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現場》神戶

2014-08-18  TCW
 
 

 

八月八日,《商業週刊》採訪團隊在強颱「夏浪」登陸日本前夕,來到了神戶市,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借鏡處理災難的典範城市,能替甫發生氣爆事件的高雄集氣,尋找重建的方向。神戶和高雄一樣地處海港,也同樣經歷大規模城市災難,如今卻成為日本最佳宜居城市,他們的重建智慧何其寶貴。

出發前夕,我們寫了一封信給神戶市長久元喜造,希望他能分享神戶的重建經驗,但市長回信表示,為做好防颱準備,不得不婉謝採訪邀請。儘管如此,他仍親自回信,除向高雄市民表達哀悼慰問之意,自己也回想起一九九五年,遭遇阪神大地震的神戶,道路每個角落都能看到火苗及大樓傾倒,電力、瓦斯等攸關生活的系統,也都陷入無法運作困境的震災畫面。

當時,神戶市有八成五學校倒塌、逾十三萬戶房舍遭毀損;總計近兩萬名民眾死傷、一度有超過二十三萬災民,躲進避難所(編按:當時神戶總人口數為一百四十二萬,如今已增加至一百五十四萬)。

「高雄市民以及各位的絕望與痛心,我也能夠感同身受,」久元市長更鼓勵災民們,「一個人、一個人,集結力量互助合作,用更堅固的繫絆彼此相連。唯有如此,才是及早邁向重建最完善的道路。」

轉型,為城市注入新契機以現代建築、拓寬道路、逃災體系做永續發展

為了看清楚神戶的面貌,九日傍晚,我們登上豎立在神戶港逾半世紀,一百零八公尺高的「神戶塔」。從這處地標向外望,阪神高架道上的車流長河,像是條金蔥緞面的和服腰帶,綁繫於這個依山傍海的海港,將遊人視線,導引到海港新生地的馬賽克(Mosaic)購物商城;臨海打造的摩天輪,則在停泊岸邊的白色郵輪上,映照出七彩奪目投影。

很難想像,這裡即是當年發生阪神大地震時,高架橋路面如骨牌般倒塌的危城。

但如今,神戶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亞洲的「設計之都」;兩年前,更被全球知名顧問公司ECA Int'l,依據氣候條件、醫療品質與基礎建設等指標,評選為「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第五名,優於日本所有其他城市,在亞洲則僅次於新加坡。

其實,早在遭遇地震強襲之前,神戶就是一個災難經常造訪的城市。

「我深愛的神戶,卻在我眼前,三次出現瀕臨毀滅的危機,水災、戰爭,還有這次的地震。天搖地動,激烈的地震,也是三次災害中,最大衝擊的一次。」七十三歲的兵庫商會社長田中保三,領著我走進位在神戶塔旁,由海關辦公樓舊址改造的「陳舜臣亞洲文藝館」,在一份震災期間的《神戶新聞》剪報上,我讀到這位台籍的日本國寶級歷史作家,如此描述自身出生地神戶。

儘管災難巨變,是令人最不忍見的傷痕,然而,它往往卻是城市更新、轉型的關鍵契機,並為永續發展注入嶄新可能。

在「神戶風月堂」和菓子店內,專長城市綠色景觀的兵庫縣立大學特任教授小林郁雄,指著電腦螢幕上,呈東西走向的神戶狹長地圖,向我解說阪神大地震時,當地受災最嚴重的長田區,是早先在二次大戰期間,少數幸運躲過空襲的街區,但卻也因為如此,當地保留大量木造建築,地震時引發火災,該區立刻陷入火海,加上巷道窄小消防救災不易,居民只能眼睜睜看著身家財產付之一炬。

「重建後的神戶,看到的都是現代化高樓建築,不只綠地多了,道路也變寬許多!」六十六歲的計程車司機大西英勝表示。

走在受災最嚴重的長田區,天際線被超過二十層樓的高樓劃開,沿鐵道車站與地鐵出口廣建的新式集合住宅,不但每戶都保留逾一公尺寬陽台,更設有聯通各樓層的戶外逃生梯,通道間可見清楚的防災逃生指示,這都是震災帶來的變化。「但唯一的缺點是,鄰里間的人情味變淡薄了,」偶爾懷念起地震前住在木造平房、和鄰居串門子舊時光的田中保三笑著抱怨。

再生,從防災技術開始以集中管線、統一救災規格,控制都市災變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其著作《看不見的城市》提到,災難就像一條裂縫,讓人們得以察覺隱匿的城市。毫無疑問,災難也尖銳的提出被人們隱匿的問題,這不只是遭遇地震天災的神戶,包括受石化油管氣爆重創的高雄,以及所有邁向現代化的大都會,都要面對這個提問。

