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規則!規則!規則! 讓她蛻變成歐洲女皇

2014-06-16  TCW
 
 

 

五月底,《富比世》(Forbes)雜誌公佈全球前一百大最有權力女性排行,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排名第六。儘管希拉蕊已是女權的象徵,她本人卻相當崇拜另一位女性,那就是連續四年被《富比世》選為「全球最有權力女性」榜首-德國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在希拉蕊傳記中,她對梅克爾的評價是:

任職國務卿期間,我對安格拉(編按:梅克爾的名字)更加崇拜。她果斷、機敏、直率,總是告訴我真心話。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那幾年,安格拉的領導能力備受考驗。我花了很多時間跟歐洲領導人討論這些挑戰,包括梅克爾。無論你同不同意她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無法不被她鋼鐵般的決心打動。如同我在二○一二年的看法,她「一肩扛起整個歐洲」。

梅克爾,這位全球最有權力的女性,究竟如何在以男性為主的政治圈裡出頭? 德國《南德日報》記者柯內留斯(Stefan Kornelius),一路近身採訪梅克爾二十五年,由他執筆的《梅克爾傳: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在台灣由《商業週刊》獨家取得中文版授權。

這本傳記被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評為「瞭解梅克爾的專業指南」,本刊搶先摘錄其中內容,為讀者揭開梅克爾這位「歐洲女皇」(英國《每日電訊報》評價)的神秘面紗。

梅克爾至今三度出任德國總理,她的每一任都和「危機」脫不了關係。在她第一任期,梅克爾要處理來自大西洋對岸美國的次貸危機;她的第二任期,要挽救可能導致歐元解體的歐債危機;第三任期至今,她要面對的則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國際政治危機。

正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述:「她沒有尋找危機,是危機找上了她。她的政治任務就是避免這些毀滅。」「若非梅克爾在多次危機中,穩住歐洲與德國的局勢,她不會躍升為歐洲無可挑戰的領導人物。」

沉默 東德環境養成特殊個性

「保持緘默,是活下去的策略」 梅克爾的經歷,和歐、美傳統政治人物大不相同。首先,歐、美政治人物大多出身於老牌的民主國度,梅克爾卻成長於共產主義體制下的東德:她剛出生八個月,身為牧師的父親就舉家遷往東德。

在東德的特殊環境下,梅克爾養成了她和傳統政治人物第一個不同的特質:「沉默」。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說:

「沉默寡言、難以接近,在一個處處間諜的國家裡,皆是至關重要的倖存條件。若說直至今日梅克爾還能做得特別好的,肯定是緘默了。『沒錯,東德時代的一大好處,就是學到保持沉默,這是活下去的策略之一,』許多年後她如此道來。安格拉深諳閉緊嘴巴方為上策的道理。」

其次,梅克爾也不是搞政治起家,她的本行是科學家。一九八六年,梅克爾在萊比錫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東德科學院從事研究。科學訓練也使梅克爾養成沉默的習慣,這種作風帶到政治上,使得她對那些以肢體動作、激烈語言博得注意的政治人物,也不具好感。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說:

「物理學家出身的梅克爾,最欣賞的一條物理規則:『沒有質量便無吃水深度。』梅克爾不喜歡嗓門大的男人,看不起像普丁(編按:俄羅斯現任總統)那樣誇張表現男子氣概,擺出獵人姿勢和肌肉;也不喜歡故作大男人的貝魯斯柯尼(編按:義大利前總理)之輩。

梅克爾由衷欣賞沉默寡言,自己也守口如瓶,『我們的社會吝於保持沉默,這個社會實在變得太吵了。』她認為,在有些時刻保持緘默是高尚、正派的表現。」 梅克爾欣賞「沉默」,也變成她用人準則:

「所有她信得過的人,都能保持沉默。這是忠心耿耿的一項證明。」但對信得過的人,她都會坦誠以對,歐元危機爆發時,總理府頻頻邀請各黨派領袖交換意見,很多真實情況,專家們尚被蒙在鼓裡,梅克爾都一一坦白。那段時間以來,大家都學到一件事:市場對每一則謠傳都會迅速反應。

計畫 不能接受一丁點意外「一開始就錯,永遠都不會好。」

沉默使得梅克爾「少說多想」,她曾自承自己的座右銘「規則,規則,規則」,相信自然界與人事都有一定的法則。這位科學家總理,曾如此評論「政治」與「科學」這兩項活動的分別:「雖然這兩項職業風馬牛不相及,但都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

梅克爾做什麼事都要三思後行,凡事都要「計畫」,這可說是梅克爾另一項個人特質。

梅克爾喜歡華格納的歌劇《尼布龍根指環》(Ring of the Nibelung),她對這部歌劇的詮釋是:「起步對,滿盤皆對。如果事情一開始就錯了,永遠都不會重歸於好。」

如柯內留斯書中所說: 「一開始就要做對,一步接一步,有條理有計畫,從容不迫,這就是她的目標,或者至少她如此要求。她與財政部長蕭伯勒分享工作格言:立刻從結果開始思考事情。對於不可避免、注定要發生的事件,梅克爾戒慎恐懼,她不希望被驅使,希望能控制並影響事情的進行。

