體的表現形式,讓用戶欣賞、獲得知識或者消遣。”

這個平臺叫做“閱界”。而就在2015年11月,閱界正式關停。

今日頭條現在如日中天,而國內數字內容閱讀這塊,卻一直在經歷著洗牌。閱界作為其中一款應用,團隊有著六七年的創業經歷,內容創作、分享、興趣內容推薦,他們都嘗試過,也獲得過戈壁創投的投資,但最後,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轉型太晚、融資沒有到位、遭遇資本寒冬,是閱界團隊認為,自己失敗的直接原因。

徐屾屾後來描述,開發閱界已經是他“最後一搏”的嘗試,因為當時團隊面臨的狀況是“資金緊張”。

徐屾屾是一名iOS開發工程師,原美國在線的Mobile中國團隊主管。閱界團隊,原來就是美國在線未撤出中國前的全球第二個iOS項目——“每日財經”的開發團隊。

美國在線中國裁員解體後,徐屾屾帶著團隊獨立出來,做了一段時間的外包。一年半之後,他們做了兒童交互式電子書編輯出版平臺“童樂匯”,開始接觸電子閱讀。

2012年7月,他們做了“品讀電子書”,並於2013年6月拿到戈壁創投的千萬級人民幣天使。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把網頁上的內容,包括文字、視頻等,進行收藏、分享。徐屾屾把它比作一個“雜誌版的今日頭條”。

閱界是徐屾屾在2015年3月戰略性放棄品讀後,再開發的產品。關於放棄品讀,他給創業家的解釋是:受到了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的沖擊,“其他個性化閱讀軟件都給擊垮了。”

公司的另一位合夥人劉承周(周周)則坦言:“當時品讀想有大的發展基本很難了。我們就想如果不複雜的話,有沒有什麽辦法嘗試突圍一下。”

周周是公司的COO,也是徐屾屾的發小。周周有十幾年雜誌出版經驗,加入徐的團隊前在淘寶閱讀工作,後來也是他親自操刀設計了閱界的邏輯和產品框架。

當時兩人都對這款新開發的產品充滿信心。直到現在,徐屾屾也依然認為,如果這事早一點做,“或許能成”。

“我們有了幾百萬的用戶,但還不足以進入下一輪融資。”徐覺得這次轉型太晚了,戈壁的錢馬上花完,“團隊已經無力支撐”。

從2015年6月上線到11月關停,閱界僅堅持了5個月左右的時間。項目關停後,這個一起堅持了六七年(從最開始做外包開始計算)的創業團隊也最終解散。

周周現在搭起新團隊,做全新的項目。徐屾屾偶爾來做做顧問,其余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休息或看書。他也有新項目的計劃,但實施尚無期。

他並不希望對外露面太多。“他受到的打擊很大。”周周說。談起項目的關閉,他說:“自己生的孩子最後餵狼了,就這感覺。”

創業家在多次溝通後才見到徐屾屾,但他仍不願講述太多。他推薦了周周,說他看得透、講得好,“他有權利代表我,他說的話就代表我的意思。”

因此,在征得雙方同意後,創業家對話了周周,由他講述了這個創業團隊從起家到解散的全過程。

以下為原閱界COO劉承周(周周)口述。

新媒體是迎合時代的

我出身傳統出版行業。1998年我大學畢業後進了21世紀雜誌社,然後是《鳳凰周刊》、《中國國家地理》等。

我是一個特別理想主義的人。2011年從《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辭職時,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典型的,甚至是能和蒸汽文明、電力文明並列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工業革命。

不同的是,移動互聯網革命速度很快。這過程中,內容領域很多人是迷茫的。他們大概經歷了這麽四個階段:不理解、不接受、不知如何面對,最後基本就到了跟不上的階段了。

2010年喬布斯發布iPad產品,那天晚上我熬夜看發布會。喬幫主當時展示了兩樣東西,給我印象深刻。一個是《紐約時報》的網站,當時我心里感覺:報紙完蛋了!另一個是《大眾機械師》雜誌,全新的交互形式,我覺得,雜誌也完蛋了。

