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5歲職場黃金年啟動!


2014-07-28  TCW
 
 

 

知名導演.魏德聖環境不好?先做球給自己吧口述整理●賴寧寧

創下五億三千萬元票房奇蹟的導演魏德聖,果子電影負責人,六年前的《海角七》,扭轉國片頹勢,那年他近四十歲。成功的背後,是他多年來勇敢賭自己。

(我)三十五歲時很鬱卒(台語),就是你已經花了很長時間,把自己訓練成為一個戰將,但是卻找不到戰場。大環境不好,但,我已經覺得我可以單打獨鬥,可以跟一線導演一較高下的時候,(卻)沒有戰場。

當時的電影環境很慘,十年前,你去查《海角七》之前台灣電影的票房都很糟,用一千萬元拍片,票房一百萬元就慶功了。

環境差,沒人做球給你,就自己做球給自己啊!找一個自己最有把握的東西,然後就自己賭自己,沒有人賭你,就自己賭自己。即便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比中樂透還難,我覺得都不要放棄,我還是有得吃,沒有大家想像那麼痛苦。

不過,要先確定現在的工作是不是你最喜歡的,喜歡就往下走;如果覺得這個工作讓你很痛苦,可能要趕快走。如果拖到三十五歲,才發現這不是你喜歡的工作,這是後知後覺,是前面的教育失敗。這年紀要轉行很難,要轉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難。所以三十五歲時,你要在專業上有一片天,雖然不必很有錢,但至少在專業領域裡,你應該是夠強才對。

要先想你學到了什麼,接下來應該怎麼開發屬於你的時代,因為每個人的專長都不一樣,要開創的東西也不同。就像我學電影,沒有環境、沒有市場,那我要怎麼樣去開發那樣的市場,怎麼去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計畫第一部電影,應該要做些什麼,市場未來是什麼,行銷經營又應該怎樣做。

要賭,也要先算牌啊,你不能傻傻的抽了號碼就去賭,你要好好的算過。就像市場很糟,可是觀眾並沒有減少,只是沒有人看國片而已,那我就想,要怎麼把電影拍到讓人家認為這不是一部國片,而是一部電影。

你要怎麼去創造那個市場,首先,專業部分必須到位,不能說這個太花錢,那段不用拍,這個一百個人,其實三十個人就夠了;你越是隨便,觀眾就越不會把錢掏出來。看電影是要付錢的,不像是電視轉開就有了。如果你不把事情做好,人家怎麼會把錢掏出來。

其實當時,我只是踩在一個比較優勢的地位上,剛好水會往這邊流。(編按:指拍《海角七號》期間)那時候很多台灣導演,都不約而同拍出許多片子,大家都做得很棒,那一年大家都沒有包袱,做自己的東西,反而觀眾都回來了。

觀眾就是要看這種誠懇的片,而不是那種只要騙我口袋裡的錢,或是要我同情你,來支持台灣電影。其實,我還滿討厭這句話,如果我做得不夠好,你也不用去支持。

做自己喜歡的事,想辦法讓它開花結果,如果不是你喜歡的,那它就不會開花結果了;因為喜歡之後,你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現在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每個人都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卻不願意付出,舉例來說,如果你喜歡一個女生,不願意為她付出,不願意為她改變,怎麼追得到她呢?然後,再為此來怪環境。

在台灣築夢很簡單,台灣那麼小,你只要贏幾個人,就可以出頭了。在台灣做電影,贏一千個人就可以出頭了;在中國,你要贏十萬個人才能出頭;在好萊塢,要贏一百萬個人才能出頭。你說,在台灣是不是容易很多?所以,我們應該慶幸身在台灣。

------------------------------------------------------------------------

台大醫師.柯文哲別學我!當主管不要太兇口述整理●賴寧寧

被喻為「台灣葉克膜之父」的柯文哲,也是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今年一月他脫下白袍,走出醫院,宣佈參選台北市長,走向政治。

他三十五歲時,當上台大醫院有史來最年輕的外科加護病房主任,今年五十五歲的柯文哲,回顧三十五歲時指出:「三十五歲就是認真,但是火氣不要太大。」

什麼是認真?他伸出自己右手的食指、中指,要我們比較,「這兩根指頭有什麼不一樣?近距離特寫(他請攝影近拍兩根指頭),仔細看看這根指頭(食指),會看出這裡有個裂痕(食指第一節有白白的一條線),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每次都要寫十幾個鐘頭,一直寫一直寫就會有裂痕,是寫到裂的!這是累積二十幾年的功力,你們這個時代是打電腦的,我不是。」

