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如何評價格雷厄姆 大道至簡-榮令睿
來源: http://xueqiu.com/1471745203/30991277
本文發表於《投資與理財》2014年第15期 文/榮令睿
一次訪談中,巴菲特談到查理•芒格時說:“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樣只建議購買便宜貨,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貧窮得多。”
本傑明•格雷厄姆和查理•芒格都很有幽默感,他們的幽默往往帶有諷刺性(這跟巴菲特的幽默風格不同),二人都涉獵甚廣,對很多文學、科學及大思想家的學說深感興趣,並都喜歡引經據典。另外,兩人都認為獨立思考、理性等是投資的首要條件。格雷厄姆常告訴學生,在華爾街成功的要件有二:第一是正確思考,第二是獨立思考,這跟芒格經常強調的理性、克服誤判心理等具有一致性。
芒格遇見巴菲特時,對優劣企業的差異,已有強烈定見,並且他也不像巴菲特般對格雷厄姆有特別的情感與崇敬。格雷厄姆有些看法根本無法打動他,他曾表示,“我認為其中很多想法簡直是瘋狂,忽略了相關事實,特別是他看事情有盲點,對於有些實際上值得以溢價買進的企業的評價過低。”但是芒格非常認同格雷厄姆最基本的教條,比如內在價值、安全邊際、市場先生的比喻等。他說:“對私人股東和股票投資人而言,依據內在價值而非價格波動來買賣股票的基本投資概念,永不過時。”
查理•芒格1994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進一步談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和方法,可供我們參考。
(一)格雷厄姆購買股票的時候,世界仍未擺脫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人們很久才擺脫大蕭條帶來的恐慌心理,而本傑明•格雷厄姆早就拿著蓋格探測器在20世紀30年代的廢墟中尋找那些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當時,有很多股票的價值遠低於凈資產,甚至股價只有流動資金凈額的一半,這在隨後的時期很難再看到。就像查理芒格所說:本傑明·格雷厄姆經典概念的問題在於,人們逐漸變得聰明起來,那些顯而易見的便宜股票消失了;你們要是帶著蓋格探測器在廢墟上尋找,它將不再發出響聲。
(二)在格雷厄姆的時代,流動資金確實屬於股東,工會等機構並沒有後來那麽強勢,股東較容易采用破產等辦法裁掉人員拿到流動資金。而後來按照現代文明的社會制度和新的法律,企業並不容易清算,並且員工補充和安置往往要有限考慮,企業就算不景氣,也往往需要支撐下去,直到流動資金耗盡。
(三)事情並不絕對,“雪茄煙蒂”投資法仍有積極作用。芒格說,後來格雷厄姆的信徒們做出的反應是調整他們的蓋格探測器的刻度,他們開始用另一種方法來定義便宜股票。他們不斷地改變定義,以便能夠繼續原來的做法。他們這麽做效果居然也很好,可見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理論體系是非常優秀的。
(四)芒格認為格雷厄姆的理論最厲害的部分是“市場先生”的概念。格雷厄姆並不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他把市場當成一個每天都來找你的躁狂抑郁癥患者。有時候,市場先生說:“你認為我的股票值多少?我願意便宜賣給你。”有時候他會說:“你的股票想賣多少錢?我願意出更高的價錢來買它。”所以你有機會決定是否要多買進一些股票,還是把手上持有的賣掉,或者什麽也不做。在格雷厄姆看來,能夠和一個永遠給你這一系列選擇的躁狂抑郁癥患者做生意是很幸運的事情。這種思想非常重要,也讓巴菲特在其成年之後的一生中受益匪淺。
(五)作為教授,格雷厄姆想發明一種簡潔的、適合所有人的投資方法,他也就很難突破自身的局限性。芒格評價說,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格雷厄姆也一樣,他想要發明一套每個人都能用的理論。例如,格雷厄姆甚至不願意跟企業的管理人員交談,他並不認為隨便什麽人都能夠跑去跟企業的管理人員交談並學到東西,而認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往往會非常狡猾地歪曲信息,用來誤導人們,所以跟管理人員交談是很困難的。這些對管理層評價、對優秀商業模式的評價等都具有主觀性,也不符合格雷厄姆的簡潔性要求。
查理•芒格說,我們起初是格雷厄姆的信徒,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慢慢地,我們培養起了更好的眼光。我們發現,有的股票雖然價格是其賬面價值的兩三倍,但仍然是非常便宜的,因為該公司的市場地位隱含著成長慣性,它的某個管理人員可能非常優秀,或者整個管理體系非常出色等。
一旦我們突破了格雷厄姆的局限性,用那些可能會嚇壞格雷厄姆的定量方法來尋找便宜的股票,我們就開始考慮那些更為優質的企業。而伯克希爾·哈撒韋數千億美元資產的大部分來自這些更為優質的企業。最早的兩三億美元的資產是我們用蓋格探測器四處搜索賺來的,但絕大多數錢來自那些偉大的企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a56860102uz2o.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