從1998年入行到2011年離開《中國國家地理》,我做了十多年雜誌。我後來選擇去《天下美食》,原因很簡單,我出來就是要尋找新媒體解決方案的。

2012年我廣泛跟傳統媒體人、互聯網人聊新媒體。離開《天下美食》,我機緣巧合地又先後去了多看閱讀和淘寶閱讀。人生每一次遇到巨大轉型的時候,我會給自己放一段時間的假。我已經經歷過兩三次這樣的事兒了。

不是前三個做這件事的,你就完了

後來,徐屾屾找我加入他的團隊。我倆從小就一起玩,但我屬於典型的不把自己撞死絕不妥協的人,有一些事情我必須做了才能死心。

我正式加入的時候,徐屾屾他們正在做“品讀”。品讀基於用戶和用戶之間內容互換的邏輯,它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功能——微信里的內容可以直接收藏進品讀,微信跟品讀賬號打通。早期微信只給有道筆記、品讀等幾家開放了這個接口。

從這一點來說品讀是一個強大的收集工具。微信的收藏功能是沒辦法分類的,但品讀可以。你可以根據相關喜好把內容放到相關的分類里去。根據我們當時的設想,它往後可能會有基於私信、甚至更多朋友間交流的社交功能。

2014年下半年開始,用戶對新聞和資訊類內容的閱讀使用習慣逐漸板結。大家對閱讀的需求,第一來自朋友圈,第二來自微信公眾訂閱號,第三來自其他閱讀軟件或設備。這種情況下,能做出來的產品就出來了,沒做出來的,抱歉,大門已經關上了。

品讀屬於後者。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如果你是第一個做的,你就是英雄;如果是第二個,你就是勇士;是第三個,可能你就只是一個跟風者;到了第四個,你就是在做一件無意義的事情了。當然,你要是有絕活,門關上了,但你能拿斧頭生生劈開一條縫鉆進去也行。這個時代,我們最不缺的就是驚喜。

知乎、好奇心日報它們都跑到前面去了,而且功能甚至都類似。你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是強運營的東西,把自己的編輯團隊從幾十人快速擴展到100-200人,都用來強化自己的運營能力。但資本決定,當時的品讀不可能迅速強化自己的運營能力。道理很簡單,投入跟專業路徑問題。

品讀遇到的比較大的瓶頸是用戶使用習慣板結。哪怕第一次用過品讀之後覺得功能確實挺好,但是跟其他應用實質也沒有特別大的區別,無非UI更好看,界面更人性化,或更好用一點。

按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一年之後可能會面臨什麽樣的問題,我們很容易做一個預判。或者把事情往極端考慮,三五年之後項目會怎麽樣?品讀每天日活量也不少,但想有大的發展基本很難了。我們想抓小而美、垂直和細分的方向,但發現其實這扇門也已經慢慢關上了。

最後一搏

後來我們嘗試其他突圍可能。我帶著整個運營團隊重新做了一套產品——閱界。它是內容生產者,把網上的原生內容通過富媒體的形式(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重新混編再打包,更強調內容和內容之間的邏輯性,與品讀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

我覺得,中國數字化閱讀領域的空間和機會還很大。閱界這款產品的內運營和產品框架上,我基本做的全是減法。我們把產品的邏輯做到最簡單、最優化,給用戶盡可能簡單的東西,複雜的都留給我們自己。

閱界和MONO(貓弄,同為個性化閱讀APP)在產品邏輯上有相似的地方,但在運營邏輯上不一樣。貓弄強調編輯直接篩選優質賬號主或賬號源,內容入庫,每天從入庫的內容里精選優質內容推薦,它做的是兩次萃取的過程。我們的邏輯是內容生產,原生內容再加工。

(創業家補充:徐屾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雖然團隊有內容大牛,但每天大量的選題、挑選精致內容依然讓團隊感覺吃力。)

