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三代上海闖王 史上年齡層最低


2014-07-07  TCW  
 

 

「年輕人出來冒險的成本很低嘛!怕什麼,你二十五歲,有什麼好輸的!」說這話的,是四十三歲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

他三十歲時到上海創業,從初期月營收不到人民幣五萬元,到十三年後,坐在台北一○一大樓的辦公室,擁有獨資新台幣五億元新設的證券公司,而在上海、北京,還有他成立多年的律師暨會計師事務所。

他是二○○二年《商業週刊》封面故事「上海創業新闖王」主角之一,如今,我們又發現新一代的上海小闖王,他們年紀更輕、薪資與當地人差異更小、更深入基層,面臨的挑戰也迥然不同。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人才前進上海約可分為三波。

一代闖王當時四、五十歲現在有人失聯,有人等退休享福

一九九○年代,追求低工資、土地成本而西進的傳統產業台商,多半聚集在廣州等中國沿海;到上海的主要是個體戶型老闆,包括小型傳產製造業,以台商為主客戶的餐飲、酒店等服務業,他們當時多是四、五十歲。

《商業週刊》一九九三年封面故事「上海─台商的故事」,便記錄這群小老闆。我們如今再去上海追蹤,卻發現不少人在台商圈中早已失聯,照著網路上的電話打去,已是空號;甚至一位牛肉麵連鎖店老闆還傳出「被公安抓走了」,下落不明。

現任上海台商協會會長葉惠德,是第一代台灣「上海闖王」成功生存的代表之一。他是冷凍食品製造業裡有名的龍鳳食品老闆,「第一個十年最好賺,」他說,第二個十年開始遇到本地業者競爭;二○一○年以來的第三個十年,上海人力成本大幅攀升,經營環境不利,他已準備退休享福。

二代闖王當時三、四十歲做主管,苦幹、創意須贏中國人

第二代「闖王」以高階白領為主,包括科技製造業進駐上海周邊的崑山工業區,帶來一批科技台幹;另有一批專業人士進入上海市區,例如許多台灣資深廣告人,這批高階白領當時大多三、四十歲。

現任法商陽獅廣告首席執行官的楊正華,就是這批廣告人西進的代表之一。當年中國本地欠缺廣告人才,薪資比香港或新加坡人低的台灣廣告人就很好用。

楊正華很拚,有段時間幾乎沒在凌晨兩點前回家過;還有,靠建立台灣團隊「打群架」,例如拍照、修圖等工作,當年他都送回台灣找人做,否則找不到在地支援系統。

「單打獨鬥,很快就被本地人才推出去了,」他說。如今,外商廣告業在中國市場約有四分之一的CEO是中國本地人,不少台灣廣告人鎩羽而歸。

前述的劉芳榮,是第二波西進上海的成功代表,他的生存之道,是讓自己一直開風氣之先,例如他率先成立整合律師和會計師的事務所,讓客戶同時得到兩種專業的相互支援;率先幫台商做上海A股加台灣F股的兩岸上市服務。「台灣人在中國要比的是特殊、靈活、創新和服務熱忱,不是比大,」他說。

「靠人才的行業,一定要有東西讓人家學,要比他更厲害、更努力,」劉芳榮每天大量閱讀資訊,讓自己比旗下員工還熟悉中國的新法令、新政策,才能罩得住。

三代闖王現在二、三十歲中國人會追上,要把握五年黃金期

如今,第三代「闖王」趁著上海中產階級興起的浪潮而起,他們是服務業小老闆、小主管,年紀頂多二、三十歲。

上海市餐飲業總營收從二○○五年近人民幣三十六億元,跳升到二○一二年的人民幣一百四十一億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六十四億元),七年暴增近三倍。

上海人口與台灣相當,以台灣去年餐飲業總營收約新台幣四千億元來看,上海要追上台灣,還有五倍成長空間。何況,中國民眾對來自上海的品牌很埋單,若能在上海打響名號,到中國其他城市推展會更加分。

