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的擇股觀:產業鏈前瞻挖掘和分析 趙乾明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96
一、如何在股市中賺錢?股價的測不準原理
問:如何在股市中賺錢?
答:儘量做到每隻個股交易都是賺錢的。則上述問題變成:
問:如何做到單只個股的交易/操作是賺錢的?
答:要想做到單只個股的交易成功,落實到具體投資決策與行為上,體現為以下三個問題:
買什麼?
以什麼價格買?/在什麼時點買?
買多少?
回答上述三個問題,研究工作必須要解決三個要素:股價的運動方向、運動空間和啟動時間。但在實務中,對於如何解決這三要素,我總結出一個「股價的測不準原理」,即:股價的運動方向、運動空間和啟動時間這三要素,除了坐莊模式外,投資者在任意時間點上,只能對其中的2個要素做出較為精確的判斷。這個原理無法證明,是我在實際賣方工作中對買方工作旁觀提煉出來的經驗。
這樣一來,研究的目標就變得簡單,首先是解決股價的運動方向這一問題,因為只有對一個股票的股價未來是漲還是跌的概率有了判斷,才能決定買不買;其次是解決股價的運動空間這個問題,因為只有對未來可能的上漲空間或下跌空間有了判斷,才能決定買多少和什麼位置(價格/時點)買。
註:上述思想也是我個人微信的簽名「測不準的是長短,看得清的是方向」的由來,代表了我們全部做事哲學。
經過上述分析,「如何在股市中賺錢」這一問題就轉化為「如何判斷股價運動方向」和「如何判斷股價運動空間」這兩個問題。而這2個問題實際上等於「如何找到能賺錢的股票」和「找到之後如何對其估值」。所有分析都是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
首先,讓我們解決「如何找到能賺錢的股票」?
二、如何找到能賺錢的股票?發掘出所有能賺錢股票的共性
如何找到能賺錢的股票?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是去分析歷史上各種各樣讓投資者賺錢的股票,去總結歸納它們的共性。分析之後我們發現:所有能漲的股票不管基於什麼原因,比如說業績超預期、大牌分析師推薦、即將資產重組、甚至就是游資大佬心情好願意封個板,表現在股票的盤面上面,它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在一個時間段裡面,這只股票,資金流入越來越多,同時籌碼流出越來越少。
「在一個時間段裡,流入單只個股的資金越來越多,同時籌碼流出越來越少/持股心態越來越好」,這就是所有能賺錢股票的共性,不管成長股、價值股、內幕信息股、圖形好看股,在它上漲的階段,必然表現出這個特徵。聽起來像是廢話,但我入行以來從閱讀巴菲特、彼得林奇的書開始,一直到去年才悟通這一點。悟通這點後,我對「股價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器」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經過上述分析,「如何找到能賺錢的股票」這一問題就轉化為「如何找到在一個假定的時間段裡,資金流入越來越多、持股心態越來越好的股票」。
三、如何找到假定時間段裡,資金不斷流入&籌碼流出減少的股票?「邏輯傳銷」模型
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時要解決兩點,一個是為何及如何確定假定時間段,另一個是如何找到資金不斷流入&籌碼流出減少的股票。
1、為何要先假定一個時間段?及研究放在什麼樣的時間段?
假定一個時間段非常重要,因為時間段不同,引起資金流入/籌碼流出的原因其數量完全不同,時間越短,能觸發資金流入/籌碼流出的因子越多,而時間越長,能觸發資金流入/籌碼流出的因子越少。
最短的時間段比如1秒、1分,最長的比如5年、10年。在以秒和分鐘計的時間段裡,影響資金與籌碼變動的因子太多了,任何一個投資者的想法變化(如他可能突然需要錢)就可以影響以秒、分鐘或小時為單位的股價波動,而我們作為研究者怎麼可能預判的到某個投資者突然要變現籌碼因為要用錢呢?在秒/分鐘/小時的時間段,分析資金/籌碼變動是高頻交易的領域,我們對於這個領域完全陌生,無法發表任何專業觀點。
時間段再拉長到日和周,影響的因子依然有很多,如圖形、政策、利好公告、甚至國家領導人的行程都會對部分股價產生影響。客觀的說,市場上確實存在擅於利用這些因子獲利的投資者,但如果想構建一個研究分析框架來,這個時間段長度裡要考慮的變量還是太多。
如果把時間段拉長到5年甚至更長,回顧全球的企業史我們會發現能夠超越週期(這裡週期的含義下篇估值的文章再闡述)的企業鳳毛麟角。因為在更長的時間段裡,影響一個企業經營的變量不僅多,但對變量本身的判斷難以做出結論,如企業所處國家政策的變化、企業內部團隊更替等;如果再加上對5-10年資本市場估值體系的判斷結論,我們會發現,對一隻股票3年後的運動方向想做出精確的判斷,也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註:不排除少數公司和個股由於商業模式等可以看得更長,但本文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能複製的分析框架模型,特例意義不大)
總結髮現,當研究一隻個股時,將判斷其股價運動方向的時間段若設置的過短,會遇到資本市場本身影響變量太多的障礙,而將時間段設置的過長,又會遇到企業經營本身影響變量太多的障礙。因此,我們將研究的產業與公司的時間段設置為1-3年(36個月內),我們相信,在這個時間維度範圍內,一方面投資者本身可以依靠深入的研究對行業和企業的實體發展趨勢做出大概率的判斷,另一方面當在3年的時間維度內用月和季度來衡量股價時,資本市場股價最重要的驅動力是實體發展這一因子本身。也就是說,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能大概率對某產業和公司未來3年的做出精確判斷,就能依據此對其股票的資金流入和籌碼流出做出判斷。(註:這裡的3年是最上限值,在實務中我們發現第三年的情況已經很難做到精確,但對未來24個月或8個季度是可以做到大概率準確的預判)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成:在2-3年的時間段內,如何找到資金不斷流入&籌碼流出減少的股票?
2、在2-3年的時間段內,如何找到資金不斷流入&籌碼流出減少的股票?