這其實只是一次自救式的嘗試。

2015年投資的風口在O2O。大家都追著O2O跑的時候,冷不丁出來一個做內容的,不太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為內容創業本身邏輯複雜,閉環我們並不擔心,但你需要一個漫長的解釋。它不像O2O那麽直接簡單、容易理解,但往往看起來越簡單的事情競爭會越激烈,風險會加劇。

閱界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沒熬到下一輪融資。

我們並不是拿不到錢,但有一些錢我堅決反對,不願意拿。我們更強調與投資方的互補和相互理解。任何一個媒體項目從零到盈利,基本都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周期。投完三個月就要求變現的錢,我們不能碰。

如果我是一個投資人,我反倒願意跟我的標的方創始人反複聊,甚至一起玩把遊戲,或者去酒吧喝酒,更深入了解對方的生活狀態、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以及對事業到底有多大的激情和夢想。

閱界團隊解散後,我去日本待了一個月。回來之後又重新弄了一攤子事兒。徐屾屾受打擊很大,現在還沒有恢複工作。誰碰上這種事都不會好受,相當於自己生的孩子餵狼了,就這種感覺。

品讀閱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06

向死而生的跨境電商,還有幾道救命符可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1/157795.shtml

向死而生的跨境電商,還有幾道救命符可用?
曾響鈴曾響鈴

向死而生的跨境電商,還有幾道救命符可用?

如今政策紅利即將結束,殘酷競爭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接踵而至,跨境電商還能否“撥開雲霧再見天”?

經歷了前幾年的高歌猛進,天貓國際、蜜芽寶貝、豌豆公主、55海淘等各類傳統零售商、海內外電商巨頭、供應鏈分銷商紛紛完成入局,並加速跑馬圈地。然而進入到2016年,政策波動頻繁,中國進口跨境電商仿佛一夜間從狂喜的高臺跌落到泥濘的窪地,以4月8日跨境電商稅改新政正式實施為標誌,跨境電商開始進入過山車式極速爬坡又猛然墜下的跌宕期。如今政策紅利即將結束,殘酷競爭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接踵而至,跨境電商還能否“撥開雲霧再見天”?

不同模式相似的境遇

在稅制改革的前夜,跨境電商一直享受著政策紅利。然而沒有了政策的庇護,跨境電商“船破又遇頂頭風”,無論何種模式都面臨著類似的情況。

一、綜合平臺型:百花爭艷卻難以獨占鰲頭

新政限制的第一對象便是進口B2C模式,天貓國際、京東、網易考拉等綜合型平臺自然是首當其沖的對象,如今這種模式下看似高手林立,百花齊放,但每個平臺都不輕松。

1、這些綜合性平臺看似都在自有核心優勢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特模式,如洋碼頭做直發/直運平臺,亞馬遜海外購、1號海購用自營B2C模式,網易考拉采用自營直采模式,蘇寧海外購做“自營+招商+承包生產線+類保稅店”以及京東全球購海外直采模式。但都有自己的軟肋,比如亞馬遜雖然它有全球優質供應鏈物流體系和豐富的SKU,但跨境電商最終還是要比拼境內轉化銷售能力和對本土用戶消費需求的把握,亞馬遜在這方面卻還是個生手。

2、第一陣營幾大巨頭各自遇到了“麻煩”,第二三陣營的陪跑者更難提輕松。比如天貓國際,雖然開放平臺入駐但其中的國際品牌大多為TP代運營,價位高,天貓對品牌端的管控力也弱。盡管號稱“ 已經成為最大的本土跨境電商平臺”,但天貓國際並未公布過其營業額,那只能理解為“實在拿不出手”。

再如京東,聚美,盡管他們能直接參與貨源組織、物流倉儲買賣流程,但目前仍受限於品類,且過度依賴爆品,同時還面臨著極大的資金壓力。

盡管網易考拉的自營業務順風順水,但供應鏈過重,反應慢,自營過於依賴於現金,導致SKU要多,資金壓力大,業務過於依賴國內保稅倉儲,一旦爆倉會導致所有業務停滯等問題同樣不可小覷。