「這根手指代表什麼?」柯文哲強調,「我每次都跟學生說,人成功只有三個條件:天分、命運與努力。天分是與生俱來的,自己沒辦法決定;運氣,則是上天決定的;你能決定的只有一樣:努力。通常,我最後還會補一句,你爸爸不是連戰,認命一點。」

「最後還有一個,不要羨慕別人成功,You are what you do(你做故你在),所以我現在不會叫學生,一定要拚命,對自己要有合理期望,你要輕鬆過日子,我也沒意見,但是你如果要成功,還是得努力,Do what you can do。(做你能做的事)去年十個月內,我民調都在後面,目前大概贏二十個百分點,你覺得問題出在哪?我的行程是他(指連勝文)的三倍以上!」

除了認真,他也認為,當主管的不要太兇,「我三十五歲的時候當主管了,那時候非常嚴厲,如果重來一遍,就是會想是不是不要那麼兇,也可以達到那樣的效果;就像是棒子和胡蘿蔔,如果可能的話,就胡蘿蔔多用一點,棒子少用一點,這也是對自己的反省。」

考上醫學院、當上醫生,擁有世界級的醫學地位,這些是他的夢想嗎?他說:「人生很難講,你是厲害才去坐那個位子、還是坐那個位子才厲害,我不知道。我覺得自己的一生很像哥倫布,現在的心情就像一四九二年的哥倫布,帶著三艘船航向不可知的世界。人家說,欸,你要當市長不可以講這種話,我說,事實的真相就是這樣,因為柯文哲的一生,都在做人家沒有做過的事,你看他的一生經歷,很多都是pioneer(開拓者),都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其實那天,走出台大醫院的那一剎那,這很難欸,這是『一坨大便』的哲學才有辦法做到,真的把榮華富貴看作一坨大便,如果有一天你在一個領域已經做到世界級了,然後就在說放下,這,很難!但是,就是Do what you can do。」

------------------------------------------------------------------------

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重返校園 看看沒想過的新玩意兒口述整理●單小懿

作家王文華,也是夢想學校創辦人。他認為,三十五歲非做不可的是:確定自己的方向。

有很多理想,理想像山丘,你總是仰望山丘,用各種方法到達山丘,可是慢慢變老之後,所謂「理想」,或者「信念」,就變成固執的成見。成見像洞穴,你永遠躲在那裡,覺得那是唯一方法,不再像年輕時有開闊的胸襟。這,就是我們三十五歲時候,可能面臨的狀況。

想想看,三十五歲在幹嘛,可能是個公司的小主管,成家後有小孩,各方面可能開始會比較保守,慢慢的可能變成爸媽當年的樣子,不准這、不准那。你可能要提醒自己,不要把很多洞穴付諸在下一代或部屬身上,強迫他們去做很多洞穴。比如你可能會說:「你們一定要怎麼做」、「你是我兒子就要聽我的。」

相較於十八歲,三十五歲已經慢慢住進自己的洞穴,也變成房東,有很多洞穴可以出租,但請不要把很爛的洞穴讓人家住進去。當房東的好處是有安全感,但不要因此貶低安全感,而是去衡量每個人的狀況,然後自覺,我目前在洞穴,處於安全感,然後想辦法分點突破;今天如果說一個三十五歲的人,父母生重病住院,那就不應該鼓勵他們:「奔向山丘、逃避洞穴。」

我們要意識到,人生有「洞穴」和「山丘」,會自然的從山丘移民到洞穴,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盲目的走進去,縱使停駐在洞穴、縱使是洞穴的房東,都偶爾要探出頭來,用些創新的方法打破假設。ㄟ,你洞穴也可以重新裝潢啊!像是多弄個開放空間,多個天井,稍微有點光。

三十五歲非做不可的事情,是要確定人生的方向,決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人。

以我來說,我是三十七歲(稍微晚兩年)決定,離開大組織。我沒有做額外的事情來加速了悟,而是把手邊的事情做好、做深,以至於可以知道這是不是我要的。

不管當初在迪士尼,或者是在MTV台,我都用盡了心血;三十七歲時,我覺得大組織不是我要的,所以選擇離開。其實,不一定非要離開大組織不可,只要確定這就是你要的,那就穩定的把事做深,不要三心兩意。

三十七歲那年,離開電視台後,我回到母校史丹佛聽課,當時我已經畢業快十年;回到學校是一種美好,它提醒你,你曾經是個怎麼樣的人,以及這些年你變了多少。

重返校園上課,我聽到很多新的東西,各種商業思維、課程都已經改變,比如社會企業、公益創投,天啊,沒想到還有這麼多新玩意兒,或許我可以回來試做這些東西,台灣還不知道,但美國已經有;後來,我就做了公益創投若水。