由七年級團隊創業的「燒肉一筋」,在台灣已有三家中價位「串場」、一家客單價千元以上「燒肉一筋」餐廳。三十二歲的執行長林京壕去年帶了七個年輕幹部,到上海高消費區的「老外街」開店,經歷半年陣痛期,今年準備一口氣開出三家新店,並從台灣招募新人過去。

「我本來以為台灣幹部只要一家店放一個人就好,結果不夠,」他說,中國員工比他們想像的難教,為了不讓服務標準走味,需要更多台灣人。

燒肉一筋上海店店長劉書寰今年二十九歲,在台灣原是副店長。他說在台灣不會急著讓自己成長,「反正很多人在等(陞遷)」;但來上海,現實需要逼得他學企畫、抓成本效益,強迫自己能獨當一面。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成為至少管十家店的上海區負責人」。

台灣連鎖手搖茶龍頭五十嵐(在上海叫「1點點」),則廣邀台灣的加盟主帶隊前進上海,同時開放中國當地業者加盟。特別的是,許多中國加盟主希望五十嵐總部能幫忙找台灣人到店裡工作,做為「台灣味」的號召。

上海虹梅路新開的「1點點」,三十二歲的店長許宇平和二十七歲的副店長張月閤,跟著台灣加盟主而來。許宇平看到台灣市場飽和,「台灣才開到三家店,利潤就下滑了,來上海比較敢放膽去想,將來可開到十家、百家。」他在上海看到很多新事業,感覺到處是機會。

張月閤則是想「開眼界」。才來三個月就碰過兩個台商,想挖角她去開飲料店,或培訓為咖啡師,可見台灣第一線餐飲人才的熱門。

但台灣服務業人才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就像前兩批的製造業、專業白領一般,終將面臨被當地人學會、趕上的困境。「我們只有五年的時間擴展市場,否則到時候他們也懂得什麼是服務了,」林京壕坦言。

所以,在當地人追上之前,台灣人必須跑更快。「如果日本壽司師傅都來上海了,在台灣搖珍珠奶茶的年輕人,為什麼不來?」一位長期觀察兩岸職場趨勢的台商認為,到上海搏的是未來,「這個未來並不久,兩、三年後管理的店數,就可能是台灣一家中小企業的規模。」

前兩代「闖王」,成功者都因為搶在前頭,在中國競爭者還沒跟上前,以更先進的技術與專業,先抓住市場的需要。

如今,新一波機會來了,它向台灣更年輕的基層幹部、職場菜鳥招手。但是,必須讓自己的能力快速跳階,才能在時代的淘汰賽中,立於不敗。

【延伸閱讀】從做電腦到賣吃的,角色大蛻變!——近21年台商進駐上海大事紀與商周報導

第1代:傳產製造業、服務業個體戶1993年》巨大在崑山建立生產基地;上海每月基本工資約新台幣1,008元(291期:上海─台商的故事)1996年》仁寶在崑山成立子公司1997年》大潤發開店1999年》永和豆漿開店;上海浦東機場啟用,2013年貨運量全球第32000年》廣達設廠

第2代:科技台幹與專業白領2001年》緯創進入崑山設廠(720期:科技人縱橫上海)2002年》上海每月基本工資約新台幣2,568元2003年》王品集團第1家門市開幕(751期:上海創業新闖王)2004年》曼都髮型第1家門市開幕2005年》聯強國際中國營運總部成立、 上海永慶房屋成立(928期:46個商人返鄉故事)2006年》特力集團中國總部落戶上海;上海每年人均可支配所得約新台幣99,206元2007年》85度C第1家門市開幕2009年》7-Eleven進駐

第3代:餐飲服務業主管2010年》中央社報導台灣人在上海達70萬人(1156期:兩岸新飯碗報到)2011年》HTC首家專賣店開幕2012年》上海每年人均可支配所得約新台幣192,902元,為全中國最高2013年》王品石二鍋中國第1家分店開幕;上海自貿區掛牌(1352期:非懂不可!上海自貿區)2014年》上海每月基本工資約新台幣8,736元,為全中國最高

註:人民幣兌新台幣以現今1:4.8計算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工傷法律門戶、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國際機場協會整理:夏嘉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