最可惜的是蜜淘網等還未待到這種模式成熟就成了先烈。回顧這個曾經的標桿,出身於天貓的謝文斌自創辦蜜淘網後就做代購、導購平臺,後又定位 “海外品牌限時特賣網站”,並曾在多個領域發起價格戰,叫板天貓京東等,最後卻淹沒在客戶的惡評和極重的平臺模式中。

總之綜合性平臺只合適於那些擁有強大資金和流量的巨無霸,但目前看巨無霸也很吃力。除了需要解決流量,資金,供應鏈等問題,還需要處理海淘業務和原有業務的沖突,看來一切任重道遠。

二、垂直電商:小而美的故事還要講多久

垂直電商大概是跨境電商最有故事也是最熱鬧的,從母嬰、家具到奢侈品、女性、再到歐美、日韓等,每個細分市場都擠滿了創業者。2015年前備受資本關註,然而進入2016年,這個勢頭初看並沒有減弱,比如2016年2月份寶貝格子融資5200萬人民幣;專註日淘、走 B2B2C 模式的 “豌豆公主” 在2016年2月獲得VentechCapital領投的千萬美金A輪融資後,又在5月拿到1000 萬美金的 A+ 輪融資,資方包括伊藤忠商社、真格基金、MTG 株式會社以及 Ventech Capital;6月份母嬰電商貝貝網也獲得1億美金D輪融資。但仔細一算我們會發現,2016年的平均單筆融資在3330萬美元上下,較2015年縮水了近57%。

然而 “ 禍不單行”,稅改新政對垂直電商平臺打擊也是直接而影響深遠的,尤其是化妝品、母嬰保健品、輕奢品等品類,這對聚美、小紅書、達令等來說可算是毀滅性沖擊,而紮根母嬰類的貝貝網等也因為提價12%喪失了價格競爭力。反觀是劍走邊鋒的 “豌豆公主”逃過一劫,翁永飆這位連續創業者(2000年與當時的 3721、伊藤忠商社合資創立了日本的搜索公司:現 JWord,後被日本雅虎和 GMO Inc 收購。又在 2005年3月與金山集團合資成立了日本金山)把目光集中在日淘市場上,相繼引入LOFT 、Akasugu等日系品牌入駐,通過直接引入當地知名品牌和簽約獨家品牌代理的模式保證了貨源的真實性,只是隨著匯率的不斷變化在價格方面難有優勢。

當然在母嬰品類里,貝貝、蜜芽等少數幾家發展勢頭也較為強勁。如貝貝除創立圈兒模式外也開設了海外購頻道,開展跨境電商業務。近日貝貝對外公布完成了1億美金D輪融資以及三個業務數字:2015年GMV(交易總額)破40億元、月活用戶超過1000萬、占母嬰垂直電商行業70%市場份額,但如此漂亮的成績卻止不住外界對它的質疑。

總之跨境電商的垂直模式,一邊在上演高潮叠出的各類故事,一邊在質疑、謾罵、指責中掙紮前進。

三、移動電商,現實和理想總有些距離

這類以海蜜、優盒網、街蜜等為代表,更多的采取C2C,即海外買手制的方式,從品類來看以長尾非標品為主,從形式上是達人經濟模式,每一個買手都是KOL,有著自己的氣質和偏好,他們通過自己的強時尚感強影響力獲得認同和分享,在建立個人信任機制後完成商品交易。對於行業,它們的貢獻是:擴寬了供應鏈和選品的寬度,也重新建構了新的商業零售邏輯從品牌商主導到消費者主導、從生產商單一化到多元化、商品核心競爭力從標品規模化到個性化、情感歸屬性。而且相對於傳統PC端電商,這種消費模式更加註重消費場景化和強社交依附。

然而他們也不得不面臨殘酷的現實:他們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地靠廣告和返利的盈利模式,服務體驗的掌控度也差,個人代購如今還存在法律政策風險,稅改新政的實施也是嚴重的打擊,買手制平臺的轉化也低,普遍目前只有2%不到,而且流量和銷售也是 “二八原則”,集中在那些優質的KOL那里, 大多數人需要回答如何獲得流量,提高轉化,如何積累成為意見領袖等問題。即便是老大哥淘寶全球購(目前已和一淘合並)也還需要解決商品真假難辨以及獲取消費者信任等問題。所以看起來很美好的移動電商,也才開始起步。