現在我們知道,只要一隻股票在假定的分析時間段裡面呈現出資金不斷流入、同時籌碼流出減少的特徵,這個股票就會上漲,放在全球的任何一個市場裡都是這樣,而不管實際驅動這個股價上漲的原因是內幕信息還是基本面還是技術分析等。那麼該如何構建一個研究模型,可以大概率的找到2-3年內資金不斷流入、同時籌碼流出減少或持股心態越來越好的股票呢?同時我們給模型提出一些約束項,包括能夠:跨行業、跨市場、可複製、容納大資金。
跨行業是因為基金經理是跨行業投資;
跨市場是因為客戶分佈在A股美股港股市場;
可複製是因為客戶追求業績持續性;
容納大資金是因為客戶是機構投資者(實際上對於小資金,實現收益率跨越有更好的模型)。
邏輯傳銷模型的構建:
1)想像我們現在從上往下俯視,有一條流動的時間軸,在時間軸的兩側是兩面牆,一面我們將其命名為資本牆,另一面命名為實業牆。
資本牆可以看作是全部資本市場(包含天使/VC/PE一級市場在內)情緒、資金、想法、股價波動等各種因素波動的合集;
實業牆可以視為我們研究的產業或公司基本面數據的合集。
2)資本牆和實業牆之間存在一一映射的關係,即實業牆上的數據及數據曲線會投射到資本牆上,引起資本牆上曲線的波動。(我們對於資本牆波動的觸發因子和含義及理解請見後文估值部分)
3)當我們用「邏輯傳銷」模型去看待一隻股票的股價時,時間軸的原點可以看作是該股票的資金流入及籌碼流出是一個平衡,因為平衡的話股票才不會漲。在平衡的情況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資金流入加大呢?或者說又同時導致持股心態越來越好呢?不管是什麼原因(內幕信息要重組,單純技術分析看圖,牛B基金經理買入、大牌分析師推薦……),所有的這些原因,在時間軸的起點肯定有一個投資邏輯(我們也可以用投資火花、故事/story來稱呼它)出現了。這個投資邏輯可能是上市公司董事長提出來的,可能是某個分析師或基金經理提出來的,如何產生這個投資邏輯不用管,但是肯定在全球任何市場上,任何一個股票沒有上漲之前,它的籌碼和資金是對等平衡的,在這個時間軸的原點產生了一個投資邏輯。
(註:我更喜歡用投資火花這個詞,在時間軸的原點,一個投資火花點燃了,那星星之火、能否燎原?)
4)當時間軸原點產生投資邏輯/點燃投資火花後,在時間軸的左側,它隨著時間軸上時間的流逝就開始沿著資本牆擴散,擴散的方式可以通過群、一對一交流、博客、路演、調研等各種,反正不同的方式、所有的方式,都體現為邏輯的擴散。
5)就在邏輯沿著時間軸左側的資本牆進行擴散的同時,在時間軸右側的實業牆上也在擴散,但實業牆上擴散的不是邏輯,而是產業/公司的fundamental隨著時間流逝發展出來的數據對支撐這個邏輯的驗證或否定。
6)當投資邏輯從時間軸原點出發開始沿著資本牆和實業牆擴散後,會有三種結果:
強化:時間軸右側實業牆的數據超出之前邏輯的推斷,強化了這個邏輯;這種情形映射到左側的資本牆上很容易引起估值的快速提升。
支持:時間軸右側實業牆的數據支持之前邏輯的推斷,邏輯繼續隨著時間的推移沿著左右側的兩面牆推進。
否定:時間軸右側實業牆的數據沒有驗證之前邏輯的推斷;當實體發展否定或不支持之後,會有2種結果,一種是就此戛然而止,純粹講故事的公司就是如此,另一種是邏輯所反映的大趨勢並未錯,細節需要修正,這時就要根據實業牆的反饋進行修正,重新構建新的邏輯擴散模型(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新的邏輯傳銷模型的建立和生長)。
7)無法證偽:
在上述投資邏輯從時間軸原點出發沿著資本牆和實業牆擴散時,兩個擴散過程在時間上經常有個時間差,即投資邏輯在資本牆的擴散速度遠遠快於實業牆上fundamental的經營速度。這個時間差,就是投資中面對的「無法證偽」階段。在去年《中小盤選股框架》中,我們提出「任何成長性的產業投資,或者微觀層面的成長股投資,在剛開始的階段,都表現為和主題投資一致的特性,無法區分;二者的區分源自之後的驗證階段,最終達成了就是成長投資,達不成就是主題投資」。這一觀點背後的分析根源就是我們「邏輯傳銷」模型中邏輯在時間軸兩側擴散的時間差。
理解了上述「邏輯傳銷模型」,會很容易找到「在2-3年的時間段內,如何找到資金不斷流入&籌碼流出減少的股票?」的答案,即在邏輯傳銷model中,儘量接近時間軸原點、甚至站在時間軸原點,是整個模型中邏輯擴散的前列或發起者。
如何在整個模型中處於邏輯擴散的前列呢?
四、如何在「邏輯傳銷」模型中處於前列?從產業資本角度進行分析和決策
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認為十分簡單,就是看:在時間軸右側的實業牆上,什麼群體對某個產業/企業fundamental經營數據的預判上,預判準確概率最高?(如果預判不准,則不會出現模型中我們論述的強化或驗證這兩種結果,映射到資本牆上則難以出現盈利機會)
從整個資本市場(含一級市場)範圍看,如果要找一個群體預判準確率最高,只有企業家群體。這樣,資本市場參與者要想站在「邏輯傳銷」模型的前列,就需要站在企業董事長的角度去考慮、分析和決策。
但問題又來了。我們(研究/投資者),把自己假想為企業董事長,在諸多要分析和決策內容裡面,應該把精力放在哪呢?考慮到我們最終目的是通過站在董事長立場分析和決策後提高對某個公司fundamental的經營預判成功率繼而為投資服務,因此應該:把自己假想成企業董事長,站在產業資本投資的角度,作為董事長,我應該如何分析並決策投出我的產業資本,推動企業價值的提高。
那麼問題則轉換為:假想自己是董事長之後,在分析如何進行公司決策時,該如何分析、什麼是重點?