「住宅區地下竟會有產(工)業用的管線,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日本建築大師、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也是高雄捷運美麗島站站體設計者的高松伸,同樣心繫著高雄這場災變。他在位於京都,以清水模外牆打造、配備防爆鐵門的事務所內,接受《商業週刊》團隊採訪時說,「且既然已發現氣體外洩,為什麼不截斷供氣?管線的安全防護設施出了什麼問題?」拿下金屬細框眼鏡,他睜大眼睛質疑。

「CHAOS」(混亂)——高松伸用鉛筆寫下曾經參與高雄市政建設的個人觀察,「但也是這個城市的魅力所在!」他接著說。

高松伸指出,地震水患是自然災害,高雄大氣爆則屬人為災變,這個事件讓他想起一九七○年發生在大阪地下鐵工地的「天六瓦斯氣爆事故」,那場造成七十九人死亡、四百二十人輕重傷的慘劇。

他認為,結合教育、經濟、能源、醫療與居住等,多重功能與多樣化活動的緊湊型城市(compact city),是現代化城市的特色之一,在過度密集的前提下,城市要維持便利的生活機能,不可避免有天然氣等維生管線經過,但做為技術專業的工作者,他相信透過防災技術的進步,做好管線集中化等管理,便可大幅降低災害的風險值。

以大阪的瓦斯氣爆事故為例,爆炸事件後,日本政府為此修改《瓦斯事業法》,明文規範管線必須具備分散溫度的伸縮設計,而當偵測出有氣體外洩時,管線兩端便會啟動截斷供氣的自動裝置,避免災害。

然而,如同城市的演進得靠時間堆疊,災害所凸顯出的城市問題,也必須耗費巨大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才能解決。「印象當中,為了全面更新地下瓦斯管線,避免氣爆事故再次發生,有將近十年時間,大阪市區到處都是開挖道路的工地圍籬,」高松伸回想。

同樣的,高雄要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氣爆事件,理想上,應讓石化產業遠離市區,如果做不到,則須發展出新的防災對應技術,「相較於自然災害,人為災變是可以控制的,」他強調。

和大阪相同,神戶也因勇於向災難學習應變智慧,加速啟動城市躍進的驅力。

回到神戶港區,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兵庫縣立美術館旁,二○○二年落成的「阪神‧淡路大震災紀念館」內,兵庫震災紀念暨二十一世紀研究機構運營課長林三四和,也和我分享震災後,神戶市消防隊發展出的新救災技術。

他說,震災之前,神戶市區的消防車灑水管徑沒有統一,因此,火災的時候,消防車無法彼此串聯,大量調度海水進行灌救。而在經歷大地震的教訓之後,各區消防隊的管徑規格才進行統一。現在,一旦臨港的市區內發生火警,每輛消防車就可以變身為抽水機,透過管線相接串聯,進行大型災害的共同搶救。

重建,不能只看表面效率空間設計、居民權益,都須反覆溝通再決議

防災技術的精進,雖能減低災害衝擊,帶給居民實質的安全保障,但城市魅力的重生,則是要以城市的歷史文化做為內涵,「找回居民共同記憶,是城市復興的關鍵課題,」小林郁雄指出。

沿著海港往西走去,是一八六八年神戶港開港時,規畫供外國使節、商社使用,有神戶最美麗建築群之稱的「舊居留地」。我走在這裡的紅磚人行道,比車行的道路更寬,綠蔭下襬著露天咖啡雅座,吸引包括愛馬仕(Hermes)、豪華休旅車路虎(Land Rover)等高檔品牌展示據點進駐,讓人彷彿置身歐洲古城的街頭,讓我更驚嘆一個城市如果有強韌的生命力,災難只會讓你更精彩、更美麗,而不會一蹶不振。

做為日本對外開放的第一個國際商港,這裡的異國風情,是神戶居民感到自豪的共同記憶,也是吸引觀光客前來的城市行銷賣點。但在阪神大地震時,該區卻發生嚴重的土壤液化情形,導致當地超過二十棟以上的百年建築物,全遭毀壞。

其中,建於一八八○年,以木骨結構與紅磚起造,明治時代曾是美國領事館的「十五番館」,整棟建築物也在地震時全毀,災後當地政府與民間團體,費時三年多,採用免震建材展開修復工程,才恢復震災前的面貌,目前則成為知名甜點店進駐的商業空間,屋外甚至還保留一小段十九世紀末煉瓦造的地下水道,做為供遊客憑弔的古蹟。