四、社區電商: 幾人歡喜幾人愁

和海外買手制註重達人信息分享類似的還有社區電商模式,比小紅書、辣媽幫等。他們通過內容分享/社區資訊引導消費,完成自然轉化,他們的優勢在於天然海外品牌培育基地,用戶粘性高,消費能力強,人群精準,平臺也有調性有文化。因為社交就是圈子,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圈到某個特定團體用戶的基礎上。但社區電商與生俱來具有“二律背反”效應,即用戶活躍度高,電商就會弱化,電商屬性強點,活躍度就會下降。而且,他們這種模式產品競爭壁壘較弱,一旦有平臺內容做得更好,形式更加立體新穎,用戶就可能“集體出逃”。

此外還有55海淘、什麽值得買等為代表的返利導購、代運營模式。他們希望通過信息導購產生交易行為,然而現實中過時的返利模式以及可憐的轉化率實在難以讓人相信這是筆大生意。

更為尷尬的是:絕大部分跨境電商平臺造的都是“海市蜃樓”,終有一天會灰飛煙滅。因為他們的盈利空間來源於產品在國內外進銷的差價以及海外品牌自身在中國銷售渠道的缺失。這實際搶奪的是原本屬於海外經銷商和國內代理商的利潤。一旦品牌商自建渠道,而平臺又沒建立起新的核心能力,就只能淪為品牌商眾多銷售管道之一,或被品牌商拋棄。如今的世界又平又擠,跨境電商平臺利用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盈利只會是曇花一現的“春夢”。

命運多舛,卻仍頂著這些“達摩克利斯之劍”

盡管進口跨境電商已經“流年不利”,但在跨境電商好運來臨之前,還有一些無法回避的“痛”。

1、假貨風險

前不久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共接到的全國網絡消費用戶涉及電商投訴數量同比2014年增長3.27%,其中跨境電商投訴以7.53%位列投訴第三位。這些假貨問題集中在品牌授權、進貨渠道等方面,尤其是奶粉、紙尿褲、保健品等售假問題最為明顯。

2、語言等地域障礙

這主要表現在產品上,比如從日本直接跨境的產品所有說明都是日語,中國人看不懂,萬一發生了誤用或者是誤食的問題,責任誰來承擔。此外,很多消費者還反饋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購物的商品與海外同款商品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如外形不一致、商品介紹文字缺少數字標示、生產公司不一致等,這些問題也讓消費者維權無可適從。

3、貨源問題  

據了解,大多數跨境電商平臺都無法拿到其售賣的所有商品的品牌直接授權,甚至有些品牌相當排斥和平臺直接產生聯系。於是平臺只能去當地的商場直接購買,但這不但增加了假貨風險,也加重了供應鏈的不穩定。翁永飆也曾親口承認:“每個廠家生產的數量都有限,肯定會優先供應日本,再由渠道商分配到中國,而這樣的話,我們貨源的穩定性會有很大的風險,尤其是越下遊越拿不到。”

再加上海外貨源供應鏈長,環節複雜,各地區文化和商業環境也有差異,以及關於產品商標在國家適用性的問題可能引發的法律風險等都在加劇貨源問題。

所以境內電商模式走過的路,犯過的錯,遇到的問題,跨境電商一個都沒少。跨境電商由風頭正勁變成了燙手山芋,大有全員唱衰、跌落神壇之勢

絕地反擊,這些或成救命之符

如今,當政策紅利逐漸關上大門,跨境電商優勢喪失時,這三招可能是“劇情反轉”的機會。

一、告別高成本,啟用“直播+電商”

或許正如翁永飆所說“跨境電商最核心的是信息跨境,因為你不認識這個產品,也不知道究竟好在哪里”,如何打破信息不對等的障礙是每個平臺的頭號課題。而根據比達咨詢的數據顯示,2015年大電商類的新客獲取成本已經達到了400元,獲客成本正帶給跨境電商巨大的經營壓力。所以,跨境電商平臺要變被動為主動獲取新用戶,不妨試水直播模式。