五、董事長做企業決策時,什麼是分析中的重點?「三三」分析框架,優選中觀產業
站在產業資本角度,假設自己是某公司董事長要對企業進行投資決策(資源配置決策)時,分析框架可以分為縱向橫向的三三制。
縱向:企業家的決策思考分為「宏觀-經濟」、「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三個維度。
橫向:企業家的決策思考分為「戰略-決策」、「戰術-細化」和「執行-團隊」三個維度。
在「三三」分析決策體系中,剔除宏觀因素分析過程,將微觀企業層面分析作為輔助和驗證,首選中觀產業分析和篩選。
之所以這麼做,原因在於:
我們認為宏觀分析難以得到大概率的確定性答案,影響一個宏觀結果的因素太多,且很多因素不可控。如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全球地緣政治連鎖反應,這是不可能預判的。
首選產業的原因是,選對產業對我們選對公司來說就成功了大半,只要選對產業,最不濟也可以均配產業鏈上各環節的龍頭企業。觀察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和美國近百年的企業史;那些耳熟能詳的牛B企業家之所以牛,很大因素是因為趕上了其所在行業的一輪向上趨勢。遠有長虹、近有蘇寧。
企業家本身的因素同樣重要,不然無法解釋同樣是在行業向上週期中,為何是A、而非是B獲得最大的效果。但我們將企業層面分析作為輔助和驗證的原因在於,對企業家的評判是定性的、主觀的,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量化;而企業家能力反映在企業經營層面上的數據是滯後的,面對數據的滯後性,想獲得alpha就難了。
如此一來,本章節所要回答的問題「站在董事長角度做企業決策時什麼才是重點」則變成「站在董事長產業投資視角,如何前瞻的篩選出所要進入的產業?」

六、站在產業資本角度,如何前瞻篩選出要進入的產業?-政治嗅覺&商業嗅覺
站在產業資本角度,該如何去做以實現能夠前瞻的篩選出要投資/進入的產業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在分析框架中弄明白「要篩選出什麼樣的產業出來?」,然後才是如何前瞻的把這樣的產業篩選出來。
參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一切問題都是供需問題;產業資本要想掙錢,必須在所要進入的產業的供需上有機遇才行。而供需問題可以簡化為兩個小問題:蛋糕會有多大?蛋糕會怎麼分?(這兩個小問題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問題;即我們要尋求的不是靜態當前時間點上蛋糕多大、蛋糕怎麼分;而是動態在未來時間序列上蛋糕盤子會有多大、會怎麼分。參照高翎資本張磊的說法,則是投資於變化)
所以要篩選出什麼樣的產業出來呢?要找出未來行業蛋糕總量和切割會發生變化的產業,有變化,則存在機遇,怕的是不變!只要有這樣的產業出現,產業資本+企業家精神+能力就有可能抓住這個變化帶來的機會!
那如何前瞻的挖掘出未來在蛋糕總量和切分上會發生變化的產業呢?對此問題的答案,我們總結出四點:政治經濟學+商業經濟學(此為篩選的方法),長&多&大+耐心(此為篩選的原則)。
1、前瞻篩選出產業的方法
理性人假設(hypothesisofrational man):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們基於「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的產業篩選邏輯分析框架中,整個分析和篩選的前提就是理性人假設,即分析過程中所涉及的對象,從政府、領導人、企業家等,都是完全理性,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標。(非理性對最終是否要進行投資這一結果的擾動,我們交給篩選出所要研究的產業之後,進行的分析和調研跟蹤驗證過程)
1)政治經濟學
我們所謂的「政治經濟學」是指:假想自己是國家領導人,從領導人政績目標/政治抱負和實現政績/抱負的路徑入手,尋找符合政治經濟邏輯的產業。
上述政治經濟學推導過程的keypoint在於「政績目標/政治抱負」、「實現路徑」、「政治經濟邏輯」。
政績目標:如果從領導人已宣佈的政策入手,那是不可能做到前瞻的;如等溫總理提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後再去佈局是沒有提前量的。實際研究過程中,由於不可能即時獲知領導人的未公開真實想法,在分析政績目標這點時,一般採用換位思考思維,假想自己是領導人,從必須要做出政績這一目標倒推來看有哪些領域可以施展。
實現路徑:有了目標後,我們會沿著「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出發,去看分析出來的這些領域目前所處的經濟歷史階段以及手中有什麼牌可以打,如何打牌來實現這一目標。
政治經濟邏輯:有了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路徑推理,後續就是看整個過程是否符合政治經濟學邏輯,實現的概率大不大,大則正式開展對該產業的研究。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是否符合政治經濟學邏輯時,不僅要對照明面上的邏輯,也要對照暗地裡的邏輯。
實例-1:稀土
2009年7月,我曾獨立在朋友圈裡推導出稀土產業的投資邏輯(當時是獨立負責公用事業研究的第一年),當年夏天稀土股隨著內蒙自治區領導要整治上游的表態而產生一波主題行情,隨後從2010年初開始走出整治上游落實推動的大行情。(這次案例的推導成功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也是我2010年敢全市場第一個喊出環保股投資行情的依據)
下文是當時撰寫的原文:
①壟斷or資源整合:
鐵礦石對政府高層的刺激不可謂不大,但是你有鐵礦、我有稀土;其實對美歐的禁運已經表現出高層的態度;和國內國有鋼企進口鐵礦石再轉賣給民營鋼鐵企業的邏輯一樣,只要政府政策能堅持,第三世界國家進口稀土再轉賣給歐美是符合邏輯的麼?不管回答是yes或no,稀土價格上漲是大概率事件?(從全球供求角度看,需求隨著歐美經濟是回升的,但供給?)