距離耶誕節還有兩個月,她就在想禮物了。『我總想知道會收到什麼禮物,即使這樣就失去了隨興的樂趣。讓我的人生井然有序、避免混亂,對我來說更加重要。』」

梅克爾凡事都要「計畫」的特質,也是自小養成的。柯內留斯形容,梅克爾小時候曾是「運動小傻瓜」,甚至連上下樓梯都會怕,這促使她去思考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過程,每一步都要經過計畫。「秩序、結構、可計畫,在東德三十五年中培養出來的特質,」她說,她想事情時必須練習有先見之明。

梅克爾不喜歡意外,因為這意味著事情在她控制範圍之外。二○○七年一月,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克里米亞半島黑海濱的住所,接待來訪的梅克爾。雙方會談正要開始時,門突然打開,一隻名為「柯尼」的黑色大型拉不拉多犬衝了進來,對梅克爾聞來聞去,後來躺在梅克爾腳邊。

普丁讓狗突然闖入,顯然是有意為之。一九九五年八月,梅克爾騎著單車去週末度假屋度假,被鄰居養的獵犬咬傷膝蓋,後來梅克爾不再騎單車,也開始對狗保持距離,因此「梅克爾怕狗」在外交圈並不是秘密。

二○○七年那場會談,普丁突然放狗進來,當時照片顯示,梅克爾撅起了嘴唇,雙腿很不自然的緊併,縮了起來。普丁卻是一副勝利者姿態,兩腳分開坐在椅子上,趾高氣揚的往後靠。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當時報導此事稱「普丁用狗來恐嚇梅克爾」。

這種意外是凡事都要「計畫」的梅克爾所不能忍受的。為預防此事重演,此後梅克爾每次與普丁見面,在例行外交禮儀與行程協調中,都會加註:雙方會面時不許出現狗。

理性 相信所有不幸都出自幸運「過了好日子,就會擔心有壞事。」

凡事都要「計畫」的梅克爾,憑藉的是她的「理性」。和許多擅長感性表演的政治人物相比,梅克爾的「理性」顯得相對突出。

在梅克爾之前的德國總理是柯爾(Helmut Kohl),此君喜歡擺出凱旋而歸的統帥姿勢,也喜歡加上雪茄和被風吹起的大衣,做為優越像徵供人拍照。柯爾雖大男人,卻會在大眾面前流淚,他也喜歡法國人的感性。

梅克爾當初跨入政壇,就是被柯爾提拔而出道,當年她進入柯爾的內閣任職時,只有三十六歲。然而這位柯爾口中的「小女生」,作風卻比柯爾還要「大男人」。

梅克爾從沒在大眾面前落淚,科學家出身的她,少以感性語言來打動人,而是以理性說服群眾。歐債危機期間,梅克爾推動紓困方案,面對外界逼問,她只簡單的回答:「如果歐元垮了,歐洲也跟著垮。」純粹陳述事實,沒有感情渲染,充分反映她的「理性」。

柯內留斯如此描述梅克爾的「理性」:

「梅克爾從來就不是天才演說家,她把值得信賴和規矩正派,輸入她的言談之中,但要真正吸引大眾,她就辦不到了。拚命討人喜歡不是梅克爾的人格特質。致詞時梅克爾的情緒有點激動,但也僅止於此,如果一發不可收拾,她就不叫梅克爾了。」

另外,柯爾與法國人關係友善,梅克爾卻和法國前總統薩科奇不睦。歐債危機後,輿論創造了一個新字「梅克奇」(Merkozy),意即梅克爾加薩科奇合一,但《新聞週刊》(Newsweek)指出,梅克爾對輿論把她的名字和薩科奇放在一起「深惡痛絕」。柯內留斯在書中也說:「梅克爾不喜歡薩科奇之流,手舞足蹈般的虛榮。」這或許也可歸因於她的理性,和擅長表演的薩科奇格格不入所致。歐債危機期間,梅克爾在各國奔波,規勸發生危機的希臘、西班牙各國撙節開支。她的說服力,不是表現在感性言辭,而是那冷冰冰的數據圖表。柯內留斯描述梅克爾是如何展現說服力的:

「歐元危機期間,她在歐洲議會攤開她惡名昭彰的圖表,請在座者把比較曲線當成危機徵兆。梅克爾會比較系統、政治程序、解決方案,正反模型始終在腦海中並列,經由智庫檢測再產生判斷。

打從孩提時期開始,梅克爾就有一套應付困境的辦法:比較。凡是和這位年輕女士共事過的人,都提過她非要比較不可。」

「她在思索一個問題時,先會要全面徹底瞭解那件事情。無論思考的是養老年金計算公式、房市泡沫化或者南海爭議,她都要看事實,即使反面沒有任何論據,她還是會要瞭解事情的反面。」

甚至對於自己,梅克爾也以理性來分析:

「『我知道,人一旦事事順心,就得要準備擔心。我的看法是,不幸大概都是從幸運裡產生。意思是說,若我福星高照,過了一段好日子,我就會開始擔心,接下來會有壞事發生。』這位以『分解反應』為博士論文題目的物理學家,一向非常重視自己的政治宇宙,會不會因過度膨脹而爆炸。」

