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北京、湖北武漢、四川宜賓、曲靖曲靖、廣東中山5地同時從不同程度上放寬住房公積金的提取條件和範圍,部分城市還囊括養老、大病醫療、租房等提取名。在過去的半年裡,山東、廣西、安徽、廣東、天津等十餘個省份也修改了相關規定,在不同程度上放寬公積金提取標準。
新政將大為拓寬住房公積金的用途。對此,《法制晚報》報導,專家表示,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的「還權賦能」——把產權、支配權、所有權交給公積金所有人,賦予公積金能夠買房、租房以及支付因住房產生的所有消費的職能,擴大公積金使用範圍,不讓它閒置在銀行裡。
事實上,新加坡的公積金就包括了養老、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貸款支出等多項功能。此次,廣東中山和四川宜賓也將大病醫療、生活嚴重困難、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等劃入公積金的提取範圍。
7月1日起,北京等5地放寬公積金提取條件。 (小塵4x/圖)
放寬提取條件 「治標還需治本」
在此之前,公積金「提取難」、「覆蓋率小」、「效用低」一直被廣為詬病,《南方週末》早前報導稱,「住房公積金制度實行近20年,本屬互助性質的一個資金池,卻漸漸異化成政府、銀行和國有壟斷企業控制的聚寶盆。」
但儘管如此,各地方政府對放寬公積金條件,激活其用途並不熱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3月,全國住房公積金結餘資金9498億元。但為何各地突然紛紛採取行動?
「很明顯,地方政府是在向房地產市場注入流動性。」7月1日,某大型保險集團專業人士崔鵬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直言。他認為,即便公積金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但無計可施的地方政府還是將其視為最後一根救市稻草。
「這是各地對地產市場進行微刺激的一個手段,公積金在這裡扮演了一個救世主的角色。」知名地產人弓鳴強調。同時,他認為「(放寬公積金提取條件)這對老百姓充分使用公積金是向好的,但形式大於內容。」
以武漢為例,據《法制晚報》報導,武漢公積金中心此前曾介紹,「月收入1900元以下這部分群體佔比並不高,即便對其放開公積金提取,也不會對公積金總盤子有太大影響。」也就是說受惠群體比較有限。
長期從事住房公積金問題研究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張東教授認為,針對目前公積金存在的問題,放寬提取條件只是「治標不治本」。當前,住房公積金最大的問題是管理條例滯後,運作模式封閉,導致有的地方公積金緊張,有的地方富餘「浪費」。「公積金細則」的修改已提出近10年,但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建議,目前各地公積金制度不統一,國家應該對各地的施行情況進行總結完善,把分散的政策上升為具有普適性的、全國性的制度,讓民眾都可以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