②稀土價格:
政府如果想把稀土作為博弈武器,那麼能否順利建立定價權呢?從利益博弈角度看,整個鏈條的參與者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現有稀土盜挖盜採的受益者、潛在會進入這個行業的利益者(大國企/實力民企/ 有能力拿到資源的利益群體)。從這個鏈條看,如果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稀土整合,唯一受損的就是現有盜挖盜採的受益者,而他們在目前中國政治體系中是基本沒什麼話語權的。所以只要中央政府干,幹成的概率比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概率要大的多,稀土價格上漲的概率就很大。
問題是稀土價格上漲能否帶來國內稀土企業業績實打實的增長。俺的理解是兩方面,一個是實在的EPS,這個確實很難說,因為量存在疑惑(價量難兩全?)但是如果換一種估值方法呢?價格上升後,考慮開採成本後的重估資源價值法?(註:當時我是公用事業研究員,非有色研究員)
③跟黨走:
一切的假設建立在政府高層是否會建立屬於中國自己的稀土定價權,若中央政府想建立,則稀土的大牛市只是時間問題,二級市場資金必然會跟著黨的產業政策走。
俺不是總理,無法揣測政府的想法,只能從政府的做法中去揣測一二。從出口禁運到國內幾家大企業的圈地為牢、各自收購礦產。俺看到稀土行業寡頭壟斷、把握自主定價權的希望。唯一能肯定的是,如果中國有稀土企業能獲取類似必和必拓這樣的壟斷利潤,我們的總理肯定是高興&支持,而不是沮喪並打擊!
買稀土,短期買的是價格拐點、行業企業利潤彈性進入谷底了很大;中長期買的是中國的力拓、必和必拓!
附註:稀土的案例說明,哪怕是一個剛做研究的小年輕,只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和符合產業邏輯的推導,完全可以提前市場挖掘出十倍級別的投資機會。
實例-2:環保
在2010年10月10日,我們發佈報告《七大戰略產業之首,又遇十二五規劃東風》,系統論述了2010-2015年之間的環保股投資框架。能趕在第一時點發大報告,背後是因為在2010年,作為一名公用事業研究員,我把研究重心放在環保而非電力上;而之所以將重心轉向環保,一個原因來自賣方本身競爭態勢的判斷(環保是當時公用事業賣方研究員覆蓋的盲點),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源自政治經濟學的邏輯推導。
從中國經濟發展三十年角度看,能繼續發展的產業不多(產業升級需要時間,非一蹴而就),政府需要尋找新的產業。
環保在過去30年發展中欠賬很大,與歐美日工業化時代歷史類比,中國必然要經歷環保投入提升的過程。
2010年是「十二五」規劃制定的年份。(很多人更多的關心領導人換屆,而中國政府領導人換屆在政治經濟學邏輯中當然十分重要,但與領導人換屆同等重要的是五年規劃的制定,而這經常被忽視。在中國的體制下,五年規劃是集體決策,且關乎各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領導人換屆了也是認的。格外要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做事的規劃性和目的性十分強,這是我的分析結論,詳細見後文補充說明)
結果就在2010年10月我們發佈報告的當月開始,環保股開始走出一波跨年度行情,並從市場的邊緣板塊變成主流板塊。
實例-3:海工
最新的實例是海工,今年年初以來我們一直推薦海工板塊。這次的推薦建立在去年下半年我們對海工的重新覆蓋上,而我們團隊最初對海工的研究則始於2011年。(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查閱國金中小盤2011年10月30日報告《油氣產業鏈專題分析之二:「981」平台,打響深海油氣開發第一槍》。)
我們研究海工的政治經濟學邏輯如下。
南海富裕的油氣資源是天然解決中國油氣資源不足的答案,中國政府不可能不動心(理性人假設)。
在2011年之前中國政府在南海坐視越南等國油氣開採、不採取動作的根本原因是有心無力;而無力表現為2點:一是無深海自主勘探開發能力(由於地緣政治衝突風險,不能指望歐美公司在爭議海域勘探開發,越南實質也在他們的近海開發),二是軍事上無遠海護衛能力。
2011年981平台下水,它將我國海上油氣勘探和開發的能力由300m的淺水擴展到1500m及以上的深水區域,使得我國對南海大部分水域的油氣資源都將擁有開發能力。
當時我們判斷2011年內第一艘航母很可能下水。實際上2011年6月1日我們發表了報告《航母編隊專題:航母之夢,強國之路》。
航母報告與前述的981報告構成了我們對海工投資機會判斷的2個支點,即當時我判斷2011年航母下水+981下水並不是2個孤立的事件,是中國政府更大的海洋戰略的一部分(為何有此分析請見後文對中國執政黨做事風格之目的性、規劃性的補充說明)
我們推斷:首先,如果中國政府要大規模開發南海資源,那麼這個投資機會足夠大;其次,如果航母+981平台在2011年下水只是更大的海洋戰略在2011年落下的兩枚棋子,那麼對假想中整個投資機會把握的keypoint就在於南海上中國外交動作轉向+981平台開始佈局;剩下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等keypoint信號出現就可以了。(等的原因在於航母和981從下水到形成戰鬥力需要時間)
上一條分析可以解釋為何在13年下半年我讓我們研究團隊重啟對海工的研究和跟蹤;新一屆政府執政後,在東海日趨強硬(當時南海外交的轉向尚不明顯),根據理性人假設,我們在分析中不能用新一屆領導人民族主義情緒更強這個理由來解釋外交動作的轉向,只能推導出中國海洋戰略選擇在2013年正式開始踏出從近海向深海的那一步(包含外交、軍事和資源開發三個層面,而資源開發是目的也是時間上最晚出現的)。基於這個推導,我們重啟了海工研究,並於今年初獲得更多證據(黃岩島等)支撐後在全市場首家推薦。
附註-1:為何不能用民族主義情緒來分析和解釋已出現的行為?
因為情緒本身是一個無法推測的變量,如果採納情緒作為推導分析過程的一部分,作為研究者,我們將無法對任何事情開展研究。我們承認歷史中確實存在由於情緒等除當事人外其他人完全無法判斷的因素而影響了歷史或某些事情的進程,但作為非當事人的研究者,只能在這些擾動發生後再去判斷進一步的走向,而不能事先下判斷。我們相信,這也是理性人假設是整個經濟學研究基石的原因!
附註-2:為何在981西沙下水引發中越衝突前一年就開始重新研究海工?
