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論」的力量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uyql.html
 
  有人不喜歡我談「理論」,但我一直認為,理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實際上在許多情形下,不是我們談得太多的理論,而是談得太少。由於太少,我們無法正確理解什麼事情導致什麼結果,為什麼會這樣等的問題。「理論」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它是由若干人在長期內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智力成果。一個強大的理論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它是一種規律。理論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能解釋將要發生什麼,甚至在你親身經歷之前就能告訴你將要發生的情況。並且,它也能夠解釋在各個層面已經發生的事情,這些層面包括:各個行業、在這些行業裡的公司、業務部門裡的團隊等。 強大的理論一定來源於客觀實際,然後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有力的證明,因此理論本身就是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在投資領域,重要的理論體現在風險與收益、股票和市場價格、估值方法、資產配置、投資策略等等的研究中。
      舉例說,為什麼會得出」從長期來看價值股能夠戰勝成長股「的結論?其實這是「若干人」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後得到的智力成果。比如羅伯特·哈根教授曾經以其整整一本書——《新金融學:有效市場的反例》——解釋了價值股的效應。哈根的實證研究顯示,1993年中期,市盈率最高的前20%股票(成長股)的平均市盈率是42.4倍,它們的利潤回報率是2.36%(市盈率的倒數)。市盈率最低的前20%的股票(價值股)的平均市盈率是11.93倍,它們的利潤回報率是8.38%。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93年中期買了光芒四射的成長股,你的每100美元投資可以獲得2.36美元的利潤。但是如果你買了惹人厭煩的價值股,你的每100美元的利潤則是8.38美元。如果你希望在長期中靠成長股來出人頭地,你的股票利潤的增長幅度必須至少比價值股高3倍。哈根又發現,成長股的確有過利潤高增長的時期,但是這種高增長又會隨著時間在不斷衰減,而且它們的利潤從未超越過價值股。哈根估算,投資於成長股的每一塊錢所帶來的長期收益尚不及價值股的一半。羅伯特·哈根的研究不過是「若干人」中的一個,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仔細研究這樣的」理論「,我們將很清楚如何去做。
      再舉例,緊接上述話題。為什麼會得出」好公司可能是壞股票,而壞公司則可能是好股票「的結論?其實這也是「若干人」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後得到的智力成果。」好公司「可能就是成長股,而成長股通常都很昂貴,其市盈率往往比整個市場要高2-3倍,甚至更高。而」壞公司「可能就是價值股,它們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被整個市場拋棄而無人問津,所以它們很便宜。但是,」好公司「的增長速度比其他公司僅僅高5%並且市盈率為市場的2倍,需要以該速度持續增長14年才能使股東收回成本。 考慮到利潤增長的」隨機遊走「過程,今年利潤取得高增長的公司很可能下一年業績平平,這就將給一些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而」壞公司「即使表現越發槽糕,在市場裡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其股價可能不會跌得太多。而當其管理層很可能扭虧為盈時,」壞公司「可能重新被定義為」好公司「。」若干人「中的大衛·德瑞曼在他的一本《逆向投資策略》中完美地記載了這一現象。」好公司可能是壞股票「最生動的例子可以在吉姆·科林斯、湯姆·彼得斯等一些」企業成功學「的著作中找到。以彼得斯的《追求卓越》為例,彼得斯曾用其幾種客觀的標準找到了」卓越「公司。可是在這本書僅僅出版的5年時間裡,不卓越公司的股票的年平均收益率比」卓越「公司高出驚人的11%。同樣的,我們如果能夠仔細研究這樣的」理論「,我們將很清楚如何去做。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價值股效應」,這就解釋為什麼像塞思·卡拉曼、馬丁·惠特曼、施洛斯·沃爾特、約翰·鄧普頓、霍華德·馬克斯等等一大批著名的投資者會採用這種策略而不採用別的策略的原因。這也剛好說明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理論原本理應過時,但卻至今依然有效的問題。自然,任何」理論「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因此,
不鼓勵所有的人都買入」壞公司「,即可能是」價值股「,因為價值股並非是免費的午餐。買入價值股需要極大的耐心,而很多人卻缺乏耐心。並且,就算你極具耐心,持有三四年後還不一定擁有良好的回報,甚至有的公司可能以破產而告終。價值股也並非都能夠完勝成長股,它們有」好年景「的時光,但也有」壞年景「的時段。如果投資者不能夠在」壞年景「中頑強地堅持下來,最終也會前功盡棄。這些都是從」若干人「在長期的實踐和觀察中得出的結論。同樣的,我們如果能夠深入研究領會這樣的」理論「,用今天很流行的一句話說」你懂的「。
      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理論更是來源於實踐。通常我們會記住前面一句話,但往往忘記了後面一句話。在我看來,在投資這個特殊的領域,當我們在研究「理論「的時候,其實也研究」實踐「,兩者之間並無顯著的區別:理論之中有實踐,實踐之中有理論。因此像塞思·卡拉曼、霍華德·馬克斯,包括巴菲特、查理·芒格等等這些著名的投資者,他們既是傑出的實踐者,又是出色的理論家,是集兩者為一體的投資家。有人說理論是灰色的,那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和理論中那些晦澀的概念有關。但是價值投資的理論並不複雜難懂,以至於連許多商學院也不願意去教授,因此它就不是灰色的。純粹的理論自然是很脆弱的,但當它與實踐結合後上升為實用技能時又是反脆弱的,這時」理論「的力量就是無窮的。光有理論並不能成事,還要進一步的「體驗」,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就十分注重對於」理論「的體驗。他曾這樣說,「要對一個理論有很深刻的體驗,你有沒有按照這樣的一套的理論去堅持,就是你的行動跟思想能不能做到真正的統一,我覺得這才是最主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