但小林郁雄提醒,政府只能提供重建的大方向,災區重建能否真正成功,關鍵還是在當地居民身上。他舉阪神大地震後,東神戶六甲車站的重建區為例,由八百多戶受災戶和商家組成的重建自治會,與專家團隊和市政府,經過歷時兩年的溝通,才敲定該街廓的重建計畫,將原本比鄰興建的木造矮房,改建為超過三十層的高樓。「從地震發生後,到返回原址重建的新屋,災民住在協力屋(組合屋)內期間,少則五年,多達九年、十年的也大有人在,」他說,除思考該植入什麼新的防災設計,包括產權移轉、公共空間釋出,以及居民權益是否充分受到保障等,都必須透過反覆溝通決議,才能取得共識,「災後重建不能只看表面的效率。」

如何能快速恢復生活機能,又能兼顧長遠城市發展藍圖,這也成為一個城市的考驗。

指著高雄氣爆現場的空照照片,小林敏雄建議,政府應將地面遭石化管線炸裂最嚴重的三多路、凱旋路一帶,街廓內所有的居民悉數遷出,並進行長期安置,如此,才有機會藉由這次災變,進行都市機能與市容的大規模重建。

不過,縝密的重建計畫,往往卻也可能因此耗去過多時間,導致當地居民與經濟活動流失,但這是無從逃避的兩難。

經營汽車零件銷售、公司設在當年神戶重災區長田的田中保三,地震時有五間廠房、十四輛車遭火噬,他說,由於重建之路太過漫長,當地很多居民和公司早已遷出,因此,地震雖已遠離將近二十年,但原本擁有十三萬居民的長田區,如今人口數卻剩不到十萬,商業活動則僅恢復地震前的六成水準。

智慧,必在勇氣中誕生災民的經驗與互助,成為縫合傷痕的高手

然而,建築物重建的時間,就算再長,也不會比人心重建,所需要的時間更漫長。

捷安特神戶店的職員田中倫子,是一個染著金亮髮色的辣媽,從外表看起來,開朗且笑臉迎人;但提起二十年前的那個清晨,她不斷的眨眼,原本流暢的對答也間斷了起來。「到今天,只要稍有晃動,就會擔心??,(地震)是不是又來了??,」她說,地震那天早上,劇烈的上下晃動,把當時十二歲的她,震落到床下,眼前是崩落的天花板,一屋子的玻璃碎片則刺痛的紮在她正往屋外逃命的雙腳上。

兵庫震災紀念二十一世紀研究機構副理事長室崎益輝表示,以阪神地震的災後重建為例,第一個五年,是有形的建築物再造,與城市防災系統更新;第二個五年,則著重災區產業經濟活動轉型;而從第三個五年開始,則是受災戶心理建設的長期追蹤,「信心的重建,往往比硬體的重建更難!」他強調。

不管是地震或氣爆,城市縱使因此被掀開一道深深的裂縫,但人心總能縫合它。因為,災害雖帶走了生命和財產,卻也帶來人性互助的光輝。

直到今天,阪神大地震雖已遠離近二十年了,但在每年十二月,神戶市政府封街舉辦告慰亡靈的「光之祭典」,仍持續不斷;而當年的受災災民,更成為縫合人心的高手,不管是長田區的田中保三,或是搬來神戶已逾半世紀的小林郁雄,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或三年前的「三一一日本大地震」,他們都以民間的自發身份,緊密與災區的社區營造團隊交流,輸出豐富的重建經驗。

神戶市民的重建思考,來自一個相同的信念:「We Don't Forget︱1995.1.17」,震災博物館內海報上醒目的這句標語,提醒著每位入館的來訪者;在神戶市政府旁的草坪,一座曾在地震中倒塌,後來扶正的斜臥女神雕像,左手所捧的時鐘,時針和分針仍停留在阪神大地震發生的時刻:五點四十六分;同樣的靜止時鐘,也出現在遊客來到神戶必訪景點風味餐廳與紀念品店林立的「北野異人館」區街頭。

將災難襲來的這一刻,永遠繫在心頭,或許正是如今成為全日本宜居城市首選的神戶,人們飽經災難試煉後,昇華出的真正智慧。

【延伸閱讀】這裡,靠「Reset」重生——神戶震災重建大事紀

》災後第1年,就回覆災前水準

●1995年1月1/17凌晨5點46分,發生規模7.3、震度6級大地震神戶市死亡4,571人、失蹤2人、傷者14,678人、避難人數236,899人學校85%損毀、房屋全毀67,421棟、半毀55,145棟、火災全毀房屋6,965棟,燒燬面積達82萬平方公里損害金額達6兆9千億日圓