在2013年10月7日我發表的《中小盤選股框架》第14頁,我論述了投資與研究這2種工作之間的差別。摘錄於下:
在選股時、配置時,不要去預測,而是去驗證;比如某種商業模式能否成功、某種做法能否去其他地區推廣、某行業是否過了週期性拐點等等,都不要去預測,而是去驗證;提出假設,等待確認成功的那一剎那,這也是進入的最佳時刻。
但是,等到確認了,超額收益從何而來呢?
這就要說到投資視角與研究視角的差別了。投資是去驗證,而非預測;但研究則是去預測,並驗證該預測的真偽。投資中的預測實質上隱含在提出假設的這個過程中(提出假設=研究過程),區別在於並不能僅僅依據假設去作出投資決策和操作行為。假設是否被資產管理者跟蹤的反饋所證偽,這才是投資決策和操作行為的依據。(是否可證偽是品種能否作為投資標的的前提,不能證偽的品種只有交易價值)
抓住驗證信號,關鍵在於對企業、行業未來發展的準確預測能力。優秀的投資者如果有了很深的研究功底,那麼就能在驗證的第一個信號發出時,收到信號(因為他事先已經準確預測了如果成功,第一個信號是什麼);而其他的投資者由於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要等到第二個、或者第三個更為大眾所知的信號發出時才能驗證,才能做出投資決策。超額收益即來源於此!
等到市場接受了驗證信號,之前的假設成為現實;則超額收益將自公司EPS和PE的同向變動帶來的戴維斯雙擊效應中產生。
上述我們對海工的整個政治經濟學邏輯推導過程,相當於在2011年提出了一個關於海工投資機會的假設,提出假設這個過程就是研究。在提出假設時,就已經包含了後續可被證偽的系列驗證信號,而研究功底的差異就表現為「提出驗證信號的能力+抓住驗證信號的能力」。我們認為中國新一屆政府在東海外交動作的轉向就是第一個驗證信號,而南海以及981在西沙下水、中越衝突是後續的驗證信號。(所以研究對投資絕對是十分有用的,但這裡的研究不是緊跟熱點比誰的嗓門大或誰的服務好,而是提出符合邏輯的假設+未來可被證偽的驗證信號+抓住驗證信號)
附註-3:為何說五年規劃和領導人換屆同等重要?
要想瞭解一個人,最好的莫過於先去瞭解他的歷史;瞭解一個機構/集體/國家也是如此。作為以A股為主的研究者,中國政府的想法和動作是從政治經濟學邏輯出發選股的重要分析對象;而對中國政府的分析繞不開對執政黨的研究。
我們分析認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至今是個目的性十分強的政黨,同時也是個做事十分有規劃性的政黨,而持續執政使得其做事風格的規劃性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來。(比如中國海軍現代化過程,已經持續20多年,就是系統規劃下的結果)
中國執政黨目前最大的目的就是對民眾宣稱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認為這個目標是執政黨內部確定為之努力的目標,而非說說而已。
中國共產黨與歐美政黨的最大不同在於其能長期持續執政,使得其規劃性特別強。
中國的政治體制使得驅動更多來自自上而下的規劃和推動,尤其是與地方領導人政績掛鉤的推動。
我們理解這種目的性和規劃性很強的做事風格,或許源於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拋開對中國政府的研究不談,如果要總結政治經濟學邏輯的共性,我們認為:
政治經濟學是更大的政治博弈學中的一部分,我們理解的政治博弈包含權力博弈、資源博弈、軍事博弈和經濟博弈三個層面,相互交織。
政治博弈的最大特點是自上而下的預先規劃性,可以參考軍事博弈和下棋;但這種博弈中的規劃性特徵是動態的。
2)商業經濟學
我們所謂的「商業經濟學」是指:假想自己是企業領導人,從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盈利的路徑入手,尋找符合做生意邏輯(即能把企業做大、錢賺的越多的邏輯)的產業。
假設自己是企業家,理性人假設下,所要做決策和執行的目標就是企業生存以及可持續的獲利。
要想實現企業的生存與持續獲利,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與理性人假設下,企業家的決策行為必須符合產業規律+商業邏輯/做生意邏輯。
於是凡是發現符合商業邏輯、從做生意角度能賺到錢的思路,其所涉及的產業會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範圍內。
同時:好的生意會自己照顧自己,只要一個生意或行業在變好,在這個過程中,它自己會不斷超預期。
上面這段文字,格外要強調的就是產業規律+商業邏輯/做生意邏輯。
產業規律:對產業規律的分析,我們放在後文「前瞻挖掘出值得研究的產業鏈後,如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這一環節。
做生意邏輯:簡單來說就是作為投資者/研究者,我們也要像商人/企業家那樣去尋找商機,而所謂的商機則就是符合做生意邏輯的機會。(我一位研究做的很好的朋友就和我說過,他用鼻子可以嗅到哪裡有機會,我理解這就是感知商機的能力,對於他這種BT的能力,我想說這功能我也是有的^_^)
找商機的出發點:還是開始我們就點出的觀點,一切經濟問題都是供需問題,所謂的商機,逃不出「蛋糕會有多大」+「蛋糕會怎麼分」這兩個動態的視角。
實例-1:指紋、封裝和藍寶石
2012年6月,當我們看到Apple收購指紋公司AuthenTec 後,立刻認為這個事件意味著相關細分產業鏈將變化的可能性。
一方面是技術驅動創造一個新的細分產業鏈,這個新的細分產業有像當年觸摸屏那樣成為智能終端標配並引領一個新產業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則是對運營商積極推行的基於SIM卡技術的移動支付予以破壞性創新顛覆的可能性。
我們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斷是因為我們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多,安全認證將成為關鍵環節,而指紋天然具備良好的身份識別性+安全性,因此我們推斷蘋果收購Authen是為在新產品中搭載指紋識別功能做準備。再考慮到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引領作用,則可以推斷出,一旦蘋果的新產品搭載指紋識別功能,很快別的消費電子產品將會跟進。而一旦別的消費電子企業也跟進,整個指紋識別這一細分產業鏈的需求將發生重大變化。(符合前文論述的蛋糕會有多大這個點將發生變化、有變化則可能有機會)
但是讓我感到十分遺憾的是預判出指紋並把握住封裝的機會,卻忽視了藍寶石。緣於我們測算認為在技術不取得突破的前提下(如GTAT),如果AAPL新一代iPhone用藍寶石,將大幅降低iPhone的margin,這是庫克所不能承受的(這也是AAPL包下GTAT產能的根本原因)。但由於商業思維能力不夠,我們未考慮到將iPhone進行高中低端予以產品分類的可行性,只要推出高端版,完全可以做到在margin不變的前提下用上藍寶石屏。
實例-2:天然氣
很多朋友以為我們對天然氣鏈條的挖掘是始於政治經濟學,而實際上起因是非常純粹的商業經濟學邏輯。
2010年9月我們組織領先科技衡陽燃氣公司的聯合調研,參觀了衡陽燃氣正在建造中的加氣站,驚訝的發現一個加氣站牌照運營時間20年,而收回成本只要1-2年。當時立刻聯想到這麼暴利的行業,一旦被實業投資者知道,他們難道不會想方設法的去投麼?如果未來很多實業資本進入這個行業,難道不會有大機會麼?這也是我們在富瑞特裝和華氣厚普(深交所擬上市公司)上市之前就去調研的根本原因。