梅克爾有科學家式的「理性」,這使得她的外交出訪也別具特色。一般政治人物的出訪,多是瀏覽當地國家的名勝古蹟,但梅克爾每一次出國訪問,在當地最後一個行程,都是參訪該國的學術單位:她在印尼參訪海嘯警報中心,在加拿大參訪海洋研究院。

堅毅 12歲克服深深的跳水恐懼 「那一刻起,什麼事都沒有畏縮過。」

因為有著比其他政治人物更突出的「理性」,使得梅克爾能堅守她的信念。「堅持」也成了梅克爾另一項個人特質,正如希拉蕊對梅克爾的形容:「鋼鐵般的決心」。柯內留斯在書中說:

「紀律是她工作的不二法門,而且非常重視守時。她可以虐待折磨自己,耐著性子開一場又一場沒完沒了的會,尤其是歐元危機時期,她每天只睡幾小時撐了過來。她放下意識形態,加上善於謀略,一次又一次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理性。梅克爾只是做一些她最拿手的事:以論據詳細闡述分析。」

「希臘應該撙節一百二十 億歐元,並訂出改革方案,這簡直看不見盡頭的過程,讓梅克爾失去信心。她在數不勝數的歐盟理事會議中,也在希臘人面前,背誦改革及撙節開支的道理,使反方的論據越來越薄弱。」

梅克爾的「堅持」,也表現在她對某些價值觀不肯妥協。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梅克爾曾公開反省這段歷史,稱德國對納粹的罪行「要永遠負責」。

然而某次梵諦岡教廷的一位主教, 在一場電視訪談,否認納粹德國殺害猶太人的事實。雖然後來教宗本篤十六世聲明澄清,但梅克爾仍表達了她的看法:「教宗及梵諦岡都應該表明立場,那就是不能否認(大屠殺)。以我看來,他們澄清得還不夠徹底。」

這番話形同公開批評教宗。德國有不少民眾信仰天主教,加上梅克爾身屬「基督教民主黨」,批評教宗使德國輿論譁然。有些德國主教認為梅克爾此言大不敬,她再一次遭到輿論質疑:是否根本不在乎以「基督教」為名的黨?是否背離了天主教核心精神?

事實上,梅克爾是來自東德的新教徒,她從第一天坐上黨主席之位起,就不斷面臨輿論對她宗教背景的質疑。但梅克爾卻對這些批評並不在意,正如她所說:「只要能讓事情至少往前一步,就算知道不會得到一致的掌聲,我還是會去做。」歐債危機期間,她的堅持始終如一,對那些身陷債務危機的國家開出條件:「不撙節開支就不紓困」。強硬態度,被希臘、西班牙等國家民眾咒罵為「女希特勒」。

但這些批評都沒有動搖她的決心。梅克爾說:「十二歲那年,我在游泳課上練習跳水時,在跳板上足足站了好幾分鐘,才鼓足勇氣起跳。從那一刻起,我就充滿了勇氣,什麼事都沒有畏縮過。」

「她不再需要向誰證明什麼,希望自己出現時,就是怒海中安靜、安全的下錨處。」柯內留斯如此描述梅克爾,這也正是梅克爾對一般人的吸引力。

梅克爾的崛起,也呼應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提出的「巧實力」(smart power)理論。所謂「巧實力」,是「硬實力」與「軟實力」交互運用。「硬實力」是領導者以威脅利誘使對方就範,「軟實力」則是領導者使他人心服口服自願追隨。

奈伊認為,只有具備「軟硬兼施」的「巧實力」,才能成為新一代的領導者。梅克爾既有低調沉默的「軟」,又有理性堅持的「硬」。或許這些個人特質,正是她能成為新一代領導者的最重要原因。

【延伸閱讀】35歲大轉彎,物理學家變政界大咖—梅克爾大事紀

0歲 一九五四年漢堡出生,8個月後遷東德23歲 結縭物理學家烏里奇。婚後採用他的姓氏至今28歲 與烏里奇離婚32歲 獲博士學位,研究量子化學35歲 初入政壇,柏林圍牆倒塌,參與當時民主運動36歲 加入「基督教民主黨」(CDU)37歲 入閣擔任女性及青年部長40歲 出任環保部長44歲 再婚,嫁給化學家紹爾46歲 當選基督教民主黨主席,是該黨首位女領導人51歲 當選德國首任女總理55歲 2度當選德國總理59歲 3度當選德國總理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梅克爾》歐洲鐵娘子怕狗出名

喜歡什麼運動?熱愛足球,甚至在開會時偷聽德國國家隊比賽實況

身為妻子做什麼?會煮早餐給老公吃,稱「希望他帶著一副好胃口上班」

怕什麼?狗

喜歡聽什麼?年輕時喜歡披頭四、現在喜歡華格納的歌劇

喜歡什麼人?幽默能逗她大笑的人

她有什麼禁忌?公事上的夥伴從未被邀到她家裡

退休後想做什麼?想成為平衡木體操選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