我用當年我讀的「洞穴跟山丘」比喻鼓勵大家創新,挑戰既有的——不管是自我的、還是社會的——假設,然後,不要躲在洞穴裡,奔向每一個人生中的山丘。

------------------------------------------------------------------------

富邦金控董娘.陳藹玲先別管人生規畫 才會真快樂口述整理●單小懿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也是富邦金控董座蔡明忠夫人,她認為三十五歲非做不可的是:列出優先順序清單。

人生是個旅程,有人喜歡無計畫的旅行,旅途中會有驚喜愉悅,或想不到的挫折。但我是喜歡計畫旅行的人,因為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我要做好研究再去,我要看到想看的東西;好比喜歡看市場,看當地生活方式、工藝品,或菜市場賣的食物香料。

所以十八歲的時候,我把自己三十歲前的時間表畫好:十八歲在台灣念大學,然後出國念碩士,二十五歲投入自己想要而且願意付出的工作,然後在三十歲前結婚生子。很幸運的,我三十五歲前的人生,都是按著時間表走,讓我覺得人生是可以計畫的。

我在滿三十四歲前三天,生下老四翰翰,出生前就知道他腦部發育不全,他改變了我的世界。他三歲以前,身體非常不好,我不能規畫任何事,原本工作是我生活重心,現在全部拋下,只能跟著他的狀況、以他為中心。誰想到三十五歲後,人生完全沒辦法規畫,這是我人生面臨最大的挑戰。

人生的時間表很重要,還有個更重要的東西,叫作「先後順序清單」(priority list)。當時我很清楚,小孩第一,工作最後,其他無法要求的就算了。比如說做妻子,有將近七、八年時間,我很少陪先生應酬,社交圈裡只要妻子常不出現,就有人說八卦。你要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情,而且要選擇,那時我選擇孩子。

除了老四,其餘三個孩子都很小,我在不到六年時間生了四個小孩,很難兼顧,尤其是遇到孩子生病。有一次我們好幾個家庭到澳洲旅行,小兒子一下飛機就生病,還沒過夜就要進醫院,我只能把其他孩子統統託給親友。還好我已經幫孩子建好時間表,只要旁邊有人陪伴,不會亂成一團;總之雖然人生無法規畫,但是有系統、有計畫的安排生活,還是很重要。

三十五歲前的我,胸懷大志,而且因為自己太順了,覺得人生可以掌握;後來這個學習讓我對人生頓悟。很多事情得順勢而為,有時做事不要太用力,人不一定能夠勝天,有些挫折打擊不是失敗,而是silver lining(編按:指一線希望,語出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意即禍福相倚)。

三十五歲其實不早也不晚,在這時候,每個人都要回過頭看自己的生命要什麼;不一定要出世,也不一定要有信仰,但一定要回頭看一下,想想自己的生命後面是否有更大的目標。

我很高興的是,現在不用計畫得很透徹,也可以出門旅行,只要敞開心去經歷旅程中發生的大小事,怎樣都會玩得很開心。

------------------------------------------------------------------------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想成功 就把老東西做到透口述整理●單小懿

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他認為,三十五歲非做不可的是:決定是否要創業。

三十五歲要做什麼?一個人的創業黃金期,是三十五到四十五歲間;換句話說,三十五歲的時候,你要決定是否要創業。

為什麼三十五歲前不要創業?因為「五不夠」:人脈、資金、經驗、判斷和智慧統統不夠;創業成功機率很低。四十五歲也不要創業,因為你會擔心如果失敗,兒子、老婆要給誰養,會瞻前顧後。

我是三十五歲決定創業,三十九歲創業。我們三兄弟感情很好,從小穿同一條內褲長大,但是成家後,個人開始顧個人;我覺得這樣不好,不要感情破壞後才離開。

三十五歲沒離開的原因是,動力不足、缺乏勇氣。三十九歲時,我讀到洛夫的詩:「你如果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隔天我就付諸行動。跟父親說:「我要出去了。」他佯裝不懂我的意思,問我:「幾點回來?」我回他:「我不回來了啦!」我就這樣走上創業之路。

可是,創業都會怕失敗,縱使想出來做,適不適合、能力夠不夠,我怎麼知道?

適不適合創業有個指標:借錢。扣掉父母、老婆的資助,如果沒有抵押貸款能借到五百萬,那麼創業會成功。沒有抵押,那些人願意三十萬、五十萬的借你,表示他們看好你;如果你連五十萬都借不到,千萬別創業。

外人借不借錢給你,先看人,後看點子。

只要你這個人是OK的,就借得到錢。但也不要提太玄的點子,如果你每一次都講些天方夜譚,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當然借不到錢。學校一直教「創新」,對我來說,所謂創新,不是全新的點子,因為新點子常失敗;而是把舊的東西做到徹底,當別人放棄時,你不會放棄,這就是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