而要研究清楚加氣站,就必須弄清楚整個天然氣的供需發展格局(LNG僅僅是大天然氣供需中的一環),才有了後續的研究和我們2011年8月5日報告《油氣產業鏈專題研究之一:技術新突破、供需大發展、帶來好機會》。
實例-3:特斯拉和純電動車
在2013年夏天,我曾在內部提交成立跨行業特斯拉路線純電動車產業鏈研究的申請,雖然由於一些原因未獲得通過,但欣慰的看到市場證明當初我的判斷是對的,特斯拉為代表的純電動車相關股票在過去12個月貢獻了巨大的絕對收益回報。
當時看好的理由後來都寫在我們今年3月發的《研究筆記26:特斯拉產業鏈分析框架》,我們提出的觀點正是基於商業邏輯:特斯拉在商業上、市值上和影響力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可能不觸動傳統汽車廠商,而在觸動傳統汽車廠商的幾個點裡(即特斯拉的創新點),又以pad大屏最易擴散,同時蘋果又宣佈新一代ios系統將支持車載,因此首選汽車電子;當時推斷未來主流汽車廠商中必然會出現和蘋果合作的企業,那時將引爆市場情緒。
而基於政治經濟學邏輯,當時我們認為中國政府一直藏著汽車產業崛起的夢,而純電動車給了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國內又已經有了萬向、比亞迪等開始一定佈局的企業,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是時間問題。
同樣是基於商業經濟學邏輯,在一季度市場部分人熱捧PLUG等公司時,我們連啟動研究都沒有。背後的邏輯同樣很簡單,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石油工業+汽車工業這個聯合體是龐然大物,我們看好特斯拉是因為它從整條產業鏈的各個角度都繞過了「石油+汽車」聯合體,而PLUG代表的路線姑且不說技術成熟度問題,僅僅在城市加氫站這一環節就面臨巨大的障礙。
註:我們認為特斯拉的三大創新點
純電動車定位和設計,顛覆了傳統汽車的架構。
提升汽車電子化水平背後反映的「極致用戶體驗的互聯網商業思維」。
「體驗店+網絡直銷」,告別傳統汽車銷售和服務模式,背後反映的是「口碑+影響力的互聯網病毒式營銷思維」。
實例-4:云計算及相關軟件
和能源安全一樣,由於我們尚未正式推薦,所以不詳細展開。從商業邏輯,硬件的進步和網絡軟件技術的提高使得企業削減IT支出的同時反而獲得更多性能和更好服務成為可能,這是我們看好這個方向最大的動力,我們認為這裡面商機巨大。
2、篩選出備選產業後繼續篩選的原則
從「蛋糕會有多大」和「蛋糕會怎麼分」這個出發點出發,按照上述的政治經濟學或商業經濟學邏輯,實質上可以篩選出不少產業。但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研究者精力有限;實際的投資工作中,我一直堅信集中、集中再集中才是獲得持續alpha的不二法門。這就要求我們在第一輪選出的備選產業中進行精挑細選。
1)長&多&大
長,指產業景氣時間要足夠長:因為就單個研究員來說,不管一個產業景氣時間長短,在產業內建立人脈、構建該產業的知識框架等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大致差不多的。因此選擇景氣時間長的產業,將使得自己在該產業內的積累具有滾雪球效應。
多,指產業鏈環節要足夠多:只有產業鏈足夠長,中間環節很多,產業的景氣傳導時間才會長。這樣有兩個好處,一個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資金跟隨產業景氣的傳遞而移動,吃魚吃全段,複利效應很客觀;另一個則是環節多才會公司多,大資金買的進來。
大,指產業未來發展空間要足夠大:空間夠大,產業裡公司的市值天花板才會高,辛苦的研究落實到個股收益率上才會更有可能較高。
如我們深入跟蹤的油氣產業鏈,從2011年至今,每年都有不同機會(因為環節多),未來2-3年內仍面臨著海工、頁岩氣/煤層氣,北美油氣對亞太出口等可能的投資機會(因為景氣時間長),這使得我們過去在三桶油和地方燃氣公司積累的人脈、學習的知識能夠繼續為未來的投資研究服務,而不用去重新從零開始。而與之對照如光伏,三四年一波機會,中間時間沒事幹。
2)老&中&青+耐心
這裡的「老中青」指的是挖掘出的產業鏈在投資組合中的遷移過程。
挖掘出研究對象僅僅是第一步,實務中的關鍵還需要和投資結合起來,對組合收益產生貢獻。但在這裡,在前期幾次與客戶的私下就研究方法進行溝通時,很多公募客戶提出的問題是:如何把前瞻研究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因為不是每個買方的考核週期都那麼長。
我沒有做過買方,但思考後給出的紙上談兵型答案是:「對投資機會的分類」。為了更好的說明這點,我以足球隊為例來做比喻,因為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實際上是受到我最愛的曼聯隊的啟發。
如果拿足球隊做比喻,主教練是基金經理,球員是投資標的,戰績是基金業績;那麼弗格森執教期間的曼聯無疑是只優異的基金。長期業績優秀(歷史總得分肯定第一)、短期業績又好(多次年度第一)。作為一名對這支隊瞭如指掌的球迷,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那就是把弗格森執教期間絕大多數年份單獨抽一年出來觀察球員,都可以分為老中青三代的年齡結構。
因此,我受到啟發。組合也是一樣的,投資標的要有老中青三代,「老」是已經被證明的白馬,提供基準收益;「中」是確定押注要為今年收益率做出貢獻的;「青」是為未來做準備的。
按照我們方法挖掘出要研究的產業鏈後,實際上就是為上述「老中青」的青在做準備。我思考認為:基金經理的研究,實際上要走在投資的前面,等到你想買什麼再去研究或者市場火什麼再去研究,我覺得已經沒有意義了。(小基金、交易型選手除外)買方的研究部更應該做的是前瞻性的研究,而把臨時性、當下的研究交給賣方。而由於研究的早且深,才能夠把握住實業牆數據將要開始爆發的首批信號,並在這個信號映射到資本牆的時候開始加倉,即將「青」的品種變成「中」的品種。(參見前文對邏輯傳銷模型的描述)
但在實務中,投資人很容易受到市場情緒和業績壓力的影響,這時耐心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我們在去年的《中小盤選股框架》開篇就提出「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資產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獨立思考、堅持己見、逆向思維、遵守紀律與保持耐心」這五大特質」中保持耐心的原因。
解決了站在產業資本角度,如何前瞻性篩選出產業這一問題,緊跟其後的實際上只剩下兩個問題了。一是如何培養出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思維能力?二是前瞻性挖掘出產業機會後,該如何開展後續能落地的研究?對於這兩個問題,分別予以作答。
七、如何培養出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思維能力?-科學方法論與思維實驗
有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台儀器出故障了,修理工找不出毛病,只得請了一位著名的工程師前來指點。工程師在現場看了一會兒,隨手用粉筆在機器的某個部位畫了個圓圈,表示毛病就在這裡。一試果然。付報酬時,開出賬單一萬元,人們都認為要價太高,因為他只畫了個圓圈呀!工程師笑了笑,補充寫道:「畫圓圈1元,知道在哪裡畫9999元」。