●1995年6月完成十年重建規畫,包括《神戶市復興計畫》、《阪神、淡路大震災復興計畫》

●1996年工礦生產、清酒出產量、百貨商場營業額、觀光人數、總體產業淨值回覆到災前9成以上

》遇重建低潮,對抗景氣衰退

●1997年稅負開始提高,出現金融機構、企業倒閉潮,景氣衰退浮現神戶港設施完成重建

●1998年減輕重建後中小企業的土地固定資產稅、都市計畫稅神戶東區中心「HAT神戶」開街啟用連結重災區神戶、淡路兩市,世界最長的吊橋「明石海峽大橋」啟用

●2001年即便受大環境不景氣影響,製造業生產總額仍維持災前8成

●2002年被選為2002年世界盃足球會場之一

●2003年神戶市府職員開始薪資削減,為期3年

》大城再起,獲選設計之都

●2005年災後流失十萬人,人口終回歸原有水位

●2006年日本第三座市立級「神戶機場」啟用

●2007年《富比世》選為「世界最整潔城市」第25名商店街與災前相比:商店數達 78.7%,從業人口達 89.0%, 年營業額達 69.1%

●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在亞洲指定的「設計之都」(連同名古屋)

●2012年顧問公司ECA Int'l選為「全球最適宜居住城市」第5名神戶港貨櫃裝卸量為257萬TEU(標準貨櫃),回到災前的88.1%

●2013年觀光人數超越3,500萬人,比災前成長46%

整理:吳和懋

【延伸閱讀】神戶從大地震中,淬煉出7大智慧

■智慧1:中央權力下放地方修正《自衛隊法》,提高地方救災權限,各行政區首長可直接要求自衛隊出動。

■智慧2:整備資訊整合平台在首相官邸設立危機管理中心,並裝設相關設備,各縣市並可即時提供災情資訊。

■智慧3:統一救災設備規格為更加快各地支援速度,消防器材如灑水管徑等全國統一規格,並增設全國共通的救災無線通訊頻道。

■智慧4:提高建築物耐震標準三次修改《建築基準法》,制定定期點檢義務,商務大樓要能承受8級地震,使用期限超過100年。

■智慧5:基礎建設合併維護將原本各自單獨埋設的市政、電力、通訊、燃氣、排水管線,以集中的地下隧道結構取代,方便統一規畫、設計、建設和管理。

■智慧6:延長災後開發期限規定地震後2個月不得興工建築,若是被指定為「被災市街地復興推進地域」,除2年內不得重建,當地行政區須負起土地重劃、地方開發等訂立都市計畫的責任。

■智慧7:志工救災專業化1998年制定《非營利組織法》,志工組織紛紛成立,使救災行動、資源得以統整集中。

整理:吳和懋

【延伸閱讀】神戶市長:各位絕對不是一個人,全世界都在為災民打氣

致台灣商業週刊:

這次在代表台灣的高雄市中心發生了前所未見的災害,對於每一位不幸犧牲、以及受傷的市民,我謹從心底表達哀悼慰問之意。

而我們神戶市約在二十年前,大街小巷也遭到毀滅的破壞,光是神戶市就有超過四千五百個寶貴生命,在一瞬間被災難奪去。

道路上每個角落都是一片火海,不管是住家或是商業大廈多數傾倒,鐵路道路、電力、瓦斯、電話等攸關生活的大小設備,所有都陷入無法運作的困境。

然後,我們也一步步開始邁向重建的長路。

當然,我們也面對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除了緊急對策、避難者的生活支援、基礎建設的修復、住宅對策、足以抗災的都市計畫……。

市民開始一個個挺身而出,肩並著肩,不僅如此,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的人們都前來支援,即使進度只有一點點,我們的目標是朝著比大地震之前還要充滿活力的神戶而邁進。過了二十年的現在,神戶終於也朝「新的階段」邁出了一步。

對於各位高雄市民的絕望與痛心,我也能夠感同身受。

不過,各位絕對不是一個人。不論是我們神戶市民、或是全世界都在為大家打氣加油。

一個人、一個人,集結力量互助合作,用更堅固的繫絆彼此相連。

唯有如此,才是及早邁向重建最完善的道路,謹代表經歷過震災的神戶市民傳達給各位。

二○一四年八月八日神戶市長 久元喜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