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佬手記》不甘心,人人不開心 得個跑字

http://solelyrun.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77.html
不能回頭。

當行政長官梁振英,以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為首嘅問責官員都「以個人身份」支持「反佔中、保普選」簽名運動嘅時候,一切都返唔到轉頭。唔係話周融嗰 80 萬個簽名有呢班官員在內會更具份量,而係特區政府嘅「不偏不倚」招牌已經跌咗落街,所謂「有商有量」亦變成「有(黑)廂有梁(振英)」。公務員「政治中立」嘅原則,喺一班問責局長帶頭簽署之下,就好似新樓奇形怪則嘅圖則咁,只待爆破,如果唔係住唔到人。

難得你來通報才知道。

梁振英話畀全港市民聽,佢會簽名支持「反佔中」,強調香港有言論自由,簽名亦只係個人行為。從「包容」到「言論自由」,今屆政府都好成功咁活用呢啲「普世價值」去支持政府嘅政策以至官員嘅行為。當然,細細個老豆老母會教落唔好同粗鄙嘅人爭拗,如果唔係就「有失身份」。林慧思被指街頭粗口辱罵警察被狙擊到天涯海角,原因就係佢有失「教師」嘅身份,可能會「誤人子弟」。公民黨曾經被愛護香港力量指撐外傭居港權,源頭係成員李志喜代表外傭打官司。梁國雄喺立法會著短褲,被民建聯議員葛珮帆投訴衣著不符議事規則,同樣係有失「立法會議員」嘅身份。

如果梁振英可以用「個人身份」作政治表態,並自覺冇違反相關守規,咁上述三個例子嘅主角其實可以用同樣嘅理據為自己辯護。當然,《動物農莊》話畀大家知,眾生皆平等,但有啲動物係更加平等嘅。喺太平洋嘅另一邊,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應該感嘆,如果自己遲十幾年做總統,遲十幾年同萊溫斯基發生不道德關係,佢大可以引用返梁振英嘅邏輯,請下屬「食雪茄」純屬個人行為,道歉都慳返,莫講話面臨彈劾啦。

唐英年就更加唔抵啦,佢競選時被踢爆僭建同婚外情何嘗唔係佢個人行為呢?關參選特首咩事?唔通滿足個人性慾嘅時候都要「我而家以高官身份進入你嘅體內」咩。不過當年梁振英攞嚟講,話人返工望住張梳化嗰陣,好似唔係咁諗?咁究竟梁振英咩時候係個人,咩時候唔係人?我唔知。

往日共你追憶永遠是好。

仲有三日,本來就係《主場新聞》兩周年。不過蔡東豪話熄燈就熄燈,累積超過 23 萬個 Likes 就咁付諸東流。新媒體同傳統傳媒一樣,都係一盤生意。要摺埋,一係莫財、一係話事人唔想再玩、一係被封艇冚檔。蔡東豪話係社會嘅錯,話出於恐懼,所以關門大吉。但坊間更多傳聞話《主場》廣告收入不足以支撐高成本運作,係因為商業理由而收檔。當然,我哋可以再追究落去,話香港嘅政治環境令一啲傳媒畀廣告商封殺,但問題係呢樣嘢喺《主場》開辦之前已經係眾所周知嘅事實,要點樣經營先至可以持續落去,應該一早諗好。

無可否認,《主場新聞》成功令好多網民關心時政,善用 Facebook 嘅空間去傳播訊息,令大家輕輕鬆鬆 Like 完再 Share ,總算建立起 Critical Mass ,等閒一篇足球評論文章都可以過千個 Likes ,威力非同小可。大業未成而中途墮馬,最大損失嘅唔係本身好熱血或者好關心世界大事嘅年輕人,而係一班瞓醒冇耐,或者啱啱停止「扮瞓」嘅香港人。一時三刻,真係未必知道去邊度搵返替代品去吸收資訊,莫講話同朋友分享。

怎能預計似這般難同你同偕共老。

如果《主場》讀者肯行多一步,認識作者背景,跟進作者嘅社交網絡 (Blog / Facebook / Twitter) ,其唔駛擔心冇咗《主場》之後同自己睇好嘅作者失散。如果《主場》讀者冇滿足於 Like & Share ,如果大家貨比三家,進一步睇下其他新媒體,由左翼嘅《獨立媒體》到 (被指) 「右翼排外法西斯」嘅《輔仁》同《熱血時報》;由《信報》前副總編輯游清源創辦嘅《 852 郵報》到《明報》旗下的《評台 PenToy 》;其實唔難發現好多作者都跨平台出文。最重要嘅,係如果香港人有足夠閱讀理解能力,應該辨別到邊啲新媒體表面中立、實質維穩。不過從香港人揀選傳統傳媒嘅習慣睇嚟,「假中立」嘅新媒體肯定長做長有。

不甘心,人人不開心,尤其這新婚,失去我身份。

收筆之際, Facebook 有「江湖傳聞」指蔡東豪將會轉戰壹傳媒加盟《蘋果日報》,我只係想講,反建制嘅傳媒冇唔分裂嘅本錢。《蘋果日報》有其堅定支持者,亦有更多仇家打風打唔甩。《主場新聞》形象相對地中立,難得建立一班固定擁躉,而家一下子捨棄而期望佢哋直接轉賬到《蘋果日報》,就好似劉慧卿嫁入民主黨然後期望前綫支持者自動過戶咁不切實際。

慘淡是我知不能回頭。欺騙我難約定未來回頭,我是牛、我是牛。

一個星期六,見證高官「放下身段」與周融合流,簽名支持「反佔中」,以及全港第一個亦係規模最大嘅網上新聞網站結業,一班政治幼稚園畢業生升學無門,有待官校收錄。我哋見證住香港嘅統戰維穩行業蒸蒸日上,距離要放下「香港人」嘅身份「擁抱祖國」,又行近一步。

後記:

以下內容純屬私事,冇公共性,可以唔睇。

我嘅第一篇投稿,都係投畀《主場新聞》。當時以「讀者投稿」身份被刊出,都曾經開心過。之後同時投畀《主場》同《輔仁媒體》,大家都係投稿,《輔仁》會畀個作者名份你,而《主場》永遠都只係「讀者投稿」。我試過 email 問編輯點解我唔可以有個作者欄位,得到嘅回覆係「請繼續投稿,我們會繼續細讀來稿,
並在適當的機會邀請來稿作者成為博客。加油,再謝過。」結果我四個月內合共投咗十三篇,由此至終,都係「讀者投稿」。事後我睇返,有一啲有名氣嘅作者有自己欄位但可能由頭到尾都只係得一篇稿;亦有一啲作者有欄位但文章質素普通過普通。

Whatever ,每個傳媒有自己嘅取態,我得唔到自己期望嘅尊重,就冇再畀稿《主場》。

家下拎呢件事出嚟講,可能有人話我方丈。但我提出一點:信奉名牌呢種 old school 嘅策略,喺網上媒體戰其實未必行得通。你有幾可見過喺 Facebook 見到有人 share 梁振英同陳茂波嘅網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