我理解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邏輯推導就如上面的畫圈,說出來之後其實都容易理解,但要在市場或明確的產業證據出來前能指出來很難。其實,所謂的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能力就是政治嗅覺和商業嗅覺;只不過有人天生敏銳,有人後天鍛鍊。
那該如何培養出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商業嗅覺呢?這個問題太大,不可能做出精確的、系統的回答,只能談談自己粗淺的經驗認識。
1、top-down的歷史觀&bottom-up的執行觀
政治也好、商業也好,根本上是人與人的博弈競合,而上千年了人類文明雖然取得巨大的進步,但人性並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培養政治嗅覺和商業嗅覺的第一要務,是熟讀歷史。中國宮廷鬥爭史、聯共歷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羅馬興衰史、歐洲從野蠻中世紀到新教文明的過渡歷史、美國建國史和美國逐步邁入現代化與建立全球定價權的歷史是我個人建議必讀的。讀史百遍、其義自現!個人愚見,歷史讀的多了,自然會建立top-down的歷史觀視角,看待產業、國家和文化變遷的思路會更清晰。
但是,要想先人一步,光有top-down的歷史觀是不夠的,還要有bottom-up的執行觀。因為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階段性歷史是由偶然性左右的;而偶然性大多來自執行的人,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例子就是東晉、南宋和南明這三個偏安王朝的異同,南明沒有王導和宋高宗這樣的人物,於是亡了。
所謂bottom-up的執行觀指建立自上而下的框架和推導,不代表這種推導就會成為現實,因為事情是人做的,同樣的事情,哪怕步驟全部規劃好,不同的人去做,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就要求我們還要對所建立的自上而下框架下所涉及的集體和人進行研究與分析,進行跟蹤,以判斷其執行力。
2、建立科學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規避工科生固有的兩個思維陷阱
中國教育是種典型的工科技能型教育,培養的是技能、而非思維。在過去幾年我負責的團隊招聘和培養過程中,我發現基本上進來的人在剛進來時無一例外不具備獨立思考和去摸索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只是少部分人由於天生情商高或者天性擅於觀察總結,而在實戰中逐步培養出獨立思考能力。
現有的A股投研體系正規軍參與者大多是工科生,在賣方工作中與買方交流時我發現,很多買方在看待行業、公司和股票時,容易掉進兩個思維陷阱。我將其稱為工科生思維陷阱,因為它是經過多年工科解題培訓下很容易形成的思維習慣。
標準答案陷阱:工科解題都有個標準答案,導致部分人在實戰中開始也是遇到問題要去找個靜態的標準答案,但實際上很多問題的答案是動態的、開放的,尤其是股市中。如果一開始就想去找個標準答案,那就誤入歧途,很難做好。
解題公式陷阱:工科解題的一大特徵是依據公式推導出答案,好處是有助於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壞處是容易形成對公式的習慣性依賴,遇到問題想的不是怎麼樣才能解決問題,而是想先去找公式。在投資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謂的選股標準的濫用化,把巴菲特、費雪等人書裡的東西固化為所謂的「行業空間、護城河……」之類的公式,不是去分析行業、公司和企業家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是拿上述公式去硬套。具體表現就是還有很多人口中所謂的尋找投資的聖盃。
那如何規避這些陷阱,建立科學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方法論呢?我的答案是學哲學。這塊其實很多投資界的先賢的書籍中都有描述,不再累述,推薦幾本書:《科學發現的邏輯》、《思考的快與慢》、《毛澤東選集》、《股市心理博弈》。
3、幾個有用的思維實驗方法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除了觀察-歸納外,思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按照百度百科的描述,思維實驗是指:使用想像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或現實未做到)的實驗,它是科學實驗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通過產生靈感、邏輯推理、數學演算等發現科學規律的過程。如我認為最偉大的思維實驗—「薛定諤的貓」。除了科學,在投資中,思維實驗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1)互換
即在分析和博弈中,時刻假想自己如果是對方會如何思考決策和執行,也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這種思維方法應用在我們上文的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視角中。
2)極限推導
即在初始分析和博弈時,採取極限假設,假設對方所設想的一切能全部兌現,會發生什麼後果。這種方法十分有利於我們把握行業空間和泡沫空間。比如最近熱炒的電動車,假設百分百全部替代,會發生什麼?再比如今年初部分人熱衷的PLUG,就假設他們給出的最樂觀盈利預測全部兌現,在10美金以上價格也要15年以後百分百的增長才能消化,這時是否還要參與?是否會有做空資金盯上?再做決策就容易很多了。
3)拉普拉斯妖
根據百度百科的描述,拉普拉斯妖是由法國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Laplace認為:「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如果一個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宇宙裡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對於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
注1:在下篇《我的擇股觀2:如何合理對股票進行估值》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析基石就是建立在我對拉普拉斯妖這一思維實驗的基礎上。受拉普拉斯妖的啟發,我把這個假設引入資本市場,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描述:
個股:如果一個智者知道市場上所有對某個股有興趣的投資者的想法,他就能精確對該個股股價未來走勢進行描述,未來股價走勢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
市場:如果一個智者知道市場上所有投資者的想法,他就能精確對該市場未來走勢進行描述,未來市場的走勢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
注2:拉普拉斯妖也提示出大數據在未來的重要性!!!