事實上,除了聚美外,其他跨境電商已在開始嘗試,如蘑菇街宣布將投入3億元扶持旗下藝人;網易考拉海購將直播化運營奉為2016年三大戰略之一;翁永飆除了“豌豆公主”外,也在日本市場推出了前端類Instagram的紅人電商“Wonderfull”, 菠蘿蜜主打視頻直播,亞馬遜更是量身打造了《時尚密碼現場》直播類節目......

盡管他們可分為網紅類(含明星)直播和互動類直播兩種模式,但都是基於UGC或PGC,利用直播的方式打造豐富新穎的內容,為平臺引流,提高打開率和購買量,這和美拍、花椒等純直播平臺不同,電商+直播就是為了商品售賣。

二、告別爆款標品模式,重視長尾效應

目前多數跨境電商平臺依靠爆品、標品,通過“低價”“爆款”等活動打開市場,尤其是母嬰類,以致奶粉、紙尿褲等一度成為海外購物的代名詞。然而時過境遷,爆品、標品將不再適用。

1、 依靠爆品、標品獲取來的用戶毫無忠誠度,一旦價格戰退卻用戶也將大批流失,對平臺而言既沒有提升對品牌方供應鏈的把控力,也沒有提升對終端消費者的持續服務能力。

2、境內電商的爆品戰略並不適用跨境電商,因為爆款SKU拉量、長尾SKU賺毛利的邏輯是建立在多數銷售品牌已在消費者心智中有較好認知的基礎上。如今多數海外品牌消費者並無太多消費認知,一旦平臺方過度使用價格體系,消費者就無法形成正確的價格認知和品牌認知,平臺方就只能一直打價格戰而培養不了其他產品的正常銷售,最後掉進死胡同。

3、銷售熱點正在轉移。數據顯示:和去年母嬰、保健品銷售占比達50%以上相比,今年輕奢品、服飾類占據了“黑五”國內銷售的主流地位,營養品和高客單產品將成為新寵,而且做國外的三四線品牌會更有機會,因為品牌方會認可平臺並給予更多支持。

4、消費者需求發生了變化,90後全面崛起,成為海外產品消費主體,他們追求價值敏感而非價格敏感,也更傾向更能代表自己消費主張的海外產品。

三、搞定品牌商大客戶,得供應鏈者得天下

其實跨境產業上遊最大的瓶頸還是供應鏈,比如幾款爆品的品牌商如花王等,國內無法與其直接簽約供貨,但即便平臺用複合供應鏈來維持貨源供應,也還是出現了上遊供應鏈不穩定,價格基本透明,無毛利等問題。所以我們看到各大平臺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比如洋碼頭,從一開始就自建貝海國際,介入到境外的幹線運輸環節和跨境的海運、航運環節以增強攬貨能力,如今在海外已建成10大國際物流倉儲中心。豌豆公主直接拉攏伊藤忠和MTG 株式會社入股,前者以貿易起家,是日本五大商社之一,後者擁有refa、style 等美容健康類儀器品牌、還與Hacci,花田牧場等美容領域和食品領域的高端品牌進行獨代合作;  此外還與品牌方建立“一手價格”“批發價”“中國獨家銷售”的合作關系,並采用集裝箱統一發至中國。 小紅書、蜜芽、菠蘿蜜、笨鳥海淘等都在積極布局國內保稅倉和海外倉;天貓國際采取保稅和集貨兩種模式來提升供應鏈的效力等等。盡管方式不一,但勝敗與否的標準還是用戶體驗。

總之,進口跨境電商平臺要想熬過這個寒冷的冬天,需要審時度勢,在變化中找機會,加速建立自己的競爭壁壘,才可能安全過渡到春天開花時。

跨境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42

專家視角 | 集合店:應運而生的零售新業態

未來我們的主力消費人群將會更加“自我且多元”且“更識貨”,他們需要商家能夠滿足他們在風格、品類以及理念上的“一站式”需求,而以聯營分銷模式發展渠道商和品牌商清晰也認識到差異化和消費體驗才是未來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正途。