4)倒推
由於投資型研究中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開放和動態的,因此,面對這種無從適應的情形,根據我的經驗,倒推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倒推指我們在動態、開放的可能答案中選定一個,然後假設這就是最終的靜態結局,從這個結局倒推,看看這個結局成立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克服哪些障礙;然後再把找出的條件和障礙作為新一輪倒推的起點,假設這個條件得到滿足/障礙得到克服,再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克服哪些障礙。直到倒推出來的條件和障礙就是現在時點真實存在的,然後把各個動態、開放的答案倒推出現在的條件和障礙進行依次比較,這有助於尋找動態、開放的諸多答案中更接近未來真實的那一個。
舉例:新能源汽車路線之爭
假設燃油車必然會被替代(事實也是如此),那什麼路徑才是未來的真實答案?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動態的(政策、技術突破等都會影響未來路徑),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開放的(加氫、特斯拉、比亞迪都是不同備選答案)。但是如果在目前時點能對這些動態、開放的答案進行分析得出具備概率分佈的結果,那對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投資都是有巨大幫助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我說的倒推思維實驗方法予以分析、比較,我會在下下篇《我的擇股觀3: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投資分析框架》中給出我們的分析過程與結論。
5)回到過去
這相當於是上文倒推給反過來。指:面對現在擺在面前的確定性事實(即相對於過去某個時間點的預測),假設我們穿越回到當時,瞭解的信息和當時其他人一樣多,該如何分析決策,再對照對應案例後續真實發展後再分析為何當初的分析決策是錯誤的或正確的。
舉例:假設回到2004年,面對蘇寧國美永樂大中等,從產業層面比較容易做出看好的結論,地產興起+新商業模式等,但具體公司上,為何是蘇寧最後獲勝?比較企業帶頭人,張大中、黃光裕、張近東和陳曉等都有各自的優勢與魅力,區位優勢各佔一方,為何是蘇寧?
6)關鍵點意識(keypoint)
Keypoint不是一種思維實驗,而是一種思想意識。即面對任何問題,都要捫心自問,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是什麼、在哪裡?如果能夠找到關鍵點,把keypoint拎出來,就可以牽一髮而動全局,整個問題的脈絡框架就能跟著拎出來。
而Keypoint永遠只有一個,如果找到多個,那就是研究還不夠深入,認識不清。
八、前瞻性挖掘出產業機會後,如何開展後續能落地的研究?-找產業規律,建分析框架
僅僅找到要研究的對象只是第一步,還要對所找出的產業鏈進行研究,最後落地到具體的公司和個股上才能說得上是成功。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常規的行業研究過程,目前已經在投研體系正規部隊中普及,我們不再累述,但要強調兩點。
1、尋找產業規律
在進行行業研究時,是有一些共性的,如行業空間、競爭力分析、產業鏈價值曲線分析等等。但是,我們要認識到,不同的產業之間,除了研究方法上的共性,還存在很多個性。這裡的個性,不是研究方法的個性,而是產業本身規律的個性。
不同的產業,實際上是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和行業特性的。我理解,研究一個行業的第一步是做產業鏈諸環節劃分,緊跟著就是對該產業的歷史、全球分佈進行蒐集,以總結出該產業的發展規律。只有認識了該產業自身的發展規律,才能對該產業所處的歷史階段、未來發展可能性以及當中的關鍵點在哪裡有認識。
2、構建分析框架
只有對某個產業的規律有了深刻認識,抓出keypoint後,才能開始構建該產業的分析框架,要不然,構建出的就是錯的框架,後續選股會南轅北轍。
我們會在《我的擇股觀3: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投資分析框架》這篇文章中以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為例,展示如何對一個產業挖掘出keypoint以及搭建出分析框架,然後依據這個框架在該產業內去選股。
至此,將進入最後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那就是微觀企業。如何辨別出選定產業中哪些企業/企業家未來會脫穎而出呢?
九、如何辨別出選定產業中哪些企業/企業家會脫穎而出?-戰略+戰術,歷史+細節
1、戰略+戰術
戰略:就是上文我們所分析的過程和內容,我們理解企業家做決策同樣需要從政治經濟學和商業經濟學視角出發,為企業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而判斷一個企業能否做成,很簡單就是看該企業的掌舵者所做的決策是否符合產業發展規律,是否符合我們的產業分析判斷。
戰術:和上文bottom-up執行觀一樣,落地到產業內的公司和個股研究時,企業家及其團隊的執行力十分重要,需要對這批人進行判斷、做出結論。
2、歷史+細節
那如何對要研究的這批人進行判斷呢?方法和培養政治嗅覺與商業嗅覺一樣,要想瞭解一個人,就去瞭解這個人的歷史,看他經歷了什麼、做過些什麼,再配合以對這個人為人處事細節的觀察。其義自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