集合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存在的理由和長期發展的動機。

盡管集合店的發展是一種應運而生的必然趨勢,但對國內市場而言,集合店發展成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對於擁有豐富品牌資源或商品開發能力的企業將主導這個市場,而精準的定位和優秀的商品組合能力是決定集合店未來是異軍突起還是悲情離場的關鍵所在。

集合店應運而生的原因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天貓全網總銷售額1229.4億,較2015年增加了32.3%。這股消費的“洪荒之力”誰主要是誰在貢獻?

根據《2015淘寶大數據分析報告》對2015年淘寶全網消費者分析數據,80%的消費者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28歲以下的消費者超過50%以上,其中24歲以下消費者占比達到35%。支付寶數據顯示中國25-30歲消費者偏愛的購物品類以鞋服和美妝品類為主。中國80後人數達到了4.15億,占比中國總人口的31%,其中59%生活在城市,2015年他們對總體消費市場的貢獻達到30%以上,並將持續增高。80後消費者多為獨生子女,父輩們構建的豐富物質條件讓他們有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和“底氣”。

而成長於中國加入WTO和互聯網快速普及的大背景下,讓他們有了更多、更快的信息接觸平臺。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的主力消費人群形成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消費價值觀,(1)關註個性與潮流,對時尚潮流有自己的判斷,不盲目從眾;(2)關註產品品質,願意為符合自己要求的品質時尚產品買單和付出溢價;(3)崇尚高效、價值認同的購物決策,願意為情感認同及價值觀一致埋單,同時部分會跟風具有相似價值認同的圈子做出快速消費決策。面對這樣“自我且多元”且“更識貨”的主力消費人群,除了滿足他們對於商品本身的需求,更需要滿足他們在風格、品類以及理念上滿足他們“一站式”的購物體驗需求。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國內和國際消費需求減少,各品牌產品同質化、傳統經營模式局限、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大批鞋服品牌商在2011-2014年爆發大規模庫存潮,不少鞋服品牌在這個階段從此消失,也有品牌以退為進進行關店和渠道調整。

據統計2014-2015年中國有將近10000家鞋服品牌門店關閉,其中都是我們熟悉的品牌,波司登、利郎、百麗、達芙妮、安踏、九牧王、七匹狼等,在海外市場鞋服單品牌商也存在同樣的局面。 另一方面,國際和國內渠道品牌集合店在這段時間加速擴張或集合店模式轉型,並取得了持續的逆勢銷售增長。如ZARA在2015年銷售收入年複合增長15.4%,利潤增長15%。韓國衣戀集團旗下的FOLDER多品牌鞋品集合店,開業當天銷售額超過90萬。通過差異化和客戶體驗的集合店模式保持品牌商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定義和分類

什麽是集合店?簡而言之就是把多個品類和/或品牌的產品集合在一個店鋪內進行統一經營,店鋪內的產品和經營完全由店鋪方統一管理。

集合店的分類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區分為四種分類。一個維度是從品類維度,按照集合店里主要的品類包含多個商品品類還是單一商品品類;另一個維度是從集合店渠道品牌里包含的商品品牌多樣性維度,一類屬於集合店渠道品牌里包含多個產品品牌,消費者購買時產品品牌會是他們的購買決策要素,另一類是消費者在集合店渠道品牌里更多購買商品,而產品品牌不會是他們的購買決策要素。

多品類品牌集合店通過匯集多個品牌產品及滿足消費者某類購物訴求的此類集合店,通過品牌商品選取和組合、視覺陳列及場景設計選擇方面打造統一的價值內核,構建和諧整體的但又能凸顯各自特色的綜合店鋪。連卡佛就是這類集合店的典型。

單品類品牌集合店通過買手的審美偏好、經驗及價值認可選擇品牌及單品進行組合銷售,從而滿足特定顧客群體在某一類商品上的購買訴求。

三大趨勢

盡管集合店的發展是一種應運而生的必然趨勢,但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集合店發展成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就現階段而言,集合店在中國市場剛剛起步,還沒有大範圍成功的典型案例,目前發展狀態和可預估的未來市場呈現以下三個趨勢:

品牌資源豐富或商品開發能力強的企業將是主要玩家:消費者到集合店購買商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集合店能夠提供一站式滿足需求的商品/品牌和購物體驗。這就需要集合店有足夠豐富的品牌資源或具有豐富的商品開發能力,而誰能異軍突起則取決於定位和經營層面。例如:迪卡儂在商品開發方面的突出能力以及類似衣戀集團這類擁有豐富品牌資源的企業,是存在成功的內力基礎。

大眾中高端鞋品品牌集合店和全品類商品集合店各領風騷:就單品類集合店而言,多集中於“鞋品”、定位“中高端”、“運動鞋品領域居多”三大特征。主要原因是現有鞋類品牌供應度、毛利組成以及消費者認知成熟度。例如較為典型的FOLDER、Footmark、Shoemaker等,而日本市場非常成功的ABC Mart,也是抓住了日本消費者在運動鞋領域的潮流細分需求,結合大眾定位,獲得成功的案例。而全品類商品集合店呈現“專業化”、“全品類”和“大眾化”的三大特征。例如迪卡儂、熱風等。

精準定位和商品組合能力決定未來是異軍突起還是悲情離場:傳統品牌商在向集合店過度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首要關鍵問題是定位。具體而言,首先需要明確定位服務哪一類消費者,滿足消費者的何種訴求,和其他業態的差異性優勢在哪里。其次是商品組合能力,產品的多樣性、針對性的風格喜好、及有限空間內最優化的購物體驗,這將成為區分成功和非成功集合店的分水嶺。

(作者陳科系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本文不代表本報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26

財經評論:男女生的浪漫

1 : GS(14)@2016-04-18 12:04:41

呢排身邊不論男女,都經常沒精打采,無他嘅,男嘅,就成班晚晚飛美國;女嘅,就近啲,飛韓國。講緊嘅,就係以美國曼克頓淪陷作為背景的新遊戲《Tom Clancy's The Division》(中文譯名:全境封鎖);同埋由「雙宋」宋仲基、宋慧喬兩名韓國紅星主演的人氣韓劇《太陽的後裔》。兩者都係以戰爭作為故事背景,分別係近期唔少男人堆同女人堆嘅共同話題。男士打到天光,女士煲到日出。其實呢兩種娛樂近期熱爆,多少反映出男女娛樂消費心態大不同。先講隻男人game,Division3月8日面世,PS4初初推出香港下載版折實價約340元,實體普通版光碟定價大約400元,網上有人一度炒到近500元都見過,特別版連精品肯定要四位數,不過近期供應量多番,價錢就回歸理性,但最平都仲要三字頭。至於韓劇《太陽的後裔》,是新電視台ViuTV免費睇到,甚至只需手機裝個app,或者開著部電腦,都可免費睇。更瘋狂嘅,用自己方式,用電視軟件瘋狂煲,甚至煲完再煲。打機,從來都係男人間嘅浪漫,追求嘅態度甚至可以用奢侈來形容,基本上,一隻PS4遊戲,價錢三字頭係市價,但每日旺角信和中心同好景商場都有唔少機迷爭住進貢。煲劇,其實只是女人用來「攝」時間一種活動,試想像下,如果要畀錢,用一隻PS4遊戲價錢去買《太陽的後裔》全集,幾可肯定,放棄睇嘅女觀眾,應該係現時過半數,最少。相反,如果Division免費推出市場任download,男士們隨即會質疑隻game係咪流流哋,唔好玩,就算download完,都一定唔會晚晚瘋狂搵朋友組隊打餐飽。所以,一隻game同一套劇,可以反映出,男人,只要係自己喜歡嘅,貴一貴都會買;女人,點喜歡都假,最緊要係免費。記者:黃嘉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8/195754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